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暴走漫畫到“我們是誰”:表情包的本土化改造史

表情包“我們是誰”,這段時間刷了無數人的朋友圈。人們用它加上不同的臺詞,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從最初的廣告圈到後來的各個領域,從各種職業到各地人群……犀利的語句和誇張的漫畫形象充滿趣味地帶來了情緒釋放和共鳴。

紛紛轉發的網友中,很少有人知道這組漫畫來自於美國漫畫家艾麗·布羅什 Allie Brosh 於 2010 年發佈的“跳跳魚小姐”系列。其誇張簡單的繪畫風格,主要是用來激勵自己度過抑鬱症的困難歲月。在國外,這組圖片被改變成表情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2012 年。

而國內早在 2013 年就已經出現該組漫畫的本土版本。只不過是最近因“我們是甲方”的改編,才真正“爆款”。

表情包的舶來史

國外表情包進入國內,遇到改造乃至“照抄”,並不是新鮮事。幾年前的暴走漫畫(Rage Comic,簡稱“暴漫”)通過極其誇張的手法來表達憤怒、開心以及無語的心情,深受網友喜愛。因此在貼吧、彈幕網站等青年人聚集的網路社區中頻見身影。

之後更是在“王尼瑪”團隊的傳播下紅遍了整個網路,並註冊了商標成為其團隊的標誌性表情。提到“暴漫”就想到“王尼瑪”,已經成為了大多數網友的條件反射性反應。

其實暴走漫畫絕非這一系列表情的原創者。早在王尼瑪傳播之前,“暴漫”系列表情早就在貼圖網站 Tumblr 上廣為流行並遭遇各類改編。

追溯這一系列有趣表情的歷史,最早是在 2007 年 7 月 17 日的匿名貼圖網站 4chan 上,有人貼出了這樣一張圖:

可以看見,最初的版本,裡畫風和線條都再簡陋不過。但已經出現了極其引人矚目的誇張化特質。在這之後,

另一個表情臉 Troll Face 於 2008 年在貼圖網站 DeviantArt 上因為其賤萌的嘴臉一炮而紅。作者聲稱他最初只不過是想畫一個太空飛鼠 Rape Rodent 的變種:

緊接著,最重要的暴走臉 Rage Face 登場了。據網友考證:暴走臉最早同樣出自牛人輩出的 4chan。其表現的是在大便時壓水花失敗時的心情。

這個悲傷憤怒到線條淩亂的表情廣受好評,被頻頻傳播和加工——以至於社交新聞網站 Reddit 在 2009 年 1 月開設了專欄,開始允許用戶上傳自己的暴走漫畫。

更神奇的是,姚明最著名的表情包也是從歐美來的舶來品。姚明表情來自一場火箭隊的賽後新聞發佈會,他在隊友發生衝突憤怒離場時非常無厘頭地說了一句“一會兒酒吧見”,引爆全場笑點,一張笑到五官變形的照片由此橫空出世。2010 年 7 月 11 日,Reddit 用戶 Downlow 上傳了一系列全新的原創漫畫臉,其中就包括這張趣味橫生的姚明臉。

傳入中國後,姚明臉迅速成為了“暴漫”表情包的重要一員,也被納入了暴走漫畫公司的盈利範圍。

從姚明到悲傷蛙:網路時代的“二次創作”

暴走漫畫走紅後,很多人開始爭議這些表情包和創作能否號稱“原創”,以及是否能用來盈利。不過,對某一網路文化要素進行 Ctrl+C 與 Ctrl+V(即“拼貼”)的同時,加入各式各樣想法來“再創造”,實乃互聯網文化的常態。在傳統創作中,對作品的複製剪貼、過分解讀改編或者肆意傳播,一般被視為嚴重侵犯作者著作權的舉動。然而在網路上的創作,既是模仿和二次創作,也帶有濃厚的原創性(originality)和作者身份(authorship),從而變成一種難判歸屬的大眾文化。

與其說網路表情包是篡改、抄襲,不如說是引用和再造——用重新創作的圖像來表達意義,早已是視覺文化時代的生存常態。圖像素養——讀圖製圖發圖,已經成為新人類必備的知識門檻。這些再造的作品既粗陋又精密,既直接又曖昧,目的是吸引同一個話語符號體系中的人們在互動中找尋刺激,在贊與互贊中大舉收割集體身份認同。

