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子上一年級,家長一定要做好這些準備!(太值得收藏了)

在孩子長大的每一個階段,父母面臨的課題都不同: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父母;我們在孩子的身上寄託了什麼樣的期許;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給孩子做出了什麼樣的榜樣……

家有孩子升入一年級,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北京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觀察發現:在一年級的時候,家長全心全力花在孩子身上的一個月的時間,抵3年級以後一學期的時間,抵6年級以後1學年的時間,甚至更多……

那麼,孩子上小學前後,爸爸媽媽要做哪些準備呢?一起聽聽資深校長卓立的建議吧!

爸爸媽媽,準備開啟“小學生家長”模式

1

請務必準時接送

小學的上學時間,是從上午的8點前,到下午的3點前後。

和提供全日三餐加點心的幼稚園不同的是,大部分的小學只提供午餐,這就意味著孩子的早餐和晚餐都需要在家裡吃。

準備早餐的辛勞和規劃晚餐的煩瑣,都是沒有經歷過的父母不能夠體會的。

如果還有老人可以幫忙分擔一些,那就是幸福,要珍惜。

早上送孩子,對大多數家長來說,提早一些出門上班,順便送過去就好;但是相對於通常晚飯後 5 點多才接的幼稚園,3 點左右就需要接的小學,是需要我們提前做出安排的。

如果爸爸媽媽都全職工作,身邊也沒有老人能夠幫忙接送,就會很撓頭。

一年級小學生的父母,一定要提前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時間節奏做出新的安排,

力求“準時接送”。

千萬不能覺得,孩子晚到幾分鐘沒啥要緊,晚接一會兒也不影響啥。我為什麼要強調這兩個“準時”非常重要呢?

因為上學的時候遲到,在全班同學和老師的注目下進教室,孩子心裡必然會不自在;有時候,還需要向老師解釋自己晚到的原因——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對這個“遲到”到底該做什麼樣的解釋、負多少責任,往往會訥訥不知所言,或心懷愧疚。

這時候,正常的課堂學習往往已經開始,孩子不瞭解前面老師講解了什麼、佈置安排了什麼……等他坐下來,又要慢慢花時間來進入課堂的氛圍、跟上大家的進度,結果,這一天孩子都會過得很被動,好像總在追趕大家的進度。

放學接孩子更不要遲到。

“早接”和“晚接”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心理感受的差別很大。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我家孩子沒事,在幼稚園就接都接不回來,要接著玩,

還不如晚點接。”

孩子已經熟悉了幼稚園生活,但小學還是新生活、新環境。

每天放學,一站到校門口就能夠看見父母迎向自己的笑臉,對孩子來說是莫大的歡喜,孩子往往就會興奮地和你分享他一天的校園生活中的所見所聞。

試想,你自己是一個孩子,而你的爸爸媽媽姍姍來遲,你的心裡會是什麼感受,還能夠興高采烈地聊一聊今天的趣事嗎?

孩子會在等待的過程中懷疑父母對自己的重視程度,擔心父母還會不會來接自己,擔心是不是自己做了什麼讓父母會生氣以至於不出現的事情……這些想法都能讓孩子垂頭喪氣。

所以,在一年級準時接送,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是很有幫助的。

2

請務必安排好孩子的課後生活

在一年級,孩子的家庭作業量會很少,甚至沒有書面的作業;但是,我們每天仍然需要留出最少30分鐘的時間,來關注孩子當天的學習和校園生活,幫助他們在逐步融入校園生活的同時,在學習上溫故知新、總結方法、循序漸進。

所以,放學接孩子、安排孩子放學後的學習生活,我們需要預先做一些計畫。

3

請務必讓孩子按時睡覺

一年級的孩子剛剛進入一種新的生活形態,興奮、緊張、好奇……多種情緒叢生;他們尤其需要按時作息,晚間的休息時間要在9點以前。

8點30分洗漱完畢,然後留出一小段自由閱讀或者親子閱讀的時間,9點熄燈入睡。

這樣才能夠保證第二天上學的充沛精力和良好狀態。如果引導得當,孩子不反感的話,把一些需要背誦的英語或者詩詞在臨睡前過一遍,會記得更牢。

晚上9點入睡,第二天早上7點起床,剛剛睡夠10個小時。這是小學生需要保障的睡眠時間。不可以存著“就晚一小會兒”、“反正孩子以前也睡得晚”、“這個點,反正也睡不著吧”的想法,和孩子一起拖延時間。

