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商圈繁華如夢,商海暗戰似戲!汕頭百年南生百貨大樓話你知

近幾年來,汕頭市區的商業圈不斷湧現。其實,商業圈和綜合體的雛形在老汕頭便出現並走向輝煌。而小公園,就是當時最大的最集中的商業圈。

△南生百貨大樓與中山紀念亭是小公園開埠區的兩個地標建築。龔春輝 攝

而南生公司大樓,就是商業綜合體了,全樓經營範圍包括日用百貨批發零售、金銀首飾、匯兌、酒樓、旅社等,集購物、遊玩、餐飲和住宿於一體,是和現在相比仍絲毫不遜色的商業綜合體“鼻祖”。

△南生百貨曾經風靡汕頭數十年之久。龔春輝 攝

當時有汕頭埠“四大百貨公司”之稱的南生公司、振源公司、平平公司、廣發公司相繼聚集小公園商業區營業。南生公司更成為汕頭商業龍頭。小公園新商業街區成了當時汕頭埠黃金商業旺地和豪華時髦的標誌。

1一幅水彩畫的故事

《百載商埠》是知名畫家杜達良所作極具個人特色的一幅水彩作品。這幅畫目前存於汕頭“建業酒家”。

“我非常喜歡這幅畫。它以中山紀念亭和南生百貨公司大樓為構圖中心,展現了作為汕頭老市區商業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小公園四永一升平,

商埠繁榮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建業酒家董事長紀瑞喜表示,他6歲時就住在小公園附近,可以說是在這裡長大,因此對小公園尤其是南生百貨大樓非常有感情。他指著旁邊幾條小路依次介紹,這裡原來有打索巷、打石巷和打錫巷,這邊是安平街、升平街……小時候他經常跑去南生百貨大樓玩,樓內有座一樓直達三樓的大樓梯,另外還有兩條小樓梯。

在紀瑞喜看來,這幅畫是上世紀80年代所作。

“有兩點可以斷定是‘80年代’。一是畫中出現了拉杆行李箱和彩條布,拉杆箱是1985或1986才有的,遮蓋在小推車上的彩條布,‘70年代’市面還沒有整片出售;二是圖中僅有公車、單車、三輪車等交通工具,不見‘90年代’出現的摩托車。”

杜達良在《百載商埠》上題字:“汕頭開埠近百載,以小公園為交通中心,商鋪林立,商賈雲至,實為汕頭之意義象徵。”

2首部電梯·哈哈鏡

南生公司大樓是一座極具特色的七層建築,

二樓外挑,五、六層後退,兩個入口處升起兩個塔樓,塔樓與主體在六、七層處通過空中走廊連接,形成中西融合的建築風格。

△南生百貨大樓每層樓均設有電梯。龔春輝 攝

南生公司十分重視門面裝潢,整座大樓建築及內外裝飾均請上海和香港的專業公司承建,門前招牌“南生公司”四個大字,是重金聘請上海著名書法家、清末武進縣翰林唐鮀書寫的,潤筆大洋400元。大樓內安裝了“汕頭第一部電梯”(一至四樓),成為汕頭埠轟動一時的創舉。這部電梯足足使用了60年之久。大樓內部設備是當年粵東地區最豪華的。

當年最讓兒童們在南生公司大樓留連忘返的原因是“哈哈鏡”,鑲嵌在一樓上二樓之間的樓梯半平臺牆面。拾級而上來到“哈哈鏡”跟前,常有小孩拖著大人,一起看自己忽而瘦長忽而矮肥的搞笑樣子,扭曲,變形,荒誕,令人忍俊不禁。

3率先實行股份制

早期南生公司商號創辦於1911年。對南生公司歷史頗為熟悉的鄞鎮凱介紹說,《汕頭大博覽》裡收有南生公司的條目,稱其是華僑集資創辦的百貨公司。

1932年,梅縣籍華僑李柏桓、李耀宗、李遠波、李鏡泉、李視棠等人集資50萬大洋,在汕頭市區小公園建成七層高的營業大樓。其中,第一至二層經營蘇廣洋雜百貨, 第三至四層為中央酒樓,第五至七層為中央旅社。員工達300多人,曾興盛一時,但因管理不善,開業僅10個月便宣告倒閉。

1935年,經理李柏桓將南生“承賠”給旅居印尼的堂弟李海烈,留下中央旅社自己經營。李海烈重新組合同鄉李錦元、李洪、李鏡泉等10人為股東,整頓經營管理, 生意日旺,成為當年汕頭市聲名遠播的百貨公司。而曾在南洋經商的李柏桓很有生意頭腦,當年,南生貿易公司率先在汕頭實行“股份制”、“承包制”經營模式。

抗戰初期南生貿易公司將人員和貨物內遷到梅縣設分店,抗戰勝利後遷回汕頭繼續經營。

解放後南生公司繼續經營至1956年與國營百貨商店合營,後改名為汕頭市百貨大樓,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來源|汕頭都市報

文圖|郭宏盛 陳珊娜 袁笙(署名除外)

編輯|龔春輝

校對|羅健鵬

門前招牌“南生公司”四個大字,是重金聘請上海著名書法家、清末武進縣翰林唐鮀書寫的,潤筆大洋400元。大樓內安裝了“汕頭第一部電梯”(一至四樓),成為汕頭埠轟動一時的創舉。這部電梯足足使用了60年之久。大樓內部設備是當年粵東地區最豪華的。

當年最讓兒童們在南生公司大樓留連忘返的原因是“哈哈鏡”,鑲嵌在一樓上二樓之間的樓梯半平臺牆面。拾級而上來到“哈哈鏡”跟前,常有小孩拖著大人,一起看自己忽而瘦長忽而矮肥的搞笑樣子,扭曲,變形,荒誕,令人忍俊不禁。

3率先實行股份制

早期南生公司商號創辦於1911年。對南生公司歷史頗為熟悉的鄞鎮凱介紹說,《汕頭大博覽》裡收有南生公司的條目,稱其是華僑集資創辦的百貨公司。

1932年,梅縣籍華僑李柏桓、李耀宗、李遠波、李鏡泉、李視棠等人集資50萬大洋,在汕頭市區小公園建成七層高的營業大樓。其中,第一至二層經營蘇廣洋雜百貨, 第三至四層為中央酒樓,第五至七層為中央旅社。員工達300多人,曾興盛一時,但因管理不善,開業僅10個月便宣告倒閉。

1935年,經理李柏桓將南生“承賠”給旅居印尼的堂弟李海烈,留下中央旅社自己經營。李海烈重新組合同鄉李錦元、李洪、李鏡泉等10人為股東,整頓經營管理, 生意日旺,成為當年汕頭市聲名遠播的百貨公司。而曾在南洋經商的李柏桓很有生意頭腦,當年,南生貿易公司率先在汕頭實行“股份制”、“承包制”經營模式。

抗戰初期南生貿易公司將人員和貨物內遷到梅縣設分店,抗戰勝利後遷回汕頭繼續經營。

解放後南生公司繼續經營至1956年與國營百貨商店合營,後改名為汕頭市百貨大樓,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來源|汕頭都市報

文圖|郭宏盛 陳珊娜 袁笙(署名除外)

編輯|龔春輝

校對|羅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