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牛禍亂5萬畝側柏林 濟南林場出動500萬腫腿蜂圍剿

樹木長了蟲子該咋辦?很多人或許首先想到的是噴灑殺蟲劑。但是,隨著社會對環保的日益重視,有沒有一種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記者瞭解到,作為一種環保新方法,“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技術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

今年濟南林場首次使用雙條杉天牛這一替代寄主規模化繁殖出500萬頭管氏腫腿蜂,成功防治了林場5萬畝側柏林上的天牛。據悉,目前,以替代寄主規模化繁育管氏腫腿蜂寄主各項技術指標均高於規模化繁蜂的其他寄主。

雙杉天牛防治難度高

“以蟲治蟲”其實不是新鮮事兒了,早在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中就有《以蟲治蟲》的篇章。“以蟲治蟲”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自然界有益昆蟲和人工釋放的昆蟲來控制害蟲的危害。因此,以蟲治蟲算是一種生態環保的對抗病蟲害的方式。

在“以蟲治蟲”研究使用推廣方面,濟南林場算是走在前列的了。從2015年開始,濟南林場開始嘗試繁育管氏腫腿蜂對抗雙條杉天牛,經過兩年的試驗,今年春天終於大規模繁育出500萬頭,滿足林場5萬畝側柏林防治天牛的需求。

濟南市林場副場長王祿介紹,從1994年起林場就開始進行生物防治,最開始是“以菌治蟲”,用蘇雲金桿菌(Bt)對抗害蟲。2000年時,林場側柏林開始大面積出現雙條杉天牛。“雙條杉天牛是蛀幹性害蟲,可致樹木死亡。”王祿說,而且雙條杉天牛屬於國家檢疫性害蟲,防治難度高。

管氏腫腿蜂自然繁育難

但是後來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管氏腫腿蜂無法自然越冬,靠它自然繁育很難,需要人工繁育再投放。人工繁育需要青楊天牛幼蟲做寄主,即管氏腫腿蜂將卵產在天牛幼蟲成蟲的表體,蟲卵寄生在天牛幼蟲上生長出新的管氏腫腿蜂。

但近幾年可供做寄主的天牛幼蟲越來越少,出現供需矛盾。

想出新辦法降低成本

“原寄主青楊天牛越來越少,研究成本高,我們嘗試使用雙條杉天牛當寄主。”王祿介紹,這次嘗試,他們不僅僅是借鑒別人的方法繁育,而是尋找替代寄主。

王祿說,他們也是在頂著壓力上,在此之前,曾有人將雙條杉天牛當做寄主進行試驗,但成功率並不高。但王祿並不這麼認為,他覺得試驗失敗有很多原因,但雙條杉天牛作為管氏腫腿蜂的天然寄主,用它來繁育管氏腫腿蜂應該沒有問題。

“防治天牛一般在四五月份,而管氏腫腿蜂正常繁衍長成得到6月,那時天牛已經長大並對樹木造成不可逆轉的危害了。”王祿說,因此,必須採用先進技術讓管氏腫腿蜂提前發育成熟並進行投放。

據王祿介紹,他們的團隊利用低成本的先進技術解決了這一問題。首先是獲得天牛幼蟲成蟲,外地的做法都是將剝出來的幼蟲儲存在冷藏室內,王祿想了個新辦法。

“每到春天在山林裡放一些木段,引誘天牛去木段產卵,放在自然條件下讓其自然生長,這樣成蟲活力更強。”王祿說,而且木段裡有多少蟲子都有規律,一般一根1米2的木段內有60頭左右蟲子,到時候需要多少蟲子就擺多少木段即可。

提前將木段保存起來,再伐一些過密的樹做成新鮮木段放到一塊,放到辦公室的陽臺上,陽臺那有暖氣陽光也好,不用額外增加費用生長得就很好。繁育出天牛幼蟲後,將幼蟲從木段中剝離出來放到玻璃管中,然後將管氏腫腿蜂的成蟲放入管中,讓蜂種在天牛體表產卵孵化,孵化出來的管氏腫腿蜂就可以使用了。

500萬隻腫腿蜂成功繁育

2015年,王祿帶領團隊在商河縣林業局借了實驗室展開首次研究,成功率達到60%以上。2016年他們申請在林場建立實驗室,獲得場長張寶迎的支持,“一次繁育出5000管管氏腫腿蜂,一管裡面有100餘頭,一共5萬隻。”進一步獲得成功後,今年王祿帶領團隊展開規模化繁育,繁育出5萬管共500萬頭管氏腫腿蜂,成功防治了林場5萬畝側柏林上的天牛。

