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日本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其政治和軍事目的首先是以經濟為前提

(公主嶺)全満蒙に貢獻する東洋一の農事試験場:公主嶺東洋農事試驗場

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其政治和軍事目的首先是以經濟為前提的,那就是經濟掠奪。為此,它們先後在我國建立了上百所殖民地科研機構,從事著為掠奪資源、為殖民統治、為戰爭服務的各類課題的研究。而實現其經濟掠奪,必須先要搞清資源情況。日本對中國的科技侵略,正是以資源調查為開端的。

一、資源調查

1905年,發生在東北的日俄戰爭結束後,

日本從俄國人手中奪得重大權益,主要有旅順、大連租借地、南滿洲鐵道(長春至大連段)及附屬地等。為了經營這些既得權益,為了推行其“大陸政策”,即侵略東北的政策。1906年,日本政府設立了關東都督府和“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前者是日本在東北的殖民機構;後者是日本在華經濟侵略的官方組織。

公主嶺)宏大なる規模と新式設備を施す畜産場:公主嶺畜牧場

(一)礦產調查

1905年日俄戰爭剛剛結束,日本人迫不及待,迅即設立了由關東州民政長官擔任委員長的“滿洲產業調查會”,開始了對我國東北地區的所謂資源調查。日本自然資源貧乏,尤其缺乏工業化和戰爭的重要資源——煤和鐵。所以,東北的煤鐵礦便成為日本資源調查的主要對象。

他們組織帝國大學的小川琢治等人對撫順、煙臺、五湖嘴等地的煤田進行了調查,將其結果以“滿洲礦產調查資料”的名義發表。(1)

1906年11月,“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在東京成立。“滿鐵”是個十分特殊企業,它以經營鐵路為主,兼及煤礦、煉鐵、煉油、化工、電力港口、房地產、旅館、文化、科研機構和情報機構等,是日偽時期東北地區的一艘經濟航母。更為重要的是“滿鐵”肩負著日本推行大陸政策的重任,

被稱為“國策公司”。它機構極為龐大,員工達數十萬,一批懷有殖民野心的政治家出任“滿鐵”首腦,利用“滿鐵”的資源進行種種政治活動。有日本學者認為,“滿鐵”實際上是一個殖民地國家。

1907年3月,“滿鐵”由東京遷至大連。4月,便在其礦產部下設立地質課,這標誌著滿鐵地質調查業務的開始。5月,地質課在撫順煤礦設立事務所,專門從事撫順煤田的地質調查。

1910 年,滿鐵設立了地質調查所。此後30多年,一直在東北各地做地質調查。從1907年至1942年,該所重要的調查活動就有303次,查遍東北山水,查遍礦產資源。共調查鐵礦點300多處,煤礦點500多處,含金的礦點900多處,調查銅、鉛、鋅等硫化物礦床約500多處。在調查的基礎上,1915年測繪製成“滿洲關東州地質圖”;1917年製成“南滿洲地質預察圖”;1919年,製成了關於滿洲一帶的地質圖。並將東西長170公里、南北寬150公里的“南滿”劃分為20個區,到1932年,完成了大連、營口、大孤山、鳳城、桓仁、奉天、公主嶺、吉林、豆滿江共9幅圖。(2)

1909年,地質調查所在鞍山一帶勘查,發現有古礦遺址,並在鐵石山發現有鐵礦床,以後又陸續發現了西鞍山、東鞍山鐵礦床;1910年,發現大孤山鐵礦床,接著又發現櫻桃園、關門山、弓長嶺等礦床;1915年,發現王家堡、一擔山和小嶺子等鐵礦床。這些礦床當時預測的總儲量為7億噸。

滿鐵中央試驗所

在開採撫順煤礦的過程中,發現了油母葉岩具有可燃性,1910年,滿鐵中央試驗所對此進行了研究分析,得到了2%的收油量;以後的精查發現,含油葉岩厚度達135米,平均含油量為5.5%,推測儲量54億噸。

1913年,地質調查所在大石橋東北一帶發現了菱鎂礦,當時推測儲超過100億噸;1924年,在煙臺煤礦發現了礬土葉岩礦。菱鎂礦是提煉鎂的原料,礬土葉岩是提煉鋁的原料。鎂和鋁是製造飛機和汽車的兩種重要輕金屬材料,戰時急需,所以日本侵略者不惜投入,調查和開發。

(二)國防資源調查

1932年,日本扶植的偽滿洲國成立。為探明滿洲國的資源,關東軍設立了“國防資源調查部”進行所謂國防資源調查。動員了軍隊、大學、商工省地質調查所和滿鐵地質調查所的大批學者和技術人員,編為3個班,對滿鐵地質調查所提出的3000多個地點,進行地質調查。第1班負責查鐵礦,調查洮南西北的馬鞍山、濱綏沿線的小嶺、本溪縣的牛心台等地區;第2班負責查鋁礦,調查煙臺的鋁礦在25年裡可提供45萬噸可采量,年產3000噸鋁,以便在滿洲建立鋁精煉企業;第3班負責石油勘測,對紮萊諾爾達賴湖周邊地區進行勘查。1933—1935年,又重新編為6個班。在“國防資源調查”中,日本關東軍不但積極配合滿鐵地質調查所,實際上已成為這項調查的主要參加者。

(三)軍方委託調查

1933年以後,日本軍方委託地質調查所進行了大量軍事調查。如“熱河資源調查”“兵要給水調查”“乙囑託班調查”和“北滿濕地調查”等。熱河資源調查是根據日本關東軍特務部的旨意,於1933年在圍剿所謂熱河省的“匪賊”期間進行的。來自滿鐵、旅順工科大學和關東廳的調查人員被編成5個班分別對礦產、農畜產、林業和經濟進行概查。4月12日,他們從新京(今長春)出發,做了大約40天調查。由於受到當地中國人的強烈抵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

1933年秋,日本關東軍要求滿鐵地質調查所和滿鐵經濟調查會對北滿和熱河省的“兵要地志以及給水”情況進行調查,被稱之為“兵要給水調查”。此項調查,由於當時地質所人員不足,特意從日本國內調來20名地質技師,在所謂滿洲國的邊境線上被分成哈爾濱、齊齊哈爾、海拉爾和熱河4路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寫成了4個報告,即:《滿洲東北部的地質及地志》《滿洲北部的地質及地志》《滿洲西北部的地質及地志》《滿洲西南部的地質及地志》。以這次調查資料為基礎,1940年,偽滿洲國地質調查所出版了《滿洲國及接壤地帶地質圖》。(3)

1935年11月,關東軍參謀部向滿鐵發出了“北滿濕地調查”的要求,次年4月,由滿鐵經濟調查會下屬的“滿洲國濕地調查委員會”制定計劃,現場分3班、2次實施,並將濕地劃分為3類:一年四季單人不能通行的地方稱為重濕地;一年之中乾燥期時單人可通行,大部分時間單獨通行困難的地方稱為中濕地;一年中大部分時間車輛可通行,而雨季或解凍期不易通行的地方稱為輕濕地。這種劃分方法,顯然是軍事行動需要。這次調查結果,經整理後,1940年4月,由日本關東軍出版了《濕地調查參考書第1號》,提供日軍使用。(4)

