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別自作多情了,七夕與 “中國情節人” 沒有一丁點關係

七夕節在上古便能找到線索,漢末正式確立,到了宋代繁盛至頂峰。

如今的七夕只是消費時代復活的僵屍,這個原本屬於家常女兒的節日如今被扣上了“中國情人節”的大帽子。不過這也沒什麼,人生就是變著花樣過節,快樂就好。

如果要從中國的傳統節日裡選出一個處境最尷尬的,必定是七夕無疑。

一方面,中國人最重視的幾個傳統節日,都跟家庭息息相關。清明、中秋、重陽雖然隨著年代變遷在習俗方面也有所改變,但設立節日的本質並沒有發生劇烈動盪,

更不用舉出除夕、春節和元宵這三個大節。它們之所以能夠為現代人保留傳承,跟中國人對家庭的認知切不開聯繫;

另一方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又跟我們文化中的獨特味覺體驗相關,即使傳統習慣遺失,總不會忘記端午節要吃粽子,中秋節也得提前備好月餅,鬧元宵之餘更不能少了湯圓和元宵。食物絕對是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角色。

所以無論從哪一點來看,七夕都是一個行將就木的節日。在節日最重要的儀式上,七夕的各項傳統活動早已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遙遠,加上舊時閨閣女兒的獨特活動空間和社交結構已經解體,七夕這個原本以女性為主體的節日,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雪上加霜的是,七夕也沒有為我們留下特別的飲食傳統,“巧果”什麼的估計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為何物了。

(傳)趙伯駒《漢宮圖》

話雖如此,這兩年七夕也漸漸被群眾們提上了日程表,這當然跟牛郎織女的千古傳奇有關,“中國情人節”這頂歪帽子多半也不會被迅速摘去,愛情和節日簡直是這個消費時代的兩大春藥。消費主義讓七夕借屍還魂,沒什麼值得驚訝,

就算沒有七夕,它也能為我們創造出各種“新”節日、“新”傳統、“新”世界。

但牢騷歸牢騷,外灘君今天還是打算跟大家談談我們的七夕,它畢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跟愛情發生勾連的節日,儘管這段愛情淒淒慘慘戚戚。

七夕為什麼要拜織女?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中僅有的以女性為主角的節日,它的崇拜物件一定也與古代女性的日常生活相映照。而傳統的中國農耕文明又以男耕女織為基本格局,

因此紡織作為影響家庭生計的重要生存手段,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禦制耕織圖·經》

《詩經·豳風·七月》開頭就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七月開始,大火星向西墜落,天氣轉涼,九月就得裁制寒衣,所以七月的時候就是女人們開始籌備紡織的季節了。也正因此,先民們很早就注意到這顆在北方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並將其升上天頂視為七月的開端,命名它為織女星。

織女和牛郎什麼時候在一起?

緙絲七夕乞巧圖軸 清 乾隆

明代七夕應節牛郎織女紋方補超大圖

關於牛郎織女傳說最典範的吟誦來自《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首創作于東漢末年的古詩說明了牛女傳說在當時已被廣泛傳播開來,甚至可以做為詩歌描繪的物件,因此有學者推斷,織女和牛郎在一起的時間可以往前追溯到春秋時期。

古代七夕姑娘們都怎麼玩?

清,陳枚 《月曼清遊》圖冊之桐蔭乞巧

乞巧圖軸 清 任頤

南北朝時期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簡單的說就是,女孩子們梳妝打扮,拜織女牛郎雙星,在院子裡擺好瓜果美酒,一起編五色繩,月下比賽穿針引線,為了能順利通過,女孩子們很有心機的換上了與平日不同的多孔針。

溥儒 喜蛛圖

喜子就是喜蛛,一種體型嬌小的蜘蛛,常在屋瓦之間結網做窩,它出現在供奉給織女的瓜果裡,”喜蛛應巧“會被視作吉祥的象徵。

姑娘們玩蜘蛛去了,男人們幹什麼?