事實上,表情包不只在傳入中國後會被本土化改造,在歐美文化中也有各種改編和重構。比如,暴走漫畫系列中的姚明臉,就被巧妙地與其他著名表情放在一起,主要用來表達對某些事情的不屑,或表達對某個觀點的嘲笑——類似於“去你的”、“這算什麼”等等。之後,姚明臉又被 Reddit 用戶 Wholemilk 重塑為“反向姚明臉”這一變種,用來突出前後情緒的極大落差。

另一個由於被國外網友改編而紅的表情包,是一隻醜陋而面帶悲傷的青蛙——稱為“悲傷蛙(Feels Bad Man、Sad Frog)Pepe”。2005 年,漫畫家 Matt Furie 創作了名為《男孩俱樂部》(Boy’s Club)的系列漫畫。漫畫裡的 Pepe 是一隻非常快樂陽光的青蛙,就連撒尿都要把褲子脫到腳脖子。別人問它為什麼這樣做,它回答說:“因為比較爽啊” (feels good man)。這則漫畫傳到 4chan 之後,網友對這只“好爽蛙”進行了二次創作,把它的嘴巴調了一個方向,“悲傷蛙”由此誕生。

Pepe 集頹廢、悲傷和無奈為一體的表情,非常適合用來表達複雜的負面心情,正符合不少網友有點兒“喪”的心理狀態。於是圍繞悲傷蛙的表情包創作一發不可收拾。很快它就侵佔整個社交網路成為廣為人知的流行標識。傳到中國之後,它又配合廣為流行的“小確喪”文化,被進一步改造和擴大內涵,有了種種不同的形態。值得一提的是,在歐美,悲傷蛙已經被另類右翼借用,變成了種族主義的圖騰符號,以至於漫畫家要宣佈“畫死” Pepe,以減少負面影響。

消解意義的狂歡:表情包的複製工業

​表情包的不斷再造和多維度傳播,與互聯網時代的文化特徵是分不開的。其中首要因素就是“多變”和“快”。在互聯網技術充分發展的今天,資訊流動的速度加快,深度和幅度越來越大,文化的流行和被拋棄,仿佛只是一瞬間。快速發展的時代所需要的,正是能夠輕易變換的快消品。開放式編輯和簡單操作,乃至各類“生成器”的出現,造成表情包更新換代十分迅速,大大提高了表情包與熱點事件和現象即時對應的可能。這種強互動性,讓表情包文化能夠緊貼潮流或者直接創造潮流。

因此,在製作上表情包不追求精良、畫質優秀,而是追求搞笑和內涵。例如暴走漫畫就是通過粗糙、毫無美感但通俗的滑鼠繪畫來表達當時的心情。因為繪製簡單便捷,在短時間內就可以通過簡陋的畫風,達到清晰明確又幽默的表達效果,所以獲得了網友們的廣泛傳播以及認同。

而形式上,表情包作為互聯網拼貼和再創作文化的典型,則往往具有多重層次的特徵。

首先,不少再創作後的表情包都由三層結構組成:中間是表情誇張的臉部特寫,輪廓是漫畫式的線條勾勒,配上表達心情的語言文字。表情猥瑣的成年人和萌寵可愛的外形以及能夠充分彰顯內心的金句,共同形成了巨大的張力。不同層次間看上去是互相對立充滿矛盾與反諷的,但又離奇地在整體上達到了和諧一致。從而表情包可以被毫不違和地運用到各種需要的地方,發揮強大的表意功能。

作為拼貼和再創作文化的典型表情包,通過將一個形象嫁接到另一個完全不相關的環境中——甚至是對立性的環境中,最終創造了當代互聯網語境中一種充滿消解抵抗傳統味道的表達方法,即表意的中空和虛無。

傳統文化中,從宗教圖景描繪到政治宣傳的招貼畫,越有宣傳目的,就越要求圖像和內容統一,力圖形象生動地表達出觀點,不造成任何可能的誤解。從沃霍爾等人開始的波普藝術發展,卻完全拋卻傳統觀念,靠形式和內容的對立建造起抵抗和反諷。如今表情包在圖像和意義剝離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形式和內容高度分離和隨意組合,讓表達的意義完全隨機成為曖昧不明的符號。圖像不再是穩定的結果, 而只是再加工的原料,可以用種種雜糅拼接來消解和重構。任何圖像都隨時可能被剪切隔離,放逐到新的荒野,與另一個素材相遇,最終組合成為意義顛覆的新話語。這即是圖像的脫域(detereitorialization)。“金館長”、“小胖”或者姚明的臉,可以出現在任何事物上,成為“漂浮的能指”。

