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家裡頭的這把火,是99%余姚人的珍貴記憶!

“阿橙誒,缺夜飯zei!”奶奶的呼喊聲伴著煙囪頭飄來的嫋嫋炊煙,呼喚在田間玩耍的我回家吃飯。

這個場景是我童年時的日常。從小吃老灶飯長大,比起同齡人我對老灶可能有多一分的記憶和情感。

我的爺爺奶奶是典型的傳統老人,自我有記憶起的年歲裡他們天天用灶台生火做飯,很少用到煤氣灶和電飯煲,包括炎熱的夏天。爺爺常常說,灶燒出來的飯啦,就是比電飯煲的香、好吃。這點我深有同感。

在前一天,爺爺會準備好第二天燒飯用的柴,在我小時候用的是稻草,現在比較多的是小樹枝,稻草不多見了。

上午9點多,奶奶準備開始做菜。爺爺坐在灶後生火做飯,

奶奶在灶台前炒菜。

生火可是一個技術活,要把火燒得又旺又快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兒。小時候我的童年樂趣之一就是纏著爺爺要生火,那時沒有手機遊戲、沒有各種玩具,生火是我覺得最好玩的事情之一了。

其實爺爺常常拒絕我,他是一個節儉的老人,常常嫌棄我生火會多用掉很多稻草。然後我就撒撒嬌,保證會好好燒火。我的爺爺刀子嘴、豆腐心,板著張臉幫我把草團點燃,然後等火燒的穩定些的時候就讓我坐進去接手。

現在想想,生火就是坐著,看到草快沒了再添點進去,腰背又酸又累,當時的我怎麼會喜歡做這個事呢?或許是因為被冬天溫暖的火光吸引了吧。

等把菜燒完,奶奶就把飯放進去,試好水,再蒸些菜,把蓋子蓋上。然後就是慢慢地等待。

說起老灶燒出來的飯,我覺得最好吃的要數底下的鍋巴了。如果燒飯前用油炒過菜,再多添一把火,那麼燒出來的鍋巴一定比普通的更香更好吃。吃完飯,把剩下的盛到碗裡,然後就可以鏟鍋巴吃啦!

小時候最喜歡把鍋巴揉成圓圓的一團,蘸點“燙罐水”,用手捧著吃,感覺特別滿足!

今天的鍋巴很成功,你們可以看著我吃,流口水啦!

不知道吃過灶飯的有沒有跟小編一樣的體驗,覺得大灶邊緣這層薄薄的“yi”很好吃。其實並沒有什麼味道,也很難掰下來,但是可能物以稀為貴,或者小編個人比較奇怪吧,就是覺得很好吃。

現在大了有時去奶奶家吃飯,還是會在開蓋的一瞬間等在旁邊,先用手撕下“yi”,把他們全部吃掉。

我奇怪的喜好點

爺爺常常呵斥我說,這個是自來水的蒸汽和鍋沿結的東西,是不衛生的,不能吃。可我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兩人常常“拌嘴”。

灶台的角落有一個“燙灌”,裡面裝上水,燒飯時的火把裡面的水也燒開了,就跟白開水一樣,當熱水用,就是之前說的團鍋巴用的“燙灌水“。

論節約,我覺得我的爺爺奶奶可以說是“天下第一”了。蒸飯前一定會把飯上面這層空間用的滿滿當當的!

他們會用古老的大茶杯裝上水,放在飯上蒸,飯熟了水也開了,就倒進熱水瓶裡利用。把自己種的毛豆摘下來洗乾淨,放在碗裡撒上點鹽,蒸出來就是一碗特別好吃的鹽水毛豆了。

最喜歡吃的還是那碗蝦皮蒸蛋。吃過各種的蒸蛋,但是我覺得用灶蒸出來的蛋口感就是比其他的好上太多。長得也很“誘人”。

古人發明了灶,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東西。雖然現在快捷的生活進程把它逐步淘汰了,再過幾十年,可能就沒有這種東西的存在,但是它卻真真實實的反映了舊時人們的智慧!