無論孩子之前的睡眠習慣是怎樣的,他都要從現在開始,每天的8點前到學校開始學習。

只有按時休息,才能夠保證第二天的充沛精力和良好狀態。堅持好的生活習慣,就從進入小學的第一天開始,培養的話,應當更早。

一年級的學習任務,父母撒手不管是不行的

一年級孩子的學習,是需要家長參與的。

幼小的孩子剛剛暫別了任情任性、恣意玩耍的幼年,乍進入嚴肅規範的小學校園開始學習,不適應是必然的。

這時候,需要老師家長的説明,這是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的,也是他們進入人生新階段所迫切需要的。

都說萬事開頭難,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如果家長能和老師合力幫助孩子獲得學習的動力、養成學習的習慣、找到學習的方法,那麼孩子以後會越學越輕鬆,爸爸媽媽更是會越管越輕鬆,很快就完全不用管。

一年級伊始,我們就要警惕不要和孩子一起在學習上陷入被動。

很多低年級家長都會自然而然地放手,不太用心引導孩子的學習,因為一年級的功課對於成年人來說太簡單了。但是一年級的知識,真的只是課堂上隨便聽聽就會了嗎?當然不是。

一年級核心的學習任務根本就不是課本上那些知識,那是什麼呢——

是學習如何當一個學生;是瞭解並且全然接納自己作為小學生的身份;是能夠主動融入學習生活,最好還能夠樂在其中;是開始培養終生學習的習慣。

關於這樣一個任務,我們有多大把握呢?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爸爸和媽媽,誰來管孩子學習比較好?

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多是兩個人都在全職上班。在開學伊始的時候,通常會默認:父母中誰的工作時間更靈活一些,誰在工作之餘的精力更多一些,就由誰來主要管理孩子的學習。

有可利用的時間和精力固然很重要,不過,在我這麼多年接觸了很多不同性格、不同溝通方式的家長以後,我認為這件事最好的選擇標準是:誰更願意管孩子。

讓更有意願來管理孩子的那一方來管理,因為有意願,他會更容易找到管理方法、會花更多時間觀察孩子、有更多耐心和孩子溝通、幫助孩子總結規律技巧。

如果不巧的是,更願意做這件事的一方工作比較忙碌、沒有時間每天監督和溝通,那麼雙方可以在充分討論後,協商好,好好分工。

譬如,提前分配好課後作業中新知識、複習、預習,課外延伸閱讀,興趣課的時間安排;遇到孩子不懂不解的問題的時候,如何引導;面對孩子反復做錯的題,如何訓練……

制訂好計畫之後,由時間比較充裕的一方來執行,並且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互相不斷地回饋調整,直到找到最適合孩子的家庭學習節奏和形式。

在一些家庭中,可能還存在這樣的情況:媽媽能夠體恤孩子的情緒,對待孩子比較寬容,對待孩子的學習做不到嚴格或者堅持,但在孩子一時的成績不理想,或者好的學習習慣遲遲沒養成的時候,媽媽往往會感到無助——自己提供了支持、陪伴和努力,還能為孩子做什麼?能替代他嗎?

其實,這時候可以考慮把學習上具體的問題交給爸爸來負責。

爸爸來制訂具體的戰術,和孩子一起堅持習慣,解決問題。

譬如孩子考試不及格,自己也很沮喪,這時候,我們不要指責。

媽媽可以做的事情是和孩子共情,告訴孩子你能夠理解他的感受,雖然自己也願意看到他考出好成績,但是更願意他開心。

當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解之後,爸爸可以和孩子分析考試失敗的原因,找到孩子沒有掌握的知識點或者導致丟分的小習慣,和孩子一起攻克難題,制訂改正壞習慣的計畫表,並且堅持下去。

另一種情況可能是,由於媽媽全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比較長,還要應付孩子各種各樣的事情,很容易在輔導孩子功課的時候失去耐心,不能忍受在自己看來如此簡單的題目,孩子就是不會!不會!不會!

