華文網

月光、次中音號、愛默生:一位美國人在上海的種菜人生

一百多年前,一個美國學者攜夫人走遍了大半個中國,

寫下了《四千年農夫》這本永續農業的經典之作。三十年前,一個美國商人在上海因一個偶然就做了二十多年的菜農,直至退休。後者是前者的崇拜者。

兩年前,一個盛夏的傍晚,我正被悶熱與蚊蟲所煩惱,一個電話響了,是朗傑士太太密斯唐,她非常興奮地告訴我,朗先生獲得了上海市政府頒發的“白玉蘭獎”,剛領獎出來,非常激動,因為這是他非常在乎並想得到的榮譽。

這時他72歲了。

如今,“洋菜農”朗傑士已經退休,和夫人一起隱居在佘山腳下,雖然不再每天侍弄農場和蔬菜,但開始撰寫起了回憶錄,記錄自己在上海種菜的點點滴滴,並表達對土地的思考和深沉的愛……

職業、創業、事業:偶然與必然

朗傑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人。

“1988年7月26日上午,美國西北航空公司的747航班帶著我希望的一個古老之夢在上海登陸。是成功還是失敗?我到中國了。”那裡,總廚師長兩眼放光:在這裡還能有這樣好的西蘭花!星期天,總廚師長陪著酒店總經理考察朗傑士的生產試驗菜田,全部收購這裡種的所有蔬菜,並要長期訂購。朗憑著商人的直覺,覺得商機來了:中國在開放,高檔賓館在增加,外國人在進來,西洋菜有商機了。

於是,他放棄了原來的職業,開始在浦東六裡鄉租田創業,當起了菜農。那時,朗傑士身心沉浸在愛的熱烈與創業興奮的二重奏中。那個原本要出國深造音樂的她,被朗的一句“我也進來了,你還想出去幹什麼”打動了,留下來陪他創業。而他喜歡挑戰,崇尚自然的本能被激發出來了。他對市場充滿希望,他對自然充滿嚮往。但他畢竟不是學農出身,又無經驗,身處一個陌生國度剛剛開放的農村,

從事當地人最不願意做的事情,面對的困難可想而知。

他從美國來時,不會想到要在上海做菜農,當菜農純屬偶然。他到中國來是尋找機會的,機會是不分行業的,所以,問朗為什麼留下當了菜農,他只是笑笑。也許,他也在問自己為什麼……

熱烈與興奮是短暫的,更多的煩惱在等待著他。

剛來上海時,主業是商務活動,到浦東六裡鄉做肥料試驗是業餘的,

帶有娛樂色彩。但一旦朗傑士攜新婚夫人唐從上海的涉外住宅搬到鄉村農場生活,反差太大了,室內住房屋頂漏水,房門關不緊,沒有淋浴設施,室外養豬場臭氣熏天、群蠅飛舞。簡陋的生活條件與難忍的環境,他是能夠忍受的,他相信一切會改變,改變的過程也是快樂的。

但農場所在大隊的變化多端和不守契約的行為,使朗傑士無法接受,不可忍受。創業之始,朗傑士與大隊合作種菜,大隊出土地、勞力,朗承擔所有的生產成本,包括勞力工資等,還負責銷售,大隊獲得固定收入。幾經談判,剛啟動生產,土地要麼被徵用,要麼被規劃調用,生產田塊經常變動,大隊幹部又時常干擾生產,搞得他疲憊不堪。

農場投入經營所需的資金,全靠他在美國的公司做生意補貼。創業初期的虧損,是在他預料之中的。可是,東西方文化差異,是他所沒有預料到的。幾經周折,他開始心灰意冷,最後決定,放棄農場夢,打起行囊攜著新婚夫人回國。

一個美國人在上海種菜,本就是一件新鮮事,而且,他還引進了三百多個洋蔬菜品種。這在當時是備受關注的。

聽說朗傑士要走了,當時上海分管農業的市領導聞訊而來。看到一個美國人在這樣艱苦條件下種出這麼多品種這麼好的西洋菜,他握著郎傑士的手說:“你開創了上海種菜的新路,我代表政府表示感謝,政府會為你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上海這座開放的城市的確需要這樣的菜、這樣的菜農。

朗是性情中人,一激動便留下了。當時,解放日報還刊登了一篇《LONG,別走》。好多年以後,朗太太告訴我,朗很執著,對追求不會輕易放棄,他一直想證明自己的追求與能力。所以,後來他的農場經歷了從浦東到閔行、再從閔行到松江浦南的幾次搬遷,每換一個地方,不但農場規模擴大,而且越搞越好。

很多人問朗為啥選擇種菜,是什麼原因使他留下來平靜地耕作。我也問過。朗沒有西方式的簡明回答,而是利用語言差異反復陳述“I just thought…I just thought…”,從他複雜的表情中,我隱約找到了答案:那是大地與女人。

大地,是他創造摯愛事業的力量,他熱愛大地,大地也深深吸引著他。愛情,是他的精神寄託。他在這裡找到了自己摯愛的事業、喜愛的女人,還會到哪裡去呢?