可以看出,後期的滿鐵地質調查所,已從初期的經濟目的,轉為赤裸裸地為日軍服務;從偷偷地進行調查,到明目張膽地軍事掠奪;從小範圍礦床調查,到大範圍地質普查。這充分反映出了日本殖民地科研機構的醜惡本質。

(四)森林資源調查

東北森林資源,早為日本覬覦。19世紀末,日本政府就派日本浪人披著科學家外衣,對東北進行所謂科學調查。日人著《白山黑水錄》稱:“遙望其狀,蒼蒼鬱鬱,若黑雲橫天,際數十裡,不見涯溪。近入林中,數千里古木老樹,若巨蛇橫溪,白日猶暗,虎狼跳樑。麋鹿騰踔,箐叢深邃,幽溪潺爰,疑在太古之世”。在此期間,日本政府曾經派遣林業官員西田又二、牟田五郎等五人帶領駐朝鮮守備隊士兵秘密潛入鴨綠江兩岸,調查森林蓄積、分佈、道路、市場、稅制及開發經營情況,以做與俄競爭和掠奪的準備。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前後,日本政府派技術人員松賴天、衣田正中等多人,深入長白山林區進行所謂科學考察,探查林相林貌。豐富的森林資源,令日垂涎。(5)

1906年“滿鐵”成立後,更是通過其龐大的調查隊伍,對東北的森林資源調查得更為詳盡。它在控制了南部地區以後,逐步向北擴張。特別是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後,沙俄勢力漸弱,“滿鐵”勢力滲入北方林區,控制東北林業開發,加劇對森林資源的掠奪。1930年,“滿鐵”對東北森林資源做了調查,並在《滿鐵產業統計》中公佈了統計資料。當時東北森林面積為36168萬畝,蓄積量為42.1億立方米;樹木種類約為300餘種,針葉樹占四成,闊葉樹占六成。

1934年,日本又一次通過航空攝影調查東北森林資源,同時對森林地區的氣象、地貌、土壤、樹種、密度、鬱閉度、樹齡、蓄積量、生長量以及有關的運輸條件、市場銷售等進行了詳細的實地調查,1938年編出了相應資料。偽滿時期東北森林面積為1.06億公頃,森林蓄積量為36.5億立方米。

二、資源的研究開發

資源調查的最終目的是掠奪和佔有,以攫取更多的財富。為此,日本帝國主義設立了上百所殖民地科研機構,以科學技術為手段,研究、開發資源,更快地、更多地攫取佔有資源和財富。

1906年後,日本開始建立殖民地科研機構。早期建立的有關東州農事試驗場(1906年)、滿鐵地質調查所(1907年)、滿鐵中央試驗所(1907年)、關東水產試驗場(1908年)、滿洲產業試驗場(1914年建立,後改為滿鐵公主嶺農業試驗場)、撫順煤礦研究所(1914年)、滿鐵鐵道研究所(1922年)、昭和制鐵所研究所(1920 年)、關東鹽業試驗場(1926年)、南滿洲瓦斯株式會社研究所(1927年)共十多個完全由日本人控制的科研機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特別是1933年偽滿洲國成立以後,日本人為了“以科學研究開發、利用滿洲國資源”“于大東亞戰爭下展開科學戰”。(6)更是大量地建立科研機構。根據康得十年(1943年)出版的《偽滿洲科學技術要覽》統計,截至1942年8月,日本在東北設立的科研機構有93所。雖然分別屬於偽大陸科學院、偽國務院產業部門、南滿鐵路、關東州附屬地、高等院校等不同體系。但各機構目標明確,專業齊全,遍佈東北,研究人員總數有萬人之眾。其中,屬於農、林、牧、水產業的科研機構19個,鋼鐵冶煉6個,煤礦開採22個,化工輕工18個,鐵路電訊4個;此外,還有偽滿大陸科學院所屬的科研機構6個、大學所屬的12個,其他科研機構6個。在殖民統治和侵華戰爭中,這些科研機構成了它科學戰爭的重要工具。

最早建立的殖民地科研機構是滿鐵地質調查所。1907年4月,滿鐵在其礦產部下設立地質課,以後建立起地質調查所。它的成立就是為調查東北的地質和礦產,以便掠奪、開發。其主要調查活動前已敘述。30多年,它踏遍東北白山黑水,查遍各地煤鐵鋁鎂,到1942年,職員總數達到107人,當年經費達到44.9萬日元。1938年滿鐵地質調查所移交偽滿洲國大陸科學院。該院從1935年成立到1942年間,共進行了364項研究,其中,地質調查所就有156項,占43%,在大陸科學院中成績最為“突出”,亦最充分地反映了它為日本帝國主義的經濟和資源掠奪服務的特徵。

1907年10月,滿鐵建立中央試驗所,初期也以資源調查為主,以後轉為對資源的研究開發,其研究開發活動,是緊緊圍繞著東北地區的資源而進行的。主要有4個方面:一是大豆及農產品加工。二是鎂、鋁及其礦產資源的工業化。大石橋發現菱鎂礦後,從礦中提煉鎂及製品成為該所主要項目之一。與此相關的有從礬土葉岩中提煉鋁及製品的研究,鐵礦選礦、貧礦富化、特殊鋼等。三是油母葉岩的提取石油與煤氣化的研究。1921年,該所從撫順的油母葉岩中提取出石油,以後建成了日產2000噸及4000噸規模的生產廠,還研究煤的直接液化。四是陶瓷材料研究。包括耐火材料、玻璃製品、陶瓷器皿等的研究。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該所研究人員已有800人,有150個研究專案,預算經費為1000萬日元,和日本東京的物理化學研究所不相上下。1907~1945年的近40年間,發表研究報告1000多份,獲專利140項。應用該所的研究成果創辦的企業有撫順煤礦制油工廠(葉岩油)、南滿礦業株式會社(菱鎂礦製品)、滿洲鎂株式會社(鎂製品)、滿洲輕金屬製造株式會社(鋁製品)等20多家。除了資源開發的研究外,它的許多研究項目與日本的殖民侵略密切相關,有些直接來自軍方,如《滿洲事變與滿鐵》一書列舉出它曾承擔“裝甲車試驗”“關於飛機用燃料油凍結的研究”等18項軍工研究。(7)以致日本科學界稱他們是“在國內想像不到的龐大資料中開展了研究”。(8)

1935年3月,根據偽滿洲國敕令在新京(今長春)成立的大陸科學院,是偽滿最高的科學研究機構,也是偽滿最大科研系統之一。它名義上直屬偽滿國務總理大臣,實則由日本人操縱,直接受關東軍控制。它下設20多個研究室,院、室及主要研究人員都是日本人。研究範圍涉及氣象、地質、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環境、等學科和工程技術部門,主要目標是資源開發和適應環境的工藝研究。大陸科學院的建立,標誌著日本在中國建立的殖民地科研體系的形成。它所屬的研究機構,如地質調查所、畜疫研究所等,實際上就是日本建立的殖民地科研機構,劃到大陸科學院名下,無非是掩蓋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實質。徒有大陸科學院其名,實則為日本人把持,直接為日本軍國主義統治服務。

