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美麗綻放的五年·女性成長故事會」民樂縣婦幼保健院副院長吳麗萍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這個公眾號哦!

兒童健康的守護神

吳麗萍,女,51歲,本科學歷,婦幼保健院副主任醫師,從事婦女兒童保健工作近30年中,她心系兒童保健事業、專注兒童健康成長,在她和她的團隊共同努力下,民樂兒童基層保健工作到了全面發展,在甘肅省縣級婦幼保健院中名列前茅,兒童保健科2015年6月被甘肅省殘疾人聯合會康復處確定為“貧困智力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專案定點康復機構”、被民樂縣婦聯確定為“婦女兒童愛心家園”,

被民樂縣殘聯確定為“民樂縣殘疾兒童康復中心”。2015年7月,甘肅省婦幼健康服務能力提升培訓會議在民樂縣婦幼保健院順利召開,參會200多名代表參觀學習了兒童保健工作,她為民樂縣兒童保健工作的發展添磚鋪路,多項新業務填補了張掖市婦幼保健工作的空白,
更為民樂縣婦幼保健院贏得了榮譽。

“幹兒童保健這個行業,既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更需要奉獻精神。工作中的韌性和耐心以及吃苦耐勞的思想準備,是從事這個行業的基本素質要求。”吳麗萍醫生這樣認識自己從事的工作。

在近30年的基層保健工作中,她緊緊抓住三級保健網路不放鬆,堅持培訓縣鄉村婦幼保健人員6863人次,足跡踏遍了民樂的村村寨寨,幾乎去過全縣三分之二的兒童家中為做過保健指導。

在作鄉村醫生培訓時,她用圖文並茂的課件,簡單實用的示教工具,通俗易懂的生動語言,角色轉換的互動方式,取得了實實在在的培訓效果。她對鄉村醫生說,我們對目標人群服務得好不好,

要看群眾是否記得你的服務、是否理解你的健教、是否掌握你的指導,如果三個回答是肯定,說明群眾認可並接受了你做的保健服務,瞭解並知曉了你講的健康知識,掌握並應運了你教的適宜技術,在她的傳、幫、帶下,一支有愛心、有技能、有使命感的兒保隊伍貼心的服務在了民樂大地三分之二群眾身邊。

在她所到的村戶家中,她總是與兒童家長們手把手地講解母乳餵養、按時體檢的好處等健康知識,總是手把手傳授摩腹、捏脊和按揉穴位的方法,傳授視、聽覺訓練方法,傳授嬰兒撫觸、嬰兒體操方法,傳授寓教與樂的遊戲方法;為了讓家長接受早期教育的好處,她下鄉入戶時總是帶一些很簡單的早教教具給家長看,示教家長怎麼和孩子玩,在她反復給孩子以實物比劃說硬、軟、大、小後,並不失時機地打開《甘肅省兒童保健手冊》中的“兒童早期教育”一頁說,這就是從自然中開始教育、在玩具中知道為什麼的早期教育,隨後,她用誇讚、肯定的語氣鼓勵年老奶奶、年青媽媽們說給她聽、做給她看,談笑之間,孩子家長們聽懂了的一些知識、掌握了一些方法,讓家長明白了有病及時找醫生、沒病隨時做保健的道理。對於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她列入重點隨訪對象,由她撰寫的論文《民樂縣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兒童營養(KAP)與兒童營養行為和狀況調查》發表在《中國醫學創新》中。同時,她組織單位的十多名同事與我縣的一所小學裡的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以“父母就在你身邊”為主題給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近三年還擔任民樂縣“隴原月嫂”、“家政母嬰服務”培訓班師資。

作為兒童保健科的主管領導,她清晰地認識到創新是醫院綜合實力的體現,是保證醫院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只有通過新技術新項目的引進來帶動學科的發展,才能推動民樂縣兒童保健領域的發展和壯大。