土地,產品,農民,農場共同體

朗是從土壤肥料試驗進入種菜領域的。所以,他特別關注土地。不過,也有可能,他天性熱愛土地。

他夫人告訴我,他的生活準則和對土地的尊重是永不改變的。為了瞭解土地,朗去了美國農業部,得到James.F.Parr博士的幫助,後者是美國國家旱田農業土地肥料的規劃主席,一個可持續性農業的首席農藝學家。Parr博士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介紹給朗,利用發酵過的有機物與無機氮磷鉀混合成肥料,這是使產量最高、而化肥投入最低的方法。

Parr博士還送了他一本1911年出版的美國農業部土壤管理所所長佛蘭克林.H.金寫的《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四千年農夫)。這個博士和這本書成了朗耕作土地的導師。他每次回美國都要在國家農業圖書館花不少時間學習。在二十多年的種菜生涯中,他始終堅持測土配方,用作物秸稈、蔬菜棄葉、雜草發酵,有機肥為主,拌入土地所需氮磷鉀,平衡土壤施肥法,用最低成本種出最好蔬菜,同時保護好土壤和生態環境。

這是美國的配方,更是中國傳統農業精華,朗把兩者結合起來了。這是金教授想傳播到全世界的經驗,朗改良了、實踐了。朗始終認為:“農場始終是專業管理,市場行銷也可以像企業一樣經營,但是種植業光這樣是不行的,種植業要求有一種與土地同呼吸共命運的關係,需要永無休止地與土地交流。”

有了土地,什麼都可以有。朗對土地的珍惜不僅體現在平衡施肥,利用有機物制肥還田。他的農場沒有雜草,他認為有雜草就有病蟲產生之處,有了病蟲就會使用農藥,農藥會損傷土壤,所以他的農場乾乾淨淨。同時,他把所有空閒之地全部利用起來,能種菜則種菜,不能種菜就種樹、竹、花,在他那裡,沒有荒田,這體現了他對土地的敬畏與珍惜。

朗永遠是個創新者。他先研究肥料,再研究土壤,用土壤平衡法種菜。他引進品種,篩選適合當地品種,又改良品種,所以他的菜有西菜長相,又有本土菜味道。他認為單靠有機肥是不能長好蔬菜的,必須要適當補充氮磷鉀,所以他不追求單純的有機種植,但一定是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才能使土壤平衡,才能種出好的蔬菜。他利用廢舊瓦片做生態水溝,用冰塊放在大容器內,將自來水管在容器內盤繞幾圈再伸到洗菜池,比機器製冷成本要低好幾倍,且又環保,他還會把幾台舊拖拉機拆下來組裝了一台新拖拉機。

他種出的菜深受高檔市場歡迎,因為土壤,也因為種子。他選擇了世界上第一流的蔬菜品種,試驗後選出最適應上海氣候生長的品種種植。他的菜棚內不灑一滴農藥,雜草用人工拔除。他的產品銷售給上海最好的賓館及外企私人會所。他引進種植過五百多個品種,他的農場也是引種試驗田,他帶著不同季節、各種口味的蔬菜到市場推介。也許因為他是美國人,與西方人好打交道,又是生意人出身,所以,在一般人看來市場銷售是最大難題,而對他的農場來說這是最簡單的事,因為產品品質,因為信譽。他太太負責市場訂單配送,他的產品供不應求,他的公司從來沒有發生過一起產品品質糾紛。我曾問他為什麼不做大規模,郎說為了保證品質,他只能經營近400畝菜地,保證一百多個老客戶,凡事他都要親力親為,種子、肥料、開拖拉機……

他是在經營,他更是在種田,他是一個自耕農。

農場有一百多名當地老農幫他種蔬菜。因為職業,我看過很多農場,也常與農民交談,而朗農場裡的農民表情是最愉悅的,他們說朗先生、朗太太人好,他們給的報酬又是附近農場中最高的。

