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田也「歷史記憶」漢中“三線文化”是一處富礦

“三線”是指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家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

對我國國土地理所做的一個簡略的區域劃分。國家將在受到外部進犯時最易成為攻擊目標的沿邊沿海一帶工業,及重工業發達的北方地區劃為一線地區,如北京、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及華北、東北地區;三線地區是指長城以南,京廣線以西的地區,包括雲、貴、川、陝、甘、寧、青、新以及豫西、鄂西、湘西、粵西、桂西北、冀西北地方。將一線地區的重要國防工業轉移到三線,建立後方基地保存有生力量,
如同二戰時蘇聯不停加強遠東地區建設一樣。

處於一線與三線之間的屬二線地區。

“三線建設”是指我國於1964年至1980年期間在“三線”地區所進行的一場以防備核戰爭破壞為指導思想的規模宏大的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設施建設。

一.漢中的“三線建設”概況

1965年2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兼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羅瑞卿向毛澤東主席、中共中央常委彙報了全國“三線”建設的戰略佈局意見,

提出了《關於國防工業、國家重點骨幹企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專案佈局方案的報告》,提出:“漢中地處戰略縱深地帶,地形要衝,地理條件優越,山川交錯,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水資源充足,是國家重要國防工業、國防科研,國家高、精、尖重點骨幹企業建設的良好基地。”“漢中,秦嶺屏障于北,巴山橫亙于南,漢江橫貫於中,地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位於祖國腹地,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必定能夠發揮其重要的獨特作用”。

從此,漢中的“三線”建設正式開始。

1964~1975年,在漢中先後建成了陽安鐵路、周城公路,改建了西萬公路,以及國防軍工、科研、航空工業、核工業、機械工業、冶金工業、化工工業、建材工業、電力工業等比較齊全完整的工業體系。到1970年,全地區基本建設投資增加到20億,占陝西省基建總投資的50%,共安排項目62個。建成中、省84個專案,

其中大中型專案62個(不含地方工業項目)。完成總投資53.1億元。

主要項目有:

陽安鐵路建設。1969年10月始建,西起寶成鐵路的陽平關車站,自西而東經甯強、勉縣、漢中市、城固、洋縣、西鄉至安康,與襄渝鐵路相聯,全長358公里,總投資11億元,跨越嘉陵江、漢江共計27條江河。1971年10月建成通車營運,1978年9月全線實現了電氣化。

公路建設。周(至)城(固)公路(108國道部分路段)北起周至縣城,越秦嶺,經佛坪、洋縣至城固縣城南與漢(中)白(河)公路相接,

全長257公里,漢中境內長160.4公里。1966年初周城公路被列入國防公路,1969年11月動工,1971年6月基本竣工。西(安)萬(源)公路(210國道部分路段)。1966年改建,漢中境內由西鄉縣經鎮巴縣至四川省萬源縣,全長165公里。

電力工業。1968年2月,水電部籌建“略陽火電廠”,1972年2月建成投產。總投資1.1億元,生產規模為20萬千瓦,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保障了漢中“三線”建設和工農業生產、社會生活用電。

航空工業(012基地)。漢中航空工業基地,是國家航空工業部(原第三機械工業部)的第二套航空工業基地,又是國家唯一的生產大型運輸機基地。1964年10月開始籌建,1965年10月,國防工辦、航空工業部下文通知,漢中為“殲擊機”生產基地。1969年11月,中央軍委國防工辦決定漢中為“大型運輸機”(運-8)生產基地,並列為國家第四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專案。至1979年,形成了大型運輸機生產能力,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基地所屬的22個廠和企事業單位,分佈於漢中市、城固縣、南鄭縣、勉縣、洋縣、西鄉縣、甯強縣。1975年12月,基地累計完成投資11億元。1975年12月29日,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獨立生產的大型運輸機在漢中誕生。1980年,運-8飛機投入批量生產。1985年,運-8運輸機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軍事工業。總字791部隊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1964年8月始建,1965年10月“甲區”竣工投入使用。1971年10月地面工程的“甲、乙、丙區”全部竣工,洞體工程因故停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建設工程,1969年8月始建,1974年11月竣工投入使用。