這500萬頭管氏腫腿蜂可不簡單,它不僅降低了寄主成本,還解決了時間上繁蜂與寄主相銜接的問題。

目前的500萬頭管氏腫腿蜂已經能夠滿足林場所有側柏林的需求。王祿說,除了自己使用,今年濟南林場還給國內其他生物防治中心提供了一定數量的雙條杉天牛寄主。“這一技術成本低,出蜂多,屬於國內比較先進的,接下來我們還會繼續推廣。”王祿說。

相關新聞:

趵突泉首次引進6千萬蒲蟎對抗天牛

除了濟南林場成功大規模繁育管氏腫腿蜂防治天牛之外。記者獲悉,近日,趵突泉景區也首次“請”來6千萬蒲蟎對抗天牛。目前濟南市各景區在“以蟲治蟲”生物防治技術上已經展開有效嘗試。

記者瞭解到,目前,濟南市不少景區已經意識到“以蟲治蟲”的先進性和環保性,近年來也在積極推廣使用這一生物防治技術。

今年8月初,天下第一泉風景區趵突泉景區首次引進6千萬頭蒲蟎,對包括柳樹、楊樹、國槐、海棠等品種在內的近200株重點樹木進行了蒲蟎施放,從而對抗以天牛為主的蛀幹性害蟲。

“以前主要是化學和物理防治為主,我們也一直在不斷探索嘗試最好最環保的方式。”濟南市園林局高級工程師馬小琳介紹,這幾年趵突泉景區一直在使用綠色環保的方式進行病蟲害防治,今年得知外地繁育出蒲蟎對抗天牛,他們也積極進行了嘗試。

千佛山景區園容科負責植保工作的李雪介紹,千佛山目前主要的危害性害蟲是雙條杉天牛,這幾年一直在採用物理防治技術—人工製作餌木來吸引害蟲,有時也使用低污染的生物製劑抑制害蟲。

“‘以蟲治蟲’已經列入明年的植保預算,明年春天景區就可以實施了。”李雪說,“以蟲治蟲”可能短期內效果不顯著,但經過兩三年的時間,生態會逐步趨向平衡,屆時害蟲也會減少。

濟南植物園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景區也在推廣使用“以蟲治蟲”生物防治技術,針對的是特定樹種的特定病蟲害,尚未大範圍各個樹種中全面展開。

值得一提的是,濟南動物園內憑藉天然的動植物生態平衡條件,已經能夠達到“以鳥治蟲”的良好效果。

“園區內主要害蟲是美國白蛾和天牛,我們有大量的啄木鳥、喜鵲等飛鳥,可以抵抗60%的害蟲。”濟南動物園工作人員說,剩餘的害蟲採用低污染的生物製劑防治,也能有效抵抗病蟲害。

未來展望:大面積推廣還有難度

記者在採訪中也瞭解到,生物防治技術很早便在濟南市的景區、農業及林業中使用,2009年美國大面積爆發白蛾疫情,當時就使用周氏齧小蜂進行了防治。目前,商河縣林業局也在進行周氏齧小蜂的研究繁育工作。但“以蟲治蟲”想大範圍推廣,尤其在農業中推廣,仍存在一定難度。

專家介紹,“以蟲治蟲”只會制約、調節生物種群,而不會污染環境和破壞自然界的平衡。當天敵把害蟲吃得差不多時,由於食物來源不足,它們的繁殖能力自然就會削弱,從而達到一種新的平衡。它不僅對人和自然界沒有任何危害,而且還能有效減少化學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保護林地內生物多樣性,是目前較為理想和科學的樹木蛀幹害蟲生物防治方法。

但在某些領域,大面積推廣“以蟲治蟲”有難度,相較於物理、化學治蟲,“以蟲治蟲”防治成本高、見效慢、門檻高。專家指出,國有園林景區及林業部門在技術推廣上比較有前瞻性,也有技術支援和指導,但民營景區及個人承包土地中推廣“以蟲治蟲”還欠火候,需要技術上更加進步,政策上給予支持引導,最好發展“以蟲治蟲”典型起到帶動作用。

首先是獲得天牛幼蟲成蟲,外地的做法都是將剝出來的幼蟲儲存在冷藏室內,王祿想了個新辦法。

“每到春天在山林裡放一些木段,引誘天牛去木段產卵,放在自然條件下讓其自然生長,這樣成蟲活力更強。”王祿說,而且木段裡有多少蟲子都有規律,一般一根1米2的木段內有60頭左右蟲子,到時候需要多少蟲子就擺多少木段即可。

提前將木段保存起來,再伐一些過密的樹做成新鮮木段放到一塊,放到辦公室的陽臺上,陽臺那有暖氣陽光也好,不用額外增加費用生長得就很好。繁育出天牛幼蟲後,將幼蟲從木段中剝離出來放到玻璃管中,然後將管氏腫腿蜂的成蟲放入管中,讓蜂種在天牛體表產卵孵化,孵化出來的管氏腫腿蜂就可以使用了。