朗太太唐也向我介紹說:“農場職工的工資和福利待遇都比較高,農場部門負責人每半年加薪一次,每個在我們農場工作的人都很有自豪感。儘管蔬菜價格賣得很好,但農場人工還是最大成本,加上朗的引種試驗、土壤改良實驗,所有農機都是自己買的,農場沒有國家補貼,完全自負盈虧,所以農場盈利不多,但朗很滿足。朗認為他看到農民們笑、說他好是最開心的事。”

朗培養了不少外來青年農民成為種菜管理能手。一個叫李村山的安徽青年,給我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他二十二歲跟隨朗從浦東開始,一直到朗退休還在那個農場,從青年到有了第三代。他從朗那兒學到不少,對農場管理、作物茬口安排、使用維修拖拉機等農業機械,還有農場的基礎建設,經驗知識使他成為一個職業農民。

“我相信這是真發生了,和中國農民幾代人交織在一起的命運與生活,儘管很少能在口語中交流。”(摘自朗的筆記)

他們語言不通,但每一個動作相互都懂得彼此要表達的意思,而且指揮與生產都正確無誤。所以,朗退休以後公司歇業,小李被中科院植生所基地看中了,因為這樣的農民現在比博士們更少。這是朗的貢獻。

朗不太願意別人參觀他的農場,無論是同行還是地方官員。商業意識是一方面,更多是文化觀念。雖然土地是租賃的,但農場似乎是他的家,他常講美國是他故鄉,上海是他家,家是非請莫入的,“風可進、雨可進,皇帝老子不能進”。但事前與他溝通好、講清楚,他還是會非常禮貌友好地接待來訪者。說到激動時,他會拿出他的愛默生文集精選,因為愛默生影響他的人生。

朗也十分講究生產效率與經營效益,但更講究對人的呵護。他對金錢沒有偏好,個人生活也簡單節儉,他常說“節儉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愛默生語)。他嚴格八小時工作制,給員工的是同類農場中最優厚的報酬和永恆的微笑。他認為,只有對土地、對農民的尊重與愛護,才會持續產出好產品。人家為什麼種不出那麼好的菜呢?品種?技術?土壤平衡法?是,也不全是。

他是個勤勞的農夫,也是個富有創意的專家,他種菜的各個細節都用身心投入,都是在栽培自己的信譽和執著。

朗創建“上海原創美西園藝有限公司”在業界頗有美譽,因為品質與品種。他退休了,有人要高價買他公司牌子與商標,他沒有賣。他把培育的種子送給當地農業部門,他選擇了公司歇業,他還是擔心人家做塌他公司牌子,對他來說名譽比金錢重要得多。

朗說:我到這裡一無所有,但只要有土地,我就可以創造一切。

田野,音樂,愛默生

在與朗十多年的交往中,有三個畫面常在我腦際浮現:在月光下耕田,在農場裡吹奏次中音號,還有兩本封面已磨損了的書。

對於中國農民來說,在那個農業學大寨年代,奮戰“三夏”、“三搶”、“三秋”,因季節之緊、機械之少,月光下耕田也是常有的事,那時農民個個疲憊不堪、心煩意亂,夜耕實在是無奈之舉。朗選擇月下耕作,並非季節,更不是缺農機或是白天忙碌,他對我說“月光下開拖拉機是最平靜的,可以平靜思考,平靜地暢想”,他在感受土地氣息,他在與土地交流,他在領悟愛默生的名言:“思考就是行動”。

“農場的很多創新就是在月光下靜思出來的”,他的太太也對我說,因為沒人可交流,他也非常孤獨,而在月光下他可以非常非常之平靜,只有月光、只有土地,還有他和拖拉機。他沒有描述人們想像中的那般詩意,只說平靜,平靜是美妙的,更是深沉的。

記得朗要退休那年,他想回美國,並把拖拉機運回家鄉,放在家門口,因為農場一切、他人生領悟都在月光下、在拖拉機上,猶如古代將軍愛戰馬。

朗的生活非常簡單,也非常充實。農場是中心,但不是全部。他們很少外出,除了每年回國一次。音樂是他們業餘生活的主旋律。朗最喜歡的音樂家是貝多芬,所以他面對挑戰充滿激情與興奮,有時還真有點悲壯。他也喜歡瓦格納,遇到唐,他註定會留下來。美國上世紀60-70年代的搖滾音樂經典作品他可以隨口唱出。他也喜歡吹中國的《山丹丹開花紅豔豔》。他的音樂興趣是廣泛的,他的內心是多元的,更是複雜的。