為加強對農業資源的掠奪和開發,根據資源分佈和氣候特點,建起近20個科研機構。早期的有關東農事試驗場(金縣、1906年)、關東廳水產試驗場(1908年)、滿鐵安東農業試驗場(1913年)、滿鐵熊嶽城苗圃(1909年)等。1914年,滿鐵建立滿洲產業試驗場(公主嶺),遂將熊嶽苗圃改為熊嶽分場。1941年,偽滿修改農業試驗場的建制,公主嶺成為全滿農事試驗場的管理機構,管理所屬的哈爾濱支場(1935年)、錦州支場(1936年)、克山支場(1933年)、佳木斯支場(1935年)、王爺廟支場(1934年)、興城支場(1927年)、熊岳支場(1909年)、安東支場(1913年)、遼陽支場共9個支場。農業科研機構設置的特點是,林、畜、牧、水產各業俱全,按區域設置;有明確的研究分工;對特產如棉花、煙草、柞蠶、果樹、大豆等尤為重視。殖民者對掠取短缺資源、獲得最大經濟利益可謂費盡心機。

偽滿後期,侵華戰爭使汽油極端緊張,日本侵略者在臨江縣建立“東邊道林業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極力開發樹木油脂資源,企圖生產用作飛機燃料的松香油以應急用。由於此項木材乾餾技術是軍需,發展很快。在林區多處建廠,年產松香油1510噸,其他產品3375噸,並企圖是將產量擴大到13.2萬噸,因戰敗而終止。

值得提出的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實現其永遠佔領東北的目的,曾制定了1937~1957年20年內由日本向東北移民100萬戶、500萬人的龐大計畫。為此,1939年12月在新京(今長春)還建立了一個特殊的開拓研究所,1941年又在黑河、佳木斯、哈爾濱設立三個分所。

開拓所專門對日本開拓移民地區的農業經濟、農村建設、土地利用開發、生產技術、農民生活進行綜合研究;並對日本移民來東北的吃飯、穿衣、住房、飲水、採暖、耕種、衛生及文化生活等問題進行了詳盡的實驗研究,出版了多種“指導資料”及“彙報”,為大規模向東北實施移民做好了準備。實際上,這種開拓就是掠奪,就是強佔。日本開拓團把中國農民趕出家園,迫使他們成為無業遊民或淪為日本開拓團民的傭工。到1943年,日本來到東北的移民達到40771戶、24萬人。侵佔東北土地152萬公頃,約占東北全部耕地面積的十分之一。被日本移民侵佔土地的東北農民有30多萬人。(9)

三、資源掠奪

1895年甲午之戰後,日本尚處於工業化的起步階段,急需發展鋼鐵工業。日本缺少煤鐵資源,所以,中國的煤鐵礦便成為日本掠奪的重點。

(一)煤礦

1904年,日乘勝俄之餘威,謬稱撫順煤礦為俄人經營,強行佔領礦區,並設立撫順采炭所,接著又強佔了遼陽縣煙臺煤礦,開創了日本侵佔中國煤礦之先河。1909年,日乘清廷政局變動,逼清以條約形式予以承認。1905年,日本又以同樣手段得到了本溪湖煤礦,以後雖有中日“合辦”之名,實則為日方壟斷。

1912年,日本財閥大倉組強行開採遼寧廟兒溝鐵礦(後併入鞍山鐵礦)。1914年,大倉組藉口礦師被殺,強行奪取阜新的大興和大新兩個煤礦。

1915年,日本貪得無饜,又向袁世凱提出21條,強迫中國政府同意它取得更多的在華礦權。日本要求,將所謂“南滿九礦”的開採權許與“日本臣民。”“南滿九礦”為:本溪湖牛心台煤礦、田師傅溝煤礦、錦縣南池塘煤礦、通化縣鐵廠山煤礦、海龍縣煤礦、吉林缸窯煤礦和龍縣杉松關煤礦,及遼寧海城、鞍山等地的鐵礦,吉林樺甸縣夾皮溝金礦。由於中國人強烈反對,日本沒有立即得到。但當年,它還是強佔了吉林五道口煤礦,以合作為名接辦了鞍山和大孤山鐵礦。(10)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將東北變成了它的殖民地,又強佔了不少礦,如西安煤礦、滴道煤礦、複州煤礦、八道壕煤礦、北票煤礦、蛟河煤礦、倒流水金銀礦、漠河金礦等幾十處大小不同礦區,幾乎將東北礦藏全部據為己有。為加速對煤炭的開採,日本的礦業公司又建起一批科研機構,如滿洲煤礦株式會社建立起地質調查所(長春,1934年)、煤炭研究所(長春,1935年)、爆炸預防研究所(阜新,1937年)、礦業分析研究所(阜新,1937年);滿洲礦業株式會社建立礦產資源調查所等。

日本對東北煤礦採取“殺雞取卵”式的掠奪開採。以撫順煤礦為例,1904年,日本初占煤礦時,僅有千金寨、楊柏堡、老虎台3礦,日產煤300噸,職工360人。1909年,年產量上升到49萬噸。1911年,完成大山、東鄉兩個直井。1915年,完成萬達屋及古城子露天礦。1918年,完成龍風斜井。1923年,著手開採東崗露天礦。1924年,制定大露天礦開採計畫。1923年以後,撫順煤礦成為全國第一大礦,產量居全國之首。1926年,煤炭年產量達到600多萬噸。至1936年,年產量達到900多萬噸,占全國煤產量的30%,占東北煤產量的77%。1908~1936年,不到30年時間,煤炭產量就增長了18倍。正是這不到30年時間,日本從撫順掠奪煤炭資源12781萬噸,其中直接運往日本2076萬噸。“九·一八”事變後,掠奪更加殘酷和瘋狂。1932年到1944年它從東北掠奪煤炭達到22300萬噸。(11)開採過程中,許多煤礦的採煤回收率僅為30%,其餘70%白白廢掉,資源遭到嚴重破壞。

