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蒼鷹眾多的地方:馬背民族的N種表情

地圖上找不到的秘境

“瓊庫什台是什麼意思?”曾在瓊庫什台村當過村書記的特列吾哈布力仰著蒼黑的臉龐張開雙臂比劃著說:“意思是巨大的鳥的山谷。”根據特克斯縣文物局資料顯示,

瓊庫什台,蒙古語意為“大樺樹溝”,哈薩克語意為“有很多老鷹的大檯子”。在中國地圖上是絕對找不到這個藏在深山中的秘境小村的。直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去後,留下一句耐人尋味的話:這是真正的空中大草原,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後一片待發現的原始草原了。瓊庫什台不僅是在天山深處的一個典型的哈薩克牧民村莊,也是全國唯一以哈薩克為主體的歷史文化名村,
還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遊牧民族定居最早的村落之一,保留著很多原生態的哈薩克民俗民風和生活方式。從瓊庫什台作為北入口起點的烏孫古道如今還被牧民們使用,在包紮墩有著景色優美水草豐盛的牧場,每年到冬天的時候,幾十萬頭牲畜還有上千的牧民會在這裡過冬。

瓊庫什台村為世人呈現獨具魅力的自然與人文畫卷

哈薩克人用清新自然的樸素風格為我拂去一身的疲憊

必經之地喀拉峻,哈薩克語意即“蒼蒼茫茫的草原”

烏孫古道的歲月牧歌

村子的南面有一條河,叫庫爾代河。河水衝撞到石頭上,發出激越的聲響。沿著河道向東南方向走,就是歷史上貫通南北疆的重要通道之———烏孫古道。烏孫古道北銜準噶爾盆地,南控塔里木綠洲,是貫通天山南北的咽喉,是歷史上眾多遊牧民族爭奪的寶地,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之一。

19世紀,生活于現今哈薩克的阿勒班部落的一個細小分支因為不甘於忍受沙俄的壓迫,在首領霍傑開和葉森開勒德的帶領下,離開原牧地,沿烏孫古道遷往伊犁。當他們到達瓊庫什台時,所看到的是一個生長著高大樺樹、溝南有著終年不絕的河流、四周環繞著茂盛草場的溝穀。於是,他們在這處理想的定居之地安頓下來。初始只有100多人。而今,經過200多年發展,
這裡已經形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哈薩克族村莊,有430戶人家,2000多人口。村莊外貌極有特點。一座座木頭房屋沿河道、溝穀散落,沒有生硬的圍牆,每一戶人家都自然地與草木、山水為鄰。

進入村落,感受哈薩克牧民的淳樸與熱情

舒緩的線條綿綿不絕,美得讓人足以忘記一切現代繁華的奢求

歡呼奔騰的庫爾代河穿越村落

馬背上長大的民族

秋意漸濃,村子裡安靜到能聽到從烏孫古道上飄來的陣陣馬蹄聲。在遼闊的草場上,12歲的哈薩克少年烏森別克策馬飛奔,2000多米馳騁下來,胯下的棗紅馬依舊優雅地小跑著,背上細密光亮的短毛折射出太陽耀眼的光芒。哈薩克人從小與馬結緣,一般10歲左右便要舉行“庫南卡布”——賽馬駒活動。比賽時,孩子們跨上兩歲左右不備馬鞍的小馬駒,他們的馬背終身便這樣起程。烏森別克有一匹屬於自己的馬,他還在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騎馬了。哈薩克族民間諺語說馬是哈薩克族人的翅膀,烏森別克果然就和這匹馬成為了朋友。他們用眼神、撫觸和聲音交流,這匹馬帶著他走遍了瓊庫什台的每一片林地和草場,馬背上的時間就是他自己的青春年少。瓊庫什台草原中的馬匹不怕人,我在嘗試提著單反相機近距離拍攝馬匹後,那匹馬竟然像是和我產生了感情一般,在我身後緊緊跟隨,不離不棄。

