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廣東醫科大學學生走進康復治療科 關愛患者送祝福

中國青年網湛江8月27日電(通訊員 江葦珊 許曉萍 姚桂枝)美國著名醫師特魯多說過:“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對於醫生而言,不僅僅要去治癒病人,還要在心理上去安慰與幫助病人,

使其重建戰勝病魔的信心。

8月16日,廣東醫科大學“叮矚”三下鄉服務隊以“醫心關懷,醫路前行”為主題,前往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進行見習,認識康復的概念,瞭解康復醫學科的工作,為進行康復治療中的患者帶去關懷和溫暖。

服務隊成員與正在進行康復治療的患者交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馬展民 攝

觀康復之事 知康復之重

在康復科,治療區包括言語、吞咽、認知治療區,運動治療區和作業治療區等。在陶啟明醫生的安排下,服務隊的隊員分為5組跟隨老師在不同的區域見習。

?在運動和作業治療室中,甘醫生正在為手部受過利器傷害的患者進行運動功能恢復治療。在對病人的手掌、手指進行按摩後,

甘醫生讓患者反復抓住他的手指,再鬆開;抓住、再鬆開……這個過程看起來似乎並不複雜,在一旁圍觀的隊員們有些躍躍欲試,卻被甘醫生拒絕了,“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並不簡單。”甘醫生向隊員們解釋道。原來,醫生必須清楚該病人的病史、康復狀態,在正確的部位,施以適當的力度。缺乏專業技術的服務隊隊員只能在一旁觀察而不能隨意觸碰病人,否則他們很容易對病人造成傷害。

??在與康復科醫生交流的過程中,隊員們發現日常生活中“康復”極易被忽視。像腰間盤突出,像嗆水導致的肺積水,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去骨科,去呼吸科,卻忽視了康復科的存在。在人們的潛意識裡,康復經常被認為是為了癱瘓、運動障礙患者而設立的。然而其實對於功能性障礙而言,尤其是現代社會中的慢性病,唯有康復方能治其“根”。

負責吞咽訓練黃小妹醫生也表示生活中有很多人沒有康復的慨念或者對康復存在誤解。

臨床救命,康復救人。康復的存在可以讓病人擺脫胃管重新感受食物的美味,可以讓病人離開輪椅重新體會行走的樂趣,可以讓病人再次用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同時也可以讓人告別亞健康擁有更加強健的身體。“康復救的是人的生活”黃小妹醫生深情地說道,她希望同學們經過此次康復科之行,
能夠積極地向周圍人宣傳“康復”,以説明身邊有需要的人。

醫生正在幫助患者練習行走。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馬展民 攝

康復醫身 更醫心

從湖北來廣東湛江工作多年的甘小平醫生,正在給一位中風後偏癱的阿姨按摩,從肩部,肘部,腕部到手指,恰當的力度能讓緊張的肌肉放鬆,舒緩中風後肌肉麻木的不適感。甘小平醫生經常面帶微笑,天藍色的口罩上黑框眼鏡後,那一雙親切的笑眼讓人感到十分平和。

“阿姨是湛江本地人嗎?”“是啊。”“阿姨家裡有當醫生的嗎?”“有啊,我們家族好幾個人都是醫生。……”?講到這裡,阿姨面上露出了自豪的表情,話匣子也不由自主地打開,隊員們也適時加入聊天行列,這樣的交談使康復過程顯得不那麼枯燥和難熬。

在康復科,醫生們總是耐心地為病人治療,同時像朋友一樣親切地與他們溝通。交談的內容並不局限于病情和康復治療本身,更多的是“閒聊”,聊病人的職業、家庭情況還有最近的新聞和趣事等。病人及家屬能處於較輕鬆的氛圍中接受治療,這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他們的心理壓力。?所以,在康復科,隊員們所看見的患者們,大多是樂觀而堅強的“康復科醫身,更醫心。”隊員江葦珊說道。

巧手送祝福 情暖康復科

在康復科見習的最後一天正是週末,大部分醫生休息。服務隊的隊員給病人送上寫著祝福的明信片和親手折的千紙鶴、紙百合,隊員們為此曾準備到深夜,惟願能給病人帶來一絲歡喜,祝其早日康復。

“謝謝你們。這花真漂亮。”病人家屬接過粉色的紙百合時,淺淺的微笑讓隊員有點感動。她輕輕地將粉色的紙百合的杆,放到病人手中。病人稍稍用力地握著紙百合,遲遲沒有放開。

一位病人興奮地接過禮物,然後把紙鶴揣在衣兜裡,向著家人和服務隊員揮動著明信片。“好喜歡呦?我知道你收到禮物了。我幫你把它收起來吧。”家屬想要將明信片收到抽屜裡,但是病人不從。他調皮地將明信片捏在手中,繼續朝著家屬揮舞著。家屬與服務隊員互相看了看,輕快地笑出聲來。“哎呦,真是像個小孩啊!”其他在旁邊的病人家屬看到此情此景也忍俊不禁了。