核工業。核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1969年5月始建,內遷5個項目,即405廠、813廠及所屬的地質勘探214隊、21建設公司、23安裝公司。405廠(對外稱勝利機械廠),1969年10月始建,總投資12億元,修建有直通廠區的專用公路和專用鐵路線一條(12公里),1974年建成投產。813廠(對外稱向陽機械廠),1969年10月始建,總投資6億元,修建有直通廠區的專用公路,在漢中褒河火車站修建有專用鐵路貨場。

國防科研。國防科委第十研究院(對外稱809部隊),1968年5月始建,1972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主要從事“低溫、超導”科研生產。基建總投資為3500萬元,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國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對外稱825部隊),1968年1月始建,總投資1.1億元,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建成由廠區至骨幹公路15公里、1萬平方米的生活用房和施工電源,1977年離漢遷天津。

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對外稱“653工地”),1966年5月籌建,1972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總投資2000萬元。學校設有無線電系、雷達系、物理系(包括核反應爐)、力學系。1977年5月遷回母校北大。

機械工業。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對外單稱65號信箱),在漢中籌建8個項目:漢江機床廠(1965年4月建)、漢川機床廠(1965年10月建)、漢江工具廠(1968年初興建)、漢江鑄鍛件廠(1970年3月建)、海紅軸承廠(1966年由哈爾濱遷來)、漢中配件廠(1966年5月由河南洛陽遷來)、漢江職工醫院(1971年8月建)、陝西省機械工人技術學校(1972年10月由咸陽遷來)。

冶金工業。漢江鋼鐵廠,1969年8月建,總投資2.6億元(不含鐵路專用線和礦山部分的建設),總建築面積58萬平方米,生產規模年產鋼350萬噸。礦石貯量2.5億噸,品位32%。1975年移交省直管,規模相應縮小。略陽鋼鐵廠,1969的10月始建, 1972年10月竣工投產,總投資7500萬元,年產鐵15萬噸,鋼10萬噸,鋼材8萬噸,總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八一銅礦(陝西銅礦),1967年4月始建,1970年10月竣工投產,總投資2000萬元,日產原礦石5000噸,年產粗銅礦粉2600噸,淨銅礦粉2100噸,礦石品位為2.6%,總貯淨銅5萬噸。1978年移交省冶金廳直管。陝南石棉礦,1969年8月始建,1977年底移交省管。

二、漢中“三線建設”的意義

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是最早的、成效卓著的西部大開發。

三線建設為中國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在1964年至1980年,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16年中,國家在屬於三線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總投資的40%多的2052.68億元鉅資。400萬工人、幹部、知識份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萬人次的民工,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風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具體到漢中地區也一樣,“三線建設”對漢中的意義和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促進了地方工業。在“三線”期間建成的工業企業還有:漢中地區鐵鋼廠、地區鎮巴煤礦、地區磷肥廠、地區城固肉聯廠、漢江製藥廠、漢中血漿廠、新漢瑪鋼廠、城固煙廠、地區商校、漢中手錶廠、漢中燈泡廠、漢中玻璃廠、漢中絲綢廠、漢中型砂廠、漢中水泥製品廠,漢中、城固、勉縣、洋縣、西鄉均建起氮肥廠,全地區建有15個磚瓦廠、石灰廠等。

2.支援了農業。在“三線”建設期間廠礦共為地方造田1.5萬畝。建成了石門水庫、洋縣湑水河水庫、南鄭縣華山溝水庫、城固縣千山水庫、勉縣紅衛水庫等等,在“三線”建設期間全地區共建成中小型水庫320座。

3.提供了一些教訓。由於“三線”建設是在一種特定的歷史環境條件下進行的一次超常規的工程,雖然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不可避免地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由於“戰備為綱”指導思想,片面強調了建設速度,一時建設規模搞得過大,要求過急,過於集中,戰線拉得過長,超過了漢中當時的承受能力。在一段時期,出現了糧食、副食、日用化工、商業服務網點、文化、教育設施、物資供應、交通運輸等緊張局面。

(2)由於“三線”建設片面強調了“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使一些工業布點過於分散,少數工廠鑽山太深,一些對環境要求較高的軍工和國防工業甚至躲進山岩溶洞,造成採光、防濕等問題無法解決。如202廠,建在距漢中30多公里的大山區,分佈在3條大山深溝,又進了洞。一個廠在深山溝裡就拉了10多公里戰線,雖然也很艱難地出了幾年產品,但戰爭威脅過後,這一些重要項目的生存和發展都受到了嚴重制約,不得不再次遷移,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至今大片廠房閒置。

