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豆瓣日記: 普魯斯特問卷的問卷

本文作者“Oberkampf”,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設若您沒有閱讀過 《追憶逝水年華》 ,我想您約略也聽說過普魯斯特這個名字,假使您沒有聽說過普魯斯特這個名字,我想您大概瞭解過普魯斯特問卷這個名詞,

即令您沒有瞭解過普魯斯特問卷這個名詞,我想您或許也看過天津台某非著名相聲演員主持的《今夜有戲》。就算您看過《今夜有戲》,沒准您也不會深究那些提問和原始問題有何出入。

在節目中,他要求來訪的嘉賓都回答一份普魯斯特問卷。但是我想,普魯斯特問卷從何而來,普魯斯特是誰,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寫了什麼,這位元“語言藝術家”和在坐的明星們大概知之甚少吧。

不過,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大家平時太忙,閒暇不多,總是感歎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而要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反復閱讀,則近乎於苛責,而對於閱讀普魯斯特的人來說,人生太長,普魯斯特太短。

普魯斯特之後近一百年的法國文學,或者照布魯姆《西方正典》裡的說法,普魯斯特之前幾百年的法國文學,可能都只是他的注腳。在法國,他的每個朋友,親人,

伴侶幾乎都已經立傳,他穿過的大衣,侯爵夫人的紅鞋,從天文望遠鏡到病菌顯微鏡,都極盡著書考察。還能談點什麼呢?2003年,普魯斯特問卷以120227歐的價格在法國的拍賣行成交。買家是Gérard Darel集團,同時擁有甘迺迪遺孀Jackie的黑珍珠項鍊,夢露的白外套。每次拿出來展出,都是國寶級安保,比防範恐怖分子的緊急狀態還要持久有效。那麼我不如打開檔案,看看普魯斯特問卷這個羅蘭巴特意義上的現代小神話是怎麼像《寒食帖》一樣流傳至今的吧?

這張照片攝於1883年巴黎的蒙梭公園,中間帶著扁平狹邊草帽的就是13歲的普魯斯特。左邊這個男孩是誰,學術界尚且無法索隱,但右邊這位少女可確認是和普魯斯特同齡的安東莞內特 · 福雷(Antoinette Faure),

那天是她13歲的生日。就是在這一天,普魯斯特在福雷小姐記錄思想和情感的Album上第一次回答了這份問卷,較比20歲時的第二次回答,第一份答卷更為知名。雖然普魯斯特後來在母親的幫助下翻譯過羅斯金的《芝麻與百合》,但他英文一直不大好。外語寫作勝過母語寫作的作家是很少的,更多的是像普魯斯特這樣讓母語像外語一樣的寫作。我們看到這份答卷的提問是英文,
普魯斯特用法文回答的。後來,這份問卷調查因為普魯斯特的回答而知名,但它至少在1860年就已經出現,當時的名字叫Confessions,一開始在英國流行,沒多久就傳到了海峽對岸的法國。在普魯斯特之前,左拉,托爾斯泰,馬克思,馬拉美都回答過這類問題,但最終獲得冠名權的是普魯斯特。

那麼,照片中的這位福雷(Fauré)小姐是誰呢?她就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未來的總統菲利克斯 · 福雷(1841-1999)的二女兒(普魯斯特的父親是當時著名的醫生,母親有著猶太血統知書達禮,這樣的家庭認識達官顯貴並不奇怪,未來總統的兩個女兒都是普魯斯特的朋友)。普魯斯特出生於1871年,他們這一代人可以說是普法戰爭後的一代,第二帝國崩解,第三共和國新立,這是一個活在戰敗陰影中有著仇恨情緒的民族主義共和國,舊有的皇室貴族和新興的資產階級交錯混溶的時代,也就是蓋爾芒特家那邊和斯萬家那邊。比如福雷先生一家就是從勒阿弗爾做制革業開始起家的,他們是共濟會成員。