這些包含真心的文字和巧手折出的折紙,為病房和治療室帶來了更多的色彩。它們有的被放在了病房的抽屜裡,有的被放在了治療室的窗臺。伸直脖子展開翅膀的紙鶴,要從這裡起飛,將康復醫學科的感動和溫暖帶到更多需要進行康復治療的患者和患者家屬心裡,也帶到醫生和社會各界心裡。

患者家屬微笑著協助患者握住服務隊成員送上的禮物。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郭曉桐 攝

“努力學習吧!學醫不簡單。我們需要更多的學生認識和加入康復科。”離開康復科之前,醫生對隊員們叮囑道。

經過三天的康復科見習,服務隊的隊員們在康復科積極、溫馨的氛圍裡認識了康復的重要性,見證了和諧的醫患關係。隊員們對患者的細細“叮矚”與溫情交流,是患者康復過程中一段美好的經歷;而康復科醫生對隊員們的細細“叮矚”,時刻提醒隊員們牢記要扎實醫學基礎、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為患者服務的初心。

醫生和准醫生,患者和潛在患者正如“叮矚”三下鄉服務隊的口號,他們“醫心關懷,醫路前行”,為社會注入了一股積極、溫暖的能量。“叮矚”三下鄉服務隊也正如其名,以叮囑,以關注,去幫助,去愛護。

舒緩中風後肌肉麻木的不適感。甘小平醫生經常面帶微笑,天藍色的口罩上黑框眼鏡後,那一雙親切的笑眼讓人感到十分平和。

“阿姨是湛江本地人嗎?”“是啊。”“阿姨家裡有當醫生的嗎?”“有啊,我們家族好幾個人都是醫生。……”?講到這裡,阿姨面上露出了自豪的表情,話匣子也不由自主地打開,隊員們也適時加入聊天行列,這樣的交談使康復過程顯得不那麼枯燥和難熬。

在康復科,醫生們總是耐心地為病人治療,同時像朋友一樣親切地與他們溝通。交談的內容並不局限于病情和康復治療本身,更多的是“閒聊”,聊病人的職業、家庭情況還有最近的新聞和趣事等。病人及家屬能處於較輕鬆的氛圍中接受治療,這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他們的心理壓力。?所以,在康復科,隊員們所看見的患者們,大多是樂觀而堅強的“康復科醫身,更醫心。”隊員江葦珊說道。

巧手送祝福 情暖康復科

在康復科見習的最後一天正是週末,大部分醫生休息。服務隊的隊員給病人送上寫著祝福的明信片和親手折的千紙鶴、紙百合,隊員們為此曾準備到深夜,惟願能給病人帶來一絲歡喜,祝其早日康復。

“謝謝你們。這花真漂亮。”病人家屬接過粉色的紙百合時,淺淺的微笑讓隊員有點感動。她輕輕地將粉色的紙百合的杆,放到病人手中。病人稍稍用力地握著紙百合,遲遲沒有放開。

一位病人興奮地接過禮物,然後把紙鶴揣在衣兜裡,向著家人和服務隊員揮動著明信片。“好喜歡呦?我知道你收到禮物了。我幫你把它收起來吧。”家屬想要將明信片收到抽屜裡,但是病人不從。他調皮地將明信片捏在手中,繼續朝著家屬揮舞著。家屬與服務隊員互相看了看,輕快地笑出聲來。“哎呦,真是像個小孩啊!”其他在旁邊的病人家屬看到此情此景也忍俊不禁了。

這些包含真心的文字和巧手折出的折紙,為病房和治療室帶來了更多的色彩。它們有的被放在了病房的抽屜裡,有的被放在了治療室的窗臺。伸直脖子展開翅膀的紙鶴,要從這裡起飛,將康復醫學科的感動和溫暖帶到更多需要進行康復治療的患者和患者家屬心裡,也帶到醫生和社會各界心裡。

患者家屬微笑著協助患者握住服務隊成員送上的禮物。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郭曉桐 攝

“努力學習吧!學醫不簡單。我們需要更多的學生認識和加入康復科。”離開康復科之前,醫生對隊員們叮囑道。

經過三天的康復科見習,服務隊的隊員們在康復科積極、溫馨的氛圍裡認識了康復的重要性,見證了和諧的醫患關係。隊員們對患者的細細“叮矚”與溫情交流,是患者康復過程中一段美好的經歷;而康復科醫生對隊員們的細細“叮矚”,時刻提醒隊員們牢記要扎實醫學基礎、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為患者服務的初心。

醫生和准醫生,患者和潛在患者正如“叮矚”三下鄉服務隊的口號,他們“醫心關懷,醫路前行”,為社會注入了一股積極、溫暖的能量。“叮矚”三下鄉服務隊也正如其名,以叮囑,以關注,去幫助,去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