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孕育了新中國56位開國將軍的將軍縣,今天卻是國家級貧困縣

如果說我國第一將軍縣,那肯定非湖北黃岡紅安縣莫屬。據統計,韓先楚、陳錫聯等共計223位開國將領都是紅安縣人,何況紅安縣還是發生了黃麻起義,又是紅四方面軍的發源之地。

然而在更為早期的革命戰爭中,江西贛州的興國縣,卻發揮了比紅安縣更為重要的作用。

(圖一:毗鄰吉安市的興國縣)

興國縣也是一個擁有輝煌歷史的將軍縣,革命時期從興國縣走出來的開國將領共有56位。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都曾在興國縣駐足工作或作戰,

參加長征的12個紅軍主力師有7個都是從興國縣出發的。如果再往上追溯,有多條贛江貢水支流流經的興國縣建縣於三國時期,歷經了1800餘年風霜雨雪,唐代時還出了個被公認為“江南第一宰相”同時也是大書法家的鐘紹京,完全稱得上是人傑地靈。

(圖二:鐘紹京像)

近代革命早期,全國建立了大大小小的蘇區,大量青壯入伍。興國縣可以說是這股潮流中最有力的力量之一,當時的興國縣23萬人口中8萬餘人參軍參戰,更是有5萬餘人為國捐軀,沒能再回到故鄉。換個形象化的說法,1934年10月,紅軍長征開始後,平均每行進1公里,就有一位興國籍的戰士倒下!戰後統計,出生于興國縣有名字記錄的烈士就有23719名,在全中國革命烈士總數中占1/60,

已經佚名的烈士更是浩如星海。

1955年全軍大授銜中,最年輕的上將肖華正是興國縣人。另外出自于興國的還有:開國上將陳奇涵,朱明、唐志強等六位中將,馬澤迎、曾克林等48名少將,總計56人,僅次於湖北紅安縣、安徽金寨縣,可以說是“全國第三將軍縣”了。

(圖三:肖華上將)

然而,與紅安縣借著“將軍縣”的榮譽迅速發展起了第三產業不同,興國縣雖然山清水秀又有人文底蘊,卻直到今天還是國家級貧困縣,實在令人扼腕。這或許是因為雖然興國籍開國將領很多,但仍然缺少如紅安韓先楚、董必武、李先念等這樣婦孺皆知的名人;只是說到底,肯定還和當地政府的忽視、缺乏發展計畫有關。

(圖四:湖北紅安的“將軍縣”大型群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