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砥礪奮進的五年」廣西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凝聚強大力量 攻克貧困堡壘

凝聚強大力量 攻克貧困堡壘

——廣西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廣西是革命老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也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至今仍有341萬貧困人口、50個貧困縣、4057個貧困村尚未脫貧,

其中11個深度貧困縣,有些處在石漠化片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201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西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准抓到位,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視察工作時強調,廣西是革命老區,為我們党領導的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要加快老區建設和發展,

讓老區和老區人民儘快擺脫貧困,過上幸福日子。

這是關懷,更是鞭策!

我區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牢記總書記殷切囑託,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把党建工作作為最大的保障、最大的動力,將黨建工作深度融入脫貧攻堅,確保脫貧攻堅推進到哪裡,党的堅強領導就落實到哪裡,黨建引領和保證作用就跟進到哪裡,

讓黨的旗幟在脫貧攻堅每一個戰場高高飄揚!

這是決心,也是承諾!

党管扶貧一以貫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党的領導。

自治區黨委把加強党的領導作為抓党建促脫貧攻堅的首要任務,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為指導,堅持和加強對扶貧工作的領導,堅持總攬全域、協調各方,研究制定一系列脫貧攻堅的政策檔,

全力推進“八個一批”“十大行動”,建立健全“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體系,建立起“自治區負總責、市抓協調、縣為主體、鄉村落實、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強化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職能,由自治區黨政主要領導同時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在相關職能部門設立綜合協調、資金政策、基礎設施、產業開發、移民搬遷、公共服務、組織保障等7個專責小組。

脫貧攻堅是政治任務、全域大事,

需要書記抓、抓書記。

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帶頭扛起“一把手”的責任,深入調研、精心部署和推動脫貧攻堅工作。2016年以來,彭清華書記深入基層調研扶貧工作達14次,主持召開專題研究脫貧攻堅工作會議共26次,其中全區性大會9次。

“我到的第一站是進結鎮品力村巴力屯。這個屯地處天等縣最北邊的大山深處,貧困發生率達65.19%,看得出是一個貧困程度較深的村子。蹬上村裡狹窄的石階,

看到旁邊有一棟四面透風的木瓦房,我問裡面是否住著人,村幹部說是村民譚榮會家。我徑直走了進去,屋裡黑乎乎的,稀疏的木地板下層養著豬,彌漫著一股刺鼻的味道……”這是摘自彭清華《扶貧調研紀事》中的一段文字,讀之令人感動。

一級帶著一級幹,一級做給一級看。

在自治區黨委和彭清華書記率先垂范下,全區各級黨組織層層簽訂責任書,逐級立下軍令狀,形成“五級書記”一起抓的工作格局。各級黨委領導班子成員帶頭包縣、包鄉、包村,一包五年。全區8000個單位定點幫扶5000個貧困村,52.22萬名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幹部對114.5萬建檔立卡貧困戶、120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全覆蓋結對幫扶。

“自治區領導幹部走村串戶,深入到最貧困的地區瞭解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查真貧、訪真貧,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很多基層黨員幹部如是說。

把戰鬥堡壘築牢固

把黨的力量挺在脫貧攻堅最前沿,充分發揮村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戰鬥堡壘作用。這是我區抓黨建促脫貧的一條主線路。

今年年初,一項殊榮授予了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岔山村——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將該村黨支部命名為“五星級”農村基層黨組織。曾經,這個擁有600多年歷史的瑤族古村落,全村224戶居民當中就有100戶是貧困戶。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2015年10月,自治區選派的駐村幹部來到岔山村後,按照“星級化”黨組織建設標準,全面提高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火車”提供了強勁有力的“火車頭”。僅一年多,岔山村的核心區域發生巨變:從沒有一家商戶發展到14家商戶;從沒有一位遊客到每年遊客超10萬人,高峰期遊客一天可達2萬人。

村黨組織是脫貧攻堅的戰鬥堡壘,也是群眾的“主心骨”。“主心骨”硬起來,貧困群眾“腰杆子”才能挺起來。

從去年開始,我區在全區1.4萬個村黨組織中推行“星級化”管理,推動形成脫貧攻堅、創星升級的長效機制。今年年初,我區評定命名首批三星級以上村黨組織4484個,其中包括1494個脫貧摘帽的貧困村黨組織,為全區樹立了標杆、提供了示範。

把村黨組織建設成為脫貧攻堅的戰鬥堡壘,除加強“軟體”建設外,還得有實實在在的“硬保障”。

今年,我區落實了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不低於9萬元且村級組織辦公經費每年不低於2萬元的保障標準。並按照每名黨員每年不少於100元的標準落實村黨組織生活經費,按照不少於120元標準落實培訓經費,逐步落實村黨組織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確保貧困村“有錢辦事”。

同時,為每個貧困村安排不少於50萬元扶持資金,推動每個貧困村設立村民合作社,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在“軟”“硬”兼施下,村黨組織的作用得以凸顯。目前全區已成立3.14萬個農業合作社,覆蓋所有的貧困村;全區村黨組織與300多家電商企業合作,共帶動8萬名農村黨員群眾發展電商。