哈薩克族民間諺語說馬是哈薩克族人的翅膀

親身感受到這方淨土的靜謐與祥和

神秘的瓊庫什台就位於喀拉峻南邊庫爾代峽谷對岸

牧人翅膀上的寶座

每個年滿5歲的哈薩克男孩要舉行“上馬禮”。對哈薩克男人來說,跨上馬背是件重要的大事。孩子的馬鞍是長輩們專門製作的,比一般的馬鞍多了個圍圈,能將孩子舒服而牢靠地捆在鞍上。父親會牽著這匹馬四處拜親訪友,所到之處,人們都會給孩子贈送一些禮物,大多是馬具。“馬是牧人的翅膀,馬具是牧人的臉”。很多哈薩克老人雖然腿腳不靈便,很少能騎馬外出,但是腰間卻一直掛著馬鞭,純粹成了裝飾。馬鞍是哈薩克人財富、身份和榮譽的象徵,他們對馬鞍有著無比的摯愛。他們願意花整整一個月,甚至更多的時間來製作馬具。馬鞍要用上好的柳木,用牛皮或駱駝皮包制,也有鑲嵌銀飾圖案的。令人詫異的是,製作銀飾的工具那麼簡陋——匠人將馬綹放在一根胡楊木樁上,用鐵具墊高,再用榔頭將銀飾鉚進去。銀飾的製作過程需要非常耐心,全憑著師父的一雙手。那手骨節粗大,皮膚黝黑,指甲縫裡塞滿污垢。一切都顯得那麼粗糙,只有那星星般閃光的銀飾,像仙女下凡般美麗。

馬鞍是哈薩克人財富、身份和榮譽的象徵

感受瓊庫什台村原生態魅力

哈薩克族服飾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

木屋彰顯哈薩克智慧

哈薩克族人的木頭房屋多是由整根原木,或者將原木從中間一分為二,通過掏、榫、拱等各種工藝搭建而成,兩木相接之處再用羊毛和上泥巴進行勾縫,糊好。這些木屋也彰顯了哈薩克人的智慧——村莊偏僻,修蓋房屋的材料很難運送過來,因此,他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大山深處為自己修蓋了終年可居的家。這些木榫結構的房屋,既抗震,又保暖,具有很好的科學研究價值。原始的木質結構通風透氣,雨水淋過之後,天晴即幹。所以,這些木房子雖然房頂上長草,但只要不遭連天陰雨,屋面板就不爛。這又是哈薩克族人先輩所流傳下來的建築智慧。如今,村子裡還能看到具有100多年歷史的木屋子。從另一個層面上講,這些木屋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哈薩克族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住於氈房。而瓊庫什台的木屋,這種固定的、保暖的住房形式表明哈薩克族流動性居住方式向永久性居住方式的演變。

這裡的民房大都是木建築,部分民居已有100多年歷史

木頭居所改變了哈薩克族牧民的遷徙習俗

締造愛情的“姑娘追”

我國有不少“馬背民族”,但在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中,實在的“馬背民族”當屬哈薩克族。哈薩克族青年男女也是通過特有的“姑娘追”來掀開跨入婚姻大門門簾的。在哈薩克族人的人生中,最令他們興奮的便是馬背上的愛情追逐,又稱之為“克孜庫瓦爾”,也便是人們常說的“姑娘追”。“姑娘追”分作去程和回程兩路段,由未婚男女青年相互邀請,一對對地進行。去時,小夥子可以向姑娘任意笑謔或求愛,姑娘只能默默傾聽,不能生氣,不能吭聲;可是一到終點,返程之時,雙雙掉轉馬頭時,小夥子立即收斂下來,策馬急馳,姑娘則大逞馬上絕技,在後揮鞭追打。姑娘若追上小夥子可任意鞭打,以示報復,直打的小夥子抱頭“鼠竄”。如果姑娘對小夥本來就中意,則會鞭下留情,讓心上人免受皮肉之苦。這也表明姑娘喜歡小夥子,答應了他的求愛,就像王洛賓的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中所唱的那樣:我願每天她拿著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

