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以製作掐絲琺瑯“長青杯”為例,馬未都談景泰藍的前世今生

針對以故宮博物院院藏“清乾隆掐絲琺瑯爵杯”為原型,經由上百位工匠,歷時三年製成的掐絲琺瑯“基業長青杯”,日前,收藏家馬未都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對話時結合其製作過程就此介紹景泰藍的前世今生。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到了清代景泰藍工藝獲得長足發展,清廷“造辦處”專設“琺瑯作”,專門製造宮廷景泰藍器皿,品類豐富,突破早期的瓶壺碗盤,擴大至傢俱層面,以其工藝的繁複,造型的精美,色彩的豔麗,成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工藝——燕京八絕之一。

最近,觀複文化與北京故宮文化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合作以故宮博物院院藏“清乾隆掐絲琺瑯爵杯”為原型,經由上百位工匠,歷時三年製成掐絲琺瑯“基業長青杯”。整個製作過程有108道工序,720個工時,從釉料配比、胎體材料、寶石色澤的選擇,到制胎、掐絲、點藍、打磨等工藝流程,按照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的古法工藝制做。

歷時三年製成的掐絲琺瑯“基業長青杯”

收藏家馬未都介紹說:“景泰藍藝術是中國宮廷獨有的藝術,元朝人打到歐洲的時候,從歐洲將技藝學回。

進入中國以後,被中國宮廷所重視。我們所有的藝術形態,都是官民共用的,比如陶瓷、玉器、傢俱,式樣雖有所不同,用途卻大同小異。唯獨景泰藍從元明清三朝沒有流落到民間一步,所以景泰藍是一個非常神秘的藝術品。景泰藍的仿製,一直是一個難題,它可以做到六七分像,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像的時候,會有很大的難度。它的成本不僅是材料成本,更重要的是工藝成本。
乾隆時期的景泰藍工藝,是在景泰藍工藝中最為精美的。”

馬未都接受採訪

馬未都談到幾個世紀形成的古董觀念中,景泰藍是最高等級的宮廷藝術品,清末到民國,景泰藍的大部分作品都流向歐美,近些年的景泰藍作品在國際拍賣市場,頻頻創高價。

如清雍正年間禦制掐絲琺瑯雙鶴香爐一對,在2010年的香港佳士得秋拍,以1.29億港元成交。

景泰藍藝術起源於歐洲地中海的賽普勒斯島,現知最早的標準琺瑯器是出土於西元前13世紀墓葬的六枚邁錫尼金戒指。

西元前13世紀 六個邁錫尼金戒指之一 尼古西亞賽普勒斯博物館藏

蒙古大軍三次西征,將景泰藍的工藝引入東方。“蒙古人腦子很清楚的地方就是他們對所有有手藝的人都高看一眼,有手藝的人不殺。”馬未都說,“最初的景泰藍是在賽普勒斯出現的,邁錫尼文明是跟希臘古文明是一脈相承的,歐洲擁有了2000多年,它最初的裝飾都是平面的,只有中國人把它變成了一個容器。包括像德國的聖母大教堂中的那些世界國寶都是平面展示的,而且它會講故事。為什麼我們景泰藍裡很少有人物形象、故事形象呢?是因為最初這個東西是通過蒙古人、通過西域過來,它只要沾了伊斯蘭文化的邊,它對偶像就開始沒興趣。”

亞歷山大大帝駕馭天馬升天銅胎掐絲琺瑯盤 奧地利斐迪南蒂羅爾州立博物館藏

“對於景泰藍大家有很多誤解,多數學者傾向于元代傳入說,認為掐絲琺瑯工藝約在13-14世紀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在晚明至清代甚至民國,古董行業一直錯誤的認為景泰藍是景泰年間燒造的。”馬未都說,“我們看現在故宮博物院藏元代的景泰藍工藝品,這幾件在以前分不太清的時候都給歸到了明朝,其實這種高足、長足的制式的器具,都是南宋到元朝很流行的造型。”

故宮博物院藏景泰藍器具

現在國外的博物館也藏有很多景泰藍,如大英博物館藏宣德年間的掐絲琺瑯龍紋大罐。此外,景泰藍也作為見證友好關係的重要的禮物,如掐絲琺瑯永樂西番蓮僧帽壺(西藏博物館藏),就是當年宮廷賞賜給西藏的。