(3)由於單純強調戰備,“與帝國主義爭時間,與霸權主義爭時間”,整個“大三線”形成了爭時間,搶進度,工程上馬過急,沒有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式辦事的局面。有的專案先定點,後勘測,邊設計、邊施工、邊生產,如532廠的部分車間就建在褒河水庫的支流東幹渠的滑坡地帶。暴雨一來,廠房進水,橋斷路淹,多花了3000多萬元處理該地段滑坡,但問題依然存在,給工廠埋下了許多隱患。

(4)一些地方領導幹部思想認識跟不上飛速發展的形勢。“三線”建設對漢中是一個極好的發展機遇,由於當時漢中地區貫徹“以糧為綱”方針,抱著“惜地、愛農、不占良田好地”思想,拒絕了一批極為重要的項目,給漢中的發展留下了遺憾。

4.得到了一些智慧和啟示。

(1)偌大的中國,國防是有層級的,就像人們說的第一島鏈、第二島鏈……一樣,有前方、後方之分,有釋放使用力量、保存積累力量、生成發展力量之分。國防需要做好這樣的戰略佈局。

(2)國防力量可以化整為零地存在。如果把國防實力集中到一塊,容易被外部力量造成毀滅性、全盤性打擊,當我們化整為零,即使受到重創或摧毀,也只是局部的、分枝的,恢復時只需要恢復局部和分枝,因此極大地提高了抗外力性能。

(3)國防的發展,可以帶動和提升三線基礎設施建設,客觀上促進了相對封閉落後的西部地區的開發和發展,在人流、物流、資金流,以及政策策略上是對西部發展的大傾斜。

5.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良性碰撞,產生了文化增殖。

(1)首先是國防工業和民用工業的良性碰撞。國防工業集中了民族工業和民族科技最尖端的部分,雖然許多屬於絕秘,但它畢竟會隨著時間的流移而或多或少地逐步應用於民用工業,從而激發民用工業的活力,產生重大變化。

(2)國家觀念和地方觀念的良性碰撞。國家智囊為國家發展奉獻了最高智慧,它有深長的前瞻性、開闊的眼界視野、統籌的思維方法等,地方觀念往往不能與其相提並論,所以,三線建設的宏大場景、宏觀佈局、合理設置,都給地方觀念以啟示和開悟。

(3)國家級人才對地方人才的良性影響。三線建設的重要部壘往往集中了較多國家級一流人才,他們不可能完全不與地方人才接觸,這種接觸是地方人才提升水準、受到感召的絕好機會。

(4)外來一般人員對本土民眾的良性影響。來自東南沿海地區和一些大城市的工作人員及家屬,他們攜帶著其家鄉的原生文化、生活方式、生活觀念,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民風民俗等,都和漢中本土生存文化產生了融合,給本土民眾以影響。因為東南沿海曾有外族文化、大城市曾有本國相對進步的良性文化,在三線建設場地周邊產生了洇滲效應和潛移默化,從而易風移俗,啟動並揚棄了本土文化。

6. 鍛煉了本土人民群眾。

(1)雖然三線建設的高層知囊、科技人員大多來自於外地,但本地人也有一定比例地參與。從某種角度說,為本地知識份子和科技人員提供了絕好的“培訓、學習、成長”的機會。

(2)三線建設在本地大量用工和招工,解決了太多人的就業問題。這些人在參與建設的過程中,學到了技術、增長了文化、改變了觀念、開闊了心胸,摒棄了自卑、狹隘和小器的痼疾。

(3)本土的許多人以民工身份參與了三線建設,雖然不是太長期、太穩定,但那種影響也是客觀存在的。同時,很多三線職工,在漫長的三線建設過程中,在當地成家立業,從而與當地人結成了親戚或者其他的密切關係,這一切都促使本地人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必然發生較大的變化。

(4) 增加了漢中知名度,讓全國認知漢中在國防上的優勢地位。

由於漢中是三線建設的重鎮,這就使得更多的高層人士和外界民眾瞭解漢中,關注漢中,更重要的是讓國家決策管理層知道了漢中在國防和民族全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對挖掘、整理漢中三線文化的思考

“三線文化”,是對與“三線建設”相關聯的精神與物質形態的總稱。“三線建設”是客觀存在的,是漢中發展歷史上的重要階段並取得了燦爛輝煌的建設成就。現在漢中文化人和新老三線人最需要做的就是大力發掘和凝煉三線文化,比如“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忠於祖國,心系國防,不畏強☆禁☆暴,不怕艱險,敢於挑戰,勇攀高峰”等等關鍵詞應該都是“三線文化”精神實質的應有之義。