其實,自己會是一種本事,能教給別人是另外一種本事。

如果碰上這種情況,在日常的育兒生活中參與比較少的爸爸會是承擔這個任務的優質人選。

曾經,我的學生裡,有一個叫章一諾的孩子,他的媽媽在養孩子以前就看了很多養兒育兒的理論書,所以媽媽平時照顧一諾特別溫柔,和孩子之間的互動連接都非常好。

但是,一諾上小學後,媽媽每次一輔導孩子的功課,就開始抓狂。一諾哭,媽媽也哭,媽媽又憤怒又後悔。當時,我就問:“有沒有試過,讓爸爸來負責孩子的學習?”

但是,一諾的爸爸長期駐外。“那試試電話和QQ(那時候還沒有微信)呢?”媽媽無可奈何地決定試試。結果,爸爸居然做得很好,雖然要把作業拍圖片傳來傳去,但是爸爸看到以後往往三言兩語就給孩子講明白了。

因為爸爸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參與比較少,對孩子抱有的感受不像全天照顧孩子的媽媽那樣多層次,所以就能夠就功課論功課,簡單直接解決問題。

如果看顧孩子的課後學習需要委託給祖父母或者校內校外的輔導機構,我也仍然建議:

在孩子正式的學習生涯開始的最初一段時間,父母之中最少有一位,無論如何都要拿出時間來親自管理總結,再拜託給別人就會好很多,這是為人父母的重要責任之一。

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全心全力花在孩子身上的一個月的時間,抵 3 年級以後一學期的時間,抵 6 年級以後1 學年的時間,甚至更多。相比以後歎著氣花更多的時間,何不歡欣鼓舞地早花時間,大人孩子都早受益。

好的家庭氛圍,是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看到

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

有運動進取型的,就有書香沉靜型的;有歡樂搞怪型的,也有寬厚沉穩型的……父母的氣質類型相宜相彰或者互相磨礪著搭出了一個家庭氣質的基調,然後孩子帶著自己的天生氣質加入其中,帶來衝擊的同時,更多地在被薰陶,潛移默化。

在家庭裡,好的學習氛圍,就是孩子能夠自然而然地看到:每個人都在專注做自己的事情,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才做娛樂自己的事情。

每個人的任務不同,可以是學習工作,也可能是整理烹飪。沒有哪個媽媽會在一下班回家,先追兩集美劇再開始安排一家的晚飯,我們的孩子也同樣需要明確學習和娛樂的關係和排序。

完成當天的學習再娛樂,這個標準,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都是一樣的。

因為從小就習慣了媽媽日復一日在做家事、爸爸日復一日都在各種形式的忙碌,孩子自己可能會總結不出這個標準,那就說給孩子聽,讓孩子聽到、看到,就能體會到。

小學一年級孩子的課後學習時間以30分鐘為佳,最多不要超過1個小時,高效率地利用好時間之後,就讓孩子自由娛樂了嗎?是的。

我們的小學生,現在的課外生活,最稀缺的就是“自由”。把選擇權還給孩子,孩子不也還是需要父母提供選項嗎?在不動聲色中,給孩子“自由”的娛樂提供有引導性的選項,也是家庭氛圍的建設。

媽媽要到附近的公園慢跑,孩子要不要一起去?爸爸最近的課題裡,有一些需要查證的資料,孩子要不要來幫忙?奶奶今天要做一道簡單又好吃的菜,孩子要不要一起做?爺爺最近書法練得很投入,孩子來研個墨、展個紙吧……在家人做的事情中,有可能就邀請孩子來參與,他的興趣和特長往往就這樣被找到,他的成就感也往往就這樣自然而然建立起來。

另外一個大家關注得比較多的焦點是:閱讀。如何在家裡給孩子創造閱讀的氛圍?