把攻堅力量彙聚起來

我區堅持大規模精准選派幹部駐村幫扶。

2016年,全區5000名貧困村第一書記、3萬多名駐村工作隊員奔赴一線,實現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全覆蓋;同時,自治區統一選聘近3000名貧困村科技特派員,按產業組團到村裡提供技術幫扶,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選得准,還要管得好、用得好。

我區在區、市、縣三級組織部門成立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管理機構,制定工作紀實、考勤考核、召回撤換等8項管理制度。同時,實行派出單位與第一書記專案、資金、責任“三個捆綁”,確保他們下得去、留得住、幹得好。

南寧市邕甯區百濟鎮新平村第一書記楊修凱,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帶領村班子和全體村民,將一個落後的貧困村,發展成為脫貧“明星村”,貧困戶平均年收入從不足2100元提升到6000多元,19條村屯道路硬化暢通,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村黨組織從軟弱渙散轉變為“五星級”黨支部。

村民感動地說:她是新平村的福星!

一名駐村幹部,是一個標杆。一名農村黨員,是一面旗幟。

激發農村黨員的內生動力,讓他們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幹給群眾看、帶動群眾幹,彙聚起脫貧攻堅浩浩蕩蕩的強大力量。這是我區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重要著力點。

目前,全區農村採取“一對幾”或者“幾對一”的形式,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達3萬多個,做到每一名黨員致富能人都有結對幫扶貧困戶。

打鐵還需自身硬。從2006年開始,我區每年對1.5萬多名村黨組織書記、11萬多名村“兩委”幹部、119萬多名農村黨員進行全員輪訓。

有能力還要有資源。我區大力支持黨員創業發展,實現每一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黨員都有致富專案、每一個貧困村都有1名以上黨員致富帶頭人。

在機制倒逼、能力提升、政策幫扶“多重驅動”下,我區廣大農村黨員積極領辦扶貧專案、帶辦合作社、結對幫扶貧困戶,主動參與無職黨員定崗定責、公開服務承諾、志願服務等活動,開創了“爭當八桂先鋒,爭做合格黨員”的生動局面。

推動形成過硬作風

打攻堅戰考驗的是過硬作風。

我區明確把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重大戰略思想,學習貫徹中央和自治區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作為各級黨組織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主題党日”活動等的重要內容,並對照“四個意識”“四講四有”和“四個合格”查找問題和不足,使每一名黨員幹部深刻認識到脫貧攻堅是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不可推卸的政治責任,形成積極參與和支持脫貧攻堅強大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為使“兩學一做”與脫貧攻堅“同頻共振”,全區從2016年起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開展“爭當八桂先鋒、爭做合格黨員”行動,推動廣大黨員以“學”為根本,以“做”為落腳點,滿懷激情投身脫貧攻堅戰。

考核是行動的指揮棒。我區分別制定設區市、貧困縣、非貧困縣和定點幫扶單位扶貧開發成效考核辦法,細化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考核評價,加強考核結果的運用,實行正向激勵和反向問責“雙管齊下”。2015年9月以來,全區共有724名幹部因扶貧工作不力被處分。

機制是行動的保障。自治區建立脫貧攻堅專項督查暗訪、“紅黑榜”通報機制,有效推動了脫貧攻堅責任的落實。

“那個暗訪組挺厲害的,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走,沒人知道。要想不上黑榜,只有老老實實做好工作。”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澄江鎮甘灣村党支書藍啟峰說。

為推動脫貧攻堅工作特事特辦、高效推進,自治區還建立了脫貧攻堅問題協調解決機制和基層黨建隨機督導、隨機調研機制等。

梧州發佈

wuzhoufabu2015

梧州發佈編輯部

編輯:鄧超妍

形成“五級書記”一起抓的工作格局。各級黨委領導班子成員帶頭包縣、包鄉、包村,一包五年。全區8000個單位定點幫扶5000個貧困村,52.22萬名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幹部對114.5萬建檔立卡貧困戶、120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全覆蓋結對幫扶。

“自治區領導幹部走村串戶,深入到最貧困的地區瞭解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查真貧、訪真貧,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很多基層黨員幹部如是說。

把戰鬥堡壘築牢固

把黨的力量挺在脫貧攻堅最前沿,充分發揮村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戰鬥堡壘作用。這是我區抓黨建促脫貧的一條主線路。

今年年初,一項殊榮授予了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岔山村——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將該村黨支部命名為“五星級”農村基層黨組織。曾經,這個擁有600多年歷史的瑤族古村落,全村224戶居民當中就有100戶是貧困戶。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2015年10月,自治區選派的駐村幹部來到岔山村後,按照“星級化”黨組織建設標準,全面提高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火車”提供了強勁有力的“火車頭”。僅一年多,岔山村的核心區域發生巨變:從沒有一家商戶發展到14家商戶;從沒有一位遊客到每年遊客超10萬人,高峰期遊客一天可達2萬人。