1894年德雷福斯事件的爆發導致了整個社會的撕裂,福雷就是在其後不久的總統大選中臨危受命穩住局勢的,因而他在法國歷史中的形象還是比較正面的。法國似乎是個沒有風流史就不配當總統的國家,福雷先生是我知道的真正“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的。今天的愛麗舍依然藏有一幅《福雷總統之死》的畫作,而在安德列 · 馬金1995年獲得龔古爾文學獎的小說《法蘭西遺囑》裡就回顧了俄國沙皇前來國事訪問,遇見法國總統猝死在情婦懷裡的插曲。如今,福雷總統和普魯斯特一樣葬在拉雪茲公墓。

普魯斯特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通過這前後兩次問卷答案大不同回答,他給自己的青春期做了一個小結。他曾經說過,青春期是一個人真正能學到點東西的時期。如果能比照同時期其他人的回答,有一個互文性的設身處地,對於瞭解普魯斯特和他的時代,他的這些青少年玩伴又是如何成為未來小說裡的人物,都是有幫助的。吉爾貝特在香榭麗舍大街留下了哪些花蹤,阿爾貝蒂娜的姐妹淘小團體又如何成為了巴爾貝克海灘邊天真爛漫的簪花少女。又或者再從福雷小姐別的朋友那裡打聽到普魯斯特的消息。我們將會見到19世紀末,勒阿弗爾的城市資產階級少爺小姐們的群像。他們的思想,他們閱讀的書籍,穿著的服裝,他們的功課,他們的夢想。

這一代人是布朗熱將軍的一代,政治醜聞的一代,德雷福斯的一代,只要看看小說裡人物站隊一樣圍繞德雷福斯爭吵,靠近疏遠的姿態,就能明確。同樣的,這是女子學校興起的一代,電燈,電影發明的一代,世博會奧運會的一代,這是一戰之前的法國“美麗年代”( Belle époque)。我們誰不曾有過王孫公子,少男少女的年代,要謝謝普魯斯特,謝謝他的朋友,謝謝他筆下的人物,出現在你我的青春裡,當我們致敬豆蔻青春,追憶逝水華年的時候,記憶裡佔據位置的就是《追憶逝水年華》。

如果您對普魯斯特20歲Les Confidences de Salon(第二份答卷在美國華爾街銀行家Edward Waterman的本子上,這位銀行家是一個藝術愛好者,經常出沒于紐約的知識份子圈並和從巴黎回來的藝術家交情匪淺。這份問卷後來由普魯斯特的侄女保管)的回答比較熟悉了的話,我在這裡陳列一份普魯斯特13歲的回答,比對一下或可看出這個人的變與不變:

你最喜歡的美德?

所有不局限於某一派別的,普世的。

你最欣賞的男性氣質?

智慧,有道德。

你最欣賞的女性氣質?

溫柔,自然,聰明。

你認為現實中的幸福是怎樣的?

活在那些我愛的事物當中,包括美麗的大自然,大量的書籍和音樂,不遠處有一家法國歌劇院。

你最大的痛苦?

和媽媽分開。

喜歡的顏色和最愛的花?

喜歡所有的顏色,最愛的花,不知道。

如果你不是你,你最想成為誰?

我不是很想回答,然而我可能會是小普林尼。

你想生活在哪兒?

理想國,至少我的理想國。

此刻最喜歡的作家?

喬治 · 桑,奥古斯丁

最喜歡的詩人?

繆塞。

最喜歡的畫家和作曲家?

Meissonier(注:法國畫家1815-1891),莫札特,古諾。

你最欣賞的歷史人物?

蘇格拉底、伯利克裡、穆罕默德、小普林尼和奥古斯丁的混合體。

現實中最欣賞的女性是誰?

有天分卻過著平凡生活的女人。

虛構人物中你認為誰是男主角?

那些浪漫而有詩意的,對思想的表達遠勝過對現實的虛構的。

你欣賞的小說中的女主角是誰?

那些非常有女性氣質,非常柔弱、純潔,任何一面都非常美的女子。

你最討厭什麼人?

對好的事物缺乏感受力,忽視情感中的甜蜜。

你最能忍受的錯誤?

天才的私人生活。

你的座右銘?