音樂是他們愛情的媒介,也是伴隨他們慢慢老去的寄託,音樂是他們現在生活的主旋律。當年唐小姐一曲《回憶》打動了朗,朗的次中音號也迷醉了唐。我看到他們一個彈鋼琴、一個吹奏次中音號默契的情景,再看看他們櫃上擺著年輕時的照片,可想他們當年的情調,又毅然決然地離開繁華都市去鄉下種田,那種境界與追求至今讓我感歎,甚至想要為他們歌唱。

2000年建成五厙農場,朗是最有成就感的。除了農場規模佈局設施是當地一流之外,他的家感覺也是最好的。他利用廢棄廠房,自己設計,並帶領農民工親手蓋起一幢2000平方米的平房,有蔬菜加工區、辦公區、農民宿舍和自己的住處。進了他的住處,猶如進了美國農場主之家,那種功能,那種擺設,那種文化與味道,都讓人讚歎。

我每次與朗交談,他總是從冰箱取一罐可樂,我自然是一杯茶。有一次我問他:“你到中國工作了這麼久,每天與中國農民打交道,怎麼不會說中文?”他反問我:“我們認識很久,你怎麼不會說英文呢?”我說我們都是固執的。那麼多年,他沒有熱愛中國菜,也不懂中國人情世故,但他喜歡《孫子兵法》、喜歡魯迅作品。我們交流時,他經常提到愛默生對他的影響,我說我也敬佩你們美國的“孔子”。他拿出愛默生精選集對我說,打開任何一頁他都能背或講出這一頁的內容。他說,他喜歡讀愛默生、艾肯、盧梭、丁尼生的書。有一次我說到《四千年農夫》中文版出了,他馬上從書房裡拿出了1911年的英文版,我頓時驚呆了。

我知道朗喜歡讀書,但當我看到這兩本書被翻得封面與邊角都已破損,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古語:讀破書萬卷、書中自有黃金屋……朗能種出那麼好的菜,朗對人生是那麼平靜,源自他走近了思想家,自己也有了思想,這是思想的力量。

朗的生活使我想起了已經遙遠的江南鄉村生活,白天耕作,夜裡讀書,也弄子扶琴,煮茶當酒…

朗喜歡思考、寧靜獨處,但一個美國人在上海種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新聞,到二十一世紀已經有點傳奇色彩了,所以中外新聞媒體採訪者不少,比較著名的報刊媒體採訪報導就有四十多次。媒體只對他好奇,只關注他種菜,連他在美國德州軍事基地工作的兒子也因從電視上看到他在中國種菜的老爸已成為800萬上海農民之一而驚喜感歎。現任紐約時報主編在1995年報導朗時說,“他的故事是一種特殊的美國哲學與中國現實的混合”。

朗到松江在五厙建農場以後,心情更加平靜了,他不再為農場不穩定焦慮,農場規模達到他理想水準,市場相當穩定,農場農民工技術經驗完全適應了他種菜的要求。他們彼此交流感情相當默契,外界媒體對他打擾也少了,耕作之餘,他就吹吹次中音號、看書、收集全世界的農業資料與資訊,他的農場沒有了後顧之憂,他就擔心起全世界土地、土壤、糧食,他總是在思考,總是充滿著焦慮……

在月光下,在田野裡,在次中音號旋律中,一個身影在獨步,一個靈魂在徘徊……

退休以後,他不種菜了。我去看他,問他退休感覺,他對我說“你千萬不要退休”。他太太告訴我,朗現在像大家閨秀,整天在書房,非常平靜,又心事重重。她有點擔心他退休後的生活方式。

朗的太太是位優秀的上海知識女性,外貌秀麗,內心堅定,與朗結合前是上海歌劇院的演員。她當的全職太太真是太全了,她做翻譯,做行銷,做廚師,還做伴奏伴唱,鋼琴與次中音號伴奏,生命使命的伴奏,她成就了他的主旋律…

朗曾約我一起到香格里拉去種生菜、西蘭花,他說“那裡可以種出世界上最好的西蘭花”。我知道他是學地理學的,我也知道這是他的願望,很難實現了,因為這時他已退休了,他還是惦記著土地和蔬菜。時隔兩年以後,他還是去原來農場租了幾畝土地,花很多工本種一季蔬菜,菜送朋友們共用,他不是要收穫菜,而是需要這個過程。菜在土地裡生長的這個過程已成為他生活元素,土地與菜成了他生活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你工作在這片土地上,你成為了土地的一部分,然後土地作為回報成為了你。”

