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監管時論」基於國家安全、金融監管與擾動因素,對當前防控金融風險的再認識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作者供職于中國工商銀行

在2014年4月15日召開的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對國家安全問題的新概括、新論斷和新思想。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要以經濟安全為基礎。2017年7月14日至15日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

必須加強党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遵循金融發展規律,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創新和完善金融調控,健全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推進構建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加快轉變金融發展方式,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國家金融安全,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迴圈、健康發展。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

金融發展日新月異,金融不僅是社會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而且對價值形成、產業變革、社會推演、資訊交互、文化生態等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金融已成為國家安全的時代內涵。2017年以來,強化金融監管,治理金融亂象,防範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成為業內及社會關注的熱點。加強金融監管,已成為當前“一行三會”的工作重點,隨之有關加強管理、規範經營、約束行為、懲治亂象、維護權益的法規、規章、制度檔密集出臺。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我國加強了有關金融市場建設,多層次、多元化、互補型的金融市場體系基本確立。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及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風暴後,穩妥處理好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金融全球化與資本開放等多方面關係,是我國金融業健康發展需要認真思考、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金融危機後,國內金融機構種類、數量等快速增長,

各類金融資產規模不斷擴大,金融創新能力迅速提高,疊加資訊科技因素,金融業態和生態發生了顛覆性變化。雖然一些積極變化值得肯定,但是隨之出現的一些現象和暴露出的一些問題,潛伏甚至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風險。

金融市場的創新與活躍,使得金融業中不同機構的業務範圍與邊界逐漸變得模糊不清,交叉業務與跨業交易行為激增。

一些機構通過走通道、加杠杆等方式,在同業、理財、資管、票據等業務上形成高杠杆、高關聯、長鏈條、多結構、跨行業、跨市場等現象,產生了“香腸式”“套娃式”產品,引發了理財產品“飛單”私售、票據業務“蘿蔔章”造假等怪相,代客操作、充當掮客等違規行為屢查屢犯。這些暴露出的問題,既容易引發交叉性風險傳遞,又會導致資金在金融體系內滯留,形成資金空轉,以錢炒錢,造成“脫實向虛”。不僅加劇了機構資產泡沫化程度,而且對金融監管和管理提出了新挑戰,形成了影響我國金融業健康發展的諸多擾動因素。

1

我國積極探索金融監管新機制

金融危機後,以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為代表的國際監管機構,建立起了“錘、劍、盾、鏟”等組合工具在內的監管體系。“錘”意在限制金融機構的規模擴張,過大的規模將給予懲罰性監管;“劍”意在限制金融機構的業務範圍,包括自營交易、潛在客戶利益衝突等;“盾”意在提升金融機構的全面風險管理水準,強調風險治理、建立風險文化等;“鏟”意在加強金融機構的可處置性,建立合理的淘汰機制。參照國際監管機構確立的金融監管改革框架,在金融危機後,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監管機構大多推出了改革方案。中國銀行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課題組認為,美國在危機後的金融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由於監管體系和措施比較完整,標準相對較高,美國的監管框架及措施可作為持續優化我國銀行業監管體系的一個參照。同時,他們還總結了金融危機後系統重要性銀行國際監管改革呈現出的監管嚴格化、統一化、全面化、層次化、差異化、互動化等六方面特徵。

當前,我國正在積極探索金融監管的新機制、新規則、新規範。關於監管模式問題,雖然已討論多年,但是隨著2017年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話題的升溫,在分業監管還是混業監管的問題上,學者們再次產生分歧(表1)。

表1 學者對於金融監管的觀點

金融危機凸顯了構建宏觀審慎監管框架,根據需求採取有效宏觀審慎監管工具,以緩解日益加劇的金融失衡的重要性(表2)。

表2 學者對於宏觀審慎監管的觀點

作為金融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尤為重要(表3)。

表3 學者對於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的觀點

2

我國經濟穩中向好 多項經濟因素走勢分化

2017年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延續了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穩的基礎更加鞏固,好的態勢更加明顯,服務業和消費保持最高貢獻,新動能進一步發揮作用,經濟增長品質進一步提高,總體形勢好於預期。面對日趨複雜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維護流動性基礎穩定,為穩增長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銀行業支援“三去一降一補”工作全面推進,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服務實體經濟與社會發展水準繼續提升,重點領域風險防控能力有所增強。