漢中三線建設改變和影響了千百萬參與者的精神和命運,既是漢中歷史的公共記憶,更是漢中一代和幾代人的私人記憶。漢中三線文化的挖掘可以是文史角度的,可以是學術研究角度的,當然也可以是文學的;可以是零散的,片斷的,瑣碎的,也可以是課題立項研究式的系統的、整體的和全域的;可以是參與者或知情人的自述、自傳體的,也可以是採訪、記錄轉述體的。當然也可以是關於當年的書信、日記、檔、實物等等的搜集和積累。

目前,漢中三線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還基本處於起步階段,實物的搜集、收儲,文本的形成,呈現方式的確定,專門機構的研究都任重而道遠。歲月一層一層鋪陳,時光一點一點老去,一切都會化為煙雲和浮塵,作為漢中人,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危機感、緊迫感和使命感,在此強烈籲請相關機構和組織高度重視並積極行動起來。

我們赤土嶺文協從成立伊始,就瞄準了“三線文化”這一富礦區,已經和繼續會集中優勢力量,致力於漢中三線文化的挖掘、研究、整理和呈現事業,還原三線建設歷史,再現三線人的精神風貌和心路歷程,為漢中的“三市”建設提供偉大的精神力量和信念支撐。

【期刊 587 】

本期責編:田也

航空工業(012基地)。漢中航空工業基地,是國家航空工業部(原第三機械工業部)的第二套航空工業基地,又是國家唯一的生產大型運輸機基地。1964年10月開始籌建,1965年10月,國防工辦、航空工業部下文通知,漢中為“殲擊機”生產基地。1969年11月,中央軍委國防工辦決定漢中為“大型運輸機”(運-8)生產基地,並列為國家第四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專案。至1979年,形成了大型運輸機生產能力,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基地所屬的22個廠和企事業單位,分佈於漢中市、城固縣、南鄭縣、勉縣、洋縣、西鄉縣、甯強縣。1975年12月,基地累計完成投資11億元。1975年12月29日,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獨立生產的大型運輸機在漢中誕生。1980年,運-8飛機投入批量生產。1985年,運-8運輸機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軍事工業。總字791部隊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1964年8月始建,1965年10月“甲區”竣工投入使用。1971年10月地面工程的“甲、乙、丙區”全部竣工,洞體工程因故停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建設工程,1969年8月始建,1974年11月竣工投入使用。

核工業。核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1969年5月始建,內遷5個項目,即405廠、813廠及所屬的地質勘探214隊、21建設公司、23安裝公司。405廠(對外稱勝利機械廠),1969年10月始建,總投資12億元,修建有直通廠區的專用公路和專用鐵路線一條(12公里),1974年建成投產。813廠(對外稱向陽機械廠),1969年10月始建,總投資6億元,修建有直通廠區的專用公路,在漢中褒河火車站修建有專用鐵路貨場。

國防科研。國防科委第十研究院(對外稱809部隊),1968年5月始建,1972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主要從事“低溫、超導”科研生產。基建總投資為3500萬元,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國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對外稱825部隊),1968年1月始建,總投資1.1億元,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建成由廠區至骨幹公路15公里、1萬平方米的生活用房和施工電源,1977年離漢遷天津。

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對外稱“653工地”),1966年5月籌建,1972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總投資2000萬元。學校設有無線電系、雷達系、物理系(包括核反應爐)、力學系。1977年5月遷回母校北大。

機械工業。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對外單稱65號信箱),在漢中籌建8個項目:漢江機床廠(1965年4月建)、漢川機床廠(1965年10月建)、漢江工具廠(1968年初興建)、漢江鑄鍛件廠(1970年3月建)、海紅軸承廠(1966年由哈爾濱遷來)、漢中配件廠(1966年5月由河南洛陽遷來)、漢江職工醫院(1971年8月建)、陝西省機械工人技術學校(1972年10月由咸陽遷來)。

