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億美元打包多位好萊塢導演,是國內資本的狂歡還是最後的瘋狂?

目前,中國社會正處於關鍵的轉型期,而中國電影市場亦是處於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狀態。

“百花爭鳴,百舸爭流”之下,一些電影製作者已經不再滿足於本土化的電影模式或元素,開始前往電影工業高度發達的西方好萊塢“取經”。這次更有土豪公司,直接豪擲重金打包簽約多位好萊塢大片導演。

據《好萊塢報導者》爆料,來自中國的星光文化娛樂集團投入1億美元基金,用來簽約不同類型的好萊塢大片導演,並與他們合作開發中國大片,

3年6部電影的計畫可謂雄心勃勃。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娛樂公司,帶著一股神秘與土豪混雜的氣質,大步流星地進入人們的視野。

而外媒曝光的將要與之合作的導演名單有:F·加里·格雷(《速度與激情8》、《重出康普頓》)、羅蘭·艾默里奇(《獨立日》系列,《後天》)、溫子仁(《海王》、《速度與激情7》、《招魂》系列),朱浩偉(《驚天魔盜團2》)等好萊塢耳熟能詳的名字。

據悉,羅蘭·艾默里奇與F·加里·格雷的合同裡,

明確要求他們分別在三年內提出3部電影拍攝計畫供星光文化考慮,同時還杜絕了他們與其他中國公司合作的可能性。

可是,影視作品中“中餐西做”的模式在中國電影市場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從1957年第一部中外合拍片《風箏》開始(中國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郎斯藝術製片公司合作拍攝),

到薩姆·哈格裡夫在票房封神的《戰狼2》中擔任動作指導或說是動作導演,不敢說具體有多少部各種各樣的合拍作品,但絕對不是一個小數;包括張藝謀執導的《長城》,除了導演張藝謀以外,無論是主演、製片人、監製、副導演、攝影、剪輯、配樂、選角導演,還是造型設計、美術設計、服裝設計、視覺特效、錄音甚至連佈景師等等,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好萊塢班底和團隊,
以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電影製作者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中國電影的製作當中。

但,這並不意味著好萊塢團隊的打造電影就一定能夠讓中國觀眾買單,《長城》既是重金打造,又是國際大合作,但,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均毀譽參半。

票房火爆的《戰狼2》,因為有薩姆·哈格裡夫參與動作指導,使得電影裡某些動作場景已經達到好萊塢動作片的水準,

這些對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的確是個加分項,但,反觀同檔期上映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雖然在電影特效製作上,因為邀請了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獎的安東尼·拉默里納拉加盟而大放光彩,但因為劇情不完整、故事邏輯缺失等硬傷,使得該片口碑、票房遠不及預期,難怪有網友如此評論:“《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最走心的是特效,而不是劇情”。

當一部電影能夠誇的只有特效的時候,這部電影基本就沒有什麼真正的市場價值和期待值了。因為,如果看特效電影的話,好萊塢進口大片機會全是,市場上並不稀缺。一如現在的3D電影,前幾年還能作為噱頭吸引部分觀眾走進影院,現在很少有觀眾因為這部是3D而買電影票。而據北美的市場資料顯示,去年,北美3D電影的票房整體下滑超過8%,而從3D技術誕生到現在也僅僅只有10年的時間,很多北美觀眾已經對這種科技失去了熱情,甚至愈發覺得無趣。所以,追根溯源,一部好電影,不僅僅是說了一個好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把故事說好。西方的製作團隊也好,視覺特效也罷,抑或3D元素等其他技術層面能夠解決的問題都只是為了更好地把電影故事講好,而不是喧賓奪主弄巧成拙。

特別是經過今年暑期檔的洗禮,以後的進口片也好,合拍片也罷,在北美票房好的,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未必就一定好,比如正在上映的《極盜車神》,製作成本3400萬美元,北美票房1.01億美元,在內地電影市場上映5天票房僅累計9000多萬;在北美市場票房不好的,在中國可能也好不到哪裡去,比如《星際特工:千星之城》,製作成本2.1億美元,北美票房3900萬美元,內地上映5天不到3億人民幣,預估總票房在5億以內。

其實,隨著觀影人群鑒賞能力的提升,生搬硬套好萊塢元素的電影肯定會遭到市場唾棄。只有合理有節制地使用西方元素,將中西元素有機結合,才能創造出高票房、好口碑的電影。再拿《星際特工:千星之城》來舉例,電影其實並不差,而這部電影背後也站著一家中國公司:基美影業。

這是一家曾經靠做批片發行起家的內地公司,以前靠批片沒少賺錢,但是,自從將大手筆投資中外合拍片,且綁定了呂克貝松以後,幾乎已經陷入了虧損的泥淖,《星際特工:千星之城》是基美影業投資的中外合拍的一次大手筆,豪擲5000萬美元,該片除中國外,全球其他地方的累計票房約1.3億美金,該片投資2.1億美金,能不能回本或者賺錢,只有看內地票房最終能走到多高了。