第一是家裡有書,有適齡且符合孩子興趣點的書;

第二是父母讀書,手不釋卷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初愛上閱讀的最好理由;

第三,最好還能有閱讀的硬體準備:方便找書取書的書架、一個能舒服坐下的地方、柔和的光線(自然光和燈光)。

但是在我這些年的教學生涯中,還是碰到過不少父母跟我說:我們大人就是不愛看書怎麼辦——沒有包辦包好的辦法。

不過,你可以試試反過來讓孩子做你的閱讀導師,幫你規劃書目,在網路大促銷的時候搶購圖書,指導你的閱讀進度……也許你最後還是沒有愛上閱讀,但是孩子沒準兒就愛上了。嗯,這件事,我只能幫到這裡了。

上小學,也需要儀式感

説明孩子走進小學生活,“儀式感”是一個好幫手。

1

關於名字的儀式感

從孩子準備上小學開始,家長可以有意識地用孩子的大名來稱呼孩子。在孩子6歲生日這一天,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賀卡上寫上孩子的大名;在慶祝的同時,正式告訴孩子:以後,爸爸媽媽只會在家裡叫你的小名,在家庭之外的任何場合,任何人面前都將稱呼你的大名。

你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你會擁有學籍卡、學生證——也就是說,你除了作為自然人擁有出生證、身份證之外,將會擁有你的第一個社會身份。你和那些還在被媽媽爸爸叫作“寶寶、妮妮、玲玲、冬冬……”的小弟弟小妹妹們大不一樣了。

這是對你的尊重,更是認可和期許。孩子,從名字上你就是獨立的,你是一個獨立的人。

2

關於入學照的儀式感

現在,拍照已經成為生活中很普通的行為。無論大人孩子,都可以隨時隨地拿起手機,給別人、給自己拍幾張,拍得漂亮的話,發朋友圈曬一曬也是舉手之勞的事情。

但是,即便是在拍照已經平常得如同每天吃飯睡覺的時代,我還是想提倡年輕的父母們在孩子入學前的那個8月底,找個時間,帶著孩子到照相館去照一張標準的入學照片。

如果校服已經發下來,就讓孩子穿著校服,拍一張正正經經的照片,留下自己作為小學生的第一個形象,也可以備用於入學後的各種證件照片。

這樣的照片,會讓孩子最直接地感受到即將開始的小學生活是多麼地不同於以往,從而在心裡就先莊嚴以待起來。

3

讓孩子參與入學登記報名的每一個環節

父母要從自己開始意識到:我是一年級新生的家長了。比起知識的準備,孩子更需要我們從心理上説明他進入到小學。

比如,提前帶著孩子上小學門口看看。如果開學的時候他才第一次來,他可能會抗拒學校。陌生的環境與不熟悉的老師都會增加他對學校的恐懼,甚至不願進校門……尤其內向的孩子,更需要早一點來熟悉。

從報名登記開始,就帶著孩子一起去學校,讓孩子更直觀地看到他將要開始的新生活。

讓孩子看一看,這是你將要讀書的校園,哪裡是教室,哪裡是圖書館,哪裡是操場,哪裡是體育館,哪裡有洗手間,哪裡有飲水間……環境熟悉了,孩子心裡就不慌了。

現在的小學一年級通常會在開學前安排班級參觀,這個參觀一定要參加。借這個機會,認識老師和同學,孩子的心就踏實下來一大半了。

有心的父母更可以利用這樣的參觀機會,在同班的孩子裡邊瞄一瞄,看看有沒有氣質類型上有可能和自家孩子成為好朋友的同學,主動和他們的家長交換一下聯繫方式,先幫孩子一把,讓他在新環境裡有一兩個好朋友,這樣孩子對於新學校、新生活的陌生感就會減少很多。

4

讓孩子參與準備學習生活用具的全過程

這是因為小學的用具和幼稚園很不一樣。

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用品清單,請參考下表:

1. 書包,需要考慮其良好的負重性能和使用時的舒適性;

2. 鉛筆盒,需要樸素實用、容量大、拿取方便;

3. 每天削好6支以上的鉛筆備用;

4. 一把大的削筆刀放在家裡,削多量的鉛筆,一把小的鉛筆刀,放在文具盒中備用;

5. 白橡皮;

6. 包書使用的8開和16開的厚紙張,或者專用的包書紙;

7. 三個大號的檔袋,選擇不同的顏色,方便分類語文、數學、外語的相關學習資料。

父母可以把自己的觀點清晰地表達出來,並加以說明,同時也鼓勵孩子這樣做。在交流中,引導孩子學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物品,養成惜物的美德;鼓勵孩子欣賞大氣實用的產品形象,放棄浮誇粗糙的設計,逐步養成優雅從容的品位。

一年級小學生的服裝和生活用品清單,請參考下表:

1. 春秋季節校服一套;

