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吉報“大東北”為您展現“梨園歲月”:遼源市京劇團的前世今生!

成立於1947年6月的遼源市京劇團,初期稱為“西安縣(今遼源市)委宣傳隊”,被贊為“東遼河畔的文藝輕騎兵”。1948年1月,西安縣委宣傳隊更名為“西安市儒漢劇團”,是國內最早成立的京劇團。

1952年4月,西安市更名為遼源市,儒漢劇團更名為“遼源市京劇團”。

儒漢劇團合影

在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遼源市京劇團創作和演出了大量的古裝和現代京劇,尤其現代京劇,被時任吉林省委宣傳部部長宋振庭稱為“排演現代京劇的排頭兵”。

“咱農民自己的戲班子”

1947年6月西安縣(今遼源市)解放後,為鞏固和發展東北根據地,加強解放區文化宣傳陣地,西安縣委遵照中共中央東北局指示,決定由縣委宣傳部負責籌建宣傳隊。

隨後,在縣委宣傳部部長黃儒漢的組織下,選拔了4名幹部,組成縣委宣傳隊籌備組。經過近半個月的組織籌備,抽調了具有文藝特長的幹部戰士20余人,編為三個班,組成宣傳隊員。6月底,西安縣委宣傳隊正式成立,

隊員25人,實行供給制,由縣委宣傳部部長黃儒漢兼任宣傳隊政委,直接負責領導。不久,縣委宣傳隊擴編戲劇、音樂兩個分隊和一個美工組,人員增加至36人。宣傳隊統一身著土黃色的粗布軍裝,配有短槍4支、長槍15支。

從此,宣傳隊常年活躍在西安縣周圍的城鎮、鄉村,宣傳共產黨的政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配合東北的解放戰爭和西安縣的土地改革運動。

縣委宣傳隊的節目以自編自演為主,

偶爾也聘請一些更專業的人來指導,創作許多膾炙人口的革命文藝節目。小話劇《反奸除霸》《放下包袱》《唇亡齒寒》等,深得群眾喜愛。7月,組織上安排宣傳隊一項政治宣傳任務,要求務必在8月1日前,寫出配合土地改革運動的宣傳劇碼。這時,著名的評劇小生李岱(李筱舫),加入了西安縣委宣傳隊,大大地提高了宣傳隊演出的專業水準。李岱等人晝夜趕編排練,
推出了京劇《血淚英雄》和活報劇《蔣介石》,很快傳遍遼東大地。

當時,縣委宣傳隊僅有一輛馬車負責運送道具樂器,所有隊員都是打著背包,徒步行軍。每到一個地方,都要自己動手搭戲臺、掛幕布、安裝“氣燈”。每場演出都會吸引周邊十裡八村的老鄉,或徒步、或趕著大車,翻山越嶺前來觀看。為滿足農民需要,縣委宣傳隊在每個地方,都要連續演出三場,直到天黑。村民經常是久久不願離去,

宣傳隊常常還要表演一些小節目,直到“氣燈”裡邊的煤油燃完,觀眾才會戀戀不捨地離開。

在西安縣鄉村,很多老人一輩子也沒看過戲,見到縣委宣傳隊登門演出,格外親切。宣傳隊下鄉都要住在老百姓家中,他們幫助老百姓掃院子、挑水、做零活。與老百姓談生產、嘮家常,同睡一鋪炕,共點一盞燈,親如一家。演出空隙時,宣傳隊員分別到田間地頭和農民一起播種、夏鋤、秋收,在地頭上說唱就唱,說跳就跳。逢年過節,都要下鄉送書、送年畫,老百姓都誇他們是“咱們農民自己的戲班子”。

“東遼河畔的文藝輕騎兵”

縣委宣傳隊多次到西安縣礦區和發電廠進行巡迴演出,激勵了工人們民主改造的建設熱情。還曾應邀到監獄中演出,宣傳黨的政策,促進在押犯人棄惡從善,重新做人。當年《遼東文藝》報,陸續登載西安縣委宣傳隊的活動情況和下基層的演出經驗。西安縣委對宣傳隊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他們是共產黨的宣傳喉舌,是新文化的傳播者,是黨的宣傳隊、工作隊和戰鬥隊,是黨和群眾的聯繫紐帶,是“東遼河畔的文藝輕騎兵”。

1948年1月,黃儒漢不幸因公犧牲。籌建中的西安(今遼源市)市委為了紀念黃儒漢在文化宣傳陣地上作出的貢獻,將他一手組建的西安縣委宣傳隊,命名為“西安市儒漢劇團”。劇團經過整頓,吸收了趙秉南、金玉麟、金菊芬、任福貴、馬文貴等老一代京劇演員,使劇團具備了職業化的演出水準。

