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糖尿病患者吃飯的3大原則,飲食調節血糖更健康有效!

眾所周知,糖尿病與“吃”頗有淵源。對於眾多“糖友”來說,若能在吃的方面做點小改動,譬如調整主食結構、改變進餐順序與方式、餐後動一動,或許就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病情,

甚至從此遠離糖尿病的困擾。

1、主食中加點雜糧。精白米的血糖指數為72,是一種快速釋放能量的食物,與含膳食纖維、鎂等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的糙米相比,營養成分要低得多,血糖指數卻更加高(糙米的血糖指數為58)。吃精白米越多,得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吃點雜糧,恐怕是減少2型糖尿病患病率最有效的方法。雜糧的選擇除糙米外,黑米、紫米、蕎麥、燕麥、小米、藜麥、薏米、玉米、芡實以及各種豆類等,均可搭檔做成風味各異的主食。

2、先吃盤中菜,後吃碗裡飯。建議糖友用餐的順序為:先吃蔬菜、菇類及海藻類菜肴,

再吃蛋、肉、豆和乳製品,繼之主食,最後喝湯。因為蔬菜、菇類及海藻類食物富含大量膳食纖維,可延長後吃進的碳水化合物的分解時間,使餐後血糖不致急劇升高。吃飯一定要細嚼慢嚥,養成每口食物咀嚼25次以上,每餐最好半小時左右的習慣,這樣更有利於腸道分泌更多的腸促胰素類似物,同樣有助於減少餐後血糖異常升高。

3、飯後走一走。如果三餐後走一走,每次步行15分鐘,以速度由慢至快的節奏活動一會兒,降血糖的效果較好。餐後散步,尤其下肢肌肉處於收縮運動狀態,細胞新陳代謝加快,能量消耗增加,幫助身體更有效地處理剛剛攝入的大量碳水化合物,因而能更好地調控餐後血糖。

注意:由於各人糖尿病類型不同,體重指數、胰島素缺乏程度等各異,血糖水準也參差不齊,以上三個改變應當依據各自情況靈活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