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強大的唐朝為何丟失大批領土:丟掉唐朝的燕雲十六州

唐王朝飽受東北邊患之苦,失去了草原養馬之地,唐代武功自此一蹶不振,更使契丹、突厥複國。有人更將宋朝無法收復幽燕之地的罪名歸在她頭上。 武則天並非不擅武功,二聖臨朝時唐王朝取得了一系列對外戰爭的勝利(圖源:北京東城區圖書館) 唐太宗時期,
契丹臣服於唐朝。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時,唐朝在奚、契丹建立了饒樂都督府、松漠都督府,並且對其酋長都賜予“李”姓。

可以說,經過幾十年經營,唐朝對契丹的控制本已經很牢固,

然而武則天時代,契丹掀起了一場反叛。當時,無論是契丹人還是武則天都沒有想到,這是一場足以改寫歷史的戰爭。 契丹起兵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也就是武則天稱帝第13個年頭,大唐營州(今遼寧錦州市)都督趙文翽施行暴政,虐待臣服大唐的契丹酋長,激起邊事。 這年五月,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利用契丹人的不滿,殺死趙文翽、佔據營州。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
以李萬榮為將,兵有數萬,號稱10萬,攻崇州,逼檀州,縱兵四略,所向披靡。 李、孫起義不僅利用契丹人的不滿,他們還挑撥了中原人民的不滿情緒,公開向唐朝廷叫板,“移檄朝廷曰:‘何不歸我廬陵王’”。廬陵王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兒子,叫李顯,本已即位皇帝,又被武則天所廢。 七月,契丹之反驚動武則天,她下詔把李盡忠的名字改為“李盡滅”,把孫萬榮的名字改為“孫萬斬”。
遂派鷹揚將軍曹仁師、金吾大將軍張玄遇、右武威大將軍李多祚等28個將攻討。同時以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搞安撫事宜。 然而無論是武功還是謀略,契丹軍都勝一籌。八月,28唐將率領的軍隊和契丹軍隊交戰于西硤石黃獐穀(今河北省盧龍附近),被契丹軍對打得一敗塗地,有兩個大將還被活捉了去。 武則天聞敗訊大怒,下令:“天下系囚及庶士家奴驍勇者,官償其值,
發以擊契丹!” 其意思即廣泛徵集兵員,發動近離戰場地區的民眾,組織抗契丹的軍隊,堅決消滅契丹叛軍,並且把天下囚徒和家奴當中的驍勇者,“官償其身”,編入軍中與契丹兵作戰。同時派右武衛大將軍、建安王武攸為清邊大總管,以英勇善戰的王孝傑為清邊道行軍總管;右拾遺陳子昂為攸宜府參謀。集中十八萬大軍討伐契丹。 此時契丹軍中也有變化。一是孫萬榮企圖夜襲檀州,
不料清邊道副總管張九節早有準備,契丹軍敗退入山;二是十月份李盡忠病死,叛軍無主;三是後突厥乘契丹率軍南下後方空虛的機會,襲擊松漠地區,掠走了大批人口,其中包括李盡忠、孫萬榮的家屬,這些都使契丹大軍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 成為首領的孫萬榮“收散兵,複振”,攻向冀州(今河北省冀縣),殺刺史陸寶積,掠數千人,既攻瀛州(今河北保定)。河北震動,紛紛逃散。 形勢一度極為險惡,武則天只能複起被貶為彭譯令的狄仁傑與貶為原州司馬的婁師德以禦契丹。 經過此番緩衝,神功元年(西元697年),,武則天詔令夏官尚書王孝傑、羽林衛將軍蘇宏暉率兵17萬討契丹。三月,戰于東硤石(今河北省盧龍附近),因後軍蘇宏暉自亂其陣而致唐軍大敗,王孝傑戰死。孫萬榮借打勝仗之勢,“遂屠幽州,攸宜遣將討捕,不能克”。

