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五環的陰謀 奧運會舉辦權的競爭時代漸行漸遠

9月13日,國際奧會將正式宣佈2024年夏季奧運會的舉辦城市。由於巴黎是唯一的備選城市,因此,法國的首都將註定成為第33屆夏季奧運會的承辦者。原來,競爭此次奧運會舉辦權的城市有巴黎和洛杉磯兩個城市,

但是,國際奧會在7月31日已和洛杉磯達成協議,後者將投資18億美元用於舉辦2028年奧運會,因此,巴黎將肯定舉辦2024年奧運會。

在全球經濟不景氣、舉辦奧運並不賺錢的大背景下,近年來奧運會舉辦權的競爭越來越趨於平淡,對此,俄羅斯《論據與事實》報發表《五球的陰謀:為什麼不爭辦奧運了?》一文,公開強調指出:即使中美開始輪流主辦奧運會,那也不是什麼值得奇怪的事情,

只是體育生活的一種新現實。

亞歷山大·茹科夫的錯誤

洛杉磯現在就被指定為2028年奧運會舉辦地後,俄羅斯媒體立即指出:這有違奧林匹克憲章。因為,根據奧林匹克憲章規定,2028年奧運會的舉辦地應在2021年宣佈。不過,國際奧會並沒有正式規定提交主辦申請的期限。

2017年1月,俄羅斯奧會主席亞歷山大·茹科夫曾公開表示,俄羅斯的某個城市可以提交舉辦2028年奧運會的申請:“我們只能提交2028年的申請了。但是,這個程式不會早於2020年啟動。現在,一切很難說,但為什麼不呢?我認為,完全可以試一試!”

現在看來,茹科夫至少錯了三年:2017年,2028年奧運會就已經花落洛杉磯了!

世事難料。不久之前,奧運會舉辦權之爭還曾是舉世關注 的焦點:北京為了舉辦2008年奧運會、索契為了舉辦2014年冬奧會,

都曾為之付出了艱苦的努力。

爭奪奧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其實,上世紀爭奪奧運會舉辦權的競爭最為激烈。爭奪1996年奧運會舉辦權的國家有六個,投票共進行了五輪,最後,亞特蘭大以51:35奪得了舉辦權。

1993年,共有五個城市爭奪2000年奧運會舉辦權,在第四輪投票時,悉尼45:43戰勝北京。

2005年,在爭奪2012年奧運舉辦權的城市中,莫斯科處於五個候選城市相當不利的位置,首輪便被淘汰了,而倫敦則在第四輪54:50淘汰了巴黎。

但現在,我們卻注意到,2024年奧運會只有兩位申請者,巴黎和洛杉磯。最終,他們很平靜地瓜分了2024年和2028年的奧運舉辦權,而且這種瓜分,還得到了國際奧會的完全肯定。

這個結果,很容易就會讓人聯想到遙遠的七十年代:1980年奧運會的舉辦權也是只有兩個城市申請:莫斯科和洛杉磯。結果,輸了1980年奧運會的洛杉磯,很自然地拿到了1984年奧運會的舉辦權。

當時,人們認為奧林匹克運動的危機到了。那麼,現在,這種危機又回來了?

大洲輪流坐莊

出現這種情況,有數個原因。首先,國際奧會自己人為地限制了競爭舉辦權的國家數量。國際奧會一直希望堅持所謂的各大洲輪流坐莊的原則,也就是說,2012年在倫敦舉辦了奧運會,那麼,2016年奧運會就不能再在歐洲舉辦了,只有各大洲輪流舉辦完畢之後,歐洲才能有權繼續申辦奧運會。

這個大洲輪流坐莊的規則,聽起來漂亮,但實際上執行起來卻非常複雜了。非洲希望舉辦奧運會的國家本來就不多,有能力舉辦的就更少了。而且,近年來,不僅大洋洲沒有國家願意申請,甚至大部亞洲國家和南美的國家,也沒興趣。

當然,大洲輪莊政策,並不禁止各城市任意提交申請。比如,馬德里,在2012年奧運爭奪戰中輸給倫敦之後,又相繼競爭了2016年2020年奧運會。只不過。連輸了三次之後,西班牙人的奧運申辦熱情才冷了下來。

國際奧會有權拒絕

其次,國際奧會對奧運舉辦城市有嚴格的要求。為了獲得奧運舉辦權,申請者需要先獲得本國奧會的支持,之後,還要在國際奧會代表面前證明自己的實力,只有過了這兩關這之後,申請者才能有真正的競爭資格。