哈薩克族未婚少女的帽子上要插上一撮漂亮的貓頭鷹羽毛

我願每天她拿著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

孩子的純真偶爾會讓人感覺身處另一個世界,如此簡單

哈薩克人的待客禮俗

哈薩克族素以熱情好客而聞名。他們以宰羊待客為體面的事,若是貴客,還要宰一匹兩歲的馬駒款待。宰羊之時,先把羊拖到門口,將羊頭拉進門內對著客人,主人伸出雙手恭敬地對客人說:請允許吧!客人做“巴塔”祝福後,主人才把羊拉出去宰殺。肉熟之前,主人會擺上饢、奶茶、奶疙瘩、酥油等,請客人慢慢享用,並伴以彈唱、講故事、猜謎語等娛樂。肉熟後,先用大盤把盛有羊頭、腿肉、肋條肉的盤子放在客人面前,這時客人先將羊腮幫肉割食一塊,再割食左邊的耳朵,然後將羊頭送還主人,之後,大家才開始一起吃肉。什麼樣的客人吃羊身上的哪個部位的肉,在哈薩克人中是有一定講究的。年長而尊貴的客人吃羊頭和臀部肉,女婿和媳婦吃帶“必石”(羊腿上的關節)的肉和胸脯肉,小孩吃羊舌頭、耳朵、腰子和心臟。吃完肉,要作“巴塔”祈禱。如果這時已是黃昏,一定要留客人住宿。哈薩克人有一句俗語:如果太陽落山時放走客人,就是跳進河裡也洗不清這個恥辱。

哈薩克族稱烤肉為”哈克它汗葉特“

哈薩克人的肉食主要是羊肉、牛肉和馬肉,平時一般多吃羊肉

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瓊庫什台的時間慢

雖然我們曾經是奔走在城市秒針上停不下來的疲憊鐘擺,可是當被瓊庫什台的時間浸泡過後,竟然不由自主地慢了下來,不再憂急如焚,不再馬不停蹄。也許,瓊庫什台正是一個讓心入境的桃花源。飯後的時光是愜意的,坐在哈薩克族花氈上,靜靜地聽著大山、森林發出的轟鳴聲,疲憊的人們不多時就進入夢鄉,蓋著厚厚的被子,呼吸著帶著草和牛羊味道的空氣,這夜是多麼的甜美。清晨,隱隱的雞鳴聲叫醒了山村的清晨,透過窗子看出去,村中的小木屋升起了嫋嫋炊煙,馬蹄聲由遠及近,村民們正從山坡上趕著一群馬去河邊汲水。我隨著晨曦走到庫爾代河河邊,那些雲杉比肩拔尖,仰著頭要往上長,哪怕是一種傾斜的姿態,在空中的弧度都是如此優美。沿河而上,河水把雪山的氣息流淌著帶了下來,站在石頭邊,撲面而來的涼意沁人心脾,那是雪的氣息,山的氣息,冰川的氣息。溪水無言,清泉淙淙,流水一般的時間覆蓋在我們的時光年輪上。

清晨,木屋裡升起嫋嫋炊煙

瓊庫什台正是一個讓心入境的桃花源

走遍56個民族之旅

這是一場發現之旅,團結之旅,愛國之旅,美食之旅,圓夢之旅……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的國家,能走遍56個民族核心聚集地,是眾多華夏兒女夢寐以求的終極夢想。我們秉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唯美景與美食不可辜負!”之宗旨,由中國走遍56民族、吃遍56民族、寫遍56民族美景與美食第一人獨家策劃,帶您走一次前所未有的新“長征”,深入各民族主要聚居地和原生態地區探尋秘境中的秘境,品嘗最地道最正宗最原汁原味的民族美食,親身感受56個兄弟姐妹絢爛多姿的風情和文化。當您走遍了這些未知的神秘地域後,一定會因為感受到不同的民族大美而改變了自己的價值觀,變得更加包容,更加熱愛偉大的祖國,更能夠伸出雙臂來擁抱這個美麗的世界。中國夢,民族夢,我們的夢!心動不如行動!我們一起出發!電話(微信):18612630430

哈薩克族傳統風情給人們帶來別樣的感受

瓊庫什台,哈薩克語意為“有很多老鷹的大檯子”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特克斯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萌萌她爸 發佈:2017.08.25

舒緩的線條綿綿不絕,美得讓人足以忘記一切現代繁華的奢求

歡呼奔騰的庫爾代河穿越村落

馬背上長大的民族

秋意漸濃,村子裡安靜到能聽到從烏孫古道上飄來的陣陣馬蹄聲。在遼闊的草場上,12歲的哈薩克少年烏森別克策馬飛奔,2000多米馳騁下來,胯下的棗紅馬依舊優雅地小跑著,背上細密光亮的短毛折射出太陽耀眼的光芒。哈薩克人從小與馬結緣,一般10歲左右便要舉行“庫南卡布”——賽馬駒活動。比賽時,孩子們跨上兩歲左右不備馬鞍的小馬駒,他們的馬背終身便這樣起程。烏森別克有一匹屬於自己的馬,他還在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騎馬了。哈薩克族民間諺語說馬是哈薩克族人的翅膀,烏森別克果然就和這匹馬成為了朋友。他們用眼神、撫觸和聲音交流,這匹馬帶著他走遍了瓊庫什台的每一片林地和草場,馬背上的時間就是他自己的青春年少。瓊庫什台草原中的馬匹不怕人,我在嘗試提著單反相機近距離拍攝馬匹後,那匹馬竟然像是和我產生了感情一般,在我身後緊緊跟隨,不離不棄。

