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化|一起欣賞諸暨首部文化禮堂紀錄片!

近日,由諸暨日報、諸暨市安華鎮政府聯合出品的《印象宣何》經過一個多月的策劃、攝製,

終於和觀眾見面啦!這也是諸暨首部關於文化禮堂的紀錄片。

家風家訓,濃濃鄉愁,感動了不少諸暨人。

農村文化禮堂承載著儀式、娛樂、宣教等功能,是鄉村歷史文脈和文化基因傳承的平臺,為傳統文化在文化禮堂裡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環境,讓廣大農民群眾參與、體驗和共用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傳播、傳承傳統文化。

片中記錄了宣何歷史、人文以及代代相傳的家風家訓,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吧。

每年新學期開學之前,在安華鎮宣何文化禮堂(何氏宗祠)就會傳來朗朗的讀書聲,

這是孩子們在誦讀村規族訓。、

如果說家族是社會的基本單元,那麼家訓則是族人的啟蒙教材。

宣何何氏歷來重視教育,人才輩出,原教育部部長、清華大學黨委書記何東昌就是從宣何走出去的。宣何文化禮堂為何氏家訓的傳承搭建了一個好平臺。

宣何街過去是諸暨出南門最後的一條古老的村街,是上接金衢,下通杭紹之間的官道、驛站。居牌頭街、長潭街及義烏的義門街、楂林街之中心,是過往客商,肩挑貿易者必經之地和投宿歇腳之處,也是士子赴考登龍門及官員赴任或致仕榮歸的主要通道,比作當年大上海的“南京路”,並不能說是一種“過譽”和“誇張”。

如今古街己冷落。

可沿街依稀可辨的曲尺櫃檯及有關商號店鋪字型大小的遺跡,給後人訪古探秘,推究昔日繁華景象提供一鱗半爪的線索。無論歲月輪換,時代變遷,物是人非,可它榮辱不驚,為後代人留守韶華。而在宣何文化禮堂,人們將宣何的驛路文化留在了這裡,讓後人可以通過這裡的牆繪和展館回顧那段繁華的歲月。

從任何一座祠堂進去,都會引出一個故事的開始,何姓的先祖資政殿大學士泗四公何易出仕括蒼龍泉,於南宋乾道四年取諸暨劉氏後此安家,經歷了800多年的風風雨雨後,在何氏族人的守護下,人有大半個祠堂留存至今。

如今的何氏宗祠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對於何氏後人,宗祠留下了一種標誌,標誌著一個宗族的淵源、脈絡和曾經的榮光,她依然是何氏宗親共同的精神家園。

如今的何氏宗祠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對於何氏後人,宗祠留下了一種標誌,標誌著一個宗族的淵源、脈絡和曾經的榮光,她依然是何氏宗親共同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