事先的準備就要花費數以百萬美元計的資金。僅這一點,就將很多潛在的競爭者擋在了奧運的門牆之外。

不過,儘管財政狀況確實是重要的條件,但漂亮的財政狀況也並不能確保國際奧會成員們的認可。比如,杜哈,卡達的首都,曾三次申辦奧運會,但卻全部無功而返。而且,即使是卡達收穫了2022年世界盃的舉辦權,但現在卻一直有很多方面希望取消掉其舉辦權。

巴庫,亞塞拜然的首都,其身上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巴庫曾申辦了2016和2020年奧運會,但卻根本沒能進入最後的投票環節。

這裡的悖論就在於,國際奧會一邊拒絕卡達和亞塞拜然這些富有的金主,但同時又在尋找願意為奧運會付出十億美元的買單者。

無利可圖的節日

現在,我們談一談第三點,但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奧運會對所有人都是有益的、掙錢的,但舉辦者除外。

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給組織者帶來了12億美元的虧空,三十年之後的2006年,這一虧空才被徹底解決。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有了3.4億美元的收入,但其組織者其實是在任何方面都節約的,其中包括建築材料。而且,真正的利潤主要還是來自贊助商。

即使是奧運史上號稱效益最好的1992年巴塞羅納奧運會,其實也僅是約略收支平衡,其廣受的好評,只是因為其社會效益及後續經濟帶動效益。

2000年,悉尼奧運會,帶來6.5億美元的虧空,而且,每年為了維護那些閒置的奧運場館還要再花費上數百萬的美元。雅典2004年奧運會結束後,虧空甚至高達了40億美元。

2016年,裡約成為了那些奧運會競辦者的反面典型。現在,至今也無人知道奧運會投入了多少錢:據估計應當是投入了46億至120億美元,組織者說是收支平衡,但沒人相信他們。因為,他們至今還在請求國際奧會幫助他們還上千萬美元的債。但國際奧會卻回答說:再也沒錢了,我們已經給了你們15.3億美元了。實際上,還沒有任何一個組委會能從國際奧會得到如此多的支持。不過,錢還不是最主要問題。裡約奧運結束後,迅速破敗了的奧運場館才最可怕,那是奧林匹克運動最差的負面廣告。

國際奧會自身財政狀況還是很好的。2016年,國際奧會的收入是35億美元,支出28億美元,現在,國際奧會的資產已達到32億美元。這對於國際奧會的官員們而言,當然是件愉快的事。但是,現在願意為奧運會買單的人卻真的劇減了。

最初,漢堡、波士頓和布達佩斯市試圖申辦2024年奧運會。所有這三個城市都得到了本國奧會的支援,但卻因為同一個原因遠離了奧運會:當地居民反對舉辦奧運會。布達佩斯為反對舉辦奧運會共有26萬民眾簽名,漢堡甚至為此舉行了一次全民投票,最終決定棄申奧運會。

國際奧會的官員們不僅希望奧運舉辦城市沒有財政問題,獲得當地居民支持,所有的場館能夠如期建成,而且,他們還希望組織者方面不會有任何政治方面的麻煩事,以免引來各式政治抗議,比如,索契的冬奧會。

競辦者越來越少,國際奧會的官員們決定將事情簡單化一些,因此,巴黎和洛杉磯分別得到了一屆奧運會舉辦權,而且,2025年之前,不再討論奧運舉辦地問題:根據奧林匹克憲章,屆時應當決定2032年奧運會的舉辦地了。

冬季奧運會的申辦情況也不是那麼樂觀。2015年7月31日,申請2022年冬奧會的城市只有北京和阿拉木圖,之前,瑞士人投票反對了申辦此次冬奧會,而克拉克夫和慕尼克的居民也持同樣的態度,而奧斯陸和斯德哥爾摩則是因為得到財務保障收回了自己的申請。

當然,也沒必要陷入失望:至少現在還是能夠找到願意為奧運會買單之金主的。而且,即使國際奧會的大洲輪莊制最終變成了中美坐莊,那也不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終結,只不過是體育生活的新現實罷了。

大洲輪流坐莊

出現這種情況,有數個原因。首先,國際奧會自己人為地限制了競爭舉辦權的國家數量。國際奧會一直希望堅持所謂的各大洲輪流坐莊的原則,也就是說,2012年在倫敦舉辦了奧運會,那麼,2016年奧運會就不能再在歐洲舉辦了,只有各大洲輪流舉辦完畢之後,歐洲才能有權繼續申辦奧運會。

這個大洲輪流坐莊的規則,聽起來漂亮,但實際上執行起來卻非常複雜了。非洲希望舉辦奧運會的國家本來就不多,有能力舉辦的就更少了。而且,近年來,不僅大洋洲沒有國家願意申請,甚至大部亞洲國家和南美的國家,也沒興趣。

