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色天香,開放在詩詞裡的牡丹

牡丹,花色澤豔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牡丹品種繁多,色澤亦多,以黃、綠、肉紅、深紅、銀紅為上品,尤其黃、綠為貴。牡丹有四大名種:姚黃、魏紫、歐碧、趙粉。

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

唐朝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至開元中期,牡丹文化興盛于長安,唐代特別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國運昌隆的標誌,種植、觀賞牡丹成為一種社會習尚。

許多著名詩人都留下了無數歌詠牡丹的佳章妙辭。

唐代皮日休《牡丹》: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

明確讚頌牡丹為“花王”,譽其為“人間第一香”。

許多詩用世間絕色的女性之美來刻畫牡丹,展現“花王”之美。

唐代徐凝《牡丹》: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詩中“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是濃豔已極的筆墨。這無比美麗的洛陽牡丹,莫非是洛神宓妃化成的吧?她身披絢爛的朝霞,

婀娜多姿,擺弄出令人心醉的萬千嬌態。

唐代李商隱《牡丹》:

綿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郁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這首詩構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擬物,

借容顏初露的衛夫人、繡被覆蓋的越人、善舞的戚夫人、石崇家燃燭、荀令君留香等故事描寫牡丹花葉的風姿綽約、豔麗色彩和馥鬱香味,使牡丹的情態畢現。最後詩人突發奇想,欲寄牡丹花葉于巫山神女。明寫牡丹,暗頌佳人,一實一虛,別具一格,令人回味無窮。

盛唐王維的《紅牡丹》詩,運用擬人手法,把牡丹花寫得很有情思:

綠豔閑且靜,紅衣淺複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詩中運用嫺熟的筆法,細膩地描繪出牡丹的嬌美,還寫出花亦有心,花也怨春,用擬人手法使詩意靈動有韻,把物之外相與內質結合在一起,由感官向心靈開拓,賦予牡丹以人格化的靈魂。

再看唐代羅隱《牡丹花》: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

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

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

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全詩的意思是:牡丹隨著東風一起開謝,

當是別有原因吧,是不是因為它能贏得東君眷顧?牡丹宛如一個雲鬢高髻的雍容華貴的貴婦人,在春風吹拂下顯得格外嬌美。就好比昔日楊貴妃是唐玄宗的一枝解語花,只要有著傾國之美,即使無情,不也一樣動人麼?美豔的芍藥也只是牡丹的近待罷了,芙蓉也為了避開你的芳塵而躲入了水池中去。似乎在花的世界裡也有與人一樣的高低貴賤,更顯得牡丹的高貴不可攀。最好兩句詩人發出感歎:可憐啊,如此美豔的牡丹,也有被韓弘這種人砍掉的時候,牡丹的穠華也便被辜負了。曲折地抒發了詩人的身世之感。

盛唐李正封有首《牡丹詩》,刻畫牡丹的“國色天香”之美: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問歸期。

詩的意思是:早上對著有傾國之色的牡丹暢飲美酒,不禁沉醉。夜色如水,牡丹的天然花香也染香了衣袂。這一片如火如荼的仲春景色使得如花容顏如醉如癡,賞花忘記了時間,惹得低沉的明月不禁問起何時才回去。詩寫得含蓄、典雅,對仗工整,成就了牡丹“國色天香”的超凡姿容之美譽。從此“國色天香”就成了人們對牡丹的定評。

在讚美牡丹的詩詞中,唐代劉禹錫的《賞牡丹》至為馳名: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淨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此詩將牡丹的形體之佳,色彩之美,芳香之濃,風韻之最,寫得非常出彩。前兩句寫芍藥的“妖無格”與芙蓉的“淨少情”,用兩種絕色花卉的美中不足藉以烘托牡丹獨具二者之長,以此鋪墊出牡丹的品格、情韻、色澤之無與倫比。芍藥與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藥”),盛開時極豔麗,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頂端,未免呆板、張揚了些,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綠葉疏枝中,千姿萬態,婀娜多姿,花色豐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豔,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風致。詩人在點評了“芍藥”、“芙蕖”的美中不足後,筆鋒陡轉,直抒胸臆:“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兩句噴薄而出,一個“惟”字,一個“動”字,極有力度,將牡丹豔壓群芳的王者之美,以及牡丹花開始長安城中男女老少前往觀賞,萬人空巷的轟動盛況一下子呈現在了讀者的眼前。其中牡丹的“國色之美”,正是通過它對京城至尊之地的轟動來襯托,或者說,它有一種“京城效應”。這種賞花狂熱,反映了一種社會風尚,從而烘托了風尚的焦點——牡丹的“國色之美”。