2. 夏季校服一套;

3. 冬季校服兩套;

5. 不同季節的運動鞋;

6. 保溫水壺和夏季水壺各一個;

7. 餐具根據學校的要求準備。

小學生在校內的服裝以運動服為主,絕大部分學校的校服也都設計成運動服的樣式,這是由孩子們活潑愛動的天性和體育課的重要性決定的。

同理,孩子們在學校裡主要穿的鞋也是運動鞋,這樣才能在運動中最大限度地助力和保護孩子。裝飾性比較強的服裝,可以在校外合適的場合穿著,讓孩子體驗服裝的多樣性和場合感。

只有通過這一系列細緻的準備工作,孩子才會一點一滴地體會到成為一名小學生是一件多麼莊重嚴肅的事情;而在選購過程中,讓孩子充分參與各種用品的選購,也會讓孩子對即將到來的學習生活產生主人翁意識;孩子們也就自然而然地從心裡重視起來,準備起來。

最後,我還想說的是,幼升小的準備,最重要的是爸爸媽媽在心裡認同:

我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的媽媽/爸爸,我清楚我們的生活,我們與孩子相處和溝通的方式,我們對孩子的關注點都將完全不同於以往,我將為之準備,並且努力嘗試。

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心裡瞭解到:

我將開始一段新的生活,它不同於既往,我將承擔新的任務,它需要我付出努力但它可能會很有意思,我好好準備,並且希望它還不錯。

當然,沒有人能夠百分百準備好,我們現在就開始準備吧!

擔心父母還會不會來接自己,擔心是不是自己做了什麼讓父母會生氣以至於不出現的事情……這些想法都能讓孩子垂頭喪氣。

所以,在一年級準時接送,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是很有幫助的。

2

請務必安排好孩子的課後生活

在一年級,孩子的家庭作業量會很少,甚至沒有書面的作業;但是,我們每天仍然需要留出最少30分鐘的時間,來關注孩子當天的學習和校園生活,幫助他們在逐步融入校園生活的同時,在學習上溫故知新、總結方法、循序漸進。

所以,放學接孩子、安排孩子放學後的學習生活,我們需要預先做一些計畫。

3

請務必讓孩子按時睡覺

一年級的孩子剛剛進入一種新的生活形態,興奮、緊張、好奇……多種情緒叢生;他們尤其需要按時作息,晚間的休息時間要在9點以前。

8點30分洗漱完畢,然後留出一小段自由閱讀或者親子閱讀的時間,9點熄燈入睡。

這樣才能夠保證第二天上學的充沛精力和良好狀態。如果引導得當,孩子不反感的話,把一些需要背誦的英語或者詩詞在臨睡前過一遍,會記得更牢。

晚上9點入睡,第二天早上7點起床,剛剛睡夠10個小時。這是小學生需要保障的睡眠時間。不可以存著“就晚一小會兒”、“反正孩子以前也睡得晚”、“這個點,反正也睡不著吧”的想法,和孩子一起拖延時間。

無論孩子之前的睡眠習慣是怎樣的,他都要從現在開始,每天的8點前到學校開始學習。

只有按時休息,才能夠保證第二天的充沛精力和良好狀態。堅持好的生活習慣,就從進入小學的第一天開始,培養的話,應當更早。

一年級的學習任務,父母撒手不管是不行的

一年級孩子的學習,是需要家長參與的。

幼小的孩子剛剛暫別了任情任性、恣意玩耍的幼年,乍進入嚴肅規範的小學校園開始學習,不適應是必然的。

這時候,需要老師家長的説明,這是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的,也是他們進入人生新階段所迫切需要的。

都說萬事開頭難,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如果家長能和老師合力幫助孩子獲得學習的動力、養成學習的習慣、找到學習的方法,那麼孩子以後會越學越輕鬆,爸爸媽媽更是會越管越輕鬆,很快就完全不用管。

一年級伊始,我們就要警惕不要和孩子一起在學習上陷入被動。

很多低年級家長都會自然而然地放手,不太用心引導孩子的學習,因為一年級的功課對於成年人來說太簡單了。但是一年級的知識,真的只是課堂上隨便聽聽就會了嗎?當然不是。

一年級核心的學習任務根本就不是課本上那些知識,那是什麼呢——

是學習如何當一個學生;是瞭解並且全然接納自己作為小學生的身份;是能夠主動融入學習生活,最好還能夠樂在其中;是開始培養終生學習的習慣。

關於這樣一個任務,我們有多大把握呢?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爸爸和媽媽,誰來管孩子學習比較好?