“我竭力試圖用實際常識與愛默生、盧梭的作品相結合,無論我是否是愛默生和盧梭的一部分,至少通過他們的話、他們的思想,在工作或思想捆綁著或形似地成為了我的哲學。”(摘自朗的筆記)

朗曾多次對我提到影響他一生的人是愛默生。我從他那本愛不釋手的《愛默生精選集》模樣可以判斷此書已伴隨他幾十年,用中國行語講,書的封面皮殼已生包漿了。愛默生的思想是朗的思想基礎和對生活的準則,而佛蘭克林.H.金《四千年農夫》是他尊重土地、愛護土壤的理論與技術基礎。他一直探索著用美國先進農業技術與中國傳統農業經驗相結合新型農業模式來指導生產,他是在用思想種田。現在他不種菜了,他還在繼續著這一事業,他在撰寫自己二十多年的種菜心得,也在寫他在上海這個家的生活。

朗從田野回到書房,他喜歡平靜,但他並不孤獨,有他心愛的女人,有他喜愛的音樂,還有愛默生。“多少人的生命在等待中丟失”,他雖然退休了,但他又給自己挑戰,又充滿夢想。佛蘭克林.H.金遊歷中國寫了《四千年農夫》,他帶著夢來到中國正趕上一個偉大變革的年代,在這個年代他選擇了種菜,他要寫出他的田野、音樂、愛默生交響曲。

LONG,我們期待著。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圖片編輯:蘇唯 編輯郵箱:jfsquxian@163.com)

文/稼穡

大隊出土地、勞力,朗承擔所有的生產成本,包括勞力工資等,還負責銷售,大隊獲得固定收入。幾經談判,剛啟動生產,土地要麼被徵用,要麼被規劃調用,生產田塊經常變動,大隊幹部又時常干擾生產,搞得他疲憊不堪。

農場投入經營所需的資金,全靠他在美國的公司做生意補貼。創業初期的虧損,是在他預料之中的。可是,東西方文化差異,是他所沒有預料到的。幾經周折,他開始心灰意冷,最後決定,放棄農場夢,打起行囊攜著新婚夫人回國。

一個美國人在上海種菜,本就是一件新鮮事,而且,他還引進了三百多個洋蔬菜品種。這在當時是備受關注的。

聽說朗傑士要走了,當時上海分管農業的市領導聞訊而來。看到一個美國人在這樣艱苦條件下種出這麼多品種這麼好的西洋菜,他握著郎傑士的手說:“你開創了上海種菜的新路,我代表政府表示感謝,政府會為你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上海這座開放的城市的確需要這樣的菜、這樣的菜農。

朗是性情中人,一激動便留下了。當時,解放日報還刊登了一篇《LONG,別走》。好多年以後,朗太太告訴我,朗很執著,對追求不會輕易放棄,他一直想證明自己的追求與能力。所以,後來他的農場經歷了從浦東到閔行、再從閔行到松江浦南的幾次搬遷,每換一個地方,不但農場規模擴大,而且越搞越好。

很多人問朗為啥選擇種菜,是什麼原因使他留下來平靜地耕作。我也問過。朗沒有西方式的簡明回答,而是利用語言差異反復陳述“I just thought…I just thought…”,從他複雜的表情中,我隱約找到了答案:那是大地與女人。

大地,是他創造摯愛事業的力量,他熱愛大地,大地也深深吸引著他。愛情,是他的精神寄託。他在這裡找到了自己摯愛的事業、喜愛的女人,還會到哪裡去呢?

土地,產品,農民,農場共同體

朗是從土壤肥料試驗進入種菜領域的。所以,他特別關注土地。不過,也有可能,他天性熱愛土地。

他夫人告訴我,他的生活準則和對土地的尊重是永不改變的。為了瞭解土地,朗去了美國農業部,得到James.F.Parr博士的幫助,後者是美國國家旱田農業土地肥料的規劃主席,一個可持續性農業的首席農藝學家。Parr博士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介紹給朗,利用發酵過的有機物與無機氮磷鉀混合成肥料,這是使產量最高、而化肥投入最低的方法。

Parr博士還送了他一本1911年出版的美國農業部土壤管理所所長佛蘭克林.H.金寫的《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四千年農夫)。這個博士和這本書成了朗耕作土地的導師。他每次回美國都要在國家農業圖書館花不少時間學習。在二十多年的種菜生涯中,他始終堅持測土配方,用作物秸稈、蔬菜棄葉、雜草發酵,有機肥為主,拌入土地所需氮磷鉀,平衡土壤施肥法,用最低成本種出最好蔬菜,同時保護好土壤和生態環境。