她通過參加外出學習,把學到知識以點及面的引深、托展,前後開展了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NBNA)等多項評估,豐富了兒童發育評估的手段。她接診的兒童中,正常兒童予以早期教育、運動發育落後兒童進行早期干預、殘障兒童進行康復治療,使兒童的潛能得到發展,運動發育得到改進,殘障功能得到改善。近4年來,針對不同年齡階段採用不同神經發育評估共計13776人次,其中篩查出運動發育落後620例、腦性癱瘓11例、多動症5例。對運動發育落後進行早期干預、理療治療,運動發育落後得到改善,90%的患兒運動發育落後得到糾正。

在她考取二級心理諮詢證後,就開始把兒童心理保健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她總是不厭其煩與家長交流養育孩子過程中應該防範的心理問題,比如怎樣讓孩子適應和學會等待,怎樣在飲食過程中培養良好行為等等。兒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家長關注,也需要幼教老師的關注,幾年來,她定期在我縣的托幼機構進行兒童心理保健知識講座12場次,前後對有心理問題的幾十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評估、心理輔導、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採用暗示治療、行為矯正、腦電生物回饋治療、體感音波治療等方法,她先後對失眠症、抑鬱症、焦慮症等42例兒童進行治療,不適症狀均得到了顯著改善。

“早期教育,人們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到兒童的成長方面,而兒童的成長不僅是體格的生長發育問題,醫師不是教師,醫師指導的對象不是兒童本人,而是透過對兒童的檢查得出相應結論,進而為家長提出兒童訓練方案。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去爭取”。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面對需要做康復治療的孩子,她總有心痛、難過、憐惜之感,也正是這種感受使她更重視對高危兒的管理,在一次有180多名鄉村醫生參加的培訓班上,她就一個腦癱兒的願望、家庭的負擔、社會的責任做了舉例分析,當她說到面對一個想走而走不起來的孩子、面對一個憔悴而不斷盡力的家長我們能儘量多做些什麼的時候,她眼含淚水、聲音哽咽,加強高危兒管理的重大意義村醫們明白了……。

為了殘疾兒童的康復,她不只是說在嘴上,而是表現在不停的努力上,在她帶隊參加相關培訓班後,相繼開展了神經反射評定、語言(ST)訓練等多項康復評估方法和康復治療手段,兒童康復業務在她的帶領下建立成長起來。目前,求治於外地的9例殘疾兒童已陸續回來在該院接受她的團隊給予的康復治療,經該院診斷的11例腦性癱瘓兒,經治療後殘損功能均有明顯改善和有所改善。

她就是這樣熱愛她的兒童保健事業,以吳麗萍為學科帶頭人形成的兒童保健團隊心齊氣正,她除了耐心向年輕醫生傳授專業知識外,更向他們傳授愛崗敬業、廉潔行醫的精神,用自身的言行傳授如何與兒童家長溝通和取得信任,讓他們樂意配合治療。“良好的醫德醫風是一名合格醫生的必備素質,建立和諧的醫患關係,減輕病人的身體、精神負擔,應是我們每個醫生服務于民的基本準繩。”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就是憑著這種執著的工作信念與處世態度,贏得了廣大患者的尊重和同事的認可。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她憑一種責任、一顆愛心、一張不停嘮叨的嘴、一雙纖細勤快的手播撒著人間真情與厚愛,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忙碌著、默默奮鬥著。

1

END

1

長按指紋

一鍵關注

示教家長怎麼和孩子玩,在她反復給孩子以實物比劃說硬、軟、大、小後,並不失時機地打開《甘肅省兒童保健手冊》中的“兒童早期教育”一頁說,這就是從自然中開始教育、在玩具中知道為什麼的早期教育,隨後,她用誇讚、肯定的語氣鼓勵年老奶奶、年青媽媽們說給她聽、做給她看,談笑之間,孩子家長們聽懂了的一些知識、掌握了一些方法,讓家長明白了有病及時找醫生、沒病隨時做保健的道理。對於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她列入重點隨訪對象,由她撰寫的論文《民樂縣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兒童營養(KAP)與兒童營養行為和狀況調查》發表在《中國醫學創新》中。同時,她組織單位的十多名同事與我縣的一所小學裡的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以“父母就在你身邊”為主題給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近三年還擔任民樂縣“隴原月嫂”、“家政母嬰服務”培訓班師資。

