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年1000萬人前往的地方,到底有多美?

一提起山,人們自然就聯想到它的地標意義。因此,地名以山而冠之者眾也。然而,其中有不少山,名不見經傳,其效果也不過爾爾。還有一種情況是:山,名氣頗大,而地名卻與之毫不搭界,“張家界”是也。對張家界的基本認知,我最初基本是通過傳媒或人言而獲取的。真正讓我試圖去接近、到走進它的唯一理由,

還是因為那裡的山。

陽春三月,我有幸到張家界一遊。這裡,的確與傳說中一樣非常給力。美在當前,究竟如何美,一張口又說不出;覺出十分獨特,到底怎樣不同,待發聲卻又不知所云。這是我當時的第一感覺,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這種感覺一直縈繞於胸。

其實,美只是一種感覺。張家界到底有多美?要回答,恐怕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答案。我倒樂意將自己的感知信馬由韁地和盤托出,聊作紀遊吧。

張家界的美,就在於她彌漫著一股濃烈仙氣。神仙鍾情並樂意居住的地方,那一定是仙山。而仙山只出現在神話中,現實裡誰也不曾見過。不過當我來到張家界武陵源,站在“五步稱奇,七步叫絕,十步之外,目瞪口呆”的張家界最大淩空觀景台——黃石寨上,我真的被震撼了!不敢相信眼前這絕美的山景竟在人間。這裡獨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國內外均屬罕見,

素有“奇峰三千”之稱。八時許,旭日初上,居高而望,只見群峰均掩映在雲濤霧海之中。也許是雨後初霽吧,先是朦朧大霧,霧裡觀峰若人、若仙、若禽、若獸,變化萬千;繼而濃霧化為雲海,飄渺沉浮,群峰在無邊無際的雲海中若隱若現,如蓬萊仙島,瓊樓玉宇;受山風氣流的影響,雲海翻騰湧動,又形成雲濤,洶湧澎湃;須臾,雲濤漲過峰頂,然後以鋪天蓋地之勢,飛滾直瀉,化為雲瀑,蔚為壯觀。
置身其間,目睹“石門”吞雲吐霧,親臨“仙人橋”走一走,你若能淡定處之,那恐怕就是咄咄怪事了。當其時,就在我如癡如醉地望著山谷,想像著那裡真有傳說中神仙在其中出沒,而口中喃喃自語“真乃仙山也”時,一遊伴用揶揄的口吻大聲道:“神仙在哪裡?”我立即豎起食指放在嘴邊,提示他不要高聲打攪了仙人的清幽,低聲答曰:“神仙來如影去無蹤,豈能是我等肉眼凡胎所能親見?”接著我煞有介事地反問道:“你知道神仙住在哪裡嗎?”對方無語,“福地洞天嘛!”我等於自問自答地告訴他。我所言並非空穴來風,所謂“福地洞天”即指武陵源的溶洞。據導遊介紹:武陵源的溶洞數量多、規模大,極富特色;現已探明的大小溶洞40餘個。我們也有幸遊覽了其中最為著名的黃龍洞,它全長7.5公里,洞內分為四層,景觀奇異,是東南亞岩溶景觀的縮影。進洞一遊,似覺沾了一身仙氣。