就目前而言,賺錢的可能性還是很小的。而該公司與而呂克貝松合作的上一部電影叫《勇士之門》,是老呂的公司與基美影業聯合出品,老呂還是編劇,還請了趙又廷、倪妮等一票中外知名演員主演,但中國內地票房僅2200萬,豆瓣電影評分只有3.5,慘敗和口碑雙雙撲街,從而導致基美影業當年業績狂跌兩個多億。

再簡單舉例,很多國內公司熱衷的中韓合拍,幾乎沒有一部中韓合拍片是賺錢的,票房稍微好點的比如《賞金獵人》,但票房也僅僅2.13億,都是中韓當紅人氣明星主演。其他的就不一一列舉了。

電影日報認為,一部票房與口碑並駕齊驅的電影,並不在於一定綁定哪些國外大導演抑或大製作,反而是本土導演,甚至是新導演更容易成為市場的票房黑馬。以前甯浩是,後來徐崢是,現在吳京依然是,都是由名不見經傳的小導演甚至跨界導演創造出來的一個又一個票房奇跡。這和炒股的道理是一樣的,當所有人都認為這檔股票要漲的時候,往往風險聚集到了一定程度,一點兒風吹草動就會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而那些依託國外大牌來壯膽的投資方或者資本,說白了,更多的是因為自己缺乏基本的市場判斷能力,只不過因為有錢,所以扯一些虎皮當大旗,運氣好呢,備不住就賺了,運氣不好的,那賠得底兒掉!

我們樂見國內資本在中國電影市場狂歡,但願不是最後的瘋狂。

當一部電影能夠誇的只有特效的時候,這部電影基本就沒有什麼真正的市場價值和期待值了。因為,如果看特效電影的話,好萊塢進口大片機會全是,市場上並不稀缺。一如現在的3D電影,前幾年還能作為噱頭吸引部分觀眾走進影院,現在很少有觀眾因為這部是3D而買電影票。而據北美的市場資料顯示,去年,北美3D電影的票房整體下滑超過8%,而從3D技術誕生到現在也僅僅只有10年的時間,很多北美觀眾已經對這種科技失去了熱情,甚至愈發覺得無趣。所以,追根溯源,一部好電影,不僅僅是說了一個好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把故事說好。西方的製作團隊也好,視覺特效也罷,抑或3D元素等其他技術層面能夠解決的問題都只是為了更好地把電影故事講好,而不是喧賓奪主弄巧成拙。

特別是經過今年暑期檔的洗禮,以後的進口片也好,合拍片也罷,在北美票房好的,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未必就一定好,比如正在上映的《極盜車神》,製作成本3400萬美元,北美票房1.01億美元,在內地電影市場上映5天票房僅累計9000多萬;在北美市場票房不好的,在中國可能也好不到哪裡去,比如《星際特工:千星之城》,製作成本2.1億美元,北美票房3900萬美元,內地上映5天不到3億人民幣,預估總票房在5億以內。

其實,隨著觀影人群鑒賞能力的提升,生搬硬套好萊塢元素的電影肯定會遭到市場唾棄。只有合理有節制地使用西方元素,將中西元素有機結合,才能創造出高票房、好口碑的電影。再拿《星際特工:千星之城》來舉例,電影其實並不差,而這部電影背後也站著一家中國公司:基美影業。

這是一家曾經靠做批片發行起家的內地公司,以前靠批片沒少賺錢,但是,自從將大手筆投資中外合拍片,且綁定了呂克貝松以後,幾乎已經陷入了虧損的泥淖,《星際特工:千星之城》是基美影業投資的中外合拍的一次大手筆,豪擲5000萬美元,該片除中國外,全球其他地方的累計票房約1.3億美金,該片投資2.1億美金,能不能回本或者賺錢,只有看內地票房最終能走到多高了。

就目前而言,賺錢的可能性還是很小的。而該公司與而呂克貝松合作的上一部電影叫《勇士之門》,是老呂的公司與基美影業聯合出品,老呂還是編劇,還請了趙又廷、倪妮等一票中外知名演員主演,但中國內地票房僅2200萬,豆瓣電影評分只有3.5,慘敗和口碑雙雙撲街,從而導致基美影業當年業績狂跌兩個多億。

再簡單舉例,很多國內公司熱衷的中韓合拍,幾乎沒有一部中韓合拍片是賺錢的,票房稍微好點的比如《賞金獵人》,但票房也僅僅2.13億,都是中韓當紅人氣明星主演。其他的就不一一列舉了。

電影日報認為,一部票房與口碑並駕齊驅的電影,並不在於一定綁定哪些國外大導演抑或大製作,反而是本土導演,甚至是新導演更容易成為市場的票房黑馬。以前甯浩是,後來徐崢是,現在吳京依然是,都是由名不見經傳的小導演甚至跨界導演創造出來的一個又一個票房奇跡。這和炒股的道理是一樣的,當所有人都認為這檔股票要漲的時候,往往風險聚集到了一定程度,一點兒風吹草動就會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而那些依託國外大牌來壯膽的投資方或者資本,說白了,更多的是因為自己缺乏基本的市場判斷能力,只不過因為有錢,所以扯一些虎皮當大旗,運氣好呢,備不住就賺了,運氣不好的,那賠得底兒掉!

我們樂見國內資本在中國電影市場狂歡,但願不是最後的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