為了配合西安市中心工作,儒漢劇團排演了《九件衣》《仇深似海》《新王寶釧》《邊疆恨》《父子爭先》《小女婿》等京劇節目,在觀眾中引起很大反響,為現代京劇表演闖出了一條新路。1950年,西安市儒漢劇團編制了18集連臺本戲《青衣女》,每集演出一星期,並在東北各地巡迴演出,轟動了長春、哈爾濱、瀋陽、營口、撫順等東北各大城市。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為宣傳中國人民志願軍保家衛國的高漲熱情,由李岱創編了現代京劇《唇亡齒寒》,該劇演出效果影響頗大。在長春市人民公園露天舞臺的一次演出中,觀眾達萬余人,轟動一時。

1952年4月,西安市更名為遼源市,西安市儒漢劇團更名為“遼源市京劇團”。遼源市京劇團先後招募了很多京劇名流加入劇團,如:青衣花旦高永秋(男旦)、青衣花旦劉梅霞,著名京劇老生陳士良,花臉崔湘亭、郭慶蘭,武花臉馮寶林,文武老生于仲柏,武生楊月樵、花臉高聲遠,刀馬花旦雯似彧等。並在業內最早實行了戲曲導演制,從劇本、唱腔音樂、念白、表演、武打設計及舞臺美術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為遼源京劇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上世紀六十年代,《智擒慣匪座山雕》劇照 楊月樵飾演楊子榮

其間,遼源市京劇團多次邀請各地著名京劇演員來遼源合作演出。京劇文武老生秋楚生、京劇老生管紹華,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梅派青衣花旦畢谷雲和女花臉齊嘯雲等演員先後和遼源市京劇團合作演出,對遼源京劇藝術的提高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遼源市京劇團名聲大噪

上世紀50年代初,遼源市京劇團演出了《詹天佑》《徐秋影案件》《火燒望海樓》等劇碼,在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巡迴演出,名噪一時。

1958年5月,在瀋陽北市工人俱樂部,上演了由陳國珍、田英、趙秉南創編的現代京劇《林海雪原(上集)之智擒座山雕》,後編排了下集《奇襲乳☆禁☆頭山》,合併為《林海雪原》。遼源市京劇團在全國首次將楊子榮、少劍波等英雄人物形象,搬上京劇舞臺。劇中設計的滑雪舞蹈、步槍武打等場面,成為著名的“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模版。隨後,遼源市京劇團帶著原創的《智擒座山雕》劇碼,參加了東北三省現代戲匯演,一舉奪魁,成為東北頗具影響力的京劇團。

1958年,遼源市京劇團演出的《智擒座山雕》劇照

1958年遼源市京劇團還演出了《臺灣風暴》,引起廣泛轟動。1959年演出了現代京劇《楊靖宇》,同樣也受到了東北地區廣大觀眾的歡迎。

上世紀60年代,遼源市京劇團配合黨的宣傳工作,先後創編推出了現代京劇《雷鋒》《首戰平型關》《江姐》《王傑》《焦裕祿》《海島女民兵》等劇碼。同期,還演出了歷史劇《血戰寸金橋》,在京劇唱腔上也作出了很大的創新,更易東北人聽懂唱詞,深得觀眾喜愛。1965年,京劇《帶班》,參加東北三省現代京劇匯演,好評如潮。

上世紀70年代,遼源市京劇團先後排演了現代京劇《紅燈記》《奇襲白虎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平原作戰》和《杜鵑山》等,劇團帶著諸多京劇劇碼,走遍了河北、天津、內蒙古、遼寧、黑龍江和吉林各地,受到廣大觀眾高度讚譽和熱烈歡迎。

上世紀七十年代,遼源市j京劇團小演員們苦練基本功

1977年,京劇《j杜鵑山》劇照

“排演現代京劇的排頭兵”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團演職員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幹勁十足。

1978年,編演了《甘泉島》《第二次握手》《高山下的花環》等,這些現代題材的京劇創編和上演,為京劇藝術改革作出了大膽的嘗試。

上世紀70年代末至上世紀80年代初,遼源市京劇團本著多演戲、演好戲,創編了大量的現代題材的劇碼。先後排演了《楓葉紅了》《於無聲處》《江姐》《陳毅出山》《梅花案》《八一風暴》《龍山衛士》《誰是強者》《闔家歡》和《孔雀膽》等一系列歷史和現代題材的劇碼。同時,一大批才華初露的青年演員演出的傳統系列劇目《楊門十二女將》《大鬧天宮》等,在長春、瀋陽、北京等地巡迴演出,再次聲名鵲起。當時,《吉林日報》以“喜看梨園發新枝”為題,專門介紹了演員們艱辛的成長經歷和令人矚目的成績。一時間,遼源市京劇團行當齊全、陣容強大,演出氣勢空前。