張家界的美,就在於她彰顯著一股凜然雄氣。“奇峰三千”是其彰顯凜然雄氣之所在。在如此狹小地域之間密集地分佈著三千奇峰,它們拔地而起,傲視蒼穹,讓人不由得不嘖嘖稱奇。有著名的地質學家曰:“嘗聞世上石林峰林不少,但就現在已知者而論,能與張家界砂岩峰林比美者不多。”它是“峰林之玨”,“稀世之珍”。你看那山峰有的如柱、如塔,“天欲墮,賴以拄其間”;有的似劍、似戟,“刺破青天鍔未殘”;還有的象這、象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更有甚者,當我們乘車繞過天子峰去賀龍公園,賀龍高十余米銅像下的山谷中就是武陵源絕景——最具雄氣的西海峰林。導遊指指點點的介紹說,石峰有將、有兵,有旗、有鼓,有車、有馬,經他這麼一點撥,咦,再看群峰,還真像一支天降的大軍,正威武雄壯嚴陣待發呢。而賀龍元帥就好像是這支天降神勇軍隊的統帥,昂首揮臂,正在發號施令!導遊還補充介紹,剛來賀龍公園途徑神堂灣,那裡天下大雨時,灣裡會傳出鳴鑼擊鼓、人喊馬嘶之聲,傳說是土家族起義軍和明朝朝廷軍隊交戰的自然錄音;而在晴天的下午,又可以於灣內看到佛光。因為當時既未下雨,又非下午,所以既沒親耳一聞鏖戰聲急,又未親眼一睹神奇佛光。但是同遊的人似乎都未感遺憾,我想該是張家界撲面的雄氣著實把大家撞擊了一把,還沒來得及平復吧。出公園走不多遠便是“御筆峰”,幾座細薄堅挺的山峰非常有型,極富雄奇之氣,形似幾隻倒插的毛筆,傳說是土家族起義領袖向大坤的親用御筆倒插於此。它是張家界的標誌峰。也是西海峰林中的出類拔萃者。

張家界的美,就在於她透露著一股逼人靈氣。在人們的眼中,山是什麼?通常都會認為山是一個龐然無朋、綿延不絕、屹然聳立的物體,其峰如乳似髻,峰尖指天。由於絕大部分山峰因體量過大,其最佳觀山角度,均適宜於遠眺而非近視。否則就會應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則如同偈語的詩句,錯過最好的欣賞距離。然而,張家界的山則大不同。若要把一般的山理解為是造物主原創的原生態、自然、綠色的景觀,那麼,張家界與之相對,則如同是人為摹造培育出的一盆山景。在武陵源217.2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區中,有山峰3103座,所處海拔均在500—1100米之間,峰體高度有幾十米至400米不等。掐指一算,每平方公里均有14.3座山峰列立其間。因此,它與一般山峰毫無可比,絕對屬於那種纖巧玲瓏型一類。於是它也更適宜於人們近距離地去遊覽觀賞。一般的山峰給人感覺是高聳巍峨、雄渾厚重,而此處山峰給人的則是秀雅清麗、靈氣逼人的美感。靈秀之氣,還來自另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水。武陵源水繞山轉,素有“秀水八百”之稱。眾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就是一條十餘公里長的溪流,從張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它穿行于深壑幽谷之間,溪的兩邊千峰聳立,高入雲天,樹木繁茂,濃蔭蔽日,這兒溪水潺潺、流泉飛瀑,奇花異草與珍禽異獸同生共榮,構成極為秀麗、清幽、自然的生態環境,被稱為“世界最美的峽谷”,“最富有詩意的溪流”。還有人間瑤池——寶峰湖,湖區集山水於一體,融民俗風情於一身,四周青山,一泓碧水,清可鑒人,安謐幽靜,秀色可餐。在這裡泛舟漫遊,令人心曠神怡。

張家界的美,就在於她凸現著一股錚錚骨氣。關於骨氣,我不想從概念上去演繹。因為當你面對一處絕美的具象時,任何理性的判斷,都將顯得蒼白無力和多餘。在張家界,最能凸顯其骨氣的,還是那各具形態的峰林和風姿綽約的松柏。你看那石英砂岩峰林,其個體無論是壁立千仞、直指蒼穹,還是看去危如累卵、屹立不倒,或是斧劈刀削、棱角分明等等,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瘦骨嶙峋、斑駁堅挺、不言自威。而能與之廝守的是誰?恰恰就是那傲對嚴寒酷暑、不懼風暴雷霆的青松!的確,在張家界我們總能于座座山峰之上親眼目睹青松的風姿。但無一不驚歎在那鳥跡罕至、無土無水的環境中,青松卻能倔強地把自己的根,牢牢地紮進岩縫石隙裡而活出自己的一番天地來。峰林和青松,一個堅定不移、歷久彌堅,一個無所畏懼、堅貞高潔,它們的“結合”,可謂是佳偶天成!於是當時我腦海裡就蹦出這麼四句:“有松無石不精神,有石無松俗了人;相惜只緣傲骨在,丹青組合最勵人”。峰丹而松青,不是“丹青”又是什麼?!它們在一起珠聯璧合,其實就是一幅絕美的中國畫!

