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13歲讀浙大7歲讀初中”看“天才”的煩惱

一開學,一則“13歲天才少女赴浙大報導:高考620分 7歲就上初中”爆炸性新聞在家長圈炸開了鍋。

對於每一個家長,這都是一劑強力雞血,猛然注入心裡。其實,在這個世界的任何時候,總存在“天才”“神童”,同樣的年齡,他們的表現卻超乎尋常或者年紀輕輕就做出了讓人咋舌的成就。除了天才少女陳舒音,史蒂夫.約伯斯也是個典型的案例,小學跳級,25歲,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成功上市。

家有這樣的天才,是常人羡慕不已的,可我想說的是,

儘管在探索求知的路上有的孩子超越常人很多,但在其他方面,同樣或遵循成長的階段規律。比如人際交往方面,我們知道每個年齡的孩子談論的話題是有差別的,而共同話題往往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比如約伯斯當年特別聰明,本來打算一次跳兩級的,考慮到和班裡同學年齡差異太大,跳了一級,結果還是因為學習成績以外的原因,面臨很多麻煩。比如同班的孩子都比他大,
面臨交往上的難題。在一個集體中,一個孩子無法跟周圍交往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且,在一個集體中,群體往往因為某個人的“特別”而排斥他,這應該屬於是“天才”的煩惱吧。以上是我在寫作本文是構思的一個角度,但成文倉促遺漏的,現在補在這裡。

作為“普娃”的家長,做足以下三點,足夠了。

01/聽到“天才”新聞,你需要的只是冷靜

在教育界,從來不乏雞湯和雞血,

而雞湯和雞血,都不是鑄就完美未來的堅實材料。

人很容易在熱血澎湃的時候立下豪言壯志,即“我也要……”。但幾天過後,又煙消雲散。聽到“天才”孩子,找敲門尋秘訣固然有利於反思和修正自己在教育上的做法,但我們知道,樹木樹人,除了先天基因,紮根的土壤,周圍各種適宜或惡劣的因素干預,都是無法複製的,所以,對於“天才養成記”之類的內容,聽歸聽,關鍵還要保持冷靜之心。

02/每個家庭教育最現實高效的捷徑都是從孩子出發。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被教育行業奉為至理,從每個孩子的現實稟賦出發,就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出發的現實。任何離開了孩子的教育秘笈都是空談。

所以,看到陳舒音父母說“沒上過補習班,父母也沒有額外輔導,就是跟著老師的節奏一步步學下來。”也不用懷疑自己為孩子報的補習班是不是不應該,更不應中斷自己平時對孩子的課業輔導,

別人家是別人家,自己家是自己家,適合孩子的就是好的。

03/坦然之心

我們沒必要為了一個陳舒音而驟然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就像不能因為約伯斯在父親的車庫裡創業成功就要效仿一樣。我的孩子有過人之處,自然可喜。我的孩子普普通通,我全盤接納。有了這份坦然的心境,也是教育上的成功不是嗎。

舉個例子,我高中教務處主任是個標準的強勢媽媽,兩個女兒,索性大女兒聰明好學順利考上了北京大學,讓她長臉不少。於是她每天督促二女兒像姐姐看齊,但二女兒在讀書上的稟賦似乎沒那麼高,在母親長期施加的重壓下,精神失常了。母親過高的期望也變成了悲劇的現實。

我的孩子普普通通,我全盤接納。有了這份坦然的心境,也是教育上的成功不是嗎。

舉個例子,我高中教務處主任是個標準的強勢媽媽,兩個女兒,索性大女兒聰明好學順利考上了北京大學,讓她長臉不少。於是她每天督促二女兒像姐姐看齊,但二女兒在讀書上的稟賦似乎沒那麼高,在母親長期施加的重壓下,精神失常了。母親過高的期望也變成了悲劇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