哈薩克族民間諺語說馬是哈薩克族人的翅膀

親身感受到這方淨土的靜謐與祥和

神秘的瓊庫什台就位於喀拉峻南邊庫爾代峽谷對岸

牧人翅膀上的寶座

每個年滿5歲的哈薩克男孩要舉行“上馬禮”。對哈薩克男人來說,跨上馬背是件重要的大事。孩子的馬鞍是長輩們專門製作的,比一般的馬鞍多了個圍圈,能將孩子舒服而牢靠地捆在鞍上。父親會牽著這匹馬四處拜親訪友,所到之處,人們都會給孩子贈送一些禮物,大多是馬具。“馬是牧人的翅膀,馬具是牧人的臉”。很多哈薩克老人雖然腿腳不靈便,很少能騎馬外出,但是腰間卻一直掛著馬鞭,純粹成了裝飾。馬鞍是哈薩克人財富、身份和榮譽的象徵,他們對馬鞍有著無比的摯愛。他們願意花整整一個月,甚至更多的時間來製作馬具。馬鞍要用上好的柳木,用牛皮或駱駝皮包制,也有鑲嵌銀飾圖案的。令人詫異的是,製作銀飾的工具那麼簡陋——匠人將馬綹放在一根胡楊木樁上,用鐵具墊高,再用榔頭將銀飾鉚進去。銀飾的製作過程需要非常耐心,全憑著師父的一雙手。那手骨節粗大,皮膚黝黑,指甲縫裡塞滿污垢。一切都顯得那麼粗糙,只有那星星般閃光的銀飾,像仙女下凡般美麗。

馬鞍是哈薩克人財富、身份和榮譽的象徵

感受瓊庫什台村原生態魅力

哈薩克族服飾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

木屋彰顯哈薩克智慧

哈薩克族人的木頭房屋多是由整根原木,或者將原木從中間一分為二,通過掏、榫、拱等各種工藝搭建而成,兩木相接之處再用羊毛和上泥巴進行勾縫,糊好。這些木屋也彰顯了哈薩克人的智慧——村莊偏僻,修蓋房屋的材料很難運送過來,因此,他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大山深處為自己修蓋了終年可居的家。這些木榫結構的房屋,既抗震,又保暖,具有很好的科學研究價值。原始的木質結構通風透氣,雨水淋過之後,天晴即幹。所以,這些木房子雖然房頂上長草,但只要不遭連天陰雨,屋面板就不爛。這又是哈薩克族人先輩所流傳下來的建築智慧。如今,村子裡還能看到具有100多年歷史的木屋子。從另一個層面上講,這些木屋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哈薩克族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住於氈房。而瓊庫什台的木屋,這種固定的、保暖的住房形式表明哈薩克族流動性居住方式向永久性居住方式的演變。

這裡的民房大都是木建築,部分民居已有100多年歷史

木頭居所改變了哈薩克族牧民的遷徙習俗

締造愛情的“姑娘追”

我國有不少“馬背民族”,但在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中,實在的“馬背民族”當屬哈薩克族。哈薩克族青年男女也是通過特有的“姑娘追”來掀開跨入婚姻大門門簾的。在哈薩克族人的人生中,最令他們興奮的便是馬背上的愛情追逐,又稱之為“克孜庫瓦爾”,也便是人們常說的“姑娘追”。“姑娘追”分作去程和回程兩路段,由未婚男女青年相互邀請,一對對地進行。去時,小夥子可以向姑娘任意笑謔或求愛,姑娘只能默默傾聽,不能生氣,不能吭聲;可是一到終點,返程之時,雙雙掉轉馬頭時,小夥子立即收斂下來,策馬急馳,姑娘則大逞馬上絕技,在後揮鞭追打。姑娘若追上小夥子可任意鞭打,以示報復,直打的小夥子抱頭“鼠竄”。如果姑娘對小夥本來就中意,則會鞭下留情,讓心上人免受皮肉之苦。這也表明姑娘喜歡小夥子,答應了他的求愛,就像王洛賓的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中所唱的那樣:我願每天她拿著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