沈佺期《七夕曝衣篇》有這麼一句:“宮中擾擾曝衣樓,天上娥娥紅粉席”,農曆七月作為秋天的開始,天氣涼爽,豔陽高照,自然是曬書、曝衣的好日子。作為七夕節慶的一個重要環節,某些朝代還在宮中設立專門的曝衣樓。

魁星踢鬥

除了曬書曝衣,七月七日還是魁星的生日,魁星又稱文曲星,在封建時代備受文人推崇。魁星崇拜起源于宋代,在東南沿海,閩浙一代尤甚。到了清代,甚至取代牛郎織女,成了七夕的主要祈求對象,在當時的閩東,七夕之夜讀書人宴飲歌賦祈拜魁星必不可少。

乞巧果怎麼做?

宋人孟元老在他那本著名的《東京夢華錄》裡講到七夕時這麼說:”又以油面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實花樣」,奇巧百端,如捺香方勝之類。若買一斤數內有一對被介胄者,如門神之像,蓋自來風流,不知其從,謂之「果食將軍」。“笑靨兒,果實花樣說得就是巧果。果食將軍的比喻也有趣,可見古人的生活態度。

七夕的應節食品裡,現在還延續下來的只有巧果了,又叫“乞巧果子”,主要做法是油面和糖、蜜,再用油炸成金黃,手巧的女孩可以捏出各種花樣。不過現在有許多模子可選,做起來輕鬆多了。

宋代七夕怎麼過?

之所以把宋代單獨提出來,是因為宋代的七夕除了沿襲之前的諸般習俗,還多出了很多新景象。同樣是在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宋代的七夕節已經演變成了一個全城狂歡的節日。”又以黃鑄為鳧雁、鴛鴦、癗、龜魚之類,彩畫金縷,謂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種粟令生苗, 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謂之「穀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樣,謂之「花瓜」。又以綠豆、小豆、小麥,於磁器內,以水浸之,生芽數寸, 以紅籃彩縷束之,謂之「種生」。皆於街心彩幕帳設出絡貨賣。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又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

「種生」的現代版,陝西大荔

磨喝樂,舊時七夕玩物,起源說法不一,有說來源於佛教,還有一說起源于波斯

宋代的小兒女們,七夕之時效顰磨喝樂,穿花衣,舉荷葉,靚妝笑語,競往湖邊放蠟制的鴛鴦等一類水鳥,浮于水上。「水上浮」、「穀板」、「種生」、「磨喝樂」這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跟胡人往來中原密不可分,中外文化的相互融合無形中影響著中國的傳統節慶。

日本七夕怎麼過?

七夕的風俗在奈良時代由中國傳入日本,但日本人很快便將它當地語系化。除了接受中國傳統的牛郎織女典故,日本人還加進了《古事記》中的棚機傳說。日本古代七夕主要發生在宮廷中,到了江戶時代才演變為民間習俗,並出現笹飾和短冊許願的新風。明治以後日本七夕改為西曆七月七日,其中場面最大的為仙台七夕祭。

浮世繪中的七夕”笹飾“

中國還有哪些地方過七夕?

七夕在中國某些地區來說並不意味著愛情,更多的時候是一種成人禮。

浙江溫嶺“小人節”專為年齡未滿十六歲的少男少女舉行

陝西大荔乞巧節

農曆七月初七日是潮汕傳統民俗“出花園”既定之日,凡子女長至15歲必須過出花園,預示著子女即將步進成年階段

- THE END -

也正因此,先民們很早就注意到這顆在北方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並將其升上天頂視為七月的開端,命名它為織女星。

織女和牛郎什麼時候在一起?

緙絲七夕乞巧圖軸 清 乾隆

明代七夕應節牛郎織女紋方補超大圖

關於牛郎織女傳說最典範的吟誦來自《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首創作于東漢末年的古詩說明了牛女傳說在當時已被廣泛傳播開來,甚至可以做為詩歌描繪的物件,因此有學者推斷,織女和牛郎在一起的時間可以往前追溯到春秋時期。

古代七夕姑娘們都怎麼玩?