大英博物館藏宣德年間的掐絲琺瑯龍紋大罐

掐絲琺瑯永樂西番蓮僧帽壺

明朝景泰皇帝7年的政治生涯中唯一留下名垂青史的藝術品就是景泰藍。但是許多“景泰年制”款的琺瑯器是由元代或明初的舊器拼配、補配、改款、加款後重新製作而成。到了晚明江南富庶,人們追求美物。此時的景泰藍梅開二度。景泰藍數量增加,品質下降,式樣有所創新。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大明景泰年制楷書款掐絲琺瑯番蓮紋盒

明萬曆 掐絲琺瑯雙龍捧壽紋爐

康熙時期創燒了不同材質的琺瑯藝術品。康雍兩朝不見帶款景泰藍,僅見臺北故宮清雍正掐絲琺瑯鳳耳豆刻“雍正年制”無框雙行宋體字款雍正帶款的一個。到了乾隆年間,景泰藍數量急劇增加,品種也更加豐富,品質上乘。出現仿古類,實用類,創新類等。

“我們現在看到大部分都是乾隆時期的,也可以說是清代中期的,有平板式的懸掛,有花工,重要的是它嵌有寶石。故宮的很多重要的嵌有寶石的,都是永樂下西洋以後的事。永樂下西洋以後,從斯里蘭卡這些地方把紅寶石、藍寶石都帶進了中國,所以我們很多王的墓用寶石,都是這個時期以後帶進來的。包括南京博物院收藏了一些當時出土的帶有鑲嵌物的,只要帶有鑲嵌物的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流行的。”馬未都說。

乾隆年制款掐絲琺瑯爵杯

“晚清到民國初年做的景泰藍非常輕,但是掐絲掐的非常細,它用工藝來彌補材料上的不足。晚清到民國景泰藍才流入到民間。我們說之前沒有流入到民間,主要是指景泰藍為王公貴族所用,就是你在明清的時候你使用這個東西你家裡得跟皇上有關係。”馬未都說。

此次觀複博物館集結工匠團隊仿製的就是清乾隆年間的掐絲琺瑯爵杯。

馬未都稱之所以選這個爵杯來仿製主要出於兩點,一是該杯器形好看,有鑲嵌工藝,很繁複熱鬧,二來爵杯也較有實用性,可做器物用,可拿著把玩。

“乾隆四十四年的除夕,跨越零點,乾隆就七十歲了。他舉辦盛大的家宴,當時有四百人不止,但是只有乾隆皇帝的桌子上能用全套的景泰藍器具,足見景泰藍規格之高。我們造景泰藍爵杯,就是希望當今有人能擁有它, 我對瓷器、玉器,竹木牙角、景泰藍都熟,是因為我買過很多,擁有了以後就會加深對它的認知。”馬未都說。

點藍工藝

掐絲

“景泰藍製作工藝複雜,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景泰藍有一百多道小工序,六道大工序,這不可能一個人都會,所以我們是找了一個團隊在做。我們做了很多個了,但是最後能過關的不多,今天拿的這個與原物有百分之九十九相似,稍微做舊一點兒基本可以亂真,這個東西是不能批量生產的,做這個很難,投入的時間了精力都超出我們的想像。”馬未都說。

觀複造的基業長青杯,投入很大的物力人力,“我們每讓它向歷史的真實逼近一步的時候,投入的成本就會成倍增加。”每一隻掐絲琺瑯“基業長青”杯都要用到40克黃金,12遍古法鎏金,上面鑲有綠松石,青金石以及頂級南紅瑪瑙。“我們做到一個社會的承受力和我們的承受力比較合適的時候就會停止,再做一些別的。我們大概想做至少四款,那就至少要做四年,一年最多就一款,做不了太多,而且不是一個工人,有好多工人。”馬未都說。

蒙古大軍三次西征,將景泰藍的工藝引入東方。“蒙古人腦子很清楚的地方就是他們對所有有手藝的人都高看一眼,有手藝的人不殺。”馬未都說,“最初的景泰藍是在賽普勒斯出現的,邁錫尼文明是跟希臘古文明是一脈相承的,歐洲擁有了2000多年,它最初的裝飾都是平面的,只有中國人把它變成了一個容器。包括像德國的聖母大教堂中的那些世界國寶都是平面展示的,而且它會講故事。為什麼我們景泰藍裡很少有人物形象、故事形象呢?是因為最初這個東西是通過蒙古人、通過西域過來,它只要沾了伊斯蘭文化的邊,它對偶像就開始沒興趣。”

