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解讀“關於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中發揮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作用的指導意見”從不同角度關注留守兒童

最近,網路熱播的短視頻“格鬥孤兒”引起公眾熱議,

孤兒們的去與留牽動著公眾的心。前不久,民政部、教育部、財政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中發揮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作用的指導意見”,更進一步地明確了社工如何參與到留守兒童關愛的工作中去。

據瞭解,2013年全國婦聯發佈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研究方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中抽取126萬人口樣本量,

推算18歲以下父母一方外出的少年兒童達6102.55萬。民政部以不滿16周歲,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的留守兒童為統計對象,數量達到902萬。

“關於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中發揮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作用的指導意見”對於像“格鬥孤兒”這類群體來說將帶來怎樣的改善?對於社會工作者來說又有哪些意義?就此,

《公益時報》記者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副院長高玉榮(主要負責兒童工作研究),看看她是如何解讀這份檔的!

《公益時報》:您認為這份檔的發佈對社工和留守兒童來說分別有哪些意義?

高玉榮:對社工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契機,現在,社工大部分集中在城區,真正踏到一線的非常少(主要原因:大陸社工專業起步晚,目前每年的應屆畢業生並不多,即使畢業生直接進入農村,

由於語言、生活條件、不熟悉村民狀況等,也很難適應並融入到村裡的各項活動中等等),這次檔明確的規定了社會工作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應該做哪些工作,更具體的就是要加強基層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這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首先取得社工員證書,加上幾年社會工作的實地經驗,他們就有條件報考國家的助理社工師和社工師的考試。

對於留守兒童而言,甚至於對所有的兒童,都有很大的意義,引入社工的工作理念進入村或居委會,是個很好的工作方法。

《公益時報》:從各地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方面,有哪些省份或機構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

高玉榮:之前,國家民政部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有一個合作專案,在5省12縣120個村做了個“兒童身邊有服務”專案,此專案能夠及時地將兒童政策零距離地傳遞到兒童身邊,

在村裡設定一個人(兒童主任,管理全村兒童)、一個家(兒童之家,活動場所),建立一個管理體系。

管理體系包括:

1、 建立縣各政府部門、包括工青婦、殘聯、關工委都參加的領導小組,主管縣領導為組長、民政局長為副組長,直接解決兒童中發現的問題;

2、 鄉鎮政府積極配合;

3、 村或居委會兒童主任,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及時上報。

北京師範大學就此組織了五所大學向每個省派了一名社工專家,對5個省的示範點120個村進行社工知識傳播,並培訓了一批最基層的社會工作人員。此項目於2010年的5月份啟動至2015年的6月份結束,在2014年的時候,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把這個專案作為典範工程向世界推廣,他們熱情的說這是中國赤腳社工,並通過網路進行傳播。

2015年6月1日,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新疆部的兒童主任曾經說過“我們有兒童主任的村,沒有上街去參與暴亂的人,因為我們把兒童的問題解決了,殘疾孩子、困境孩子包括貧困家庭的問題都解決了,他們還有什麼理由去街上拿著砍刀去砍人呢?”

為了能在更多的地區開展這個專案。2015年底民政部啟動了百縣千村計畫,也就是說每個省都有示範點,在全國100個縣,每個縣都帶上10個村,來進一步擴大影響力。2016年6月,“國務院關於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明確說到,一定要在全國建立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的計畫,逐步完善縣、鄉鎮、村的保障體系建設,也一併確定了18類困境兒童的幫扶辦法。

《公益時報》:您覺得文件值得關注的亮點有哪些?

高玉榮:我覺得最亮的一點,就是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訓,檔明確地說明逐步向鄉鎮、民政助理、村居兩委人員、家庭關係協調員、兒童督導員、衛保專幹、基層婦女工作者、基層青少年事務工作者開展各類培訓,接受繼續教育和專業的人才培訓,使他們進入社工員的序列,這樣的話才能培養出大批人才,這不是短時間靠大學教育就能完成的。

《公益時報》:對於社工培養方面您有哪些見解呢?

高玉榮:之前,在重慶市最早在居委會、村委會培養了大批的社工員,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典型。5省12縣項目,每個省都有一個社工專家,指導項目進行,傳授最基礎的社工知識,並組織編輯了三本書:第一本書是社工的基礎理論知識;第二本書是如何帶著孩子做遊戲;第三本書是兒童主任的問答,當你碰到什麼問題的時候有哪個政策是支持的,怎麼去解決問題。這三本書面向120個村。

最近,扶貧基金會在四川和貴州200個村做童伴計畫專案,愛佑基金會的"愛佑安生"困境兒童幫扶項目,世界宣明會的流動兒童項目等,都在做兒童保護方面的相關的工作。最突出的是安徽省,全省1.7萬個村或居委會都設立了兒保的專幹,在村或居委會,專幹把兒童福利與保護由一個人來做負責人。

目前,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在錄製大約30-40節課,內容包括社工如何去工作、學習兒童權利公約、社工員知識問答等,需要考取社工證的社會工作者也可以通過網課繼續學習,這樣可以培養出大批的基層社工力量。

《公益時報》:對於無人監護或遭受監護侵害的農村留守兒童有哪些應急處置工作?

高玉榮:北京市,在國務院36號檔的下發後,預計在5個區開展先行先試(做一個兒童庇護所,每個庇護所帶10個村或居委會)。如果發現留守兒童或流動兒童、流浪兒童、受家暴的兒童,都可以首先有一個臨時的庇護場所,然後再跟社區、家庭對接,這是很好的應急處理方法。

《公益時報》:此文件對於類似于“格鬥孤兒”的群體來說有哪些影響?

