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大多數普洱生茶都是有形態的,而不是散的?

首先我們先看看普洱茶國家標準《GB/T22111—2008地理標誌產品普洱茶》中的描述:

第3條術語和定義中:

3.1普洱茶是雲南特有的地理標誌產品,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

按特定的加工工藝生產,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茶葉。普洱茶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兩大類型。

3.2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下生長的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經殺青、揉撚、日光乾燥、蒸壓成型等工藝製成的緊壓茶。


3.3普洱茶(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採用特定工藝、經後發酵(快速後發酵或緩慢後發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第4條類型與等級中:

4.1普洱茶按加工工藝及品質特徵分為普洱茶(生茶)、普洱茶(熟茶)兩種類型;按外觀形態分普洱散茶、普洱緊壓茶。

4.1.1普洱散茶按品質特徵分為特級、一級至十級共十一個等級。

4.1.2普洱緊壓茶不分等級,外形有圓餅形、碗臼形、方形、柱形等多種形狀和規格。

從以上國標中可以看出,普洱茶(熟茶)可以是散茶,也可以是緊壓茶,但散茶要注明等級。

職業打假的人士注意了,很多普洱茶大品牌生產中都忽視了這個問題!普洱茶(生茶)只能是緊壓茶。

普洱茶為什麼製作成緊壓茶?從歷史形成上觀察是有原因的。唐宋時期,茶葉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產業,即規模生產和銷售。那時的茶葉是“蒸而成團”,及“龍團鳳餅”。既有方便運輸,也有便於徵稅的原因。

另外,還有利於保留茶葉品質的原因。因為那時的茶葉大部分是小葉種,且更接近於近代的綠茶工藝(題外話,古代的茶葉不屬於任何一種我們現在熟知的茶類),如果以散茶的形式保存,很快會氧化,而壓成團則可以較長時間保持茶葉風味。當時間進入明朝,國內的茶葉加工和飲用形式已經向散茶快速轉變,再到清朝後期已經完全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六大茶類。

最後,客觀上講,緊壓茶有利於後期轉化(陳化過程)。陳化的原理還不是很清楚。有人認為是後發酵或持續發酵過程,也有人認為是氧化過程。對應的是保存條件是密封保持溫度濕度和通風供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