宏觀經濟運行方面,2017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38.15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第三產業增加值20.65萬億元,同比增長7.7%,經濟增速保持平穩,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8.06萬億元,同比增長8.6%,投資結構持續優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同比增長10.4%,其中2017年6月當月增長11%,為2016年以來月度增速最高值。貨物進出口額13.14萬億元,同比增長19.6%,創2011年下半年以來半年度同比最高增速。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去年同期上漲1.4%,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7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比去年同期上漲6.6%,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3.9個百分點,CPI溫和上漲,PPI高位回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43萬億元,同比增長8.9%,增速同比提高2.7個百分點;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35萬億元,同比增長15.8%,增速同比回落4.1個百分點,財政收入支出增速有增有降。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6萬億元,同比增長22%,比上年同期加快15.8個百分點(表4),工業生產加快,企業利潤增長。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35萬人,同比增加18萬人,完成年初政府工作報告制定的1100萬目標的66.2%,就業形勢持續向好。從上半年情況看,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延續回穩向好勢頭,外匯供求繼續處於基本平衡狀態,非美元貨幣相對美元總體升值,資產價格有所上升。

表4 2017年上半年宏觀經濟運行情況

貨幣金融運行方面,截至2017年6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63.13萬億元,同比增長9.4%;狹義貨幣(M1)餘額51.02萬億元,同比增長15%,受低利率環境下企業持有活期存款的機會成本下降、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暫時沉澱了部分資金、房地產等市場活躍帶動交易性貨幣需求上升等因素綜合影響,M1增速相對較高,但貨幣總量保持平穩增長。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社會融資規模存量166.92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4個百分點。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14.57萬億元,同比增長12.9%,增速比上季度末高0.5個百分點。企業中長期貸款、服務業中長期貸款、農村貸款、住戶經營性貸款呈現平穩較快增長態勢,房地產貸款增速繼續回落,其中個人住房和房產開發貸款的增速實現雙降。

銀行業運行方面,截至2017年6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236.54萬億元,同比2016年增加18.54萬億元,增長7.84%,增速下降4.3個百分點;負債總額218.39萬億元,同比2016年增加16.62萬億元,增長7.61%,增速下降3.9個百分點,資產負債規模保持增長。截至2017年3月末,本外幣存款餘額165.04萬億元,同比增長9.6%;本外幣貸款餘額120.21萬億元,同比增長12.7%,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同比增加較多。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餘額29.2萬億元,同比增長8.9%;用於小微企業貸款餘額27.8萬億元,同比增長14.4%;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領域貸款餘額3.49萬億元,同比增長52.2%(表5),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39.9個百分點,金融服務水準不斷提升。

表5 截至2017年3月末銀行業運行情況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7月24日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上調0.1和0.2個百分點,至6.7%和6.4%,這是IMF2017年第3次上調中國2017年經濟增長預期。IMF表示,此次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主要是考慮截至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表現強勁,並且未來有望繼續獲得財政支持。

我國經濟在延續了2016年下半年以來企穩向好態勢的基礎上,從經濟指標看,多項經濟因素走勢也出現了分化,後續經濟運行面臨一定下行壓力。

內外需求走勢分化,內需出現反復。2016年四季度以來,外需回暖,增長的協調性在提升,有效帶動了出口的增加。2017年6月,我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41.5,已連續八個月穩中有升,預計下半年我國出口仍將延續向好勢頭。反觀內需,從PMI(採購經理指數)分項指標看,前七個月的進口指數、新訂單指數、採購量指數等出現反復,影響指數變化的不確定因素尚存。整體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摩擦形勢依然嚴峻,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緩慢復蘇,國際市場需求依舊不穩,或將影響企業出口;在企業效益持續改善、生產擴張意願增加、生產增速回升明顯的背景下,市場價格自2017年3月以來,已連續4個月呈現小幅回落走勢,短期內大宗商品價格恐難持續上升,價格對進口資料的抬升作用減弱,倘若投資出現乏力,那麼勢必將影響進口需求。

價格領域多層分化,傳導機制不暢。首先,生產資料價格和生活資料價格分化顯著,壟斷性生產資料市場維持著高利潤和高價格,競爭性☆禁☆生☆禁☆活資料市場供過於求,利潤率嚴重下降,由於生產資料市場和生活資料市場在市場結構上存在差異,導致價格傳導關係不暢。突出表現在上游產品價格漲幅遠遠大於下游產品價格漲幅,上游產品漲價後,無法及時向下游傳導,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又無法向居民消費價格傳導。根據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我國的生產資料市場是壟斷性的,而生活資料市場是競爭性的,二者無法達到一般均衡,只能形成局部均衡價格,兩市場間價格的分化,使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價格的“剪刀差”維持高位,對後續工業復蘇和企業盈利形成制約。

