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古人千杯不醉,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喝多少才能醉?

在《水滸傳》裡有這樣一段記載 ——

武松上景陽岡之前,

曾經在酒店裡喝了十五碗酒,

然後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

元代以前,南宋為止,那時候的酒啊,都是發酵酒,度數超低的,二十度應該打頭了,也可以說是現在的啤酒,不過那時的酒可比現在的啤酒有營養多了,現代詞:液體麵包,但是如果你要是說它是百事可樂的話,那我也沒有意見,畢竟百事可樂是酒中的農夫山泉嘛:有點甜。

從南宋到元代的酒都是發酵酒 , 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 ; 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 , 發酵後就過濾而得,像武松過景陽岡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幾度左右。還有《水滸傳》裡的“智取生辰綱”中,有一段講到楊智帶的梁府裡的人,在大熱天買酒解渴,酒到了可以解渴的時候,足以證明,

古代的酒度數是很低的。

這種酒酒精含量低,一般也就是15度左右,只是比啤酒讀數高一些而已,並且味道也遠遠不如蒸餾酒辛辣,反而微微發甜。所以這才符合古代人動輒十幾碗大碗飲酒的場面,如此看來,如果將現代常喝高度數白酒的人拿到古代,估計個個都是“酒中仙”了。

自北宋時期遼國、金國、元朝等蠻子進駐中國以後,才有蒸餾酒的首創,因為他們世代祖居北國的草原,氣候嚴寒,環境惡劣,必須要喝高濃度的酒才能保暖,而蒸餾酒正是元朝這個徹底統治中原的傑作,通過蒸餾提高酒度。

後來滿清入關,因為也是由於東北天氣酷寒,所以再次引起一股高度蒸餾酒的熱潮,類似燒刀子。而我們現代人忽視了華夏文明的發酵酒,過度重視以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蒸餾酒,所以才導致現代人普遍認為中國酒度數高,難喝,其實這是一種對我們自己國家酒莫大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