上世紀八十年代,遼源市京劇團傳統優秀劇碼《楊家十二女將》劇照

遼源市京劇團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演出了大量的古裝戲和現代戲,豐富了群眾的業餘生活,成為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為家鄉遼源在國內打出了響亮名頭。吉林省委宣傳部多次表揚遼源市京劇團的輝煌成就,稱讚他們為“排演現代京劇的排頭兵”。

1987年,遼源市京劇團與地方戲劇團合併,重新組建了遼源市藝術團,以新的文藝形式,出現在遼源的廣場、社區,活躍著遼源人民的文化生活。

參考資料:《遼源戲曲志精編》《老城故事》等。

專家簡介:

曲道德,1964年2月出生。現任遼源市工商學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第二屆中國鹿業協會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遼源市鹿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遼源市東遼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理論研究組組長。《遼源故事》主編。代表作品有《中國鹿文化》《塵封的秘密》等。

耿毅,1969年4月出生。現任遼源市檔案局徵集編研科科長。先後編寫《檔案吉林-遼源卷》《遼源檔案記憶1917-1945》《檔案述說遼源故事》《遼源戲曲志精編》等資料叢書。

秦品馥,祖籍山東。1940年出生於遼源市。吉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遼寧“九一八”戰爭研究會理事。曾出版《老城故事》一書。

(本版圖片由遼源市檔案局提供)

作者:記者 隋二龍 趙蓓蓓

編輯:吳茗

在地頭上說唱就唱,說跳就跳。逢年過節,都要下鄉送書、送年畫,老百姓都誇他們是“咱們農民自己的戲班子”。

“東遼河畔的文藝輕騎兵”

縣委宣傳隊多次到西安縣礦區和發電廠進行巡迴演出,激勵了工人們民主改造的建設熱情。還曾應邀到監獄中演出,宣傳黨的政策,促進在押犯人棄惡從善,重新做人。當年《遼東文藝》報,陸續登載西安縣委宣傳隊的活動情況和下基層的演出經驗。西安縣委對宣傳隊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他們是共產黨的宣傳喉舌,是新文化的傳播者,是黨的宣傳隊、工作隊和戰鬥隊,是黨和群眾的聯繫紐帶,是“東遼河畔的文藝輕騎兵”。

1948年1月,黃儒漢不幸因公犧牲。籌建中的西安(今遼源市)市委為了紀念黃儒漢在文化宣傳陣地上作出的貢獻,將他一手組建的西安縣委宣傳隊,命名為“西安市儒漢劇團”。劇團經過整頓,吸收了趙秉南、金玉麟、金菊芬、任福貴、馬文貴等老一代京劇演員,使劇團具備了職業化的演出水準。

為了配合西安市中心工作,儒漢劇團排演了《九件衣》《仇深似海》《新王寶釧》《邊疆恨》《父子爭先》《小女婿》等京劇節目,在觀眾中引起很大反響,為現代京劇表演闖出了一條新路。1950年,西安市儒漢劇團編制了18集連臺本戲《青衣女》,每集演出一星期,並在東北各地巡迴演出,轟動了長春、哈爾濱、瀋陽、營口、撫順等東北各大城市。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為宣傳中國人民志願軍保家衛國的高漲熱情,由李岱創編了現代京劇《唇亡齒寒》,該劇演出效果影響頗大。在長春市人民公園露天舞臺的一次演出中,觀眾達萬余人,轟動一時。

1952年4月,西安市更名為遼源市,西安市儒漢劇團更名為“遼源市京劇團”。遼源市京劇團先後招募了很多京劇名流加入劇團,如:青衣花旦高永秋(男旦)、青衣花旦劉梅霞,著名京劇老生陳士良,花臉崔湘亭、郭慶蘭,武花臉馮寶林,文武老生于仲柏,武生楊月樵、花臉高聲遠,刀馬花旦雯似彧等。並在業內最早實行了戲曲導演制,從劇本、唱腔音樂、念白、表演、武打設計及舞臺美術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為遼源京劇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上世紀六十年代,《智擒慣匪座山雕》劇照 楊月樵飾演楊子榮

其間,遼源市京劇團多次邀請各地著名京劇演員來遼源合作演出。京劇文武老生秋楚生、京劇老生管紹華,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梅派青衣花旦畢谷雲和女花臉齊嘯雲等演員先後和遼源市京劇團合作演出,對遼源京劇藝術的提高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遼源市京劇團名聲大噪

