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語文課綱風波再起,臺灣正在自甘墮落?

隨著九月份即將臨近,大陸的“熊孩子”們都開始準備開學啦。

而今年的新學期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大陸的中小學生將迎來部編本語文教材。據瞭解,這次部編本教材選文最大的變化就是凸顯了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其中,古詩文的選篇大幅增加,如:小學12套教材有129篇古詩文,占全部選文的36%。初中古詩文選篇有124篇,占所有選篇的51.7%,而且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

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

當大陸的“熊孩子”們都被老師、家長耳提面命“得古文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天下”時,臺灣卻正在經歷一場“文白之爭”。

我們以前經常說,臺灣曾是保留中華文化最好的地方,為什麼?因為以前,臺灣的語文教科書中,

文言文的占比高達65%以上。

不過,這已經是臺灣教育界的老黃曆了。12年前,民進黨當局修改語文課綱,把文言文刪減到45%,雖然當時島內一大批藝文界人士成立“搶救中文聯盟”,希望維持文言文65%比率,但未被採納。直到國民黨“執政”後,才又折衷,改成45%-65%,並把推薦40篇文言文刪成30篇。

等到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後,做的頭一件事就是廢除馬英九時期對歷史課綱的微調,隨後,蔡當局又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企圖消滅臺灣與大陸在歷史上的聯結。現在,蔡當局的手又伸向了語文課綱。

為了因應12年教育修訂新課綱,以教師為主的課綱小組擬草案,已經把文言文比率調整為45%-55%,選文縮為20篇。但是課審會高中分組部分委員,仍認為文言文太多,

又提案減為3成,並在一周內就透過網路票選出10篇選文給課審會參考,原本的選文只留下《桃花源記》、《赤壁賦》、《岳陽樓記》、《鴻門宴》等4篇。而剩下的6篇非但不為世人所熟知,更選用了日本人的作品《七星墩山蹈雪記》,另外一篇《大甲婦》竟有“土番蠢爾本無知”等污蔑少數民族話語。

8月27日,台教育部門課審大會審議高中語文新課綱草案,是否把文言文比率從最多55%刪成30%,並把推薦選文從20篇減成10篇,

且網路票選的10篇是否照單全收,成為各方關注與角力重點。

在這裡,我們需要厘清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言文?

因為透過對古文的研習,能讓我們認識中華文明不同時代的不同社會情境,瞭解作者的關懷與思維,乃至透過不同時空的想像來反思當今社會的問題,並因此養成恢宏的器識和卓越的眼光。也這是近些年來大陸越來越重視古文修養的重要原因。

其次,台當局“唯青年是尊”的潮流需要辯證看待。

自2014年“太陽花運動”一戰成名後,緊接著年紀更小的高中生們也有樣學樣掀起了“反課綱運動”,從此臺灣社會到處充斥著“幼稚症”。

比如此次課審會的學生委員、臺灣靜宜大學學生林致宇,曾在“反課綱運動”時表示“被迫成為慰安婦”的“被迫”是硬加上去的。後來林致宇公開致歉,表示自己“功課做得不足”導致失言。現在,林致宇又跳出來發聲,表示過去課本中有太多唐宋八大家古文,這些文章傳遞的都是封建、保守、古板思想。請問林致宇同學,這次你的發聲是否做足了功課?

另外,島內的這次“語文課綱之爭”,真的只是文言文和白話文的比例之爭嗎?島內經兩次政黨輪替,“語文課綱之爭”早已演變成意識形態之爭。主張增加文言文的,常被戴上“親中派”、甚至統派的大帽子;而力主刪減文言文的,難說或明或暗沒有對“台獨”的迎合。

因此“文白之爭”歷來在島內都是一個假議題,它主要的目的是要“去中”,在文化上自我限縮在臺灣的“地域主義”。

正如洪秀柱所說,民進黨深知從“表面”“去中國化”不易達成目標,所以選擇從“骨子”下手,切斷臺灣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血緣源淵,並假“多元”外衣重新解構中華文化。

當大陸加緊腳步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當全球漢學漸成顯學,當特朗普的外孫女也在努力背誦唐詩時,臺灣卻在一步步自甘墮落。可以說,此次“文白之爭”的背後是“教育鎖台”政策,而這政策一旦成行,臺灣定將喪失其文化根基,更加被時代拋在後面。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今晚22:19播出的《海峽新幹線》。

其次,台當局“唯青年是尊”的潮流需要辯證看待。

自2014年“太陽花運動”一戰成名後,緊接著年紀更小的高中生們也有樣學樣掀起了“反課綱運動”,從此臺灣社會到處充斥著“幼稚症”。

比如此次課審會的學生委員、臺灣靜宜大學學生林致宇,曾在“反課綱運動”時表示“被迫成為慰安婦”的“被迫”是硬加上去的。後來林致宇公開致歉,表示自己“功課做得不足”導致失言。現在,林致宇又跳出來發聲,表示過去課本中有太多唐宋八大家古文,這些文章傳遞的都是封建、保守、古板思想。請問林致宇同學,這次你的發聲是否做足了功課?

另外,島內的這次“語文課綱之爭”,真的只是文言文和白話文的比例之爭嗎?島內經兩次政黨輪替,“語文課綱之爭”早已演變成意識形態之爭。主張增加文言文的,常被戴上“親中派”、甚至統派的大帽子;而力主刪減文言文的,難說或明或暗沒有對“台獨”的迎合。

因此“文白之爭”歷來在島內都是一個假議題,它主要的目的是要“去中”,在文化上自我限縮在臺灣的“地域主義”。

正如洪秀柱所說,民進黨深知從“表面”“去中國化”不易達成目標,所以選擇從“骨子”下手,切斷臺灣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血緣源淵,並假“多元”外衣重新解構中華文化。

當大陸加緊腳步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當全球漢學漸成顯學,當特朗普的外孫女也在努力背誦唐詩時,臺灣卻在一步步自甘墮落。可以說,此次“文白之爭”的背後是“教育鎖台”政策,而這政策一旦成行,臺灣定將喪失其文化根基,更加被時代拋在後面。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今晚22:19播出的《海峽新幹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