因為最簡單的表達是要美的,好的,寬廣的,所以一句話不能總結。

福雷女士的兒子André Berge于1924年也就是普魯斯特去世後3年在他老家勒阿弗爾老屋的一個倉庫裡找到了寫有問卷的本子。他找到普魯斯特的醫生弟弟Robert求證後確認這就是普魯斯特的手跡。年底在一家他和哥哥弗朗索瓦合辦的《月刊》雜誌上發表了這份問卷。在當時沒有引起多大反響。1949年,作家André Maurois在《尋找普魯斯特》(A la recherche de Marcel Proust)裡引述了這頁紙。

從中文到法文,從未名湖畔,到聖母院前,十二年來,普魯斯特于我是常讀常新的,閱讀過這樣“曾經滄海,除卻巫山”的作品,想來也許可以節約欣賞大多數文藝作品的時間了。我因為有別的使命要完成,不能成為一個普魯斯特專家,但普魯斯特於我是有溫度的存在,我時常臨窗懷想當年一起念普魯斯特的小夥伴,以至於我願意花時間考證普魯斯特問卷的流傳史。

這段歷史起決定性作用的是Léonce Peillard先生,這是位狂熱航海故事的旅行家,也是後來Hachette出版社的資深編輯。有一天他和他簽約的作家André Maurois吃飯,André Maurois建議說,你可以在你的雜誌找一個版面,每一期讓一個當代法國作家來回答普魯斯特回答的問卷嘛。從1952年開始,Léonce Peillard就開設了這個問卷,出於名氣和商業的考量,把它命名為普魯斯特問卷,此後,阿拉貢,西默農,克洛岱爾,蘇佩維埃爾等作家都回答了普魯斯特問卷。1965年,法國國家圖書館舉辦了首次普魯斯特回顧展,第二份問卷也在展出之列。1969年,Léonce Peillard出版了《百名法國作家回答普魯斯特問卷》一書。至此以後,普魯斯特問卷走出國門,牆外開花。比如米克賈格回答“如果你是不你,你想成為誰”的時候,回答是:Beatles。而約翰列儂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是:洋子。

從此,普魯斯特問卷走出文學圈,成為了採訪的套路。不是每個人都能和都要過一種文學生活的,不從事文學這份工作的人也會在生活中有自己的心得體會。英國的衛報,德國的法蘭克福郵報,都在週末副刊開闢了版面。

牆外開花牆裡香,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Bernard Pivot主持的法國讀書節目也開設了普魯斯特問卷這個訪談環節。當然設問有了些調整,諸如你最愛說的髒話,你最愛抽的毒☆禁☆品,或者如果上帝存在,你死後希望他聽你說什麼之類。美國是一個愛山寨法國文化的國家,很快就在《名利場》等雜誌推出了普魯斯特問卷,從金斯堡到簡方達,包括特朗普在內都回答了普魯斯特問卷。美國人覺得好萊塢的女演員以文化素養較低的藝考生為主,所以要給她們補文化課,他們開設了一個節目,讓石頭姐這些“小花旦”或別的導演演員多學習學習。普魯斯特在沒有基督的時代,儼然像聖父一樣,等待著無數的聖子前來。

如今,在改稱普魯斯特大街的香街一隅,早已沒有了普魯斯特,福雷兩姐妹和其他兒時玩伴的身影,她們的監護人,她們的英文家教也玉殞香消。孔多塞中學時期的同窗又去了哪裡,是畢業時沒有寫的紀念冊還是長大後不願參加的同學會。如果對於普魯斯特而言,真正的生活就是文學,那麼青春期作為文學準備階段,他又經歷了什麼呢?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喜歡談名人青年時期的作品,青年馬克思,青年阿爾都塞等等,關於青年普魯斯特的書也是一本一本,尤以 Jacques-emile Blanche 的《青年普魯斯特的肖像》(Portrait de Marcel Proust en jeune homme)為底本,但還沒有從普魯斯特問卷這個角度出發的作品。青春期是一個人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是給生命上色之前的線條,有的人往後一以貫之,有的人從今大相徑庭。

