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甲午中日戰爭為何會失敗?滑稽的真相卻讓人深思!

1894年,日本借著援助清朝平反朝鮮內亂的“面具”,進而實質入侵中國從而掠奪中國利益的侵略戰爭,此場戰爭耗時七個月,最終以中國慘敗以及簽訂《馬關條約》為戰果,但作為每一個歷史的明白人,

都清楚當時的中國即清朝,是完全有實力與日本抗衡,尤其是軍事力量,畢竟持續三十年的洋務運動,一支像樣的北洋海軍還是能建設出來的。

但殘酷的事實告訴我們:中國慘敗了,那支讓李鴻章引以為豪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了,

順便一提,臺灣也沒了。

前面提到,軍事實力不相上下,但戰果為慘敗,那麼問題來了,原因是什麼?就拿日本武士的經典場景來說:一把再鋒利的武士刀給到一個新手武士,他可能連塊木頭都砍不斷,而一個實力高強的武士,給他一把木刀,他甚至可以砍斷一根鐵柱子。 原理很簡單,武器再厲害也沒用,關鍵是看個使用者會不會用。而放眼回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事實力雖說不相上下,

但還是有距離,只是未到懸殊的地步,比如戰艦火炮的無煙炮彈,中國那些肯定是劣質,十發可能兩發才是有效的。

接著看軍隊,這也是最關鍵的,無論是中國的洋務運動,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雙方的軍隊都能配備上西式槍支,那麼,最關鍵的時刻來了,

根據某一參加當時戰役的日本兵的戰爭筆記裡描述到:“我方與中方在一條橋上形成對峙態勢,我方士兵時不時向對面的中方發起攻擊,原先都是向前射擊兩槍,接著蹲下身子躲避對面射擊,後來慢慢地發現,中方射出的子彈都是向天空飛,而且持續不斷,大概過了五分鐘,我方發現中方已無聲音,並當機立斷發起進攻,我方損失少數,但把大多數敵人殲滅。

子彈向上飛,這個描述不禁讓身為中國人的我們想起,中國古代數場觸目驚心的戰役,兩邊威嚴的軍容相互僵持著,雙方的弓箭兵向著天空射出自己的利箭,接著抛物線原理讓箭落到對方,從而擊殺敵人。好吧,一個受人敬畏的軍景道出一個滑稽的真相,甲午中日戰爭,我方軍人拿著西式槍支,抱著古代射箭的錯覺,很乾脆俐落地把槍向著天空發射子彈,並只用數分鐘把子彈射完,

最終日方沖過來,我方無彈藥可言,只能肉身搏鬥,最後慘敗。 好好地一支先進的西式槍支,你不用它去擊殺敵人,而是拿它去射天空的大雕,而且還射不落一隻雕,真的是活該被滅。甲午中日戰爭的失利活生生地反映出國人的愚昧,而且還是不思進取,威海衛戰役的敗北已經突顯出國人病態式的懦弱,盲目避戰,真的不得不用現代話來吐槽一下:能不能像個爺們去拼一下,哪怕是必輸無疑。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以及它滑稽的失敗真相,隨著時間,慢慢地淡出我們的視野,但是它無時無刻地提醒著我們:落後就要挨打,時刻保持據危思安的姿態。

哪怕是必輸無疑。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以及它滑稽的失敗真相,隨著時間,慢慢地淡出我們的視野,但是它無時無刻地提醒著我們:落後就要挨打,時刻保持據危思安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