(二)鐵礦

1909年,滿鐵地質調查所在鞍山附近的鐵石山、西鞍山、東鞍山等地發現蘊藏豐富的鐵礦,滿鐵頭目就決定攫取這裡的鐵礦開採權,但直接開採並非易事。日方先提出以合辦方式開採,受到當地官民的抵制。他們直接向中國政府提出了合辦鞍山鐵礦的要求。由於政局多變,合辦難以落實,且中國擬議鐵礦國有。日方實在按捺不住了,1915年1月18日,向袁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條”,提出允許日方勘探開發“南滿九礦”,其中,包括鞍山一帶的鐵礦。2月26日,外務大臣加藤還急令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立即向中國交涉,“關於該鐵礦,不僅要求中國聲明不列入國有之列,而且要迅速對該申請(指中日合辦鞍山鐵礦申請)發給批准指令”。5月25日,“二十一條”簽訂,日本獲法律認可。但因中國人強烈反對,日本便找了個漢奸作中方申請人,與滿鐵成立起中日合辦振興鐵礦有限公司,終於得到了鞍山一帶鐵礦8個礦區的開採權。這8個礦區是:遼陽縣孤山子、大孤山,遼陽縣櫻桃園山地,遼陽縣鞍山站鞍山山地,遼陽縣王家堡子,遼陽縣鞍山站對面山地、遼陽縣關門山山地,海城縣鞍山站小嶺子、火龍寨、梨樹防山地,海城縣鞍山站甸池溝、鐵石山山地。這些礦區名義上是合辦,實則完全由滿鐵掌握。(12)

鞍山的鐵礦蘊藏量大,但富礦少,貧礦多(含鐵40%以下),富礦與貧礦之比為1:9,生鐵含矽量大。為解決選礦、煉鐵等技術問題,1920年,成立鞍山制鐵所研究所。後來研究成功“還原焙燒法”,經過技術處理使貧礦成為人造富礦。1940年以後,為提高鋼鐵產量,日本全力開採富礦,對富礦的採掘量就占了總採掘量的69%。使鐵礦資源受到嚴重破壞。

1927~1931年5年間,中國鐵礦產約計840萬噸,鞍山、本溪鐵礦約占48%,多數鐵礦與日又有借款售砂合同,所以鐵礦產量的80%落入日人之手。“七七事變”後,華北、華中及東北所有鐵礦全部陷入日手。1939~1942年,淪陷區各礦共產鐵礦砂1133.6萬噸,供應日“滿”的礦砂為916萬噸,占總量的80%以上。1943年,中國鐵礦石產量為482.8萬噸,偽滿使用54.7萬噸,日本輸回國311.6萬噸,合計366.3萬噸,輸日鐵礦占供應日滿量的85%。此外,1932~1944年,日本還從東北掠走鋼580萬噸、生鐵495.8萬噸。

(三)鎂鋁

1913年,滿鐵中央試驗所發現菱鎂礦後,滿鐵中央試驗所立即開展了提煉鎂及製品的研究,取得多項專利。1918年,滿鐵設立南滿洲礦業株式會社生產金屬鎂的礦砂;1938年運用中試所的方法,在撫順設立了滿洲輕金屬株式會社,生產鋁、鎂;1938年在營口又設立了滿洲鎂工業株式會社,從事鎂生產,1944年達到年產400噸鎂製品的規模。另外,還設立了偽滿航空和飛機製造兩個株式會社來生產飛機。

(四)金礦

黃金作為貨幣的基準單位,戰爭時期更是重要的掠奪對象。1915年,日本在“二十一條”中得到了吉林夾皮溝金礦的開採權。“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又控制了東北的多處金礦,如琿春、安東等金礦。但它仍然期望從黑龍江攫取更多的沙金。日本人開始對黑龍江省的沙金產地進行探礦和礦業調查,並為此組織了“黑龍江省沙金地調查班”。1932年,派出3人到與黑龍江地質條件相似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阿拉斯加州學習沙金開採。關東軍特務部于1932年還設置了“滿洲採金事業調查部”。1933年1月,又向北滿派遣了5支調查班的調查隊進行鑽探。根據這次所謂“精查”的結果,1934年5月,設立了“滿洲採金株式會社”,高峰時期的1937~1938年,有30艘採金船作業,年產黃金3988千克。這是掠奪我國資源的最好例證。(13)1931~1945年的14年間,日本人至少掠奪我國黃金22噸。(14)

(五)石油

1910年,撫順發現油母葉岩,其儲量為54億噸,如以每噸含油5.5%計,即有約3億噸原油。本溪湖、鞍山也有油母葉岩礦,不過提煉成本較高。即是如此,由於石油在二戰中已成為重要資源,日人只得不惜成本地進行開採冶煉。30年代初,撫順、本溪、鞍山均有生產重油的能力。1938年,撫順煤礦制油工廠建立,專門提煉葉岩油,年產重油6萬桶。以至這裡後來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石油生產基地。在太平洋戰爭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戰鬥中,日本人使用的就是從撫順提煉的重油。1942年,這裡的粗油產量為27萬噸,超過了同年日本國內原油產量26萬噸。(15)

(六)原木

1905年,日本取代俄國強佔了大片森林地帶後,便開始為掠奪開採做準備。它逼迫清政府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附條款》,建立了合營的《鴨綠江采木公司》,實際上完全控制了中國鴨綠江流域森林資源的採伐權、販賣權、木稅權。1909年,它加寬了奉安鐵路(奉天至安東),又擅自架設了安東與朝鮮新義州間的鴨綠江橋,開闢了東北至日本間的最短運輸通道。以後,又在東北林區建設了7條標準軌道、總長為539公里的森林鐵路。從此,東北林木源源運往日本。1909年至1929年的21年間,僅流送到安東的木筏總數為96800張,總材積為3826萬連(不論木材直徑大小,每八尺為一連,其材積約為0.4~0.6立方米),還有電柱78萬根、雜木1500萬根、枕木18000萬根,總材積當在2000萬立方米左右,消耗森林資源約在6000萬立方米以上。(16)

“九·一八”事變後,掠奪更瘋狂,原木採伐量連年上升。1932年,採伐量為98.7萬立方米;1938年,上升為3 27.1萬立方米;到1945年偽滿政府垮臺,又上升為671萬立方米。消耗森林資源約3倍于此,應在1500~2000萬立方米左右。(17)日本佔領東北14年,從東北掠奪的原木達1億立方米以上。

四、研製細菌武器

1936年,日軍按照天皇裕仁的密令在偽滿國境內成立了兩個細菌武器的研製機構,分別為“關東軍防疫給水部”和“關東軍獸醫預防部”。1941年,兩支部隊改為“第731部隊”和“第100部隊”,分別由軍醫中將石井四郎和少將若松次郎主持,兩支部隊都配有細菌學專家和大量技術人員。實際上,他們都是由日軍參謀本部直接領導的特種部隊。

“731部隊”建在哈爾濱郊區的平房鎮,從事細菌武器研究實驗。下設細菌研究、細菌實驗、細菌生產、防疫給水、總務、診療等8個部,林口、孫吳、海拉爾、牡丹江4個支隊和大連滿鐵衛生研究所,全員為3000多人,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細菌研究機構。它的研究培養裝置,每月可生產鼠疫桿菌菌液1000公斤、跳蚤200公斤(每公斤約有300萬隻)、霍亂菌1000公斤、炭疽桿菌600公斤。從1939年至日本投降,通過細菌實驗在這裡殘殺了3000多名中外抗日志士。日本憲兵和特務機關把抓來的抗日志士送到“731部隊”,由他們進行殘不忍睹的各種試驗。如菌液注射試驗、口服染菌試驗、凍傷試驗、人血和馬血換用試驗、真空環境試驗、人體移植手術試驗、梅毒傳染試驗、武器試驗等。(17)“100部隊”建在長春孟家屯,下設5個部、3個支隊,全員800人,其罪惡行徑甚至還包括摧毀中國的莊稼和牲畜。