冶金工業。漢江鋼鐵廠,1969年8月建,總投資2.6億元(不含鐵路專用線和礦山部分的建設),總建築面積58萬平方米,生產規模年產鋼350萬噸。礦石貯量2.5億噸,品位32%。1975年移交省直管,規模相應縮小。略陽鋼鐵廠,1969的10月始建, 1972年10月竣工投產,總投資7500萬元,年產鐵15萬噸,鋼10萬噸,鋼材8萬噸,總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八一銅礦(陝西銅礦),1967年4月始建,1970年10月竣工投產,總投資2000萬元,日產原礦石5000噸,年產粗銅礦粉2600噸,淨銅礦粉2100噸,礦石品位為2.6%,總貯淨銅5萬噸。1978年移交省冶金廳直管。陝南石棉礦,1969年8月始建,1977年底移交省管。

二、漢中“三線建設”的意義

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是最早的、成效卓著的西部大開發。

三線建設為中國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在1964年至1980年,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16年中,國家在屬於三線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總投資的40%多的2052.68億元鉅資。400萬工人、幹部、知識份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萬人次的民工,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風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具體到漢中地區也一樣,“三線建設”對漢中的意義和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促進了地方工業。在“三線”期間建成的工業企業還有:漢中地區鐵鋼廠、地區鎮巴煤礦、地區磷肥廠、地區城固肉聯廠、漢江製藥廠、漢中血漿廠、新漢瑪鋼廠、城固煙廠、地區商校、漢中手錶廠、漢中燈泡廠、漢中玻璃廠、漢中絲綢廠、漢中型砂廠、漢中水泥製品廠,漢中、城固、勉縣、洋縣、西鄉均建起氮肥廠,全地區建有15個磚瓦廠、石灰廠等。

2.支援了農業。在“三線”建設期間廠礦共為地方造田1.5萬畝。建成了石門水庫、洋縣湑水河水庫、南鄭縣華山溝水庫、城固縣千山水庫、勉縣紅衛水庫等等,在“三線”建設期間全地區共建成中小型水庫320座。

3.提供了一些教訓。由於“三線”建設是在一種特定的歷史環境條件下進行的一次超常規的工程,雖然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不可避免地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由於“戰備為綱”指導思想,片面強調了建設速度,一時建設規模搞得過大,要求過急,過於集中,戰線拉得過長,超過了漢中當時的承受能力。在一段時期,出現了糧食、副食、日用化工、商業服務網點、文化、教育設施、物資供應、交通運輸等緊張局面。

(2)由於“三線”建設片面強調了“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使一些工業布點過於分散,少數工廠鑽山太深,一些對環境要求較高的軍工和國防工業甚至躲進山岩溶洞,造成採光、防濕等問題無法解決。如202廠,建在距漢中30多公里的大山區,分佈在3條大山深溝,又進了洞。一個廠在深山溝裡就拉了10多公里戰線,雖然也很艱難地出了幾年產品,但戰爭威脅過後,這一些重要項目的生存和發展都受到了嚴重制約,不得不再次遷移,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至今大片廠房閒置。

(3)由於單純強調戰備,“與帝國主義爭時間,與霸權主義爭時間”,整個“大三線”形成了爭時間,搶進度,工程上馬過急,沒有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式辦事的局面。有的專案先定點,後勘測,邊設計、邊施工、邊生產,如532廠的部分車間就建在褒河水庫的支流東幹渠的滑坡地帶。暴雨一來,廠房進水,橋斷路淹,多花了3000多萬元處理該地段滑坡,但問題依然存在,給工廠埋下了許多隱患。

(4)一些地方領導幹部思想認識跟不上飛速發展的形勢。“三線”建設對漢中是一個極好的發展機遇,由於當時漢中地區貫徹“以糧為綱”方針,抱著“惜地、愛農、不占良田好地”思想,拒絕了一批極為重要的項目,給漢中的發展留下了遺憾。

4.得到了一些智慧和啟示。

(1)偌大的中國,國防是有層級的,就像人們說的第一島鏈、第二島鏈……一樣,有前方、後方之分,有釋放使用力量、保存積累力量、生成發展力量之分。國防需要做好這樣的戰略佈局。

(2)國防力量可以化整為零地存在。如果把國防實力集中到一塊,容易被外部力量造成毀滅性、全盤性打擊,當我們化整為零,即使受到重創或摧毀,也只是局部的、分枝的,恢復時只需要恢復局部和分枝,因此極大地提高了抗外力性能。