我去重慶市區念高中寄宿學校前的那個夏天剛把《紅樓夢》粗略地過了一遍,想著趁那時記憶好,把秋窗風雨夕或是芙蓉女兒誄背一背,誰知道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是一個高中三年所有話題作文都用雨果論據的瘦子,而我側臥的位置則躺著一個睡前讀一頁普魯斯特再睡覺的莽漢。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兩位仁兄後來一個去玩股票市場,一個在念土木工程,總之是和法國文學沒多大關聯,不過總會在晦朔之日想起他們。和他倆聊聊國內的景況而非文字章法,反而是我比較能勝任的。東瀛西洋,總歸有些心理相通之處。外國文學還是天空海闊值得上下求索的。這一頁小小的問卷,於很多人可能就是骨殖,可能就是聖龕。

又一個巴黎的夜晚,詩歌沒有遠不遠方,生活沒有別不別處。地鐵裡要飯的乞丐中,還有幾個懷揣著作家的夢想。不喜歡人們看什麼都說詩意二字,儘管有很多生活瞬間是要比現在大多數詩歌詩意的。在普魯斯特生活的年代,巴黎也有了不少中國人,有的是陳季同這樣的駐法工作人員,有的是鄧小平這樣的勤工儉學學生,只是他們的生活和普魯斯特並沒有交集,而普魯斯特對遙遠的中國也是缺乏認知的,只有他的女主人公阿爾貝蒂娜,故作風雅地說了一句:中國,真叫人擔心啊。

(全文完)

本文作者“Oberkampf”,現居Paris,目前已發表了64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Oberkampf”關注Ta。

那麼,照片中的這位福雷(Fauré)小姐是誰呢?她就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未來的總統菲利克斯 · 福雷(1841-1999)的二女兒(普魯斯特的父親是當時著名的醫生,母親有著猶太血統知書達禮,這樣的家庭認識達官顯貴並不奇怪,未來總統的兩個女兒都是普魯斯特的朋友)。普魯斯特出生於1871年,他們這一代人可以說是普法戰爭後的一代,第二帝國崩解,第三共和國新立,這是一個活在戰敗陰影中有著仇恨情緒的民族主義共和國,舊有的皇室貴族和新興的資產階級交錯混溶的時代,也就是蓋爾芒特家那邊和斯萬家那邊。比如福雷先生一家就是從勒阿弗爾做制革業開始起家的,他們是共濟會成員。

1894年德雷福斯事件的爆發導致了整個社會的撕裂,福雷就是在其後不久的總統大選中臨危受命穩住局勢的,因而他在法國歷史中的形象還是比較正面的。法國似乎是個沒有風流史就不配當總統的國家,福雷先生是我知道的真正“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的。今天的愛麗舍依然藏有一幅《福雷總統之死》的畫作,而在安德列 · 馬金1995年獲得龔古爾文學獎的小說《法蘭西遺囑》裡就回顧了俄國沙皇前來國事訪問,遇見法國總統猝死在情婦懷裡的插曲。如今,福雷總統和普魯斯特一樣葬在拉雪茲公墓。

普魯斯特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通過這前後兩次問卷答案大不同回答,他給自己的青春期做了一個小結。他曾經說過,青春期是一個人真正能學到點東西的時期。如果能比照同時期其他人的回答,有一個互文性的設身處地,對於瞭解普魯斯特和他的時代,他的這些青少年玩伴又是如何成為未來小說裡的人物,都是有幫助的。吉爾貝特在香榭麗舍大街留下了哪些花蹤,阿爾貝蒂娜的姐妹淘小團體又如何成為了巴爾貝克海灘邊天真爛漫的簪花少女。又或者再從福雷小姐別的朋友那裡打聽到普魯斯特的消息。我們將會見到19世紀末,勒阿弗爾的城市資產階級少爺小姐們的群像。他們的思想,他們閱讀的書籍,穿著的服裝,他們的功課,他們的夢想。