在寫這篇紀遊過程中,我幾欲中途擱筆。不為別的,就是因為張家界的確太美了,我私下總擔心自己這支詞不達意的爛筆,不能表達出其美十分之二三。坦率地講,不能指望這篇文字能給你多少,頂多只能給你提供一個基本線索而已。若想真正領略張家界的美,仍需自己親臨張家界一遊。這點,美國人倒實在,拍攝科幻大片《阿凡達》需一合適的外景地,在全球尋尋覓覓,最終還是張家界征服了他們的眼球。影片中山景美侖美奐令人窒息,的確讓張家界大大的出了一次風頭。由此也傳遞出一個資訊:中國不僅擁有世上最高的山,同時也擁有最美的山!

文章結束時,我還想順便告訴讀者,“青岩山”就是張家界原有的名諱。不過,知不知道這些,我看已經不重要了。

吃喝玩樂遊娛購,愛旅遊,愛生活的旅遊這兒,推送最“嗨”、最繽FUN的諮詢。只要關注e路行旅遊,瞭解更多張家界,美食,美景,竟在e路行旅遊

“福地洞天嘛!”我等於自問自答地告訴他。我所言並非空穴來風,所謂“福地洞天”即指武陵源的溶洞。據導遊介紹:武陵源的溶洞數量多、規模大,極富特色;現已探明的大小溶洞40餘個。我們也有幸遊覽了其中最為著名的黃龍洞,它全長7.5公里,洞內分為四層,景觀奇異,是東南亞岩溶景觀的縮影。進洞一遊,似覺沾了一身仙氣。

張家界的美,就在於她彰顯著一股凜然雄氣。“奇峰三千”是其彰顯凜然雄氣之所在。在如此狹小地域之間密集地分佈著三千奇峰,它們拔地而起,傲視蒼穹,讓人不由得不嘖嘖稱奇。有著名的地質學家曰:“嘗聞世上石林峰林不少,但就現在已知者而論,能與張家界砂岩峰林比美者不多。”它是“峰林之玨”,“稀世之珍”。你看那山峰有的如柱、如塔,“天欲墮,賴以拄其間”;有的似劍、似戟,“刺破青天鍔未殘”;還有的象這、象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更有甚者,當我們乘車繞過天子峰去賀龍公園,賀龍高十余米銅像下的山谷中就是武陵源絕景——最具雄氣的西海峰林。導遊指指點點的介紹說,石峰有將、有兵,有旗、有鼓,有車、有馬,經他這麼一點撥,咦,再看群峰,還真像一支天降的大軍,正威武雄壯嚴陣待發呢。而賀龍元帥就好像是這支天降神勇軍隊的統帥,昂首揮臂,正在發號施令!導遊還補充介紹,剛來賀龍公園途徑神堂灣,那裡天下大雨時,灣裡會傳出鳴鑼擊鼓、人喊馬嘶之聲,傳說是土家族起義軍和明朝朝廷軍隊交戰的自然錄音;而在晴天的下午,又可以於灣內看到佛光。因為當時既未下雨,又非下午,所以既沒親耳一聞鏖戰聲急,又未親眼一睹神奇佛光。但是同遊的人似乎都未感遺憾,我想該是張家界撲面的雄氣著實把大家撞擊了一把,還沒來得及平復吧。出公園走不多遠便是“御筆峰”,幾座細薄堅挺的山峰非常有型,極富雄奇之氣,形似幾隻倒插的毛筆,傳說是土家族起義領袖向大坤的親用御筆倒插於此。它是張家界的標誌峰。也是西海峰林中的出類拔萃者。