1945年,日本關東軍總司令山田乙三預感末日來臨,垂死掙扎,急令731和100部隊“加緊研製各種細菌、藥物,探求大批毒殺人、畜的方法”。為此,他們多次進行實戰演習,造成多地傳染病流行。日軍還在山西、河南等地實施投毒和細菌戰,犯下滔天罪行。(18)至今,在吉林省敦化和黑龍江省東寧等地,日軍當年殘留的細菌彈和毒氣彈仍在貽害著人畜的安全。

歷史可以流逝,但不可忘卻。今天,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時候,我們自然應當學習和頌揚抗日英雄們的精神和偉績。同時我們也不應忘記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因為至今日本國內仍有一批否認戰爭罪行的右翼勢力,“人還在,心不死”,他們仍在向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挑釁。為了把侵略者永遠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我們科技史志工作者必須加強對這一段歷史的研究,挖掘史料,豐富史實,認真修史,包括日本侵華的科技史在內。史實越詳盡,越細節化,就越有力量。要以確鑿的歷史事實教育我們的後代,回擊那些死不認罪的戰敗者的遺老遺少們,也有利於總結歷史經驗,汲取歷史教訓,更好地資政育人,開創未來。

到1932年,完成了大連、營口、大孤山、鳳城、桓仁、奉天、公主嶺、吉林、豆滿江共9幅圖。(2)

1909年,地質調查所在鞍山一帶勘查,發現有古礦遺址,並在鐵石山發現有鐵礦床,以後又陸續發現了西鞍山、東鞍山鐵礦床;1910年,發現大孤山鐵礦床,接著又發現櫻桃園、關門山、弓長嶺等礦床;1915年,發現王家堡、一擔山和小嶺子等鐵礦床。這些礦床當時預測的總儲量為7億噸。

滿鐵中央試驗所

在開採撫順煤礦的過程中,發現了油母葉岩具有可燃性,1910年,滿鐵中央試驗所對此進行了研究分析,得到了2%的收油量;以後的精查發現,含油葉岩厚度達135米,平均含油量為5.5%,推測儲量54億噸。

1913年,地質調查所在大石橋東北一帶發現了菱鎂礦,當時推測儲超過100億噸;1924年,在煙臺煤礦發現了礬土葉岩礦。菱鎂礦是提煉鎂的原料,礬土葉岩是提煉鋁的原料。鎂和鋁是製造飛機和汽車的兩種重要輕金屬材料,戰時急需,所以日本侵略者不惜投入,調查和開發。

(二)國防資源調查

1932年,日本扶植的偽滿洲國成立。為探明滿洲國的資源,關東軍設立了“國防資源調查部”進行所謂國防資源調查。動員了軍隊、大學、商工省地質調查所和滿鐵地質調查所的大批學者和技術人員,編為3個班,對滿鐵地質調查所提出的3000多個地點,進行地質調查。第1班負責查鐵礦,調查洮南西北的馬鞍山、濱綏沿線的小嶺、本溪縣的牛心台等地區;第2班負責查鋁礦,調查煙臺的鋁礦在25年裡可提供45萬噸可采量,年產3000噸鋁,以便在滿洲建立鋁精煉企業;第3班負責石油勘測,對紮萊諾爾達賴湖周邊地區進行勘查。1933—1935年,又重新編為6個班。在“國防資源調查”中,日本關東軍不但積極配合滿鐵地質調查所,實際上已成為這項調查的主要參加者。

(三)軍方委託調查

1933年以後,日本軍方委託地質調查所進行了大量軍事調查。如“熱河資源調查”“兵要給水調查”“乙囑託班調查”和“北滿濕地調查”等。熱河資源調查是根據日本關東軍特務部的旨意,於1933年在圍剿所謂熱河省的“匪賊”期間進行的。來自滿鐵、旅順工科大學和關東廳的調查人員被編成5個班分別對礦產、農畜產、林業和經濟進行概查。4月12日,他們從新京(今長春)出發,做了大約40天調查。由於受到當地中國人的強烈抵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

1933年秋,日本關東軍要求滿鐵地質調查所和滿鐵經濟調查會對北滿和熱河省的“兵要地志以及給水”情況進行調查,被稱之為“兵要給水調查”。此項調查,由於當時地質所人員不足,特意從日本國內調來20名地質技師,在所謂滿洲國的邊境線上被分成哈爾濱、齊齊哈爾、海拉爾和熱河4路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寫成了4個報告,即:《滿洲東北部的地質及地志》《滿洲北部的地質及地志》《滿洲西北部的地質及地志》《滿洲西南部的地質及地志》。以這次調查資料為基礎,1940年,偽滿洲國地質調查所出版了《滿洲國及接壤地帶地質圖》。(3)

1935年11月,關東軍參謀部向滿鐵發出了“北滿濕地調查”的要求,次年4月,由滿鐵經濟調查會下屬的“滿洲國濕地調查委員會”制定計劃,現場分3班、2次實施,並將濕地劃分為3類:一年四季單人不能通行的地方稱為重濕地;一年之中乾燥期時單人可通行,大部分時間單獨通行困難的地方稱為中濕地;一年中大部分時間車輛可通行,而雨季或解凍期不易通行的地方稱為輕濕地。這種劃分方法,顯然是軍事行動需要。這次調查結果,經整理後,1940年4月,由日本關東軍出版了《濕地調查參考書第1號》,提供日軍使用。(4)

可以看出,後期的滿鐵地質調查所,已從初期的經濟目的,轉為赤裸裸地為日軍服務;從偷偷地進行調查,到明目張膽地軍事掠奪;從小範圍礦床調查,到大範圍地質普查。這充分反映出了日本殖民地科研機構的醜惡本質。

(四)森林資源調查

東北森林資源,早為日本覬覦。19世紀末,日本政府就派日本浪人披著科學家外衣,對東北進行所謂科學調查。日人著《白山黑水錄》稱:“遙望其狀,蒼蒼鬱鬱,若黑雲橫天,際數十裡,不見涯溪。近入林中,數千里古木老樹,若巨蛇橫溪,白日猶暗,虎狼跳樑。麋鹿騰踔,箐叢深邃,幽溪潺爰,疑在太古之世”。在此期間,日本政府曾經派遣林業官員西田又二、牟田五郎等五人帶領駐朝鮮守備隊士兵秘密潛入鴨綠江兩岸,調查森林蓄積、分佈、道路、市場、稅制及開發經營情況,以做與俄競爭和掠奪的準備。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前後,日本政府派技術人員松賴天、衣田正中等多人,深入長白山林區進行所謂科學考察,探查林相林貌。豐富的森林資源,令日垂涎。(5)