這一代人是布朗熱將軍的一代,政治醜聞的一代,德雷福斯的一代,只要看看小說裡人物站隊一樣圍繞德雷福斯爭吵,靠近疏遠的姿態,就能明確。同樣的,這是女子學校興起的一代,電燈,電影發明的一代,世博會奧運會的一代,這是一戰之前的法國“美麗年代”( Belle époque)。我們誰不曾有過王孫公子,少男少女的年代,要謝謝普魯斯特,謝謝他的朋友,謝謝他筆下的人物,出現在你我的青春裡,當我們致敬豆蔻青春,追憶逝水華年的時候,記憶裡佔據位置的就是《追憶逝水年華》。

如果您對普魯斯特20歲Les Confidences de Salon(第二份答卷在美國華爾街銀行家Edward Waterman的本子上,這位銀行家是一個藝術愛好者,經常出沒于紐約的知識份子圈並和從巴黎回來的藝術家交情匪淺。這份問卷後來由普魯斯特的侄女保管)的回答比較熟悉了的話,我在這裡陳列一份普魯斯特13歲的回答,比對一下或可看出這個人的變與不變:

你最喜歡的美德?

所有不局限於某一派別的,普世的。

你最欣賞的男性氣質?

智慧,有道德。

你最欣賞的女性氣質?

溫柔,自然,聰明。

你認為現實中的幸福是怎樣的?

活在那些我愛的事物當中,包括美麗的大自然,大量的書籍和音樂,不遠處有一家法國歌劇院。

你最大的痛苦?

和媽媽分開。

喜歡的顏色和最愛的花?

喜歡所有的顏色,最愛的花,不知道。

如果你不是你,你最想成為誰?

我不是很想回答,然而我可能會是小普林尼。

你想生活在哪兒?

理想國,至少我的理想國。

此刻最喜歡的作家?

喬治 · 桑,奥古斯丁

最喜歡的詩人?

繆塞。

最喜歡的畫家和作曲家?

Meissonier(注:法國畫家1815-1891),莫札特,古諾。

你最欣賞的歷史人物?

蘇格拉底、伯利克裡、穆罕默德、小普林尼和奥古斯丁的混合體。

現實中最欣賞的女性是誰?

有天分卻過著平凡生活的女人。

虛構人物中你認為誰是男主角?

那些浪漫而有詩意的,對思想的表達遠勝過對現實的虛構的。

你欣賞的小說中的女主角是誰?

那些非常有女性氣質,非常柔弱、純潔,任何一面都非常美的女子。

你最討厭什麼人?

對好的事物缺乏感受力,忽視情感中的甜蜜。

你最能忍受的錯誤?

天才的私人生活。

你的座右銘?

因為最簡單的表達是要美的,好的,寬廣的,所以一句話不能總結。

福雷女士的兒子André Berge于1924年也就是普魯斯特去世後3年在他老家勒阿弗爾老屋的一個倉庫裡找到了寫有問卷的本子。他找到普魯斯特的醫生弟弟Robert求證後確認這就是普魯斯特的手跡。年底在一家他和哥哥弗朗索瓦合辦的《月刊》雜誌上發表了這份問卷。在當時沒有引起多大反響。1949年,作家André Maurois在《尋找普魯斯特》(A la recherche de Marcel Proust)裡引述了這頁紙。

從中文到法文,從未名湖畔,到聖母院前,十二年來,普魯斯特于我是常讀常新的,閱讀過這樣“曾經滄海,除卻巫山”的作品,想來也許可以節約欣賞大多數文藝作品的時間了。我因為有別的使命要完成,不能成為一個普魯斯特專家,但普魯斯特於我是有溫度的存在,我時常臨窗懷想當年一起念普魯斯特的小夥伴,以至於我願意花時間考證普魯斯特問卷的流傳史。