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多是兩個人都在全職上班。在開學伊始的時候,通常會默認:父母中誰的工作時間更靈活一些,誰在工作之餘的精力更多一些,就由誰來主要管理孩子的學習。

有可利用的時間和精力固然很重要,不過,在我這麼多年接觸了很多不同性格、不同溝通方式的家長以後,我認為這件事最好的選擇標準是:誰更願意管孩子。

讓更有意願來管理孩子的那一方來管理,因為有意願,他會更容易找到管理方法、會花更多時間觀察孩子、有更多耐心和孩子溝通、幫助孩子總結規律技巧。

如果不巧的是,更願意做這件事的一方工作比較忙碌、沒有時間每天監督和溝通,那麼雙方可以在充分討論後,協商好,好好分工。

譬如,提前分配好課後作業中新知識、複習、預習,課外延伸閱讀,興趣課的時間安排;遇到孩子不懂不解的問題的時候,如何引導;面對孩子反復做錯的題,如何訓練……

制訂好計畫之後,由時間比較充裕的一方來執行,並且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互相不斷地回饋調整,直到找到最適合孩子的家庭學習節奏和形式。

在一些家庭中,可能還存在這樣的情況:媽媽能夠體恤孩子的情緒,對待孩子比較寬容,對待孩子的學習做不到嚴格或者堅持,但在孩子一時的成績不理想,或者好的學習習慣遲遲沒養成的時候,媽媽往往會感到無助——自己提供了支持、陪伴和努力,還能為孩子做什麼?能替代他嗎?

其實,這時候可以考慮把學習上具體的問題交給爸爸來負責。

爸爸來制訂具體的戰術,和孩子一起堅持習慣,解決問題。

譬如孩子考試不及格,自己也很沮喪,這時候,我們不要指責。

媽媽可以做的事情是和孩子共情,告訴孩子你能夠理解他的感受,雖然自己也願意看到他考出好成績,但是更願意他開心。

當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解之後,爸爸可以和孩子分析考試失敗的原因,找到孩子沒有掌握的知識點或者導致丟分的小習慣,和孩子一起攻克難題,制訂改正壞習慣的計畫表,並且堅持下去。

另一種情況可能是,由於媽媽全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比較長,還要應付孩子各種各樣的事情,很容易在輔導孩子功課的時候失去耐心,不能忍受在自己看來如此簡單的題目,孩子就是不會!不會!不會!

其實,自己會是一種本事,能教給別人是另外一種本事。

如果碰上這種情況,在日常的育兒生活中參與比較少的爸爸會是承擔這個任務的優質人選。

曾經,我的學生裡,有一個叫章一諾的孩子,他的媽媽在養孩子以前就看了很多養兒育兒的理論書,所以媽媽平時照顧一諾特別溫柔,和孩子之間的互動連接都非常好。

但是,一諾上小學後,媽媽每次一輔導孩子的功課,就開始抓狂。一諾哭,媽媽也哭,媽媽又憤怒又後悔。當時,我就問:“有沒有試過,讓爸爸來負責孩子的學習?”

但是,一諾的爸爸長期駐外。“那試試電話和QQ(那時候還沒有微信)呢?”媽媽無可奈何地決定試試。結果,爸爸居然做得很好,雖然要把作業拍圖片傳來傳去,但是爸爸看到以後往往三言兩語就給孩子講明白了。

因為爸爸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參與比較少,對孩子抱有的感受不像全天照顧孩子的媽媽那樣多層次,所以就能夠就功課論功課,簡單直接解決問題。

如果看顧孩子的課後學習需要委託給祖父母或者校內校外的輔導機構,我也仍然建議:

在孩子正式的學習生涯開始的最初一段時間,父母之中最少有一位,無論如何都要拿出時間來親自管理總結,再拜託給別人就會好很多,這是為人父母的重要責任之一。

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全心全力花在孩子身上的一個月的時間,抵 3 年級以後一學期的時間,抵 6 年級以後1 學年的時間,甚至更多。相比以後歎著氣花更多的時間,何不歡欣鼓舞地早花時間,大人孩子都早受益。