1906年“滿鐵”成立後,更是通過其龐大的調查隊伍,對東北的森林資源調查得更為詳盡。它在控制了南部地區以後,逐步向北擴張。特別是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後,沙俄勢力漸弱,“滿鐵”勢力滲入北方林區,控制東北林業開發,加劇對森林資源的掠奪。1930年,“滿鐵”對東北森林資源做了調查,並在《滿鐵產業統計》中公佈了統計資料。當時東北森林面積為36168萬畝,蓄積量為42.1億立方米;樹木種類約為300餘種,針葉樹占四成,闊葉樹占六成。

1934年,日本又一次通過航空攝影調查東北森林資源,同時對森林地區的氣象、地貌、土壤、樹種、密度、鬱閉度、樹齡、蓄積量、生長量以及有關的運輸條件、市場銷售等進行了詳細的實地調查,1938年編出了相應資料。偽滿時期東北森林面積為1.06億公頃,森林蓄積量為36.5億立方米。

二、資源的研究開發

資源調查的最終目的是掠奪和佔有,以攫取更多的財富。為此,日本帝國主義設立了上百所殖民地科研機構,以科學技術為手段,研究、開發資源,更快地、更多地攫取佔有資源和財富。

1906年後,日本開始建立殖民地科研機構。早期建立的有關東州農事試驗場(1906年)、滿鐵地質調查所(1907年)、滿鐵中央試驗所(1907年)、關東水產試驗場(1908年)、滿洲產業試驗場(1914年建立,後改為滿鐵公主嶺農業試驗場)、撫順煤礦研究所(1914年)、滿鐵鐵道研究所(1922年)、昭和制鐵所研究所(1920 年)、關東鹽業試驗場(1926年)、南滿洲瓦斯株式會社研究所(1927年)共十多個完全由日本人控制的科研機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特別是1933年偽滿洲國成立以後,日本人為了“以科學研究開發、利用滿洲國資源”“于大東亞戰爭下展開科學戰”。(6)更是大量地建立科研機構。根據康得十年(1943年)出版的《偽滿洲科學技術要覽》統計,截至1942年8月,日本在東北設立的科研機構有93所。雖然分別屬於偽大陸科學院、偽國務院產業部門、南滿鐵路、關東州附屬地、高等院校等不同體系。但各機構目標明確,專業齊全,遍佈東北,研究人員總數有萬人之眾。其中,屬於農、林、牧、水產業的科研機構19個,鋼鐵冶煉6個,煤礦開採22個,化工輕工18個,鐵路電訊4個;此外,還有偽滿大陸科學院所屬的科研機構6個、大學所屬的12個,其他科研機構6個。在殖民統治和侵華戰爭中,這些科研機構成了它科學戰爭的重要工具。

最早建立的殖民地科研機構是滿鐵地質調查所。1907年4月,滿鐵在其礦產部下設立地質課,以後建立起地質調查所。它的成立就是為調查東北的地質和礦產,以便掠奪、開發。其主要調查活動前已敘述。30多年,它踏遍東北白山黑水,查遍各地煤鐵鋁鎂,到1942年,職員總數達到107人,當年經費達到44.9萬日元。1938年滿鐵地質調查所移交偽滿洲國大陸科學院。該院從1935年成立到1942年間,共進行了364項研究,其中,地質調查所就有156項,占43%,在大陸科學院中成績最為“突出”,亦最充分地反映了它為日本帝國主義的經濟和資源掠奪服務的特徵。

1907年10月,滿鐵建立中央試驗所,初期也以資源調查為主,以後轉為對資源的研究開發,其研究開發活動,是緊緊圍繞著東北地區的資源而進行的。主要有4個方面:一是大豆及農產品加工。二是鎂、鋁及其礦產資源的工業化。大石橋發現菱鎂礦後,從礦中提煉鎂及製品成為該所主要項目之一。與此相關的有從礬土葉岩中提煉鋁及製品的研究,鐵礦選礦、貧礦富化、特殊鋼等。三是油母葉岩的提取石油與煤氣化的研究。1921年,該所從撫順的油母葉岩中提取出石油,以後建成了日產2000噸及4000噸規模的生產廠,還研究煤的直接液化。四是陶瓷材料研究。包括耐火材料、玻璃製品、陶瓷器皿等的研究。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該所研究人員已有800人,有150個研究專案,預算經費為1000萬日元,和日本東京的物理化學研究所不相上下。1907~1945年的近40年間,發表研究報告1000多份,獲專利140項。應用該所的研究成果創辦的企業有撫順煤礦制油工廠(葉岩油)、南滿礦業株式會社(菱鎂礦製品)、滿洲鎂株式會社(鎂製品)、滿洲輕金屬製造株式會社(鋁製品)等20多家。除了資源開發的研究外,它的許多研究項目與日本的殖民侵略密切相關,有些直接來自軍方,如《滿洲事變與滿鐵》一書列舉出它曾承擔“裝甲車試驗”“關於飛機用燃料油凍結的研究”等18項軍工研究。(7)以致日本科學界稱他們是“在國內想像不到的龐大資料中開展了研究”。(8)

1935年3月,根據偽滿洲國敕令在新京(今長春)成立的大陸科學院,是偽滿最高的科學研究機構,也是偽滿最大科研系統之一。它名義上直屬偽滿國務總理大臣,實則由日本人操縱,直接受關東軍控制。它下設20多個研究室,院、室及主要研究人員都是日本人。研究範圍涉及氣象、地質、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環境、等學科和工程技術部門,主要目標是資源開發和適應環境的工藝研究。大陸科學院的建立,標誌著日本在中國建立的殖民地科研體系的形成。它所屬的研究機構,如地質調查所、畜疫研究所等,實際上就是日本建立的殖民地科研機構,劃到大陸科學院名下,無非是掩蓋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實質。徒有大陸科學院其名,實則為日本人把持,直接為日本軍國主義統治服務。

為加強對農業資源的掠奪和開發,根據資源分佈和氣候特點,建起近20個科研機構。早期的有關東農事試驗場(金縣、1906年)、關東廳水產試驗場(1908年)、滿鐵安東農業試驗場(1913年)、滿鐵熊嶽城苗圃(1909年)等。1914年,滿鐵建立滿洲產業試驗場(公主嶺),遂將熊嶽苗圃改為熊嶽分場。1941年,偽滿修改農業試驗場的建制,公主嶺成為全滿農事試驗場的管理機構,管理所屬的哈爾濱支場(1935年)、錦州支場(1936年)、克山支場(1933年)、佳木斯支場(1935年)、王爺廟支場(1934年)、興城支場(1927年)、熊岳支場(1909年)、安東支場(1913年)、遼陽支場共9個支場。農業科研機構設置的特點是,林、畜、牧、水產各業俱全,按區域設置;有明確的研究分工;對特產如棉花、煙草、柞蠶、果樹、大豆等尤為重視。殖民者對掠取短缺資源、獲得最大經濟利益可謂費盡心機。