客觀看待CPI、PPI走勢。2016年9月,PPI結束了同比連續54個月下降的態勢,由負轉正,在穩增長、去產能、去庫存作用下,國內工業行業供需矛盾有所緩解。此後的9個月,PPI當月同比增長率均為正數,2017年2月,同比增長7.8%,更是創下2016年1月以來新高。但長期以來,我國CPI和PPI走勢背離,其中2012年至2015年間CPI和PPI之差的均值達到了4.85個百分點。莫萬貴、袁偉從統計制度、實證檢驗等角度重點分析了2012年至2015年間二者走勢背離原因,他們認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產能過剩等因素是二者走勢分化的主要原因。對於CPI、PPI走勢,應保持謹慎心態,需要持續性觀察,在“三去一降一補”任務背景下,在保持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同時,需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經濟結構、強化市場約束、激發主體活力。

3

風險控制措施下,未形成系統性風險

在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下,過去幾年,金融風險多次積聚。國外方面,美國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並啟動加息週期,致使美元升值,人民幣多次出現大幅波動。國內方面,股市、債市、匯市、樓市風險加大,流動性呈現緊平衡。得益於一系列風險控制措施的相繼推出,上述單一風險並未“交叉感染”,形成系統性風險。

不良貸款風險

撥備率提升。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在2013年四季度達到1%,並於2014年一季度破1%,此後幾年間,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餘額雙雙攀升。從2016年三季度起,出現了分化態勢,除股份制銀行外,大型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雙不良”緩慢回落。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58萬億元,較上季度末提高0.0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74%(圖1),與上季度持平;撥備覆蓋率178.76%,較上季度末提高2.36%;貸款撥備率3.11%,較上季度末提高0.03個百分點。2013年二季度,我國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一度達到292.50%,在資產品質惡化、“雙不良”提高、市場利差化背景下,利差收窄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逐年下降,2016年一季度來到175.03%的低位,此後四個季度,該指標有所提高。在我國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政策消化“三期疊加”,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撥備率的提升實屬不易,能否持續提升,以增強商業銀行抗風險能力,這主要取決於銀行資產品質變化情況。

圖1 2013—2017年國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情況 (單位:%)

小微企業、“兩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的資源性的行業以及產能過剩行業)和親週期行業企業,仍是當前不良貸款的主要增長點。受產能過剩治理和擔保圈鏈輻射等因素的持續影響,製造類、批發零售類以及資源類等親週期行業的小微企業的風險管控壓力較大。此外,不良貸款的客戶結構、區域特徵出現了新變化:從客戶結構看,隨著去產能的深入推進,“兩高一剩”行業的經營環境更為艱難,行業整體信用風險有所增加,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違約情況有進一步增加之勢,且形成的不良後果影響更大;從區域特徵看,近幾年處於不良貸款重災區的長江三角洲區域,新增不良貸款已出現回落跡象,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浙江省不良貸款餘額比年初下降20.4億元,不良貸款率2.09%,比年初下降0.09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比重也在下降,與此相比,東北、環渤海和部分中西部省份的不良貸款率正在推高,有的已突破3%的高位。此外,投資性資產與貸款違約的關聯度逐漸提升,信用債違約的情況也在不斷增加,提高了貸款交叉違約的可能性。在理財產品等剛性兌付的背景下,為存量理財產品提供支援而最終形成不良的情況也有所發生。

流動性風險

市場資金面將回歸緊平衡狀態。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強調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較此前實施的穩健偏寬鬆的貨幣政策,無疑是有所收緊的。在公開市場操作上,縮短放長,投向市場的綜合資金成本穩中有升。利率操作方面,2017年2月、3月,公開市場7天、14天、28天逆回購中標利率先後兩次上行;面向主要銀行開展的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利率也以相同幅度上行;根據執行貨幣政策的需要,兩次上調了常備借貸便利(SLF)利率。4月以來,“三會”連續出臺多個旨在減少監管套利空間、促進資金“揚實抑虛”的政策,監管力度加強,給市場情緒帶來波動,貨幣市場曾一度出現超調反應。隨後,相關部門表態,將加強監管政策的協調,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操作在4月和7月重現淨投放。受企業繳稅、政府債券發行繳款和資金到期等多重因素影響,7月中旬後大額“補水”,為市場“解喝”。7月24日按逆回購操作口徑計算,淨投放2200億元,連續6個交易日保持淨投放,創下自2017年1月19日以來單日逆回購投放量新高。但考慮到下半年資金面、MPA考核、財政集中支出等因素影響,可能對流動性產生短期擾動,在“削峰填穀”操作下,市場資金面仍將回歸緊平衡狀態。