500萬隻腫腿蜂成功繁育

2015年,王祿帶領團隊在商河縣林業局借了實驗室展開首次研究,成功率達到60%以上。2016年他們申請在林場建立實驗室,獲得場長張寶迎的支持,“一次繁育出5000管管氏腫腿蜂,一管裡面有100餘頭,一共5萬隻。”進一步獲得成功後,今年王祿帶領團隊展開規模化繁育,繁育出5萬管共500萬頭管氏腫腿蜂,成功防治了林場5萬畝側柏林上的天牛。

這500萬頭管氏腫腿蜂可不簡單,它不僅降低了寄主成本,還解決了時間上繁蜂與寄主相銜接的問題。

目前的500萬頭管氏腫腿蜂已經能夠滿足林場所有側柏林的需求。王祿說,除了自己使用,今年濟南林場還給國內其他生物防治中心提供了一定數量的雙條杉天牛寄主。“這一技術成本低,出蜂多,屬於國內比較先進的,接下來我們還會繼續推廣。”王祿說。

相關新聞:

趵突泉首次引進6千萬蒲蟎對抗天牛

除了濟南林場成功大規模繁育管氏腫腿蜂防治天牛之外。記者獲悉,近日,趵突泉景區也首次“請”來6千萬蒲蟎對抗天牛。目前濟南市各景區在“以蟲治蟲”生物防治技術上已經展開有效嘗試。

記者瞭解到,目前,濟南市不少景區已經意識到“以蟲治蟲”的先進性和環保性,近年來也在積極推廣使用這一生物防治技術。

今年8月初,天下第一泉風景區趵突泉景區首次引進6千萬頭蒲蟎,對包括柳樹、楊樹、國槐、海棠等品種在內的近200株重點樹木進行了蒲蟎施放,從而對抗以天牛為主的蛀幹性害蟲。

“以前主要是化學和物理防治為主,我們也一直在不斷探索嘗試最好最環保的方式。”濟南市園林局高級工程師馬小琳介紹,這幾年趵突泉景區一直在使用綠色環保的方式進行病蟲害防治,今年得知外地繁育出蒲蟎對抗天牛,他們也積極進行了嘗試。

千佛山景區園容科負責植保工作的李雪介紹,千佛山目前主要的危害性害蟲是雙條杉天牛,這幾年一直在採用物理防治技術—人工製作餌木來吸引害蟲,有時也使用低污染的生物製劑抑制害蟲。

“‘以蟲治蟲’已經列入明年的植保預算,明年春天景區就可以實施了。”李雪說,“以蟲治蟲”可能短期內效果不顯著,但經過兩三年的時間,生態會逐步趨向平衡,屆時害蟲也會減少。

濟南植物園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景區也在推廣使用“以蟲治蟲”生物防治技術,針對的是特定樹種的特定病蟲害,尚未大範圍各個樹種中全面展開。

值得一提的是,濟南動物園內憑藉天然的動植物生態平衡條件,已經能夠達到“以鳥治蟲”的良好效果。

“園區內主要害蟲是美國白蛾和天牛,我們有大量的啄木鳥、喜鵲等飛鳥,可以抵抗60%的害蟲。”濟南動物園工作人員說,剩餘的害蟲採用低污染的生物製劑防治,也能有效抵抗病蟲害。

未來展望:大面積推廣還有難度

記者在採訪中也瞭解到,生物防治技術很早便在濟南市的景區、農業及林業中使用,2009年美國大面積爆發白蛾疫情,當時就使用周氏齧小蜂進行了防治。目前,商河縣林業局也在進行周氏齧小蜂的研究繁育工作。但“以蟲治蟲”想大範圍推廣,尤其在農業中推廣,仍存在一定難度。

專家介紹,“以蟲治蟲”只會制約、調節生物種群,而不會污染環境和破壞自然界的平衡。當天敵把害蟲吃得差不多時,由於食物來源不足,它們的繁殖能力自然就會削弱,從而達到一種新的平衡。它不僅對人和自然界沒有任何危害,而且還能有效減少化學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保護林地內生物多樣性,是目前較為理想和科學的樹木蛀幹害蟲生物防治方法。

但在某些領域,大面積推廣“以蟲治蟲”有難度,相較於物理、化學治蟲,“以蟲治蟲”防治成本高、見效慢、門檻高。專家指出,國有園林景區及林業部門在技術推廣上比較有前瞻性,也有技術支援和指導,但民營景區及個人承包土地中推廣“以蟲治蟲”還欠火候,需要技術上更加進步,政策上給予支持引導,最好發展“以蟲治蟲”典型起到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