亞歷山大大帝駕馭天馬升天銅胎掐絲琺瑯盤 奧地利斐迪南蒂羅爾州立博物館藏

“對於景泰藍大家有很多誤解,多數學者傾向于元代傳入說,認為掐絲琺瑯工藝約在13-14世紀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在晚明至清代甚至民國,古董行業一直錯誤的認為景泰藍是景泰年間燒造的。”馬未都說,“我們看現在故宮博物院藏元代的景泰藍工藝品,這幾件在以前分不太清的時候都給歸到了明朝,其實這種高足、長足的制式的器具,都是南宋到元朝很流行的造型。”

故宮博物院藏景泰藍器具

現在國外的博物館也藏有很多景泰藍,如大英博物館藏宣德年間的掐絲琺瑯龍紋大罐。此外,景泰藍也作為見證友好關係的重要的禮物,如掐絲琺瑯永樂西番蓮僧帽壺(西藏博物館藏),就是當年宮廷賞賜給西藏的。

大英博物館藏宣德年間的掐絲琺瑯龍紋大罐

掐絲琺瑯永樂西番蓮僧帽壺

明朝景泰皇帝7年的政治生涯中唯一留下名垂青史的藝術品就是景泰藍。但是許多“景泰年制”款的琺瑯器是由元代或明初的舊器拼配、補配、改款、加款後重新製作而成。到了晚明江南富庶,人們追求美物。此時的景泰藍梅開二度。景泰藍數量增加,品質下降,式樣有所創新。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大明景泰年制楷書款掐絲琺瑯番蓮紋盒

明萬曆 掐絲琺瑯雙龍捧壽紋爐

康熙時期創燒了不同材質的琺瑯藝術品。康雍兩朝不見帶款景泰藍,僅見臺北故宮清雍正掐絲琺瑯鳳耳豆刻“雍正年制”無框雙行宋體字款雍正帶款的一個。到了乾隆年間,景泰藍數量急劇增加,品種也更加豐富,品質上乘。出現仿古類,實用類,創新類等。

“我們現在看到大部分都是乾隆時期的,也可以說是清代中期的,有平板式的懸掛,有花工,重要的是它嵌有寶石。故宮的很多重要的嵌有寶石的,都是永樂下西洋以後的事。永樂下西洋以後,從斯里蘭卡這些地方把紅寶石、藍寶石都帶進了中國,所以我們很多王的墓用寶石,都是這個時期以後帶進來的。包括南京博物院收藏了一些當時出土的帶有鑲嵌物的,只要帶有鑲嵌物的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流行的。”馬未都說。

乾隆年制款掐絲琺瑯爵杯

“晚清到民國初年做的景泰藍非常輕,但是掐絲掐的非常細,它用工藝來彌補材料上的不足。晚清到民國景泰藍才流入到民間。我們說之前沒有流入到民間,主要是指景泰藍為王公貴族所用,就是你在明清的時候你使用這個東西你家裡得跟皇上有關係。”馬未都說。

此次觀複博物館集結工匠團隊仿製的就是清乾隆年間的掐絲琺瑯爵杯。

馬未都稱之所以選這個爵杯來仿製主要出於兩點,一是該杯器形好看,有鑲嵌工藝,很繁複熱鬧,二來爵杯也較有實用性,可做器物用,可拿著把玩。

“乾隆四十四年的除夕,跨越零點,乾隆就七十歲了。他舉辦盛大的家宴,當時有四百人不止,但是只有乾隆皇帝的桌子上能用全套的景泰藍器具,足見景泰藍規格之高。我們造景泰藍爵杯,就是希望當今有人能擁有它, 我對瓷器、玉器,竹木牙角、景泰藍都熟,是因為我買過很多,擁有了以後就會加深對它的認知。”馬未都說。

點藍工藝

掐絲

“景泰藍製作工藝複雜,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景泰藍有一百多道小工序,六道大工序,這不可能一個人都會,所以我們是找了一個團隊在做。我們做了很多個了,但是最後能過關的不多,今天拿的這個與原物有百分之九十九相似,稍微做舊一點兒基本可以亂真,這個東西是不能批量生產的,做這個很難,投入的時間了精力都超出我們的想像。”馬未都說。

觀複造的基業長青杯,投入很大的物力人力,“我們每讓它向歷史的真實逼近一步的時候,投入的成本就會成倍增加。”每一隻掐絲琺瑯“基業長青”杯都要用到40克黃金,12遍古法鎏金,上面鑲有綠松石,青金石以及頂級南紅瑪瑙。“我們做到一個社會的承受力和我們的承受力比較合適的時候就會停止,再做一些別的。我們大概想做至少四款,那就至少要做四年,一年最多就一款,做不了太多,而且不是一個工人,有好多工人。”馬未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