上半年以來,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的短期利率繼續上行,6月21日隔夜利率(O/N)為2.8890%,6月22日7天(1W)和6月27日14天利率也分別達到2.9432%和3.7650%,均創下今年以來新高。春節以來,O/N和1W品種Shibor利率走勢見圖2和圖3。從流動性壓力結構看,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中小銀行壓力更大,未來流動性仍會偏緊,利率有繼續上行震盪的可能。

圖2 O/N走勢圖 (單位:%)

造成“脫實向虛”。不僅加劇了機構資產泡沫化程度,而且對金融監管和管理提出了新挑戰,形成了影響我國金融業健康發展的諸多擾動因素。

1

我國積極探索金融監管新機制

金融危機後,以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為代表的國際監管機構,建立起了“錘、劍、盾、鏟”等組合工具在內的監管體系。“錘”意在限制金融機構的規模擴張,過大的規模將給予懲罰性監管;“劍”意在限制金融機構的業務範圍,包括自營交易、潛在客戶利益衝突等;“盾”意在提升金融機構的全面風險管理水準,強調風險治理、建立風險文化等;“鏟”意在加強金融機構的可處置性,建立合理的淘汰機制。參照國際監管機構確立的金融監管改革框架,在金融危機後,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監管機構大多推出了改革方案。中國銀行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課題組認為,美國在危機後的金融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由於監管體系和措施比較完整,標準相對較高,美國的監管框架及措施可作為持續優化我國銀行業監管體系的一個參照。同時,他們還總結了金融危機後系統重要性銀行國際監管改革呈現出的監管嚴格化、統一化、全面化、層次化、差異化、互動化等六方面特徵。

當前,我國正在積極探索金融監管的新機制、新規則、新規範。關於監管模式問題,雖然已討論多年,但是隨著2017年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話題的升溫,在分業監管還是混業監管的問題上,學者們再次產生分歧(表1)。

表1 學者對於金融監管的觀點

金融危機凸顯了構建宏觀審慎監管框架,根據需求採取有效宏觀審慎監管工具,以緩解日益加劇的金融失衡的重要性(表2)。

表2 學者對於宏觀審慎監管的觀點

作為金融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尤為重要(表3)。

表3 學者對於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的觀點

2

我國經濟穩中向好 多項經濟因素走勢分化

2017年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延續了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穩的基礎更加鞏固,好的態勢更加明顯,服務業和消費保持最高貢獻,新動能進一步發揮作用,經濟增長品質進一步提高,總體形勢好於預期。面對日趨複雜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維護流動性基礎穩定,為穩增長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銀行業支援“三去一降一補”工作全面推進,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服務實體經濟與社會發展水準繼續提升,重點領域風險防控能力有所增強。

宏觀經濟運行方面,2017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38.15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第三產業增加值20.65萬億元,同比增長7.7%,經濟增速保持平穩,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8.06萬億元,同比增長8.6%,投資結構持續優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同比增長10.4%,其中2017年6月當月增長11%,為2016年以來月度增速最高值。貨物進出口額13.14萬億元,同比增長19.6%,創2011年下半年以來半年度同比最高增速。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去年同期上漲1.4%,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7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比去年同期上漲6.6%,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3.9個百分點,CPI溫和上漲,PPI高位回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43萬億元,同比增長8.9%,增速同比提高2.7個百分點;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35萬億元,同比增長15.8%,增速同比回落4.1個百分點,財政收入支出增速有增有降。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6萬億元,同比增長22%,比上年同期加快15.8個百分點(表4),工業生產加快,企業利潤增長。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35萬人,同比增加18萬人,完成年初政府工作報告制定的1100萬目標的66.2%,就業形勢持續向好。從上半年情況看,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延續回穩向好勢頭,外匯供求繼續處於基本平衡狀態,非美元貨幣相對美元總體升值,資產價格有所上升。

