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孫臏兵法:謀略的細節,只有高手才能洞察其中的奧妙!

一門嚴肅的學問,必然是有一系列內涵各異的概念所構成,

只有內行人才能明白它們之間的差別。我們給大家分享中國傳統兵法已經快兩年時間了,有必要給大家歸納和整理一下。對於“謀略”,我們可以借用孫臏的思路將其非為四大類型:

1.權

一般人通常會把“權”簡單等於於“權力”,這實際上是其缺乏傳統文化底蘊的一種表現。

“權”在謀略上的含義應該是“權衡”,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籌碼意識”。為什麼你沒有權力讓別人聽你的?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你手中沒有足夠的“籌碼”。足夠的“籌碼”甚至可以讓帝王屈服,張儀屢次戲耍楚懷王就是明證。孫臏指出:“夫權,所以聚眾也。”就是提示我們,想成為領導者,使得大多數人跟隨你,就必須要積累下足夠的“籌碼”(其中包括獎勵的物品或懲罰的手段等等)。

2.勢

如果說“權”是指實實在在的物質形態的“籌碼”,那麼“勢”就是指精神層面的認同和共鳴。如果說使用“權”(籌碼)可以吸引人們理智的合作,那麼“勢”的主要作用就是鼓動大家情緒化的行動。孫臏解釋道:“勢者,所以令士必鬥。”就是說,

高明的領導者,重視群體感性力量的開發,只要適當引導,其爆發出來的力量有時候會更加猛烈,足以戰勝困難和敵人。

3.謀

“謀”的本意是系統性的思考問題。但在兵法之中,就顯得更加有針對性,是針對於敵對勢力的圖謀。孫臏指出:“謀者,所以令敵無備也。

”就是講,在大規模行動之前,通過研究對方特點而使用一系列精神攻勢,就能極大地麻痹對手。

4.詐

邱吉爾曾講:“戰時,真理是如此寶貴,以至於需要謊言的護衛。”古文之中的“詐”,比較好理解,換做現代的詞語可以稱之為“戰略欺騙”。在特殊的環境之中,

在矛盾不可調解的情況下,使用錯誤的資訊來誤導對手,才能達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目標。孫臏總結為:“詐者,所以困敵也。”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個術語,一個方法,如果理解不到位,往往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特別是越重要的知識,大家越需要治學嚴謹。

(歡迎想系統學習兵法的朋友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moulueyubingfa 或“謀略與兵法”關注。不懂謀略與兵法,怎能從容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