好的家庭氛圍,是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看到

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

有運動進取型的,就有書香沉靜型的;有歡樂搞怪型的,也有寬厚沉穩型的……父母的氣質類型相宜相彰或者互相磨礪著搭出了一個家庭氣質的基調,然後孩子帶著自己的天生氣質加入其中,帶來衝擊的同時,更多地在被薰陶,潛移默化。

在家庭裡,好的學習氛圍,就是孩子能夠自然而然地看到:每個人都在專注做自己的事情,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才做娛樂自己的事情。

每個人的任務不同,可以是學習工作,也可能是整理烹飪。沒有哪個媽媽會在一下班回家,先追兩集美劇再開始安排一家的晚飯,我們的孩子也同樣需要明確學習和娛樂的關係和排序。

完成當天的學習再娛樂,這個標準,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都是一樣的。

因為從小就習慣了媽媽日復一日在做家事、爸爸日復一日都在各種形式的忙碌,孩子自己可能會總結不出這個標準,那就說給孩子聽,讓孩子聽到、看到,就能體會到。

小學一年級孩子的課後學習時間以30分鐘為佳,最多不要超過1個小時,高效率地利用好時間之後,就讓孩子自由娛樂了嗎?是的。

我們的小學生,現在的課外生活,最稀缺的就是“自由”。把選擇權還給孩子,孩子不也還是需要父母提供選項嗎?在不動聲色中,給孩子“自由”的娛樂提供有引導性的選項,也是家庭氛圍的建設。

媽媽要到附近的公園慢跑,孩子要不要一起去?爸爸最近的課題裡,有一些需要查證的資料,孩子要不要來幫忙?奶奶今天要做一道簡單又好吃的菜,孩子要不要一起做?爺爺最近書法練得很投入,孩子來研個墨、展個紙吧……在家人做的事情中,有可能就邀請孩子來參與,他的興趣和特長往往就這樣被找到,他的成就感也往往就這樣自然而然建立起來。

另外一個大家關注得比較多的焦點是:閱讀。如何在家裡給孩子創造閱讀的氛圍?

第一是家裡有書,有適齡且符合孩子興趣點的書;

第二是父母讀書,手不釋卷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初愛上閱讀的最好理由;

第三,最好還能有閱讀的硬體準備:方便找書取書的書架、一個能舒服坐下的地方、柔和的光線(自然光和燈光)。

但是在我這些年的教學生涯中,還是碰到過不少父母跟我說:我們大人就是不愛看書怎麼辦——沒有包辦包好的辦法。

不過,你可以試試反過來讓孩子做你的閱讀導師,幫你規劃書目,在網路大促銷的時候搶購圖書,指導你的閱讀進度……也許你最後還是沒有愛上閱讀,但是孩子沒準兒就愛上了。嗯,這件事,我只能幫到這裡了。

上小學,也需要儀式感

説明孩子走進小學生活,“儀式感”是一個好幫手。

1

關於名字的儀式感

從孩子準備上小學開始,家長可以有意識地用孩子的大名來稱呼孩子。在孩子6歲生日這一天,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賀卡上寫上孩子的大名;在慶祝的同時,正式告訴孩子:以後,爸爸媽媽只會在家裡叫你的小名,在家庭之外的任何場合,任何人面前都將稱呼你的大名。

你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你會擁有學籍卡、學生證——也就是說,你除了作為自然人擁有出生證、身份證之外,將會擁有你的第一個社會身份。你和那些還在被媽媽爸爸叫作“寶寶、妮妮、玲玲、冬冬……”的小弟弟小妹妹們大不一樣了。