美兮牽動時尚,足見美之力度。再看五代詩人徐夤《牡丹花二首》之二:

萬萬花中第一流,淺霞輕染嫩銀甌。

能狂綺陌千金子,也惑朱門萬戶侯。

朝日照開攜酒看,暮風吹落繞欄收。

詩書滿架塵埃撲,盡日無人略舉頭。

這首詩寫得十分別致,將牡丹令人癡狂的魅力通過正面讚美、側面烘托,完整地呈現在人們眼前還不算,又把人們沉迷於賞花,連平時愛讀的詩書,也無暇顧及,任其與塵埃為伴的狂熱癡迷點染出來。再如“三條九陌花時節,萬戶千車看牡丹”(唐 徐凝《寄白司馬》),都是烘托牡丹富貴氣象、舉國同賞的佳作。

唐詩中刻畫牡丹“國色之美”最為精彩的筆墨,是依託唐明皇、楊貴妃、李白這些尊貴無雙、才華無雙的第一流人物來完成的。天寶初,皇宮內慶興池東沉香亭前牡丹盛開,唐玄宗李隆基與楊玉環乘夜遊賞,招來翰林待詔李白賦詩助興。風華正茂、雄心勃勃的李白借花喻人,一牡丹喻楊貴妃,寫下了千古名作《清平調》辭三章: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檻杆。

李白巧妙地提取楊貴妃與牡丹相通的特質——大氣雍容、體態豐美、豔壓群芳、寵冠後宮……將貴妃可堪代表盛唐氣象的豐腴體態、卓絕無雙的富貴姿容、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尊寵地位,巧妙地融於“牡丹”這一意象之中,達到了人花合一的華美境界。這三首詩,語語濃豔,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充分刻畫了牡丹傾國傾城的國色天香之美,由此對楊貴妃的嬌容給予了含蓄有度卻妙喻傳神的讚美,既令龍顏大悅,又使詩名遠揚。時至今日,無論從任何角度品評,都無愧是詠牡丹詩中的極品。

在許多詠牡丹的詩詞中,不少是讚美牡丹花的嬌豔多姿,富麗堂皇。

“嬌含嫩臉春妝薄,紅蘸香綃豔色輕。早晚有人天上去,寄他將贈董雙成”。(徐夤《尚書座上賦牡丹得輕字韻其花自越中移植》)用擬人的手法,寫牡丹的豔麗。“虛生芍藥徒勞妒,羞殺玫瑰不敢開”。(唐徐凝《開元寺牡丹》)也用了鮮明對比和烘托的手法寫出了牡丹豔超群芳的特點。唐代詩人孫光憲的《生查子》詞,將牡丹擬人化,比作頭插玉簪,豔壓群芳的美人:“清曉牡丹芳,紅豔凝金蕊。乍占錦江春,永認笙歌地。感人心,為物瑞,爛漫煙花裡。戴上玉釵時,迥與凡花異。”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讚美說:“天下真花獨牡丹”,他在《詠白牡丹》詩中,用蟾精雪魄來比喻她:

蟾精雪魄孕雲荄,春入香腴一夜開。

宿露枝頭藏玉塊,曖氣庭面倒銀盃。

傳說月宮中有蟾蜍,後以蟾蜍指代月亮。詩人讚美牡丹是月宮中孕育出來的仙花,花朵如美玉,珍貴無比。

明代詩人李贄的《牡丹》詩寫道:

憶昔長安看花時,牡丹獨有醉西施。

省中一樹花無數,共計二百單八枝。

將牡丹比作古之美女西施,生動形象、比喻貼切。

牡丹花,一般在暮春開放。民謠曰“穀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開時,桃、梨、杏花都已敗落,牡丹遲開不爭春。這點,也引起詩人、詞家的讚美,以花喻人,風格高尚。如唐代詩人殷文圭詩《趙侍郎看紅白牡丹,因寄楊狀頭贊圖》:

遲開都為讓群芳,貴地栽成對玉堂。

紅豔嫋煙疑欲語,素華映月只聞香。

剪裁偏得東風意,淡薄似矜西子妝。

雅稱花中為首冠,年年長占斷春光。

詩中不僅讚頌牡丹的美麗,更讚頌她風格的高尚。“遲開都為讓群芳”,牡丹敢讓百花先,敢殿三春後,表現了不與百花爭春的高尚風格。

又如,唐朝詩人李山甫的《牡丹》詩:“邀勒東風不早開,眾芳飄後上樓臺。數苞仙豔火中出,一片異香天上來。”元代詩人李孝光的《牡丹》詩,頗能表達人們對牡丹的讚美之情:

富貴風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

畫欄繡幄圍紅玉,雲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

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

詩中讚美牡丹超凡脫俗、居百花之首的高貴氣質,及燦爛豔麗的芳姿,讚頌牡丹在百花盛開後於暮春開放,不與百花爭先的品格。

更顯得牡丹的高貴不可攀。最好兩句詩人發出感歎:可憐啊,如此美豔的牡丹,也有被韓弘這種人砍掉的時候,牡丹的穠華也便被辜負了。曲折地抒發了詩人的身世之感。

盛唐李正封有首《牡丹詩》,刻畫牡丹的“國色天香”之美: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問歸期。

詩的意思是:早上對著有傾國之色的牡丹暢飲美酒,不禁沉醉。夜色如水,牡丹的天然花香也染香了衣袂。這一片如火如荼的仲春景色使得如花容顏如醉如癡,賞花忘記了時間,惹得低沉的明月不禁問起何時才回去。詩寫得含蓄、典雅,對仗工整,成就了牡丹“國色天香”的超凡姿容之美譽。從此“國色天香”就成了人們對牡丹的定評。

在讚美牡丹的詩詞中,唐代劉禹錫的《賞牡丹》至為馳名: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淨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此詩將牡丹的形體之佳,色彩之美,芳香之濃,風韻之最,寫得非常出彩。前兩句寫芍藥的“妖無格”與芙蓉的“淨少情”,用兩種絕色花卉的美中不足藉以烘托牡丹獨具二者之長,以此鋪墊出牡丹的品格、情韻、色澤之無與倫比。芍藥與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藥”),盛開時極豔麗,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頂端,未免呆板、張揚了些,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綠葉疏枝中,千姿萬態,婀娜多姿,花色豐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豔,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風致。詩人在點評了“芍藥”、“芙蕖”的美中不足後,筆鋒陡轉,直抒胸臆:“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兩句噴薄而出,一個“惟”字,一個“動”字,極有力度,將牡丹豔壓群芳的王者之美,以及牡丹花開始長安城中男女老少前往觀賞,萬人空巷的轟動盛況一下子呈現在了讀者的眼前。其中牡丹的“國色之美”,正是通過它對京城至尊之地的轟動來襯托,或者說,它有一種“京城效應”。這種賞花狂熱,反映了一種社會風尚,從而烘托了風尚的焦點——牡丹的“國色之美”。

美兮牽動時尚,足見美之力度。再看五代詩人徐夤《牡丹花二首》之二:

萬萬花中第一流,淺霞輕染嫩銀甌。

能狂綺陌千金子,也惑朱門萬戶侯。

朝日照開攜酒看,暮風吹落繞欄收。

詩書滿架塵埃撲,盡日無人略舉頭。

這首詩寫得十分別致,將牡丹令人癡狂的魅力通過正面讚美、側面烘托,完整地呈現在人們眼前還不算,又把人們沉迷於賞花,連平時愛讀的詩書,也無暇顧及,任其與塵埃為伴的狂熱癡迷點染出來。再如“三條九陌花時節,萬戶千車看牡丹”(唐 徐凝《寄白司馬》),都是烘托牡丹富貴氣象、舉國同賞的佳作。