高玉榮::在涼山3個縣有30個村設立了兒童主任的項目,每個村都有獨立生活的孤兒,有的兩三個男孩兒在一起生活,有的一個女孩兒帶著兩個弟弟或妹妹,他們在生活上面都得到了幫助。

對於孤兒,國家有政策每人每個月最低能得到600塊錢生活補貼,2017年四川提高到810元,他們的生活是沒有問題。只要村主任或居委會負責任,是能夠正常上學的。他的親屬也會養育他。

在高玉榮看來,處理格鬥孤兒一事,應該以兒童的利益保障最大為優先的原則,可以徵求兒童的意願,是否願意繼續留下訓練(他們畢竟離開學校很長時間了,回去直接返校學習也有非常大的困難,各學校由於師資緊張,沒有辦法給與落下課程的補習),是否可以向國家體校一樣請有資質的老師進駐訓練場所,每天有規定的文化課的教育,使這些小鬥士既能正常完成國家的義務教育文化課程,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參加到格鬥訓練中,當然兒童的養育最好還是在家庭裡。

◯ 感謝您對公益時報的關注,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回復「轉載」取得授權。

作者:王心怡《公益時報》

來源| 公益時報

責任編輯| 于俊如

微信編輯| 吳麗萍

官網:www.gongyishibao.com

長按識別二維碼獲取更多資訊

對5個省的示範點120個村進行社工知識傳播,並培訓了一批最基層的社會工作人員。此項目於2010年的5月份啟動至2015年的6月份結束,在2014年的時候,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把這個專案作為典範工程向世界推廣,他們熱情的說這是中國赤腳社工,並通過網路進行傳播。

2015年6月1日,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新疆部的兒童主任曾經說過“我們有兒童主任的村,沒有上街去參與暴亂的人,因為我們把兒童的問題解決了,殘疾孩子、困境孩子包括貧困家庭的問題都解決了,他們還有什麼理由去街上拿著砍刀去砍人呢?”

為了能在更多的地區開展這個專案。2015年底民政部啟動了百縣千村計畫,也就是說每個省都有示範點,在全國100個縣,每個縣都帶上10個村,來進一步擴大影響力。2016年6月,“國務院關於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明確說到,一定要在全國建立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的計畫,逐步完善縣、鄉鎮、村的保障體系建設,也一併確定了18類困境兒童的幫扶辦法。

《公益時報》:您覺得文件值得關注的亮點有哪些?

高玉榮:我覺得最亮的一點,就是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訓,檔明確地說明逐步向鄉鎮、民政助理、村居兩委人員、家庭關係協調員、兒童督導員、衛保專幹、基層婦女工作者、基層青少年事務工作者開展各類培訓,接受繼續教育和專業的人才培訓,使他們進入社工員的序列,這樣的話才能培養出大批人才,這不是短時間靠大學教育就能完成的。

《公益時報》:對於社工培養方面您有哪些見解呢?

高玉榮:之前,在重慶市最早在居委會、村委會培養了大批的社工員,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典型。5省12縣項目,每個省都有一個社工專家,指導項目進行,傳授最基礎的社工知識,並組織編輯了三本書:第一本書是社工的基礎理論知識;第二本書是如何帶著孩子做遊戲;第三本書是兒童主任的問答,當你碰到什麼問題的時候有哪個政策是支持的,怎麼去解決問題。這三本書面向120個村。

最近,扶貧基金會在四川和貴州200個村做童伴計畫專案,愛佑基金會的"愛佑安生"困境兒童幫扶項目,世界宣明會的流動兒童項目等,都在做兒童保護方面的相關的工作。最突出的是安徽省,全省1.7萬個村或居委會都設立了兒保的專幹,在村或居委會,專幹把兒童福利與保護由一個人來做負責人。

目前,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在錄製大約30-40節課,內容包括社工如何去工作、學習兒童權利公約、社工員知識問答等,需要考取社工證的社會工作者也可以通過網課繼續學習,這樣可以培養出大批的基層社工力量。

《公益時報》:對於無人監護或遭受監護侵害的農村留守兒童有哪些應急處置工作?

高玉榮:北京市,在國務院36號檔的下發後,預計在5個區開展先行先試(做一個兒童庇護所,每個庇護所帶10個村或居委會)。如果發現留守兒童或流動兒童、流浪兒童、受家暴的兒童,都可以首先有一個臨時的庇護場所,然後再跟社區、家庭對接,這是很好的應急處理方法。

《公益時報》:此文件對於類似于“格鬥孤兒”的群體來說有哪些影響?

高玉榮::在涼山3個縣有30個村設立了兒童主任的項目,每個村都有獨立生活的孤兒,有的兩三個男孩兒在一起生活,有的一個女孩兒帶著兩個弟弟或妹妹,他們在生活上面都得到了幫助。

對於孤兒,國家有政策每人每個月最低能得到600塊錢生活補貼,2017年四川提高到810元,他們的生活是沒有問題。只要村主任或居委會負責任,是能夠正常上學的。他的親屬也會養育他。

在高玉榮看來,處理格鬥孤兒一事,應該以兒童的利益保障最大為優先的原則,可以徵求兒童的意願,是否願意繼續留下訓練(他們畢竟離開學校很長時間了,回去直接返校學習也有非常大的困難,各學校由於師資緊張,沒有辦法給與落下課程的補習),是否可以向國家體校一樣請有資質的老師進駐訓練場所,每天有規定的文化課的教育,使這些小鬥士既能正常完成國家的義務教育文化課程,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參加到格鬥訓練中,當然兒童的養育最好還是在家庭裡。

◯ 感謝您對公益時報的關注,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回復「轉載」取得授權。

作者:王心怡《公益時報》

來源| 公益時報

責任編輯| 于俊如

微信編輯| 吳麗萍

官網:www.gongyishibao.com

長按識別二維碼獲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