這是對你的尊重,更是認可和期許。孩子,從名字上你就是獨立的,你是一個獨立的人。

2

關於入學照的儀式感

現在,拍照已經成為生活中很普通的行為。無論大人孩子,都可以隨時隨地拿起手機,給別人、給自己拍幾張,拍得漂亮的話,發朋友圈曬一曬也是舉手之勞的事情。

但是,即便是在拍照已經平常得如同每天吃飯睡覺的時代,我還是想提倡年輕的父母們在孩子入學前的那個8月底,找個時間,帶著孩子到照相館去照一張標準的入學照片。

如果校服已經發下來,就讓孩子穿著校服,拍一張正正經經的照片,留下自己作為小學生的第一個形象,也可以備用於入學後的各種證件照片。

這樣的照片,會讓孩子最直接地感受到即將開始的小學生活是多麼地不同於以往,從而在心裡就先莊嚴以待起來。

3

讓孩子參與入學登記報名的每一個環節

父母要從自己開始意識到:我是一年級新生的家長了。比起知識的準備,孩子更需要我們從心理上説明他進入到小學。

比如,提前帶著孩子上小學門口看看。如果開學的時候他才第一次來,他可能會抗拒學校。陌生的環境與不熟悉的老師都會增加他對學校的恐懼,甚至不願進校門……尤其內向的孩子,更需要早一點來熟悉。

從報名登記開始,就帶著孩子一起去學校,讓孩子更直觀地看到他將要開始的新生活。

讓孩子看一看,這是你將要讀書的校園,哪裡是教室,哪裡是圖書館,哪裡是操場,哪裡是體育館,哪裡有洗手間,哪裡有飲水間……環境熟悉了,孩子心裡就不慌了。

現在的小學一年級通常會在開學前安排班級參觀,這個參觀一定要參加。借這個機會,認識老師和同學,孩子的心就踏實下來一大半了。

有心的父母更可以利用這樣的參觀機會,在同班的孩子裡邊瞄一瞄,看看有沒有氣質類型上有可能和自家孩子成為好朋友的同學,主動和他們的家長交換一下聯繫方式,先幫孩子一把,讓他在新環境裡有一兩個好朋友,這樣孩子對於新學校、新生活的陌生感就會減少很多。

4

讓孩子參與準備學習生活用具的全過程

這是因為小學的用具和幼稚園很不一樣。

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用品清單,請參考下表:

1. 書包,需要考慮其良好的負重性能和使用時的舒適性;

2. 鉛筆盒,需要樸素實用、容量大、拿取方便;

3. 每天削好6支以上的鉛筆備用;

4. 一把大的削筆刀放在家裡,削多量的鉛筆,一把小的鉛筆刀,放在文具盒中備用;

5. 白橡皮;

6. 包書使用的8開和16開的厚紙張,或者專用的包書紙;

7. 三個大號的檔袋,選擇不同的顏色,方便分類語文、數學、外語的相關學習資料。

父母可以把自己的觀點清晰地表達出來,並加以說明,同時也鼓勵孩子這樣做。在交流中,引導孩子學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物品,養成惜物的美德;鼓勵孩子欣賞大氣實用的產品形象,放棄浮誇粗糙的設計,逐步養成優雅從容的品位。

一年級小學生的服裝和生活用品清單,請參考下表:

1. 春秋季節校服一套;

2. 夏季校服一套;

3. 冬季校服兩套;

5. 不同季節的運動鞋;

6. 保溫水壺和夏季水壺各一個;

7. 餐具根據學校的要求準備。

小學生在校內的服裝以運動服為主,絕大部分學校的校服也都設計成運動服的樣式,這是由孩子們活潑愛動的天性和體育課的重要性決定的。

同理,孩子們在學校裡主要穿的鞋也是運動鞋,這樣才能在運動中最大限度地助力和保護孩子。裝飾性比較強的服裝,可以在校外合適的場合穿著,讓孩子體驗服裝的多樣性和場合感。

只有通過這一系列細緻的準備工作,孩子才會一點一滴地體會到成為一名小學生是一件多麼莊重嚴肅的事情;而在選購過程中,讓孩子充分參與各種用品的選購,也會讓孩子對即將到來的學習生活產生主人翁意識;孩子們也就自然而然地從心裡重視起來,準備起來。

最後,我還想說的是,幼升小的準備,最重要的是爸爸媽媽在心裡認同:

我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的媽媽/爸爸,我清楚我們的生活,我們與孩子相處和溝通的方式,我們對孩子的關注點都將完全不同於以往,我將為之準備,並且努力嘗試。

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心裡瞭解到:

我將開始一段新的生活,它不同於既往,我將承擔新的任務,它需要我付出努力但它可能會很有意思,我好好準備,並且希望它還不錯。

當然,沒有人能夠百分百準備好,我們現在就開始準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