這是美國的配方,更是中國傳統農業精華,朗把兩者結合起來了。這是金教授想傳播到全世界的經驗,朗改良了、實踐了。朗始終認為:“農場始終是專業管理,市場行銷也可以像企業一樣經營,但是種植業光這樣是不行的,種植業要求有一種與土地同呼吸共命運的關係,需要永無休止地與土地交流。”

有了土地,什麼都可以有。朗對土地的珍惜不僅體現在平衡施肥,利用有機物制肥還田。他的農場沒有雜草,他認為有雜草就有病蟲產生之處,有了病蟲就會使用農藥,農藥會損傷土壤,所以他的農場乾乾淨淨。同時,他把所有空閒之地全部利用起來,能種菜則種菜,不能種菜就種樹、竹、花,在他那裡,沒有荒田,這體現了他對土地的敬畏與珍惜。

朗永遠是個創新者。他先研究肥料,再研究土壤,用土壤平衡法種菜。他引進品種,篩選適合當地品種,又改良品種,所以他的菜有西菜長相,又有本土菜味道。他認為單靠有機肥是不能長好蔬菜的,必須要適當補充氮磷鉀,所以他不追求單純的有機種植,但一定是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才能使土壤平衡,才能種出好的蔬菜。他利用廢舊瓦片做生態水溝,用冰塊放在大容器內,將自來水管在容器內盤繞幾圈再伸到洗菜池,比機器製冷成本要低好幾倍,且又環保,他還會把幾台舊拖拉機拆下來組裝了一台新拖拉機。

他種出的菜深受高檔市場歡迎,因為土壤,也因為種子。他選擇了世界上第一流的蔬菜品種,試驗後選出最適應上海氣候生長的品種種植。他的菜棚內不灑一滴農藥,雜草用人工拔除。他的產品銷售給上海最好的賓館及外企私人會所。他引進種植過五百多個品種,他的農場也是引種試驗田,他帶著不同季節、各種口味的蔬菜到市場推介。也許因為他是美國人,與西方人好打交道,又是生意人出身,所以,在一般人看來市場銷售是最大難題,而對他的農場來說這是最簡單的事,因為產品品質,因為信譽。他太太負責市場訂單配送,他的產品供不應求,他的公司從來沒有發生過一起產品品質糾紛。我曾問他為什麼不做大規模,郎說為了保證品質,他只能經營近400畝菜地,保證一百多個老客戶,凡事他都要親力親為,種子、肥料、開拖拉機……

他是在經營,他更是在種田,他是一個自耕農。

農場有一百多名當地老農幫他種蔬菜。因為職業,我看過很多農場,也常與農民交談,而朗農場裡的農民表情是最愉悅的,他們說朗先生、朗太太人好,他們給的報酬又是附近農場中最高的。

朗太太唐也向我介紹說:“農場職工的工資和福利待遇都比較高,農場部門負責人每半年加薪一次,每個在我們農場工作的人都很有自豪感。儘管蔬菜價格賣得很好,但農場人工還是最大成本,加上朗的引種試驗、土壤改良實驗,所有農機都是自己買的,農場沒有國家補貼,完全自負盈虧,所以農場盈利不多,但朗很滿足。朗認為他看到農民們笑、說他好是最開心的事。”

朗培養了不少外來青年農民成為種菜管理能手。一個叫李村山的安徽青年,給我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他二十二歲跟隨朗從浦東開始,一直到朗退休還在那個農場,從青年到有了第三代。他從朗那兒學到不少,對農場管理、作物茬口安排、使用維修拖拉機等農業機械,還有農場的基礎建設,經驗知識使他成為一個職業農民。

“我相信這是真發生了,和中國農民幾代人交織在一起的命運與生活,儘管很少能在口語中交流。”(摘自朗的筆記)

他們語言不通,但每一個動作相互都懂得彼此要表達的意思,而且指揮與生產都正確無誤。所以,朗退休以後公司歇業,小李被中科院植生所基地看中了,因為這樣的農民現在比博士們更少。這是朗的貢獻。

朗不太願意別人參觀他的農場,無論是同行還是地方官員。商業意識是一方面,更多是文化觀念。雖然土地是租賃的,但農場似乎是他的家,他常講美國是他故鄉,上海是他家,家是非請莫入的,“風可進、雨可進,皇帝老子不能進”。但事前與他溝通好、講清楚,他還是會非常禮貌友好地接待來訪者。說到激動時,他會拿出他的愛默生文集精選,因為愛默生影響他的人生。

