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巴山裡的“拔牙”特工隊|防洪一日

8月末,雨後的大巴山雲霧繚繞、壁立千仞。

早上9點,在高260米的“歇氣坪”的主峰上,

一群背著繩子、手提大錘身穿黃色工作服的作業人員開始了一天工作。

“大家注意安全、腳踩穩手抓緊”。走在前面的西安鐵路局安康工務段橋路專業破石隊長劉俊元一邊緊緊的山岩洞壁、用手抓住拽著蔓藤,招呼著大夥注意安全。

“歇氣坪,猴子到這要歇口氣、腳下沒有半尺平”當地一首民謠到處山路的艱險。大自然鬼斧神工千萬載雕琢出了的美景,但對鐵路人來說更是一種安全上的考驗。

安康工務段管內襄渝、西康、陽安線從秦嶺的主峰大巴山和漢江之濱蜿蜒而過。

地處沙岩、灰岩、千枚岩泥盆岩地質帶。每到汛期。這些風化、剝落的岩石就像大山的自然掉下的顆顆“病牙”、給沿線鐵路的行車安全隱患。

過去,對一些較大的山體危石作業人員以“刷紅油漆標注、零敲碎打、定期觀測”被動防守為主、由於維修資源分散、專業力量不足、難以形成更強的戰鬥力。

2017年,安康工務段轉變防洪工作思路,積極構建“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體安全保障體系,推進“大兵團、移動式”作業模式,組織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幹成立專業破石隊,配備了防洪視頻手機、小型發電機、電鑽、風鎬等現代化作業工具,負責管內危石檢查、清掃。

山壁陡峭、直上直下、幾乎無路可走。最狹窄的地方只能一個人彎著腰蹲著挪步通過。隊伍前後接續像在一條黃龍在大山裡蜿蜒。

一個多小時的艱難跋涉、大夥終於走到了山頂。在一塊標記為“C-6”大石頭停了下來。這塊石頭足有3立方,有1人多高。4名職工手持電鑽從不同角度給石頭鑽上孔、插入鋼鉗、後面兩名職工掄起8磅的大錘有猛烈的敲擊。

隨著強烈“咚咚”聲,大石最後四分五裂。

破石隊在實踐中摸索出排石“切、撐、砌、刷、封”五步法,為防止破石過程中土方落線上路上引起次生災害,職工在破石前採取了掛鋼絲繩網、設樁進行支護攔截。

破石隊山上幹的是輪大錘、背土方等粗活笨活,山下可是用的高科技和現代化管理方式。他們利用網路、釘釘等創新手段給全段300餘處中度以上危石地點建立了電子檔案、紅橙黃危石頭分佈整治地圖。實行一處一案、逐個整治。

每天工作就是爬山、檢查、破石,每個職工都背著近幾十斤重的工具。山上的荊棘、三伏天職工也得穿上厚厚的作業服、戴著手套、還要經常面對蛇、蜈蚣、蚊子的毒蟲騷擾,就是靠著一股專勁和韌勁,為旅客出行安全撐起道道安全網。

今年入汛以來、他們完成管內清掃631處524立方、山體噴漿支護600余平方、及時發現各類險情及突出病害11件,成為確保秦巴鐵路防洪安全的一支利劍。

(安康工務段 李珂 陳勇)

他們利用網路、釘釘等創新手段給全段300餘處中度以上危石地點建立了電子檔案、紅橙黃危石頭分佈整治地圖。實行一處一案、逐個整治。

每天工作就是爬山、檢查、破石,每個職工都背著近幾十斤重的工具。山上的荊棘、三伏天職工也得穿上厚厚的作業服、戴著手套、還要經常面對蛇、蜈蚣、蚊子的毒蟲騷擾,就是靠著一股專勁和韌勁,為旅客出行安全撐起道道安全網。

今年入汛以來、他們完成管內清掃631處524立方、山體噴漿支護600余平方、及時發現各類險情及突出病害11件,成為確保秦巴鐵路防洪安全的一支利劍。

(安康工務段 李珂 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