而這其中的悖論在於:正是因為表情包中有太多的隱喻、轉義和借用,容易帶來議題離散和意義的誤解。最初用來代替的文字的表情包中,便又開始偏離圖像,而轉移向文字表達意義。表情包最初產生時,可以沒有文字內容,或文字內容只為表情圖服務。但如今,如果不配上清楚明確的文字,表情包便可以被理解為任意一種涵義。這樣的圖片交流幾乎可以說是空洞而不具備真正意義的。去年火熱一時的表情包“聖戰”,正是如此用虛空且粗糙甚至不具含義的圖像進行政治表達和立場攻擊,從而最終陷入不了了之的結尾。

不過反過來,這也意味著,同一圖像幾乎可以匹配任何一種意義,滑入任何一種語境。正如“我們是誰”的表情包配上來自各個不同行業和不同人群的解釋和呼號都依舊成立,都能夠充分表達創作者的心聲。這是當代互聯網圖像文化的語法規則——圖像空洞和無所不是,才能作為最強大的創作素材發出或喜或喪的無窮呐喊。使用表情包的目的也就變成了用反諷誇張式的虛浮圖像惡搞一切、諷刺一切、否定一切,不再明確堅持抵抗某個單一的政治或社會對象,而是使個體短暫抽離出原來的自我,變成跳跳魚悲傷蛙或者暴走臉,形成暫時且脆弱的價值和情感共同體,獲得自我安慰和群體狂歡——這就是表情包的改造中所折射出的網路文化圖景。

……………………………………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

2010 年 7 月 11 日,Reddit 用戶 Downlow 上傳了一系列全新的原創漫畫臉,其中就包括這張趣味橫生的姚明臉。

傳入中國後,姚明臉迅速成為了“暴漫”表情包的重要一員,也被納入了暴走漫畫公司的盈利範圍。

從姚明到悲傷蛙:網路時代的“二次創作”

暴走漫畫走紅後,很多人開始爭議這些表情包和創作能否號稱“原創”,以及是否能用來盈利。不過,對某一網路文化要素進行 Ctrl+C 與 Ctrl+V(即“拼貼”)的同時,加入各式各樣想法來“再創造”,實乃互聯網文化的常態。在傳統創作中,對作品的複製剪貼、過分解讀改編或者肆意傳播,一般被視為嚴重侵犯作者著作權的舉動。然而在網路上的創作,既是模仿和二次創作,也帶有濃厚的原創性(originality)和作者身份(authorship),從而變成一種難判歸屬的大眾文化。

與其說網路表情包是篡改、抄襲,不如說是引用和再造——用重新創作的圖像來表達意義,早已是視覺文化時代的生存常態。圖像素養——讀圖製圖發圖,已經成為新人類必備的知識門檻。這些再造的作品既粗陋又精密,既直接又曖昧,目的是吸引同一個話語符號體系中的人們在互動中找尋刺激,在贊與互贊中大舉收割集體身份認同。

事實上,表情包不只在傳入中國後會被本土化改造,在歐美文化中也有各種改編和重構。比如,暴走漫畫系列中的姚明臉,就被巧妙地與其他著名表情放在一起,主要用來表達對某些事情的不屑,或表達對某個觀點的嘲笑——類似於“去你的”、“這算什麼”等等。之後,姚明臉又被 Reddit 用戶 Wholemilk 重塑為“反向姚明臉”這一變種,用來突出前後情緒的極大落差。

另一個由於被國外網友改編而紅的表情包,是一隻醜陋而面帶悲傷的青蛙——稱為“悲傷蛙(Feels Bad Man、Sad Frog)Pepe”。2005 年,漫畫家 Matt Furie 創作了名為《男孩俱樂部》(Boy’s Club)的系列漫畫。漫畫裡的 Pepe 是一隻非常快樂陽光的青蛙,就連撒尿都要把褲子脫到腳脖子。別人問它為什麼這樣做,它回答說:“因為比較爽啊” (feels good man)。這則漫畫傳到 4chan 之後,網友對這只“好爽蛙”進行了二次創作,把它的嘴巴調了一個方向,“悲傷蛙”由此誕生。

Pepe 集頹廢、悲傷和無奈為一體的表情,非常適合用來表達複雜的負面心情,正符合不少網友有點兒“喪”的心理狀態。於是圍繞悲傷蛙的表情包創作一發不可收拾。很快它就侵佔整個社交網路成為廣為人知的流行標識。傳到中國之後,它又配合廣為流行的“小確喪”文化,被進一步改造和擴大內涵,有了種種不同的形態。值得一提的是,在歐美,悲傷蛙已經被另類右翼借用,變成了種族主義的圖騰符號,以至於漫畫家要宣佈“畫死” Pepe,以減少負面影響。