作為兒童保健科的主管領導,她清晰地認識到創新是醫院綜合實力的體現,是保證醫院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只有通過新技術新項目的引進來帶動學科的發展,才能推動民樂縣兒童保健領域的發展和壯大。

她通過參加外出學習,把學到知識以點及面的引深、托展,前後開展了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NBNA)等多項評估,豐富了兒童發育評估的手段。她接診的兒童中,正常兒童予以早期教育、運動發育落後兒童進行早期干預、殘障兒童進行康復治療,使兒童的潛能得到發展,運動發育得到改進,殘障功能得到改善。近4年來,針對不同年齡階段採用不同神經發育評估共計13776人次,其中篩查出運動發育落後620例、腦性癱瘓11例、多動症5例。對運動發育落後進行早期干預、理療治療,運動發育落後得到改善,90%的患兒運動發育落後得到糾正。

在她考取二級心理諮詢證後,就開始把兒童心理保健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她總是不厭其煩與家長交流養育孩子過程中應該防範的心理問題,比如怎樣讓孩子適應和學會等待,怎樣在飲食過程中培養良好行為等等。兒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家長關注,也需要幼教老師的關注,幾年來,她定期在我縣的托幼機構進行兒童心理保健知識講座12場次,前後對有心理問題的幾十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評估、心理輔導、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採用暗示治療、行為矯正、腦電生物回饋治療、體感音波治療等方法,她先後對失眠症、抑鬱症、焦慮症等42例兒童進行治療,不適症狀均得到了顯著改善。

“早期教育,人們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到兒童的成長方面,而兒童的成長不僅是體格的生長發育問題,醫師不是教師,醫師指導的對象不是兒童本人,而是透過對兒童的檢查得出相應結論,進而為家長提出兒童訓練方案。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去爭取”。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面對需要做康復治療的孩子,她總有心痛、難過、憐惜之感,也正是這種感受使她更重視對高危兒的管理,在一次有180多名鄉村醫生參加的培訓班上,她就一個腦癱兒的願望、家庭的負擔、社會的責任做了舉例分析,當她說到面對一個想走而走不起來的孩子、面對一個憔悴而不斷盡力的家長我們能儘量多做些什麼的時候,她眼含淚水、聲音哽咽,加強高危兒管理的重大意義村醫們明白了……。

為了殘疾兒童的康復,她不只是說在嘴上,而是表現在不停的努力上,在她帶隊參加相關培訓班後,相繼開展了神經反射評定、語言(ST)訓練等多項康復評估方法和康復治療手段,兒童康復業務在她的帶領下建立成長起來。目前,求治於外地的9例殘疾兒童已陸續回來在該院接受她的團隊給予的康復治療,經該院診斷的11例腦性癱瘓兒,經治療後殘損功能均有明顯改善和有所改善。

她就是這樣熱愛她的兒童保健事業,以吳麗萍為學科帶頭人形成的兒童保健團隊心齊氣正,她除了耐心向年輕醫生傳授專業知識外,更向他們傳授愛崗敬業、廉潔行醫的精神,用自身的言行傳授如何與兒童家長溝通和取得信任,讓他們樂意配合治療。“良好的醫德醫風是一名合格醫生的必備素質,建立和諧的醫患關係,減輕病人的身體、精神負擔,應是我們每個醫生服務于民的基本準繩。”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就是憑著這種執著的工作信念與處世態度,贏得了廣大患者的尊重和同事的認可。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她憑一種責任、一顆愛心、一張不停嘮叨的嘴、一雙纖細勤快的手播撒著人間真情與厚愛,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忙碌著、默默奮鬥著。

1

END

1

長按指紋

一鍵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