張家界的美,就在於她透露著一股逼人靈氣。在人們的眼中,山是什麼?通常都會認為山是一個龐然無朋、綿延不絕、屹然聳立的物體,其峰如乳似髻,峰尖指天。由於絕大部分山峰因體量過大,其最佳觀山角度,均適宜於遠眺而非近視。否則就會應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則如同偈語的詩句,錯過最好的欣賞距離。然而,張家界的山則大不同。若要把一般的山理解為是造物主原創的原生態、自然、綠色的景觀,那麼,張家界與之相對,則如同是人為摹造培育出的一盆山景。在武陵源217.2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區中,有山峰3103座,所處海拔均在500—1100米之間,峰體高度有幾十米至400米不等。掐指一算,每平方公里均有14.3座山峰列立其間。因此,它與一般山峰毫無可比,絕對屬於那種纖巧玲瓏型一類。於是它也更適宜於人們近距離地去遊覽觀賞。一般的山峰給人感覺是高聳巍峨、雄渾厚重,而此處山峰給人的則是秀雅清麗、靈氣逼人的美感。靈秀之氣,還來自另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水。武陵源水繞山轉,素有“秀水八百”之稱。眾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就是一條十餘公里長的溪流,從張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它穿行于深壑幽谷之間,溪的兩邊千峰聳立,高入雲天,樹木繁茂,濃蔭蔽日,這兒溪水潺潺、流泉飛瀑,奇花異草與珍禽異獸同生共榮,構成極為秀麗、清幽、自然的生態環境,被稱為“世界最美的峽谷”,“最富有詩意的溪流”。還有人間瑤池——寶峰湖,湖區集山水於一體,融民俗風情於一身,四周青山,一泓碧水,清可鑒人,安謐幽靜,秀色可餐。在這裡泛舟漫遊,令人心曠神怡。

張家界的美,就在於她凸現著一股錚錚骨氣。關於骨氣,我不想從概念上去演繹。因為當你面對一處絕美的具象時,任何理性的判斷,都將顯得蒼白無力和多餘。在張家界,最能凸顯其骨氣的,還是那各具形態的峰林和風姿綽約的松柏。你看那石英砂岩峰林,其個體無論是壁立千仞、直指蒼穹,還是看去危如累卵、屹立不倒,或是斧劈刀削、棱角分明等等,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瘦骨嶙峋、斑駁堅挺、不言自威。而能與之廝守的是誰?恰恰就是那傲對嚴寒酷暑、不懼風暴雷霆的青松!的確,在張家界我們總能于座座山峰之上親眼目睹青松的風姿。但無一不驚歎在那鳥跡罕至、無土無水的環境中,青松卻能倔強地把自己的根,牢牢地紮進岩縫石隙裡而活出自己的一番天地來。峰林和青松,一個堅定不移、歷久彌堅,一個無所畏懼、堅貞高潔,它們的“結合”,可謂是佳偶天成!於是當時我腦海裡就蹦出這麼四句:“有松無石不精神,有石無松俗了人;相惜只緣傲骨在,丹青組合最勵人”。峰丹而松青,不是“丹青”又是什麼?!它們在一起珠聯璧合,其實就是一幅絕美的中國畫!

在寫這篇紀遊過程中,我幾欲中途擱筆。不為別的,就是因為張家界的確太美了,我私下總擔心自己這支詞不達意的爛筆,不能表達出其美十分之二三。坦率地講,不能指望這篇文字能給你多少,頂多只能給你提供一個基本線索而已。若想真正領略張家界的美,仍需自己親臨張家界一遊。這點,美國人倒實在,拍攝科幻大片《阿凡達》需一合適的外景地,在全球尋尋覓覓,最終還是張家界征服了他們的眼球。影片中山景美侖美奐令人窒息,的確讓張家界大大的出了一次風頭。由此也傳遞出一個資訊:中國不僅擁有世上最高的山,同時也擁有最美的山!

文章結束時,我還想順便告訴讀者,“青岩山”就是張家界原有的名諱。不過,知不知道這些,我看已經不重要了。

吃喝玩樂遊娛購,愛旅遊,愛生活的旅遊這兒,推送最“嗨”、最繽FUN的諮詢。只要關注e路行旅遊,瞭解更多張家界,美食,美景,竟在e路行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