這段歷史起決定性作用的是Léonce Peillard先生,這是位狂熱航海故事的旅行家,也是後來Hachette出版社的資深編輯。有一天他和他簽約的作家André Maurois吃飯,André Maurois建議說,你可以在你的雜誌找一個版面,每一期讓一個當代法國作家來回答普魯斯特回答的問卷嘛。從1952年開始,Léonce Peillard就開設了這個問卷,出於名氣和商業的考量,把它命名為普魯斯特問卷,此後,阿拉貢,西默農,克洛岱爾,蘇佩維埃爾等作家都回答了普魯斯特問卷。1965年,法國國家圖書館舉辦了首次普魯斯特回顧展,第二份問卷也在展出之列。1969年,Léonce Peillard出版了《百名法國作家回答普魯斯特問卷》一書。至此以後,普魯斯特問卷走出國門,牆外開花。比如米克賈格回答“如果你是不你,你想成為誰”的時候,回答是:Beatles。而約翰列儂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是:洋子。

從此,普魯斯特問卷走出文學圈,成為了採訪的套路。不是每個人都能和都要過一種文學生活的,不從事文學這份工作的人也會在生活中有自己的心得體會。英國的衛報,德國的法蘭克福郵報,都在週末副刊開闢了版面。

牆外開花牆裡香,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Bernard Pivot主持的法國讀書節目也開設了普魯斯特問卷這個訪談環節。當然設問有了些調整,諸如你最愛說的髒話,你最愛抽的毒☆禁☆品,或者如果上帝存在,你死後希望他聽你說什麼之類。美國是一個愛山寨法國文化的國家,很快就在《名利場》等雜誌推出了普魯斯特問卷,從金斯堡到簡方達,包括特朗普在內都回答了普魯斯特問卷。美國人覺得好萊塢的女演員以文化素養較低的藝考生為主,所以要給她們補文化課,他們開設了一個節目,讓石頭姐這些“小花旦”或別的導演演員多學習學習。普魯斯特在沒有基督的時代,儼然像聖父一樣,等待著無數的聖子前來。

如今,在改稱普魯斯特大街的香街一隅,早已沒有了普魯斯特,福雷兩姐妹和其他兒時玩伴的身影,她們的監護人,她們的英文家教也玉殞香消。孔多塞中學時期的同窗又去了哪裡,是畢業時沒有寫的紀念冊還是長大後不願參加的同學會。如果對於普魯斯特而言,真正的生活就是文學,那麼青春期作為文學準備階段,他又經歷了什麼呢?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喜歡談名人青年時期的作品,青年馬克思,青年阿爾都塞等等,關於青年普魯斯特的書也是一本一本,尤以 Jacques-emile Blanche 的《青年普魯斯特的肖像》(Portrait de Marcel Proust en jeune homme)為底本,但還沒有從普魯斯特問卷這個角度出發的作品。青春期是一個人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是給生命上色之前的線條,有的人往後一以貫之,有的人從今大相徑庭。

我去重慶市區念高中寄宿學校前的那個夏天剛把《紅樓夢》粗略地過了一遍,想著趁那時記憶好,把秋窗風雨夕或是芙蓉女兒誄背一背,誰知道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是一個高中三年所有話題作文都用雨果論據的瘦子,而我側臥的位置則躺著一個睡前讀一頁普魯斯特再睡覺的莽漢。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兩位仁兄後來一個去玩股票市場,一個在念土木工程,總之是和法國文學沒多大關聯,不過總會在晦朔之日想起他們。和他倆聊聊國內的景況而非文字章法,反而是我比較能勝任的。東瀛西洋,總歸有些心理相通之處。外國文學還是天空海闊值得上下求索的。這一頁小小的問卷,於很多人可能就是骨殖,可能就是聖龕。

又一個巴黎的夜晚,詩歌沒有遠不遠方,生活沒有別不別處。地鐵裡要飯的乞丐中,還有幾個懷揣著作家的夢想。不喜歡人們看什麼都說詩意二字,儘管有很多生活瞬間是要比現在大多數詩歌詩意的。在普魯斯特生活的年代,巴黎也有了不少中國人,有的是陳季同這樣的駐法工作人員,有的是鄧小平這樣的勤工儉學學生,只是他們的生活和普魯斯特並沒有交集,而普魯斯特對遙遠的中國也是缺乏認知的,只有他的女主人公阿爾貝蒂娜,故作風雅地說了一句:中國,真叫人擔心啊。

(全文完)

本文作者“Oberkampf”,現居Paris,目前已發表了64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Oberkampf”關注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