消解意義的狂歡:表情包的複製工業

​表情包的不斷再造和多維度傳播,與互聯網時代的文化特徵是分不開的。其中首要因素就是“多變”和“快”。在互聯網技術充分發展的今天,資訊流動的速度加快,深度和幅度越來越大,文化的流行和被拋棄,仿佛只是一瞬間。快速發展的時代所需要的,正是能夠輕易變換的快消品。開放式編輯和簡單操作,乃至各類“生成器”的出現,造成表情包更新換代十分迅速,大大提高了表情包與熱點事件和現象即時對應的可能。這種強互動性,讓表情包文化能夠緊貼潮流或者直接創造潮流。

因此,在製作上表情包不追求精良、畫質優秀,而是追求搞笑和內涵。例如暴走漫畫就是通過粗糙、毫無美感但通俗的滑鼠繪畫來表達當時的心情。因為繪製簡單便捷,在短時間內就可以通過簡陋的畫風,達到清晰明確又幽默的表達效果,所以獲得了網友們的廣泛傳播以及認同。

而形式上,表情包作為互聯網拼貼和再創作文化的典型,則往往具有多重層次的特徵。

首先,不少再創作後的表情包都由三層結構組成:中間是表情誇張的臉部特寫,輪廓是漫畫式的線條勾勒,配上表達心情的語言文字。表情猥瑣的成年人和萌寵可愛的外形以及能夠充分彰顯內心的金句,共同形成了巨大的張力。不同層次間看上去是互相對立充滿矛盾與反諷的,但又離奇地在整體上達到了和諧一致。從而表情包可以被毫不違和地運用到各種需要的地方,發揮強大的表意功能。

作為拼貼和再創作文化的典型表情包,通過將一個形象嫁接到另一個完全不相關的環境中——甚至是對立性的環境中,最終創造了當代互聯網語境中一種充滿消解抵抗傳統味道的表達方法,即表意的中空和虛無。

傳統文化中,從宗教圖景描繪到政治宣傳的招貼畫,越有宣傳目的,就越要求圖像和內容統一,力圖形象生動地表達出觀點,不造成任何可能的誤解。從沃霍爾等人開始的波普藝術發展,卻完全拋卻傳統觀念,靠形式和內容的對立建造起抵抗和反諷。如今表情包在圖像和意義剝離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形式和內容高度分離和隨意組合,讓表達的意義完全隨機成為曖昧不明的符號。圖像不再是穩定的結果, 而只是再加工的原料,可以用種種雜糅拼接來消解和重構。任何圖像都隨時可能被剪切隔離,放逐到新的荒野,與另一個素材相遇,最終組合成為意義顛覆的新話語。這即是圖像的脫域(detereitorialization)。“金館長”、“小胖”或者姚明的臉,可以出現在任何事物上,成為“漂浮的能指”。

而這其中的悖論在於:正是因為表情包中有太多的隱喻、轉義和借用,容易帶來議題離散和意義的誤解。最初用來代替的文字的表情包中,便又開始偏離圖像,而轉移向文字表達意義。表情包最初產生時,可以沒有文字內容,或文字內容只為表情圖服務。但如今,如果不配上清楚明確的文字,表情包便可以被理解為任意一種涵義。這樣的圖片交流幾乎可以說是空洞而不具備真正意義的。去年火熱一時的表情包“聖戰”,正是如此用虛空且粗糙甚至不具含義的圖像進行政治表達和立場攻擊,從而最終陷入不了了之的結尾。

不過反過來,這也意味著,同一圖像幾乎可以匹配任何一種意義,滑入任何一種語境。正如“我們是誰”的表情包配上來自各個不同行業和不同人群的解釋和呼號都依舊成立,都能夠充分表達創作者的心聲。這是當代互聯網圖像文化的語法規則——圖像空洞和無所不是,才能作為最強大的創作素材發出或喜或喪的無窮呐喊。使用表情包的目的也就變成了用反諷誇張式的虛浮圖像惡搞一切、諷刺一切、否定一切,不再明確堅持抵抗某個單一的政治或社會對象,而是使個體短暫抽離出原來的自我,變成跳跳魚悲傷蛙或者暴走臉,形成暫時且脆弱的價值和情感共同體,獲得自我安慰和群體狂歡——這就是表情包的改造中所折射出的網路文化圖景。

……………………………………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