上世紀50年代初,遼源市京劇團演出了《詹天佑》《徐秋影案件》《火燒望海樓》等劇碼,在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巡迴演出,名噪一時。

1958年5月,在瀋陽北市工人俱樂部,上演了由陳國珍、田英、趙秉南創編的現代京劇《林海雪原(上集)之智擒座山雕》,後編排了下集《奇襲乳☆禁☆頭山》,合併為《林海雪原》。遼源市京劇團在全國首次將楊子榮、少劍波等英雄人物形象,搬上京劇舞臺。劇中設計的滑雪舞蹈、步槍武打等場面,成為著名的“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模版。隨後,遼源市京劇團帶著原創的《智擒座山雕》劇碼,參加了東北三省現代戲匯演,一舉奪魁,成為東北頗具影響力的京劇團。

1958年,遼源市京劇團演出的《智擒座山雕》劇照

1958年遼源市京劇團還演出了《臺灣風暴》,引起廣泛轟動。1959年演出了現代京劇《楊靖宇》,同樣也受到了東北地區廣大觀眾的歡迎。

上世紀60年代,遼源市京劇團配合黨的宣傳工作,先後創編推出了現代京劇《雷鋒》《首戰平型關》《江姐》《王傑》《焦裕祿》《海島女民兵》等劇碼。同期,還演出了歷史劇《血戰寸金橋》,在京劇唱腔上也作出了很大的創新,更易東北人聽懂唱詞,深得觀眾喜愛。1965年,京劇《帶班》,參加東北三省現代京劇匯演,好評如潮。

上世紀70年代,遼源市京劇團先後排演了現代京劇《紅燈記》《奇襲白虎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平原作戰》和《杜鵑山》等,劇團帶著諸多京劇劇碼,走遍了河北、天津、內蒙古、遼寧、黑龍江和吉林各地,受到廣大觀眾高度讚譽和熱烈歡迎。

上世紀七十年代,遼源市j京劇團小演員們苦練基本功

1977年,京劇《j杜鵑山》劇照

“排演現代京劇的排頭兵”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團演職員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幹勁十足。

1978年,編演了《甘泉島》《第二次握手》《高山下的花環》等,這些現代題材的京劇創編和上演,為京劇藝術改革作出了大膽的嘗試。

上世紀70年代末至上世紀80年代初,遼源市京劇團本著多演戲、演好戲,創編了大量的現代題材的劇碼。先後排演了《楓葉紅了》《於無聲處》《江姐》《陳毅出山》《梅花案》《八一風暴》《龍山衛士》《誰是強者》《闔家歡》和《孔雀膽》等一系列歷史和現代題材的劇碼。同時,一大批才華初露的青年演員演出的傳統系列劇目《楊門十二女將》《大鬧天宮》等,在長春、瀋陽、北京等地巡迴演出,再次聲名鵲起。當時,《吉林日報》以“喜看梨園發新枝”為題,專門介紹了演員們艱辛的成長經歷和令人矚目的成績。一時間,遼源市京劇團行當齊全、陣容強大,演出氣勢空前。

上世紀八十年代,遼源市京劇團傳統優秀劇碼《楊家十二女將》劇照

遼源市京劇團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演出了大量的古裝戲和現代戲,豐富了群眾的業餘生活,成為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為家鄉遼源在國內打出了響亮名頭。吉林省委宣傳部多次表揚遼源市京劇團的輝煌成就,稱讚他們為“排演現代京劇的排頭兵”。

1987年,遼源市京劇團與地方戲劇團合併,重新組建了遼源市藝術團,以新的文藝形式,出現在遼源的廣場、社區,活躍著遼源人民的文化生活。

參考資料:《遼源戲曲志精編》《老城故事》等。

專家簡介:

曲道德,1964年2月出生。現任遼源市工商學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第二屆中國鹿業協會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遼源市鹿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遼源市東遼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理論研究組組長。《遼源故事》主編。代表作品有《中國鹿文化》《塵封的秘密》等。

耿毅,1969年4月出生。現任遼源市檔案局徵集編研科科長。先後編寫《檔案吉林-遼源卷》《遼源檔案記憶1917-1945》《檔案述說遼源故事》《遼源戲曲志精編》等資料叢書。

秦品馥,祖籍山東。1940年出生於遼源市。吉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遼寧“九一八”戰爭研究會理事。曾出版《老城故事》一書。

(本版圖片由遼源市檔案局提供)

作者:記者 隋二龍 趙蓓蓓

編輯:吳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