清,陳枚 《月曼清遊》圖冊之桐蔭乞巧

乞巧圖軸 清 任頤

南北朝時期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簡單的說就是,女孩子們梳妝打扮,拜織女牛郎雙星,在院子裡擺好瓜果美酒,一起編五色繩,月下比賽穿針引線,為了能順利通過,女孩子們很有心機的換上了與平日不同的多孔針。

溥儒 喜蛛圖

喜子就是喜蛛,一種體型嬌小的蜘蛛,常在屋瓦之間結網做窩,它出現在供奉給織女的瓜果裡,”喜蛛應巧“會被視作吉祥的象徵。

姑娘們玩蜘蛛去了,男人們幹什麼?

沈佺期《七夕曝衣篇》有這麼一句:“宮中擾擾曝衣樓,天上娥娥紅粉席”,農曆七月作為秋天的開始,天氣涼爽,豔陽高照,自然是曬書、曝衣的好日子。作為七夕節慶的一個重要環節,某些朝代還在宮中設立專門的曝衣樓。

魁星踢鬥

除了曬書曝衣,七月七日還是魁星的生日,魁星又稱文曲星,在封建時代備受文人推崇。魁星崇拜起源于宋代,在東南沿海,閩浙一代尤甚。到了清代,甚至取代牛郎織女,成了七夕的主要祈求對象,在當時的閩東,七夕之夜讀書人宴飲歌賦祈拜魁星必不可少。

乞巧果怎麼做?

宋人孟元老在他那本著名的《東京夢華錄》裡講到七夕時這麼說:”又以油面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實花樣」,奇巧百端,如捺香方勝之類。若買一斤數內有一對被介胄者,如門神之像,蓋自來風流,不知其從,謂之「果食將軍」。“笑靨兒,果實花樣說得就是巧果。果食將軍的比喻也有趣,可見古人的生活態度。

七夕的應節食品裡,現在還延續下來的只有巧果了,又叫“乞巧果子”,主要做法是油面和糖、蜜,再用油炸成金黃,手巧的女孩可以捏出各種花樣。不過現在有許多模子可選,做起來輕鬆多了。

宋代七夕怎麼過?

之所以把宋代單獨提出來,是因為宋代的七夕除了沿襲之前的諸般習俗,還多出了很多新景象。同樣是在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宋代的七夕節已經演變成了一個全城狂歡的節日。”又以黃鑄為鳧雁、鴛鴦、癗、龜魚之類,彩畫金縷,謂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種粟令生苗, 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謂之「穀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樣,謂之「花瓜」。又以綠豆、小豆、小麥,於磁器內,以水浸之,生芽數寸, 以紅籃彩縷束之,謂之「種生」。皆於街心彩幕帳設出絡貨賣。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又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

「種生」的現代版,陝西大荔

磨喝樂,舊時七夕玩物,起源說法不一,有說來源於佛教,還有一說起源于波斯

宋代的小兒女們,七夕之時效顰磨喝樂,穿花衣,舉荷葉,靚妝笑語,競往湖邊放蠟制的鴛鴦等一類水鳥,浮于水上。「水上浮」、「穀板」、「種生」、「磨喝樂」這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跟胡人往來中原密不可分,中外文化的相互融合無形中影響著中國的傳統節慶。

日本七夕怎麼過?

七夕的風俗在奈良時代由中國傳入日本,但日本人很快便將它當地語系化。除了接受中國傳統的牛郎織女典故,日本人還加進了《古事記》中的棚機傳說。日本古代七夕主要發生在宮廷中,到了江戶時代才演變為民間習俗,並出現笹飾和短冊許願的新風。明治以後日本七夕改為西曆七月七日,其中場面最大的為仙台七夕祭。

浮世繪中的七夕”笹飾“

中國還有哪些地方過七夕?

七夕在中國某些地區來說並不意味著愛情,更多的時候是一種成人禮。

浙江溫嶺“小人節”專為年齡未滿十六歲的少男少女舉行

陝西大荔乞巧節

農曆七月初七日是潮汕傳統民俗“出花園”既定之日,凡子女長至15歲必須過出花園,預示著子女即將步進成年階段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