朗也十分講究生產效率與經營效益,但更講究對人的呵護。他對金錢沒有偏好,個人生活也簡單節儉,他常說“節儉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愛默生語)。他嚴格八小時工作制,給員工的是同類農場中最優厚的報酬和永恆的微笑。他認為,只有對土地、對農民的尊重與愛護,才會持續產出好產品。人家為什麼種不出那麼好的菜呢?品種?技術?土壤平衡法?是,也不全是。

他是個勤勞的農夫,也是個富有創意的專家,他種菜的各個細節都用身心投入,都是在栽培自己的信譽和執著。

朗創建“上海原創美西園藝有限公司”在業界頗有美譽,因為品質與品種。他退休了,有人要高價買他公司牌子與商標,他沒有賣。他把培育的種子送給當地農業部門,他選擇了公司歇業,他還是擔心人家做塌他公司牌子,對他來說名譽比金錢重要得多。

朗說:我到這裡一無所有,但只要有土地,我就可以創造一切。

田野,音樂,愛默生

在與朗十多年的交往中,有三個畫面常在我腦際浮現:在月光下耕田,在農場裡吹奏次中音號,還有兩本封面已磨損了的書。

對於中國農民來說,在那個農業學大寨年代,奮戰“三夏”、“三搶”、“三秋”,因季節之緊、機械之少,月光下耕田也是常有的事,那時農民個個疲憊不堪、心煩意亂,夜耕實在是無奈之舉。朗選擇月下耕作,並非季節,更不是缺農機或是白天忙碌,他對我說“月光下開拖拉機是最平靜的,可以平靜思考,平靜地暢想”,他在感受土地氣息,他在與土地交流,他在領悟愛默生的名言:“思考就是行動”。

“農場的很多創新就是在月光下靜思出來的”,他的太太也對我說,因為沒人可交流,他也非常孤獨,而在月光下他可以非常非常之平靜,只有月光、只有土地,還有他和拖拉機。他沒有描述人們想像中的那般詩意,只說平靜,平靜是美妙的,更是深沉的。

記得朗要退休那年,他想回美國,並把拖拉機運回家鄉,放在家門口,因為農場一切、他人生領悟都在月光下、在拖拉機上,猶如古代將軍愛戰馬。

朗的生活非常簡單,也非常充實。農場是中心,但不是全部。他們很少外出,除了每年回國一次。音樂是他們業餘生活的主旋律。朗最喜歡的音樂家是貝多芬,所以他面對挑戰充滿激情與興奮,有時還真有點悲壯。他也喜歡瓦格納,遇到唐,他註定會留下來。美國上世紀60-70年代的搖滾音樂經典作品他可以隨口唱出。他也喜歡吹中國的《山丹丹開花紅豔豔》。他的音樂興趣是廣泛的,他的內心是多元的,更是複雜的。

音樂是他們愛情的媒介,也是伴隨他們慢慢老去的寄託,音樂是他們現在生活的主旋律。當年唐小姐一曲《回憶》打動了朗,朗的次中音號也迷醉了唐。我看到他們一個彈鋼琴、一個吹奏次中音號默契的情景,再看看他們櫃上擺著年輕時的照片,可想他們當年的情調,又毅然決然地離開繁華都市去鄉下種田,那種境界與追求至今讓我感歎,甚至想要為他們歌唱。

2000年建成五厙農場,朗是最有成就感的。除了農場規模佈局設施是當地一流之外,他的家感覺也是最好的。他利用廢棄廠房,自己設計,並帶領農民工親手蓋起一幢2000平方米的平房,有蔬菜加工區、辦公區、農民宿舍和自己的住處。進了他的住處,猶如進了美國農場主之家,那種功能,那種擺設,那種文化與味道,都讓人讚歎。

我每次與朗交談,他總是從冰箱取一罐可樂,我自然是一杯茶。有一次我問他:“你到中國工作了這麼久,每天與中國農民打交道,怎麼不會說中文?”他反問我:“我們認識很久,你怎麼不會說英文呢?”我說我們都是固執的。那麼多年,他沒有熱愛中國菜,也不懂中國人情世故,但他喜歡《孫子兵法》、喜歡魯迅作品。我們交流時,他經常提到愛默生對他的影響,我說我也敬佩你們美國的“孔子”。他拿出愛默生精選集對我說,打開任何一頁他都能背或講出這一頁的內容。他說,他喜歡讀愛默生、艾肯、盧梭、丁尼生的書。有一次我說到《四千年農夫》中文版出了,他馬上從書房裡拿出了1911年的英文版,我頓時驚呆了。