燒完飯後,灶台下剩下的灰燼還有餘溫,這個時候星星之火能派上很大的用處啦!人家說,感冒了喝點冰糖雪梨水會好的快點,但在我小時候,奶奶更喜歡在燒完飯後把幾個橘子丟進灶台下的灰燼中,煨上一段時間,然後拿出來吃對感冒、嗓子疼非常有用!

奶奶說,以前姐姐小時候什麼都不肯吃,她就拿個特別小的罎子煨粥給姐姐喝。把米放進罎子,倒點水封起來,然後放在灰燼裡,在周圍圍上一層草結環,借著餘熱草結會慢慢地燃燒。等上一天,第二天拿出來粥香會溢滿整個屋子,把壇打開,上面結了一層“粥油”,很濃稠,營養價值也很高。

草結環

飯熟了順手在火裡丟幾個洗乾淨的番薯,過段時間就能聞到濃濃的紅薯香,如今想吃烤紅薯只能在街邊買咯!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時代在進步,古老的文化在流逝。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和我相似的老灶記憶或者傳統文化記憶。

或許,可以來分享一下~

小時候最喜歡把鍋巴揉成圓圓的一團,蘸點“燙罐水”,用手捧著吃,感覺特別滿足!

今天的鍋巴很成功,你們可以看著我吃,流口水啦!

不知道吃過灶飯的有沒有跟小編一樣的體驗,覺得大灶邊緣這層薄薄的“yi”很好吃。其實並沒有什麼味道,也很難掰下來,但是可能物以稀為貴,或者小編個人比較奇怪吧,就是覺得很好吃。

現在大了有時去奶奶家吃飯,還是會在開蓋的一瞬間等在旁邊,先用手撕下“yi”,把他們全部吃掉。

我奇怪的喜好點

爺爺常常呵斥我說,這個是自來水的蒸汽和鍋沿結的東西,是不衛生的,不能吃。可我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兩人常常“拌嘴”。

灶台的角落有一個“燙灌”,裡面裝上水,燒飯時的火把裡面的水也燒開了,就跟白開水一樣,當熱水用,就是之前說的團鍋巴用的“燙灌水“。

論節約,我覺得我的爺爺奶奶可以說是“天下第一”了。蒸飯前一定會把飯上面這層空間用的滿滿當當的!

他們會用古老的大茶杯裝上水,放在飯上蒸,飯熟了水也開了,就倒進熱水瓶裡利用。把自己種的毛豆摘下來洗乾淨,放在碗裡撒上點鹽,蒸出來就是一碗特別好吃的鹽水毛豆了。

最喜歡吃的還是那碗蝦皮蒸蛋。吃過各種的蒸蛋,但是我覺得用灶蒸出來的蛋口感就是比其他的好上太多。長得也很“誘人”。

古人發明了灶,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東西。雖然現在快捷的生活進程把它逐步淘汰了,再過幾十年,可能就沒有這種東西的存在,但是它卻真真實實的反映了舊時人們的智慧!

燒完飯後,灶台下剩下的灰燼還有餘溫,這個時候星星之火能派上很大的用處啦!人家說,感冒了喝點冰糖雪梨水會好的快點,但在我小時候,奶奶更喜歡在燒完飯後把幾個橘子丟進灶台下的灰燼中,煨上一段時間,然後拿出來吃對感冒、嗓子疼非常有用!

奶奶說,以前姐姐小時候什麼都不肯吃,她就拿個特別小的罎子煨粥給姐姐喝。把米放進罎子,倒點水封起來,然後放在灰燼裡,在周圍圍上一層草結環,借著餘熱草結會慢慢地燃燒。等上一天,第二天拿出來粥香會溢滿整個屋子,把壇打開,上面結了一層“粥油”,很濃稠,營養價值也很高。

草結環

飯熟了順手在火裡丟幾個洗乾淨的番薯,過段時間就能聞到濃濃的紅薯香,如今想吃烤紅薯只能在街邊買咯!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時代在進步,古老的文化在流逝。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和我相似的老灶記憶或者傳統文化記憶。

或許,可以來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