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當你發現你當初的選擇並不是今天想要的結果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有多少人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夢想?有多少人實現了自己小時候的夢想?有多少人雖然沒有實現小時候的夢想,但是一點也不遺憾,其實更喜歡今天從事的工作和人生的方向?

也許會有朋友說:OH,NO!如果我當初去實現自己小時候的夢想,我的今天一定不會這樣。

哦,我可能會思考的是:喬布希當時如果不是大學退學,可能我們今天都不至於成為“愛瘋”一代;如果諸時健不是坐過牢,他今天也很難回歸自然給我們種植了這麼多原生態的柳丁;如果數學家約翰.福布斯.納什如果不是潛心研究微積分幾何得了精神分裂症,

他後來是否能夠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所以,關於“如果當初……我今天……”這樣的因果關係,其實很難成立。因為你的今天已成事實,不管是不是自己喜歡的樣子。

比方說,我在生活中經常聽到的是:“如果我當初不是嫁給他,我今天就不會過得這麼糟糕”。

有朋友跟我這樣抱怨的時候,我就“笑話”她:你當初可以不嫁給他。當然,好朋友之間這樣笑侃,我遭來的也只是被她的眼神“殺死”。回味這句話,平心而論,你的選擇真的跟他沒有關係。“他”是什麼?“他”只是一個符號,一個代表。代表你對幸福的憧憬和希望,代表對愛的寄託和索求。事實上,

你要的這些“代表”,只是你想要的,他有權利不給你。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因為他是你的丈夫,他就必須如你所願。

我更喜歡把我的憧憬和希望、我的寄託和索求回歸到我的身上。 我今天還跟一個學生說:為什麼在心理學上的書面表達上,我們更傾向于把“愛人”、“夫妻”描述為“伴侶”。因為心理學強調人格的獨立性。對方成為你的“丈夫”或“妻子”,他(她)不是你的附屬品,更不是傭人,

必須達成你內心的每個願望。他(她)是你人生當中某個階段的心靈驛站,彼此相輔相成、相互依戀,又獨立存在。如果在談戀愛之前先愛上自己,如果在結婚之前先嫁給自己。你會發現你的伴侶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你也不會在寒冷的“冬天”裡,有那麼多實現不了的願望,而被“凍死”。實際上,很多時候是被自己的負面信念“凍死”。

所以,當你發現你當初的選擇並不是今天想要的結果時,

我們該怎麼辦呢?

想到一個事情:女兒上小學之前,她的願望就是做一名醫生,這個信念非常的頑固,哪怕她有再多的其它的興趣愛好。她說:因為媽媽身體不好,做醫生我可以保護媽媽。我一直因為她的這個單純的願望感動得一把眼淚。上小學一個月之後,她某個晚上突然說:媽媽,我不想做醫生了,我想做老師!我說,這是個非常崇高的職業,為什麼突然不想做醫生,想做老師了呢?女兒說:我也不知道,感覺做老師很快樂。我教你我學的東西,我覺得媽媽你也很快樂……太棒了!這就是我對孩子最大的心願:做一個快樂平安健康的平凡人。

或許,有一天,孩子再大一些,在她成長的每個階段,她的願望都還會在不斷變化,可是她的信念不變:我做的事情一定是我喜歡的,我的願望一定是讓我幸福的,我過的日子一定是我想要的,發生問題我是有能力解決的……我想,這個才是我希望從我身上延續到她的生命裡的。