偽滿後期,侵華戰爭使汽油極端緊張,日本侵略者在臨江縣建立“東邊道林業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極力開發樹木油脂資源,企圖生產用作飛機燃料的松香油以應急用。由於此項木材乾餾技術是軍需,發展很快。在林區多處建廠,年產松香油1510噸,其他產品3375噸,並企圖是將產量擴大到13.2萬噸,因戰敗而終止。

值得提出的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實現其永遠佔領東北的目的,曾制定了1937~1957年20年內由日本向東北移民100萬戶、500萬人的龐大計畫。為此,1939年12月在新京(今長春)還建立了一個特殊的開拓研究所,1941年又在黑河、佳木斯、哈爾濱設立三個分所。

開拓所專門對日本開拓移民地區的農業經濟、農村建設、土地利用開發、生產技術、農民生活進行綜合研究;並對日本移民來東北的吃飯、穿衣、住房、飲水、採暖、耕種、衛生及文化生活等問題進行了詳盡的實驗研究,出版了多種“指導資料”及“彙報”,為大規模向東北實施移民做好了準備。實際上,這種開拓就是掠奪,就是強佔。日本開拓團把中國農民趕出家園,迫使他們成為無業遊民或淪為日本開拓團民的傭工。到1943年,日本來到東北的移民達到40771戶、24萬人。侵佔東北土地152萬公頃,約占東北全部耕地面積的十分之一。被日本移民侵佔土地的東北農民有30多萬人。(9)

三、資源掠奪

1895年甲午之戰後,日本尚處於工業化的起步階段,急需發展鋼鐵工業。日本缺少煤鐵資源,所以,中國的煤鐵礦便成為日本掠奪的重點。

(一)煤礦

1904年,日乘勝俄之餘威,謬稱撫順煤礦為俄人經營,強行佔領礦區,並設立撫順采炭所,接著又強佔了遼陽縣煙臺煤礦,開創了日本侵佔中國煤礦之先河。1909年,日乘清廷政局變動,逼清以條約形式予以承認。1905年,日本又以同樣手段得到了本溪湖煤礦,以後雖有中日“合辦”之名,實則為日方壟斷。

1912年,日本財閥大倉組強行開採遼寧廟兒溝鐵礦(後併入鞍山鐵礦)。1914年,大倉組藉口礦師被殺,強行奪取阜新的大興和大新兩個煤礦。

1915年,日本貪得無饜,又向袁世凱提出21條,強迫中國政府同意它取得更多的在華礦權。日本要求,將所謂“南滿九礦”的開採權許與“日本臣民。”“南滿九礦”為:本溪湖牛心台煤礦、田師傅溝煤礦、錦縣南池塘煤礦、通化縣鐵廠山煤礦、海龍縣煤礦、吉林缸窯煤礦和龍縣杉松關煤礦,及遼寧海城、鞍山等地的鐵礦,吉林樺甸縣夾皮溝金礦。由於中國人強烈反對,日本沒有立即得到。但當年,它還是強佔了吉林五道口煤礦,以合作為名接辦了鞍山和大孤山鐵礦。(10)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將東北變成了它的殖民地,又強佔了不少礦,如西安煤礦、滴道煤礦、複州煤礦、八道壕煤礦、北票煤礦、蛟河煤礦、倒流水金銀礦、漠河金礦等幾十處大小不同礦區,幾乎將東北礦藏全部據為己有。為加速對煤炭的開採,日本的礦業公司又建起一批科研機構,如滿洲煤礦株式會社建立起地質調查所(長春,1934年)、煤炭研究所(長春,1935年)、爆炸預防研究所(阜新,1937年)、礦業分析研究所(阜新,1937年);滿洲礦業株式會社建立礦產資源調查所等。

日本對東北煤礦採取“殺雞取卵”式的掠奪開採。以撫順煤礦為例,1904年,日本初占煤礦時,僅有千金寨、楊柏堡、老虎台3礦,日產煤300噸,職工360人。1909年,年產量上升到49萬噸。1911年,完成大山、東鄉兩個直井。1915年,完成萬達屋及古城子露天礦。1918年,完成龍風斜井。1923年,著手開採東崗露天礦。1924年,制定大露天礦開採計畫。1923年以後,撫順煤礦成為全國第一大礦,產量居全國之首。1926年,煤炭年產量達到600多萬噸。至1936年,年產量達到900多萬噸,占全國煤產量的30%,占東北煤產量的77%。1908~1936年,不到30年時間,煤炭產量就增長了18倍。正是這不到30年時間,日本從撫順掠奪煤炭資源12781萬噸,其中直接運往日本2076萬噸。“九·一八”事變後,掠奪更加殘酷和瘋狂。1932年到1944年它從東北掠奪煤炭達到22300萬噸。(11)開採過程中,許多煤礦的採煤回收率僅為30%,其餘70%白白廢掉,資源遭到嚴重破壞。

(二)鐵礦

1909年,滿鐵地質調查所在鞍山附近的鐵石山、西鞍山、東鞍山等地發現蘊藏豐富的鐵礦,滿鐵頭目就決定攫取這裡的鐵礦開採權,但直接開採並非易事。日方先提出以合辦方式開採,受到當地官民的抵制。他們直接向中國政府提出了合辦鞍山鐵礦的要求。由於政局多變,合辦難以落實,且中國擬議鐵礦國有。日方實在按捺不住了,1915年1月18日,向袁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條”,提出允許日方勘探開發“南滿九礦”,其中,包括鞍山一帶的鐵礦。2月26日,外務大臣加藤還急令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立即向中國交涉,“關於該鐵礦,不僅要求中國聲明不列入國有之列,而且要迅速對該申請(指中日合辦鞍山鐵礦申請)發給批准指令”。5月25日,“二十一條”簽訂,日本獲法律認可。但因中國人強烈反對,日本便找了個漢奸作中方申請人,與滿鐵成立起中日合辦振興鐵礦有限公司,終於得到了鞍山一帶鐵礦8個礦區的開採權。這8個礦區是:遼陽縣孤山子、大孤山,遼陽縣櫻桃園山地,遼陽縣鞍山站鞍山山地,遼陽縣王家堡子,遼陽縣鞍山站對面山地、遼陽縣關門山山地,海城縣鞍山站小嶺子、火龍寨、梨樹防山地,海城縣鞍山站甸池溝、鐵石山山地。這些礦區名義上是合辦,實則完全由滿鐵掌握。(12)

鞍山的鐵礦蘊藏量大,但富礦少,貧礦多(含鐵40%以下),富礦與貧礦之比為1:9,生鐵含矽量大。為解決選礦、煉鐵等技術問題,1920年,成立鞍山制鐵所研究所。後來研究成功“還原焙燒法”,經過技術處理使貧礦成為人造富礦。1940年以後,為提高鋼鐵產量,日本全力開採富礦,對富礦的採掘量就占了總採掘量的69%。使鐵礦資源受到嚴重破壞。