表4 2017年上半年宏觀經濟運行情況

貨幣金融運行方面,截至2017年6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63.13萬億元,同比增長9.4%;狹義貨幣(M1)餘額51.02萬億元,同比增長15%,受低利率環境下企業持有活期存款的機會成本下降、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暫時沉澱了部分資金、房地產等市場活躍帶動交易性貨幣需求上升等因素綜合影響,M1增速相對較高,但貨幣總量保持平穩增長。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社會融資規模存量166.92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4個百分點。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14.57萬億元,同比增長12.9%,增速比上季度末高0.5個百分點。企業中長期貸款、服務業中長期貸款、農村貸款、住戶經營性貸款呈現平穩較快增長態勢,房地產貸款增速繼續回落,其中個人住房和房產開發貸款的增速實現雙降。

銀行業運行方面,截至2017年6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236.54萬億元,同比2016年增加18.54萬億元,增長7.84%,增速下降4.3個百分點;負債總額218.39萬億元,同比2016年增加16.62萬億元,增長7.61%,增速下降3.9個百分點,資產負債規模保持增長。截至2017年3月末,本外幣存款餘額165.04萬億元,同比增長9.6%;本外幣貸款餘額120.21萬億元,同比增長12.7%,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同比增加較多。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餘額29.2萬億元,同比增長8.9%;用於小微企業貸款餘額27.8萬億元,同比增長14.4%;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領域貸款餘額3.49萬億元,同比增長52.2%(表5),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39.9個百分點,金融服務水準不斷提升。

表5 截至2017年3月末銀行業運行情況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7月24日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上調0.1和0.2個百分點,至6.7%和6.4%,這是IMF2017年第3次上調中國2017年經濟增長預期。IMF表示,此次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主要是考慮截至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表現強勁,並且未來有望繼續獲得財政支持。

我國經濟在延續了2016年下半年以來企穩向好態勢的基礎上,從經濟指標看,多項經濟因素走勢也出現了分化,後續經濟運行面臨一定下行壓力。

內外需求走勢分化,內需出現反復。2016年四季度以來,外需回暖,增長的協調性在提升,有效帶動了出口的增加。2017年6月,我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41.5,已連續八個月穩中有升,預計下半年我國出口仍將延續向好勢頭。反觀內需,從PMI(採購經理指數)分項指標看,前七個月的進口指數、新訂單指數、採購量指數等出現反復,影響指數變化的不確定因素尚存。整體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摩擦形勢依然嚴峻,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緩慢復蘇,國際市場需求依舊不穩,或將影響企業出口;在企業效益持續改善、生產擴張意願增加、生產增速回升明顯的背景下,市場價格自2017年3月以來,已連續4個月呈現小幅回落走勢,短期內大宗商品價格恐難持續上升,價格對進口資料的抬升作用減弱,倘若投資出現乏力,那麼勢必將影響進口需求。

價格領域多層分化,傳導機制不暢。首先,生產資料價格和生活資料價格分化顯著,壟斷性生產資料市場維持著高利潤和高價格,競爭性☆禁☆生☆禁☆活資料市場供過於求,利潤率嚴重下降,由於生產資料市場和生活資料市場在市場結構上存在差異,導致價格傳導關係不暢。突出表現在上游產品價格漲幅遠遠大於下游產品價格漲幅,上游產品漲價後,無法及時向下游傳導,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又無法向居民消費價格傳導。根據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我國的生產資料市場是壟斷性的,而生活資料市場是競爭性的,二者無法達到一般均衡,只能形成局部均衡價格,兩市場間價格的分化,使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價格的“剪刀差”維持高位,對後續工業復蘇和企業盈利形成制約。

客觀看待CPI、PPI走勢。2016年9月,PPI結束了同比連續54個月下降的態勢,由負轉正,在穩增長、去產能、去庫存作用下,國內工業行業供需矛盾有所緩解。此後的9個月,PPI當月同比增長率均為正數,2017年2月,同比增長7.8%,更是創下2016年1月以來新高。但長期以來,我國CPI和PPI走勢背離,其中2012年至2015年間CPI和PPI之差的均值達到了4.85個百分點。莫萬貴、袁偉從統計制度、實證檢驗等角度重點分析了2012年至2015年間二者走勢背離原因,他們認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產能過剩等因素是二者走勢分化的主要原因。對於CPI、PPI走勢,應保持謹慎心態,需要持續性觀察,在“三去一降一補”任務背景下,在保持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同時,需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經濟結構、強化市場約束、激發主體活力。