我知道朗喜歡讀書,但當我看到這兩本書被翻得封面與邊角都已破損,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古語:讀破書萬卷、書中自有黃金屋……朗能種出那麼好的菜,朗對人生是那麼平靜,源自他走近了思想家,自己也有了思想,這是思想的力量。

朗的生活使我想起了已經遙遠的江南鄉村生活,白天耕作,夜裡讀書,也弄子扶琴,煮茶當酒…

朗喜歡思考、寧靜獨處,但一個美國人在上海種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新聞,到二十一世紀已經有點傳奇色彩了,所以中外新聞媒體採訪者不少,比較著名的報刊媒體採訪報導就有四十多次。媒體只對他好奇,只關注他種菜,連他在美國德州軍事基地工作的兒子也因從電視上看到他在中國種菜的老爸已成為800萬上海農民之一而驚喜感歎。現任紐約時報主編在1995年報導朗時說,“他的故事是一種特殊的美國哲學與中國現實的混合”。

朗到松江在五厙建農場以後,心情更加平靜了,他不再為農場不穩定焦慮,農場規模達到他理想水準,市場相當穩定,農場農民工技術經驗完全適應了他種菜的要求。他們彼此交流感情相當默契,外界媒體對他打擾也少了,耕作之餘,他就吹吹次中音號、看書、收集全世界的農業資料與資訊,他的農場沒有了後顧之憂,他就擔心起全世界土地、土壤、糧食,他總是在思考,總是充滿著焦慮……

在月光下,在田野裡,在次中音號旋律中,一個身影在獨步,一個靈魂在徘徊……

退休以後,他不種菜了。我去看他,問他退休感覺,他對我說“你千萬不要退休”。他太太告訴我,朗現在像大家閨秀,整天在書房,非常平靜,又心事重重。她有點擔心他退休後的生活方式。

朗的太太是位優秀的上海知識女性,外貌秀麗,內心堅定,與朗結合前是上海歌劇院的演員。她當的全職太太真是太全了,她做翻譯,做行銷,做廚師,還做伴奏伴唱,鋼琴與次中音號伴奏,生命使命的伴奏,她成就了他的主旋律…

朗曾約我一起到香格里拉去種生菜、西蘭花,他說“那裡可以種出世界上最好的西蘭花”。我知道他是學地理學的,我也知道這是他的願望,很難實現了,因為這時他已退休了,他還是惦記著土地和蔬菜。時隔兩年以後,他還是去原來農場租了幾畝土地,花很多工本種一季蔬菜,菜送朋友們共用,他不是要收穫菜,而是需要這個過程。菜在土地裡生長的這個過程已成為他生活元素,土地與菜成了他生活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你工作在這片土地上,你成為了土地的一部分,然後土地作為回報成為了你。”

“我竭力試圖用實際常識與愛默生、盧梭的作品相結合,無論我是否是愛默生和盧梭的一部分,至少通過他們的話、他們的思想,在工作或思想捆綁著或形似地成為了我的哲學。”(摘自朗的筆記)

朗曾多次對我提到影響他一生的人是愛默生。我從他那本愛不釋手的《愛默生精選集》模樣可以判斷此書已伴隨他幾十年,用中國行語講,書的封面皮殼已生包漿了。愛默生的思想是朗的思想基礎和對生活的準則,而佛蘭克林.H.金《四千年農夫》是他尊重土地、愛護土壤的理論與技術基礎。他一直探索著用美國先進農業技術與中國傳統農業經驗相結合新型農業模式來指導生產,他是在用思想種田。現在他不種菜了,他還在繼續著這一事業,他在撰寫自己二十多年的種菜心得,也在寫他在上海這個家的生活。

朗從田野回到書房,他喜歡平靜,但他並不孤獨,有他心愛的女人,有他喜愛的音樂,還有愛默生。“多少人的生命在等待中丟失”,他雖然退休了,但他又給自己挑戰,又充滿夢想。佛蘭克林.H.金遊歷中國寫了《四千年農夫》,他帶著夢來到中國正趕上一個偉大變革的年代,在這個年代他選擇了種菜,他要寫出他的田野、音樂、愛默生交響曲。

LONG,我們期待著。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圖片編輯:蘇唯 編輯郵箱:jfsquxian@163.com)

文/稼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