1927~1931年5年間,中國鐵礦產約計840萬噸,鞍山、本溪鐵礦約占48%,多數鐵礦與日又有借款售砂合同,所以鐵礦產量的80%落入日人之手。“七七事變”後,華北、華中及東北所有鐵礦全部陷入日手。1939~1942年,淪陷區各礦共產鐵礦砂1133.6萬噸,供應日“滿”的礦砂為916萬噸,占總量的80%以上。1943年,中國鐵礦石產量為482.8萬噸,偽滿使用54.7萬噸,日本輸回國311.6萬噸,合計366.3萬噸,輸日鐵礦占供應日滿量的85%。此外,1932~1944年,日本還從東北掠走鋼580萬噸、生鐵495.8萬噸。

(三)鎂鋁

1913年,滿鐵中央試驗所發現菱鎂礦後,滿鐵中央試驗所立即開展了提煉鎂及製品的研究,取得多項專利。1918年,滿鐵設立南滿洲礦業株式會社生產金屬鎂的礦砂;1938年運用中試所的方法,在撫順設立了滿洲輕金屬株式會社,生產鋁、鎂;1938年在營口又設立了滿洲鎂工業株式會社,從事鎂生產,1944年達到年產400噸鎂製品的規模。另外,還設立了偽滿航空和飛機製造兩個株式會社來生產飛機。

(四)金礦

黃金作為貨幣的基準單位,戰爭時期更是重要的掠奪對象。1915年,日本在“二十一條”中得到了吉林夾皮溝金礦的開採權。“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又控制了東北的多處金礦,如琿春、安東等金礦。但它仍然期望從黑龍江攫取更多的沙金。日本人開始對黑龍江省的沙金產地進行探礦和礦業調查,並為此組織了“黑龍江省沙金地調查班”。1932年,派出3人到與黑龍江地質條件相似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阿拉斯加州學習沙金開採。關東軍特務部于1932年還設置了“滿洲採金事業調查部”。1933年1月,又向北滿派遣了5支調查班的調查隊進行鑽探。根據這次所謂“精查”的結果,1934年5月,設立了“滿洲採金株式會社”,高峰時期的1937~1938年,有30艘採金船作業,年產黃金3988千克。這是掠奪我國資源的最好例證。(13)1931~1945年的14年間,日本人至少掠奪我國黃金22噸。(14)

(五)石油

1910年,撫順發現油母葉岩,其儲量為54億噸,如以每噸含油5.5%計,即有約3億噸原油。本溪湖、鞍山也有油母葉岩礦,不過提煉成本較高。即是如此,由於石油在二戰中已成為重要資源,日人只得不惜成本地進行開採冶煉。30年代初,撫順、本溪、鞍山均有生產重油的能力。1938年,撫順煤礦制油工廠建立,專門提煉葉岩油,年產重油6萬桶。以至這裡後來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石油生產基地。在太平洋戰爭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戰鬥中,日本人使用的就是從撫順提煉的重油。1942年,這裡的粗油產量為27萬噸,超過了同年日本國內原油產量26萬噸。(15)

(六)原木

1905年,日本取代俄國強佔了大片森林地帶後,便開始為掠奪開採做準備。它逼迫清政府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附條款》,建立了合營的《鴨綠江采木公司》,實際上完全控制了中國鴨綠江流域森林資源的採伐權、販賣權、木稅權。1909年,它加寬了奉安鐵路(奉天至安東),又擅自架設了安東與朝鮮新義州間的鴨綠江橋,開闢了東北至日本間的最短運輸通道。以後,又在東北林區建設了7條標準軌道、總長為539公里的森林鐵路。從此,東北林木源源運往日本。1909年至1929年的21年間,僅流送到安東的木筏總數為96800張,總材積為3826萬連(不論木材直徑大小,每八尺為一連,其材積約為0.4~0.6立方米),還有電柱78萬根、雜木1500萬根、枕木18000萬根,總材積當在2000萬立方米左右,消耗森林資源約在6000萬立方米以上。(16)

“九·一八”事變後,掠奪更瘋狂,原木採伐量連年上升。1932年,採伐量為98.7萬立方米;1938年,上升為3 27.1萬立方米;到1945年偽滿政府垮臺,又上升為671萬立方米。消耗森林資源約3倍于此,應在1500~2000萬立方米左右。(17)日本佔領東北14年,從東北掠奪的原木達1億立方米以上。

四、研製細菌武器

1936年,日軍按照天皇裕仁的密令在偽滿國境內成立了兩個細菌武器的研製機構,分別為“關東軍防疫給水部”和“關東軍獸醫預防部”。1941年,兩支部隊改為“第731部隊”和“第100部隊”,分別由軍醫中將石井四郎和少將若松次郎主持,兩支部隊都配有細菌學專家和大量技術人員。實際上,他們都是由日軍參謀本部直接領導的特種部隊。

“731部隊”建在哈爾濱郊區的平房鎮,從事細菌武器研究實驗。下設細菌研究、細菌實驗、細菌生產、防疫給水、總務、診療等8個部,林口、孫吳、海拉爾、牡丹江4個支隊和大連滿鐵衛生研究所,全員為3000多人,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細菌研究機構。它的研究培養裝置,每月可生產鼠疫桿菌菌液1000公斤、跳蚤200公斤(每公斤約有300萬隻)、霍亂菌1000公斤、炭疽桿菌600公斤。從1939年至日本投降,通過細菌實驗在這裡殘殺了3000多名中外抗日志士。日本憲兵和特務機關把抓來的抗日志士送到“731部隊”,由他們進行殘不忍睹的各種試驗。如菌液注射試驗、口服染菌試驗、凍傷試驗、人血和馬血換用試驗、真空環境試驗、人體移植手術試驗、梅毒傳染試驗、武器試驗等。(17)“100部隊”建在長春孟家屯,下設5個部、3個支隊,全員800人,其罪惡行徑甚至還包括摧毀中國的莊稼和牲畜。

1945年,日本關東軍總司令山田乙三預感末日來臨,垂死掙扎,急令731和100部隊“加緊研製各種細菌、藥物,探求大批毒殺人、畜的方法”。為此,他們多次進行實戰演習,造成多地傳染病流行。日軍還在山西、河南等地實施投毒和細菌戰,犯下滔天罪行。(18)至今,在吉林省敦化和黑龍江省東寧等地,日軍當年殘留的細菌彈和毒氣彈仍在貽害著人畜的安全。

歷史可以流逝,但不可忘卻。今天,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時候,我們自然應當學習和頌揚抗日英雄們的精神和偉績。同時我們也不應忘記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因為至今日本國內仍有一批否認戰爭罪行的右翼勢力,“人還在,心不死”,他們仍在向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挑釁。為了把侵略者永遠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我們科技史志工作者必須加強對這一段歷史的研究,挖掘史料,豐富史實,認真修史,包括日本侵華的科技史在內。史實越詳盡,越細節化,就越有力量。要以確鑿的歷史事實教育我們的後代,回擊那些死不認罪的戰敗者的遺老遺少們,也有利於總結歷史經驗,汲取歷史教訓,更好地資政育人,開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