3

風險控制措施下,未形成系統性風險

在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下,過去幾年,金融風險多次積聚。國外方面,美國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並啟動加息週期,致使美元升值,人民幣多次出現大幅波動。國內方面,股市、債市、匯市、樓市風險加大,流動性呈現緊平衡。得益於一系列風險控制措施的相繼推出,上述單一風險並未“交叉感染”,形成系統性風險。

不良貸款風險

撥備率提升。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在2013年四季度達到1%,並於2014年一季度破1%,此後幾年間,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餘額雙雙攀升。從2016年三季度起,出現了分化態勢,除股份制銀行外,大型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雙不良”緩慢回落。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58萬億元,較上季度末提高0.0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74%(圖1),與上季度持平;撥備覆蓋率178.76%,較上季度末提高2.36%;貸款撥備率3.11%,較上季度末提高0.03個百分點。2013年二季度,我國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一度達到292.50%,在資產品質惡化、“雙不良”提高、市場利差化背景下,利差收窄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逐年下降,2016年一季度來到175.03%的低位,此後四個季度,該指標有所提高。在我國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政策消化“三期疊加”,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撥備率的提升實屬不易,能否持續提升,以增強商業銀行抗風險能力,這主要取決於銀行資產品質變化情況。

圖1 2013—2017年國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情況 (單位:%)

小微企業、“兩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的資源性的行業以及產能過剩行業)和親週期行業企業,仍是當前不良貸款的主要增長點。受產能過剩治理和擔保圈鏈輻射等因素的持續影響,製造類、批發零售類以及資源類等親週期行業的小微企業的風險管控壓力較大。此外,不良貸款的客戶結構、區域特徵出現了新變化:從客戶結構看,隨著去產能的深入推進,“兩高一剩”行業的經營環境更為艱難,行業整體信用風險有所增加,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違約情況有進一步增加之勢,且形成的不良後果影響更大;從區域特徵看,近幾年處於不良貸款重災區的長江三角洲區域,新增不良貸款已出現回落跡象,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浙江省不良貸款餘額比年初下降20.4億元,不良貸款率2.09%,比年初下降0.09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比重也在下降,與此相比,東北、環渤海和部分中西部省份的不良貸款率正在推高,有的已突破3%的高位。此外,投資性資產與貸款違約的關聯度逐漸提升,信用債違約的情況也在不斷增加,提高了貸款交叉違約的可能性。在理財產品等剛性兌付的背景下,為存量理財產品提供支援而最終形成不良的情況也有所發生。

流動性風險

市場資金面將回歸緊平衡狀態。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強調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較此前實施的穩健偏寬鬆的貨幣政策,無疑是有所收緊的。在公開市場操作上,縮短放長,投向市場的綜合資金成本穩中有升。利率操作方面,2017年2月、3月,公開市場7天、14天、28天逆回購中標利率先後兩次上行;面向主要銀行開展的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利率也以相同幅度上行;根據執行貨幣政策的需要,兩次上調了常備借貸便利(SLF)利率。4月以來,“三會”連續出臺多個旨在減少監管套利空間、促進資金“揚實抑虛”的政策,監管力度加強,給市場情緒帶來波動,貨幣市場曾一度出現超調反應。隨後,相關部門表態,將加強監管政策的協調,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操作在4月和7月重現淨投放。受企業繳稅、政府債券發行繳款和資金到期等多重因素影響,7月中旬後大額“補水”,為市場“解喝”。7月24日按逆回購操作口徑計算,淨投放2200億元,連續6個交易日保持淨投放,創下自2017年1月19日以來單日逆回購投放量新高。但考慮到下半年資金面、MPA考核、財政集中支出等因素影響,可能對流動性產生短期擾動,在“削峰填穀”操作下,市場資金面仍將回歸緊平衡狀態。

上半年以來,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的短期利率繼續上行,6月21日隔夜利率(O/N)為2.8890%,6月22日7天(1W)和6月27日14天利率也分別達到2.9432%和3.7650%,均創下今年以來新高。春節以來,O/N和1W品種Shibor利率走勢見圖2和圖3。從流動性壓力結構看,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中小銀行壓力更大,未來流動性仍會偏緊,利率有繼續上行震盪的可能。

圖2 O/N走勢圖 (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