四月至五月,武則天又命金武大將軍、河南郡武懿宗為神兵道大總管,右肅政台御史大夫婁師德為清邊道大總管,右武威衛大將軍沙吒忠義為清邊中道前軍總管,帶兵20萬擊契丹。 孫萬榮挾前戰之功“恣肆無所憚”,欲與唐兵再度爭鋒。然而,形勢發生了重大的逆轉——契丹的友軍奚族軍倒戈,默啜受武則天賞賜後襲擊契丹新城,斷了契丹軍後路。孫萬榮聞新城被毀大為恐慌,張九節乘勢攻擊,孫萬榮大敗,契丹的幾個重要將領如李楷固、駱務整等也投降了唐軍。自此,契丹叛亂才被平息。 但是接替契丹叛亂的,是更為難纏的默啜可汗。為了儘快平息契丹之亂,武則天答應默啜把河西已經併入大唐版圖的突厥人,驅趕到他的部落裡為民的要求,而且還附帶農具、種子、牲畜等生產資料。默啜得到了這些人口、種子和生產工具以後,越來越強大,終武則天一朝,都沒有剿滅默啜,直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才被解決。 大清洗 這是因為武則天武功不足所致嗎?非也。武則天自顯慶五年(660年)開始掌握大權,到永淳元年(682年)二十餘年間,對外進行了6場大規模戰爭。 唐軍北征西討,滅高句麗、百濟、西突厥。唐廷於西突厥故地天山北路建北庭都護府,統轄昆陵、濛池二都護和23個都督府。

龍朔二年(661年)在天山南路分置16個都督府,及80州,110縣,軍府126個,皆隸屬安西都都府。拓地遠及蔥嶺以西的中亞地區,至總章年間,建立了華夏王朝數千年史上的最大版圖。 只有兩次對決吐蕃失利,卻讓歸附於吐蕃的西突厥各部落重新接受唐朝的統治,並奪回唐高宗初期丟失的安西四鎮,遏制了吐蕃的擴張,終歸還是有利於唐王朝的。 然而在唐高宗去世之後,武則天為了獨掌大權,穩固自己的地位成為最重要的事情,為此她不惜進行大清洗。 因為懷疑與徐敬業相勾結,武則天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殺死左威衛大將軍程務挺;因是已故王皇后親戚,大將王方翼死於流放海南島的路上。此二人隨名將裴行儉征戰多時,乃西本邊防不可或缺之人。尤其是王方翼,他經營西域多年,不僅奪回安西四鎮更阻止吐蕃在西北的擴張。

在其死後,安西四鎮全部丟失。 永昌元年(689),屢建戰功的黑齒常之因忠於李唐,在武則天授意下,受酷吏周興誣陷自縊而死。在其死後,北部邊境再也沒有良將,東突厥與契丹終有機會坐大,並大舉進犯。 由於良將被清洗掉,武則天只能放棄唐初擴張態勢,轉向防守。因為漠北丟失,西域也一度失陷,再加上管理不善,導致馬政荒廢,帝國馬匹存量從高宗朝的76萬匹銳減到20萬匹(其後玄宗朝最盛時也僅恢復到40萬匹),這亦是外戰武功不振的一大緣由。唐朝軍隊戰力也因此大受影響,再不復李世民、李治時期各種以少勝多神話戰績、一戰破國直若等閒的赫赫武功。 這不僅僅影響武則天一朝,其繼任者也都極為被動。

終唐一代,契丹和唐之間的戰與和,主動權都不在唐王朝的掌握中。 唐玄宗在位時共有10次和親,僅與契丹就達7次。唐玄宗時的和親,與唐太宗、武則天時期的和親相比基本是有求必應,大量和親公主帶著財物前仆後繼的嫁往東北乃至北方少數民族,而慘遭殺害者也不少,唐王朝對契丹已無控制力可言。 此後,唐王朝飽受東北邊患之苦,更使契丹、奚族落入突厥懷抱,經過南北朝、隋唐兩代才被打的奄奄一息的突厥複國,而契丹也趁唐末戰亂崛起複國,對宋朝始終是敵患,有人更將有宋一代幽燕之地再不復中原王朝所有的罪名歸在武則天頭上。 這種說法過為誇張。然而突厥複國這個鍋,武則天無疑是主要負責人。

形勢一度極為險惡,武則天只能複起被貶為彭譯令的狄仁傑與貶為原州司馬的婁師德以禦契丹。 經過此番緩衝,神功元年(西元697年),,武則天詔令夏官尚書王孝傑、羽林衛將軍蘇宏暉率兵17萬討契丹。三月,戰于東硤石(今河北省盧龍附近),因後軍蘇宏暉自亂其陣而致唐軍大敗,王孝傑戰死。孫萬榮借打勝仗之勢,“遂屠幽州,攸宜遣將討捕,不能克”。