從一個事情的表面上糾結,本質永遠不會改變。本質是什麼?本質一定不是他、不是你們這段感情,而是你的信念。事情的表面是“選擇的結果不是我想要的” ,而從諮詢師的角度,我會思考,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你總是只是停留在“我不想要”,然後去抱怨,然後把責任完全歸結到對方(當然對方一定有屬於他的責任)。而解決問題的態度是:我想要什麼?我當初選擇他是因為什麼?是什麼在讓大家都在變化?我可以做什麼讓彼此變得更好?我是否願意承受自己做更多的努力需要付出的代價,這些代價可能是:接受、忍耐、心平氣和地表達……如果我做了努力,但是最終的結果也不是我想要的,我是否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我有一個同學,跟我講述了她的婚變後,很辛苦地做了一年的自我轉變和提升,最終沒有辦法可以讓這個婚姻保持完整。她恨了我很長時間,覺得一切的努力都是白費,是因為我讓她這麼痛苦的折磨自己堅持了一年。平心而論,我沒有給她任何建議,一切是她的選擇。因為她的恨,我們很長時間沒有辦法聯繫互動。直至前段時間,她說她準備要結婚了,和另外一個人。她說,很感恩我陪她一起走過那段煎熬的歲月,那一年,那些良好信念的種子不知不覺在生根發芽。後來遇到現在的老公,她才知道原來用對方式去愛一個人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曾經煎熬式的內觀和感悟自己,也許這段緣分也會被錯過……她很自責曾經那樣對我。

我笑著說,我的來訪者當中,脾氣態度更惡劣的有的是,但是,我相信你和他們是因為內心的疾苦當下得不到解脫而不是針對我。在我們人生的選擇中,不是所有的選擇當下都會有結果,也不是所有的選擇都會保持一個如意的結果。就像孩子時候的願望,人在成長,內心的需求就會發生變化。諮詢師唯一要做的事情只是讓你找到從前的自己,本質裡想要的東西。

所以,我習慣把眼光放到3年、5年、10年後,看看我今天堅持的煎熬,能不能成為一個我喜歡的自己——這個才是結果。

想做老師了呢?女兒說:我也不知道,感覺做老師很快樂。我教你我學的東西,我覺得媽媽你也很快樂……太棒了!這就是我對孩子最大的心願:做一個快樂平安健康的平凡人。

或許,有一天,孩子再大一些,在她成長的每個階段,她的願望都還會在不斷變化,可是她的信念不變:我做的事情一定是我喜歡的,我的願望一定是讓我幸福的,我過的日子一定是我想要的,發生問題我是有能力解決的……我想,這個才是我希望從我身上延續到她的生命裡的。

從一個事情的表面上糾結,本質永遠不會改變。本質是什麼?本質一定不是他、不是你們這段感情,而是你的信念。事情的表面是“選擇的結果不是我想要的” ,而從諮詢師的角度,我會思考,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你總是只是停留在“我不想要”,然後去抱怨,然後把責任完全歸結到對方(當然對方一定有屬於他的責任)。而解決問題的態度是:我想要什麼?我當初選擇他是因為什麼?是什麼在讓大家都在變化?我可以做什麼讓彼此變得更好?我是否願意承受自己做更多的努力需要付出的代價,這些代價可能是:接受、忍耐、心平氣和地表達……如果我做了努力,但是最終的結果也不是我想要的,我是否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我有一個同學,跟我講述了她的婚變後,很辛苦地做了一年的自我轉變和提升,最終沒有辦法可以讓這個婚姻保持完整。她恨了我很長時間,覺得一切的努力都是白費,是因為我讓她這麼痛苦的折磨自己堅持了一年。平心而論,我沒有給她任何建議,一切是她的選擇。因為她的恨,我們很長時間沒有辦法聯繫互動。直至前段時間,她說她準備要結婚了,和另外一個人。她說,很感恩我陪她一起走過那段煎熬的歲月,那一年,那些良好信念的種子不知不覺在生根發芽。後來遇到現在的老公,她才知道原來用對方式去愛一個人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曾經煎熬式的內觀和感悟自己,也許這段緣分也會被錯過……她很自責曾經那樣對我。

我笑著說,我的來訪者當中,脾氣態度更惡劣的有的是,但是,我相信你和他們是因為內心的疾苦當下得不到解脫而不是針對我。在我們人生的選擇中,不是所有的選擇當下都會有結果,也不是所有的選擇都會保持一個如意的結果。就像孩子時候的願望,人在成長,內心的需求就會發生變化。諮詢師唯一要做的事情只是讓你找到從前的自己,本質裡想要的東西。

所以,我習慣把眼光放到3年、5年、10年後,看看我今天堅持的煎熬,能不能成為一個我喜歡的自己——這個才是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