哈薩克族未婚少女的帽子上要插上一撮漂亮的貓頭鷹羽毛

我願每天她拿著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

孩子的純真偶爾會讓人感覺身處另一個世界,如此簡單

哈薩克人的待客禮俗

哈薩克族素以熱情好客而聞名。他們以宰羊待客為體面的事,若是貴客,還要宰一匹兩歲的馬駒款待。宰羊之時,先把羊拖到門口,將羊頭拉進門內對著客人,主人伸出雙手恭敬地對客人說:請允許吧!客人做“巴塔”祝福後,主人才把羊拉出去宰殺。肉熟之前,主人會擺上饢、奶茶、奶疙瘩、酥油等,請客人慢慢享用,並伴以彈唱、講故事、猜謎語等娛樂。肉熟後,先用大盤把盛有羊頭、腿肉、肋條肉的盤子放在客人面前,這時客人先將羊腮幫肉割食一塊,再割食左邊的耳朵,然後將羊頭送還主人,之後,大家才開始一起吃肉。什麼樣的客人吃羊身上的哪個部位的肉,在哈薩克人中是有一定講究的。年長而尊貴的客人吃羊頭和臀部肉,女婿和媳婦吃帶“必石”(羊腿上的關節)的肉和胸脯肉,小孩吃羊舌頭、耳朵、腰子和心臟。吃完肉,要作“巴塔”祈禱。如果這時已是黃昏,一定要留客人住宿。哈薩克人有一句俗語:如果太陽落山時放走客人,就是跳進河裡也洗不清這個恥辱。

哈薩克族稱烤肉為”哈克它汗葉特“

哈薩克人的肉食主要是羊肉、牛肉和馬肉,平時一般多吃羊肉

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瓊庫什台的時間慢

雖然我們曾經是奔走在城市秒針上停不下來的疲憊鐘擺,可是當被瓊庫什台的時間浸泡過後,竟然不由自主地慢了下來,不再憂急如焚,不再馬不停蹄。也許,瓊庫什台正是一個讓心入境的桃花源。飯後的時光是愜意的,坐在哈薩克族花氈上,靜靜地聽著大山、森林發出的轟鳴聲,疲憊的人們不多時就進入夢鄉,蓋著厚厚的被子,呼吸著帶著草和牛羊味道的空氣,這夜是多麼的甜美。清晨,隱隱的雞鳴聲叫醒了山村的清晨,透過窗子看出去,村中的小木屋升起了嫋嫋炊煙,馬蹄聲由遠及近,村民們正從山坡上趕著一群馬去河邊汲水。我隨著晨曦走到庫爾代河河邊,那些雲杉比肩拔尖,仰著頭要往上長,哪怕是一種傾斜的姿態,在空中的弧度都是如此優美。沿河而上,河水把雪山的氣息流淌著帶了下來,站在石頭邊,撲面而來的涼意沁人心脾,那是雪的氣息,山的氣息,冰川的氣息。溪水無言,清泉淙淙,流水一般的時間覆蓋在我們的時光年輪上。

清晨,木屋裡升起嫋嫋炊煙

瓊庫什台正是一個讓心入境的桃花源

走遍56個民族之旅

這是一場發現之旅,團結之旅,愛國之旅,美食之旅,圓夢之旅……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的國家,能走遍56個民族核心聚集地,是眾多華夏兒女夢寐以求的終極夢想。我們秉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唯美景與美食不可辜負!”之宗旨,由中國走遍56民族、吃遍56民族、寫遍56民族美景與美食第一人獨家策劃,帶您走一次前所未有的新“長征”,深入各民族主要聚居地和原生態地區探尋秘境中的秘境,品嘗最地道最正宗最原汁原味的民族美食,親身感受56個兄弟姐妹絢爛多姿的風情和文化。當您走遍了這些未知的神秘地域後,一定會因為感受到不同的民族大美而改變了自己的價值觀,變得更加包容,更加熱愛偉大的祖國,更能夠伸出雙臂來擁抱這個美麗的世界。中國夢,民族夢,我們的夢!心動不如行動!我們一起出發!電話(微信):18612630430

哈薩克族傳統風情給人們帶來別樣的感受

瓊庫什台,哈薩克語意為“有很多老鷹的大檯子”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特克斯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萌萌她爸 發佈:2017.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