四月至五月,武則天又命金武大將軍、河南郡武懿宗為神兵道大總管,右肅政台御史大夫婁師德為清邊道大總管,右武威衛大將軍沙吒忠義為清邊中道前軍總管,帶兵20萬擊契丹。 孫萬榮挾前戰之功“恣肆無所憚”,欲與唐兵再度爭鋒。然而,形勢發生了重大的逆轉——契丹的友軍奚族軍倒戈,默啜受武則天賞賜後襲擊契丹新城,斷了契丹軍後路。孫萬榮聞新城被毀大為恐慌,張九節乘勢攻擊,孫萬榮大敗,契丹的幾個重要將領如李楷固、駱務整等也投降了唐軍。自此,契丹叛亂才被平息。 但是接替契丹叛亂的,是更為難纏的默啜可汗。為了儘快平息契丹之亂,武則天答應默啜把河西已經併入大唐版圖的突厥人,驅趕到他的部落裡為民的要求,而且還附帶農具、種子、牲畜等生產資料。默啜得到了這些人口、種子和生產工具以後,越來越強大,終武則天一朝,都沒有剿滅默啜,直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才被解決。 大清洗 這是因為武則天武功不足所致嗎?非也。武則天自顯慶五年(660年)開始掌握大權,到永淳元年(682年)二十餘年間,對外進行了6場大規模戰爭。 唐軍北征西討,滅高句麗、百濟、西突厥。唐廷於西突厥故地天山北路建北庭都護府,統轄昆陵、濛池二都護和23個都督府。

龍朔二年(661年)在天山南路分置16個都督府,及80州,110縣,軍府126個,皆隸屬安西都都府。拓地遠及蔥嶺以西的中亞地區,至總章年間,建立了華夏王朝數千年史上的最大版圖。 只有兩次對決吐蕃失利,卻讓歸附於吐蕃的西突厥各部落重新接受唐朝的統治,並奪回唐高宗初期丟失的安西四鎮,遏制了吐蕃的擴張,終歸還是有利於唐王朝的。 然而在唐高宗去世之後,武則天為了獨掌大權,穩固自己的地位成為最重要的事情,為此她不惜進行大清洗。 因為懷疑與徐敬業相勾結,武則天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殺死左威衛大將軍程務挺;因是已故王皇后親戚,大將王方翼死於流放海南島的路上。此二人隨名將裴行儉征戰多時,乃西本邊防不可或缺之人。尤其是王方翼,他經營西域多年,不僅奪回安西四鎮更阻止吐蕃在西北的擴張。

在其死後,安西四鎮全部丟失。 永昌元年(689),屢建戰功的黑齒常之因忠於李唐,在武則天授意下,受酷吏周興誣陷自縊而死。在其死後,北部邊境再也沒有良將,東突厥與契丹終有機會坐大,並大舉進犯。 由於良將被清洗掉,武則天只能放棄唐初擴張態勢,轉向防守。因為漠北丟失,西域也一度失陷,再加上管理不善,導致馬政荒廢,帝國馬匹存量從高宗朝的76萬匹銳減到20萬匹(其後玄宗朝最盛時也僅恢復到40萬匹),這亦是外戰武功不振的一大緣由。唐朝軍隊戰力也因此大受影響,再不復李世民、李治時期各種以少勝多神話戰績、一戰破國直若等閒的赫赫武功。 這不僅僅影響武則天一朝,其繼任者也都極為被動。

終唐一代,契丹和唐之間的戰與和,主動權都不在唐王朝的掌握中。 唐玄宗在位時共有10次和親,僅與契丹就達7次。唐玄宗時的和親,與唐太宗、武則天時期的和親相比基本是有求必應,大量和親公主帶著財物前仆後繼的嫁往東北乃至北方少數民族,而慘遭殺害者也不少,唐王朝對契丹已無控制力可言。 此後,唐王朝飽受東北邊患之苦,更使契丹、奚族落入突厥懷抱,經過南北朝、隋唐兩代才被打的奄奄一息的突厥複國,而契丹也趁唐末戰亂崛起複國,對宋朝始終是敵患,有人更將有宋一代幽燕之地再不復中原王朝所有的罪名歸在武則天頭上。 這種說法過為誇張。然而突厥複國這個鍋,武則天無疑是主要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