當然,大洲輪莊政策,並不禁止各城市任意提交申請。比如,馬德里,在2012年奧運爭奪戰中輸給倫敦之後,又相繼競爭了2016年2020年奧運會。只不過。連輸了三次之後,西班牙人的奧運申辦熱情才冷了下來。

國際奧會有權拒絕

其次,國際奧會對奧運舉辦城市有嚴格的要求。為了獲得奧運舉辦權,申請者需要先獲得本國奧會的支持,之後,還要在國際奧會代表面前證明自己的實力,只有過了這兩關這之後,申請者才能有真正的競爭資格。

事先的準備就要花費數以百萬美元計的資金。僅這一點,就將很多潛在的競爭者擋在了奧運的門牆之外。

不過,儘管財政狀況確實是重要的條件,但漂亮的財政狀況也並不能確保國際奧會成員們的認可。比如,杜哈,卡達的首都,曾三次申辦奧運會,但卻全部無功而返。而且,即使是卡達收穫了2022年世界盃的舉辦權,但現在卻一直有很多方面希望取消掉其舉辦權。

巴庫,亞塞拜然的首都,其身上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巴庫曾申辦了2016和2020年奧運會,但卻根本沒能進入最後的投票環節。

這裡的悖論就在於,國際奧會一邊拒絕卡達和亞塞拜然這些富有的金主,但同時又在尋找願意為奧運會付出十億美元的買單者。

無利可圖的節日

現在,我們談一談第三點,但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奧運會對所有人都是有益的、掙錢的,但舉辦者除外。

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給組織者帶來了12億美元的虧空,三十年之後的2006年,這一虧空才被徹底解決。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有了3.4億美元的收入,但其組織者其實是在任何方面都節約的,其中包括建築材料。而且,真正的利潤主要還是來自贊助商。

即使是奧運史上號稱效益最好的1992年巴塞羅納奧運會,其實也僅是約略收支平衡,其廣受的好評,只是因為其社會效益及後續經濟帶動效益。

2000年,悉尼奧運會,帶來6.5億美元的虧空,而且,每年為了維護那些閒置的奧運場館還要再花費上數百萬的美元。雅典2004年奧運會結束後,虧空甚至高達了40億美元。

2016年,裡約成為了那些奧運會競辦者的反面典型。現在,至今也無人知道奧運會投入了多少錢:據估計應當是投入了46億至120億美元,組織者說是收支平衡,但沒人相信他們。因為,他們至今還在請求國際奧會幫助他們還上千萬美元的債。但國際奧會卻回答說:再也沒錢了,我們已經給了你們15.3億美元了。實際上,還沒有任何一個組委會能從國際奧會得到如此多的支持。不過,錢還不是最主要問題。裡約奧運結束後,迅速破敗了的奧運場館才最可怕,那是奧林匹克運動最差的負面廣告。

國際奧會自身財政狀況還是很好的。2016年,國際奧會的收入是35億美元,支出28億美元,現在,國際奧會的資產已達到32億美元。這對於國際奧會的官員們而言,當然是件愉快的事。但是,現在願意為奧運會買單的人卻真的劇減了。

最初,漢堡、波士頓和布達佩斯市試圖申辦2024年奧運會。所有這三個城市都得到了本國奧會的支援,但卻因為同一個原因遠離了奧運會:當地居民反對舉辦奧運會。布達佩斯為反對舉辦奧運會共有26萬民眾簽名,漢堡甚至為此舉行了一次全民投票,最終決定棄申奧運會。

國際奧會的官員們不僅希望奧運舉辦城市沒有財政問題,獲得當地居民支持,所有的場館能夠如期建成,而且,他們還希望組織者方面不會有任何政治方面的麻煩事,以免引來各式政治抗議,比如,索契的冬奧會。

競辦者越來越少,國際奧會的官員們決定將事情簡單化一些,因此,巴黎和洛杉磯分別得到了一屆奧運會舉辦權,而且,2025年之前,不再討論奧運舉辦地問題:根據奧林匹克憲章,屆時應當決定2032年奧運會的舉辦地了。

冬季奧運會的申辦情況也不是那麼樂觀。2015年7月31日,申請2022年冬奧會的城市只有北京和阿拉木圖,之前,瑞士人投票反對了申辦此次冬奧會,而克拉克夫和慕尼克的居民也持同樣的態度,而奧斯陸和斯德哥爾摩則是因為得到財務保障收回了自己的申請。

當然,也沒必要陷入失望:至少現在還是能夠找到願意為奧運會買單之金主的。而且,即使國際奧會的大洲輪莊制最終變成了中美坐莊,那也不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終結,只不過是體育生活的新現實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