唐詩中刻畫牡丹“國色之美”最為精彩的筆墨,是依託唐明皇、楊貴妃、李白這些尊貴無雙、才華無雙的第一流人物來完成的。天寶初,皇宮內慶興池東沉香亭前牡丹盛開,唐玄宗李隆基與楊玉環乘夜遊賞,招來翰林待詔李白賦詩助興。風華正茂、雄心勃勃的李白借花喻人,一牡丹喻楊貴妃,寫下了千古名作《清平調》辭三章: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檻杆。

李白巧妙地提取楊貴妃與牡丹相通的特質——大氣雍容、體態豐美、豔壓群芳、寵冠後宮……將貴妃可堪代表盛唐氣象的豐腴體態、卓絕無雙的富貴姿容、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尊寵地位,巧妙地融於“牡丹”這一意象之中,達到了人花合一的華美境界。這三首詩,語語濃豔,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充分刻畫了牡丹傾國傾城的國色天香之美,由此對楊貴妃的嬌容給予了含蓄有度卻妙喻傳神的讚美,既令龍顏大悅,又使詩名遠揚。時至今日,無論從任何角度品評,都無愧是詠牡丹詩中的極品。

在許多詠牡丹的詩詞中,不少是讚美牡丹花的嬌豔多姿,富麗堂皇。

“嬌含嫩臉春妝薄,紅蘸香綃豔色輕。早晚有人天上去,寄他將贈董雙成”。(徐夤《尚書座上賦牡丹得輕字韻其花自越中移植》)用擬人的手法,寫牡丹的豔麗。“虛生芍藥徒勞妒,羞殺玫瑰不敢開”。(唐徐凝《開元寺牡丹》)也用了鮮明對比和烘托的手法寫出了牡丹豔超群芳的特點。唐代詩人孫光憲的《生查子》詞,將牡丹擬人化,比作頭插玉簪,豔壓群芳的美人:“清曉牡丹芳,紅豔凝金蕊。乍占錦江春,永認笙歌地。感人心,為物瑞,爛漫煙花裡。戴上玉釵時,迥與凡花異。”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讚美說:“天下真花獨牡丹”,他在《詠白牡丹》詩中,用蟾精雪魄來比喻她:

蟾精雪魄孕雲荄,春入香腴一夜開。

宿露枝頭藏玉塊,曖氣庭面倒銀盃。

傳說月宮中有蟾蜍,後以蟾蜍指代月亮。詩人讚美牡丹是月宮中孕育出來的仙花,花朵如美玉,珍貴無比。

明代詩人李贄的《牡丹》詩寫道:

憶昔長安看花時,牡丹獨有醉西施。

省中一樹花無數,共計二百單八枝。

將牡丹比作古之美女西施,生動形象、比喻貼切。

牡丹花,一般在暮春開放。民謠曰“穀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開時,桃、梨、杏花都已敗落,牡丹遲開不爭春。這點,也引起詩人、詞家的讚美,以花喻人,風格高尚。如唐代詩人殷文圭詩《趙侍郎看紅白牡丹,因寄楊狀頭贊圖》:

遲開都為讓群芳,貴地栽成對玉堂。

紅豔嫋煙疑欲語,素華映月只聞香。

剪裁偏得東風意,淡薄似矜西子妝。

雅稱花中為首冠,年年長占斷春光。

詩中不僅讚頌牡丹的美麗,更讚頌她風格的高尚。“遲開都為讓群芳”,牡丹敢讓百花先,敢殿三春後,表現了不與百花爭春的高尚風格。

又如,唐朝詩人李山甫的《牡丹》詩:“邀勒東風不早開,眾芳飄後上樓臺。數苞仙豔火中出,一片異香天上來。”元代詩人李孝光的《牡丹》詩,頗能表達人們對牡丹的讚美之情:

富貴風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

畫欄繡幄圍紅玉,雲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

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

詩中讚美牡丹超凡脫俗、居百花之首的高貴氣質,及燦爛豔麗的芳姿,讚頌牡丹在百花盛開後於暮春開放,不與百花爭先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