(3)國防的發展,可以帶動和提升三線基礎設施建設,客觀上促進了相對封閉落後的西部地區的開發和發展,在人流、物流、資金流,以及政策策略上是對西部發展的大傾斜。

5.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良性碰撞,產生了文化增殖。

(1)首先是國防工業和民用工業的良性碰撞。國防工業集中了民族工業和民族科技最尖端的部分,雖然許多屬於絕秘,但它畢竟會隨著時間的流移而或多或少地逐步應用於民用工業,從而激發民用工業的活力,產生重大變化。

(2)國家觀念和地方觀念的良性碰撞。國家智囊為國家發展奉獻了最高智慧,它有深長的前瞻性、開闊的眼界視野、統籌的思維方法等,地方觀念往往不能與其相提並論,所以,三線建設的宏大場景、宏觀佈局、合理設置,都給地方觀念以啟示和開悟。

(3)國家級人才對地方人才的良性影響。三線建設的重要部壘往往集中了較多國家級一流人才,他們不可能完全不與地方人才接觸,這種接觸是地方人才提升水準、受到感召的絕好機會。

(4)外來一般人員對本土民眾的良性影響。來自東南沿海地區和一些大城市的工作人員及家屬,他們攜帶著其家鄉的原生文化、生活方式、生活觀念,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民風民俗等,都和漢中本土生存文化產生了融合,給本土民眾以影響。因為東南沿海曾有外族文化、大城市曾有本國相對進步的良性文化,在三線建設場地周邊產生了洇滲效應和潛移默化,從而易風移俗,啟動並揚棄了本土文化。

6. 鍛煉了本土人民群眾。

(1)雖然三線建設的高層知囊、科技人員大多來自於外地,但本地人也有一定比例地參與。從某種角度說,為本地知識份子和科技人員提供了絕好的“培訓、學習、成長”的機會。

(2)三線建設在本地大量用工和招工,解決了太多人的就業問題。這些人在參與建設的過程中,學到了技術、增長了文化、改變了觀念、開闊了心胸,摒棄了自卑、狹隘和小器的痼疾。

(3)本土的許多人以民工身份參與了三線建設,雖然不是太長期、太穩定,但那種影響也是客觀存在的。同時,很多三線職工,在漫長的三線建設過程中,在當地成家立業,從而與當地人結成了親戚或者其他的密切關係,這一切都促使本地人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必然發生較大的變化。

(4) 增加了漢中知名度,讓全國認知漢中在國防上的優勢地位。

由於漢中是三線建設的重鎮,這就使得更多的高層人士和外界民眾瞭解漢中,關注漢中,更重要的是讓國家決策管理層知道了漢中在國防和民族全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對挖掘、整理漢中三線文化的思考

“三線文化”,是對與“三線建設”相關聯的精神與物質形態的總稱。“三線建設”是客觀存在的,是漢中發展歷史上的重要階段並取得了燦爛輝煌的建設成就。現在漢中文化人和新老三線人最需要做的就是大力發掘和凝煉三線文化,比如“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忠於祖國,心系國防,不畏強☆禁☆暴,不怕艱險,敢於挑戰,勇攀高峰”等等關鍵詞應該都是“三線文化”精神實質的應有之義。

漢中三線建設改變和影響了千百萬參與者的精神和命運,既是漢中歷史的公共記憶,更是漢中一代和幾代人的私人記憶。漢中三線文化的挖掘可以是文史角度的,可以是學術研究角度的,當然也可以是文學的;可以是零散的,片斷的,瑣碎的,也可以是課題立項研究式的系統的、整體的和全域的;可以是參與者或知情人的自述、自傳體的,也可以是採訪、記錄轉述體的。當然也可以是關於當年的書信、日記、檔、實物等等的搜集和積累。

目前,漢中三線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還基本處於起步階段,實物的搜集、收儲,文本的形成,呈現方式的確定,專門機構的研究都任重而道遠。歲月一層一層鋪陳,時光一點一點老去,一切都會化為煙雲和浮塵,作為漢中人,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危機感、緊迫感和使命感,在此強烈籲請相關機構和組織高度重視並積極行動起來。

我們赤土嶺文協從成立伊始,就瞄準了“三線文化”這一富礦區,已經和繼續會集中優勢力量,致力於漢中三線文化的挖掘、研究、整理和呈現事業,還原三線建設歷史,再現三線人的精神風貌和心路歷程,為漢中的“三市”建設提供偉大的精神力量和信念支撐。

【期刊 587 】

本期責編: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