村黨組織是脫貧攻堅的戰鬥堡壘,也是群眾的“主心骨”。“主心骨”硬起來,貧困群眾“腰杆子”才能挺起來。

從去年開始,我區在全區1.4萬個村黨組織中推行“星級化”管理,推動形成脫貧攻堅、創星升級的長效機制。今年年初,我區評定命名首批三星級以上村黨組織4484個,其中包括1494個脫貧摘帽的貧困村黨組織,為全區樹立了標杆、提供了示範。

把村黨組織建設成為脫貧攻堅的戰鬥堡壘,除加強“軟體”建設外,還得有實實在在的“硬保障”。

今年,我區落實了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不低於9萬元且村級組織辦公經費每年不低於2萬元的保障標準。並按照每名黨員每年不少於100元的標準落實村黨組織生活經費,按照不少於120元標準落實培訓經費,逐步落實村黨組織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確保貧困村“有錢辦事”。

同時,為每個貧困村安排不少於50萬元扶持資金,推動每個貧困村設立村民合作社,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在“軟”“硬”兼施下,村黨組織的作用得以凸顯。目前全區已成立3.14萬個農業合作社,覆蓋所有的貧困村;全區村黨組織與300多家電商企業合作,共帶動8萬名農村黨員群眾發展電商。

把攻堅力量彙聚起來

我區堅持大規模精准選派幹部駐村幫扶。

2016年,全區5000名貧困村第一書記、3萬多名駐村工作隊員奔赴一線,實現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全覆蓋;同時,自治區統一選聘近3000名貧困村科技特派員,按產業組團到村裡提供技術幫扶,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選得准,還要管得好、用得好。

我區在區、市、縣三級組織部門成立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管理機構,制定工作紀實、考勤考核、召回撤換等8項管理制度。同時,實行派出單位與第一書記專案、資金、責任“三個捆綁”,確保他們下得去、留得住、幹得好。

南寧市邕甯區百濟鎮新平村第一書記楊修凱,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帶領村班子和全體村民,將一個落後的貧困村,發展成為脫貧“明星村”,貧困戶平均年收入從不足2100元提升到6000多元,19條村屯道路硬化暢通,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村黨組織從軟弱渙散轉變為“五星級”黨支部。

村民感動地說:她是新平村的福星!

一名駐村幹部,是一個標杆。一名農村黨員,是一面旗幟。

激發農村黨員的內生動力,讓他們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幹給群眾看、帶動群眾幹,彙聚起脫貧攻堅浩浩蕩蕩的強大力量。這是我區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重要著力點。

目前,全區農村採取“一對幾”或者“幾對一”的形式,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達3萬多個,做到每一名黨員致富能人都有結對幫扶貧困戶。

打鐵還需自身硬。從2006年開始,我區每年對1.5萬多名村黨組織書記、11萬多名村“兩委”幹部、119萬多名農村黨員進行全員輪訓。

有能力還要有資源。我區大力支持黨員創業發展,實現每一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黨員都有致富專案、每一個貧困村都有1名以上黨員致富帶頭人。

在機制倒逼、能力提升、政策幫扶“多重驅動”下,我區廣大農村黨員積極領辦扶貧專案、帶辦合作社、結對幫扶貧困戶,主動參與無職黨員定崗定責、公開服務承諾、志願服務等活動,開創了“爭當八桂先鋒,爭做合格黨員”的生動局面。

推動形成過硬作風

打攻堅戰考驗的是過硬作風。

我區明確把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重大戰略思想,學習貫徹中央和自治區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作為各級黨組織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主題党日”活動等的重要內容,並對照“四個意識”“四講四有”和“四個合格”查找問題和不足,使每一名黨員幹部深刻認識到脫貧攻堅是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不可推卸的政治責任,形成積極參與和支持脫貧攻堅強大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為使“兩學一做”與脫貧攻堅“同頻共振”,全區從2016年起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開展“爭當八桂先鋒、爭做合格黨員”行動,推動廣大黨員以“學”為根本,以“做”為落腳點,滿懷激情投身脫貧攻堅戰。

考核是行動的指揮棒。我區分別制定設區市、貧困縣、非貧困縣和定點幫扶單位扶貧開發成效考核辦法,細化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考核評價,加強考核結果的運用,實行正向激勵和反向問責“雙管齊下”。2015年9月以來,全區共有724名幹部因扶貧工作不力被處分。

機制是行動的保障。自治區建立脫貧攻堅專項督查暗訪、“紅黑榜”通報機制,有效推動了脫貧攻堅責任的落實。

“那個暗訪組挺厲害的,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走,沒人知道。要想不上黑榜,只有老老實實做好工作。”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澄江鎮甘灣村党支書藍啟峰說。

為推動脫貧攻堅工作特事特辦、高效推進,自治區還建立了脫貧攻堅問題協調解決機制和基層黨建隨機督導、隨機調研機制等。

梧州發佈

wuzhoufabu2015

梧州發佈編輯部

編輯:鄧超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