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來自浙滬邊界行的報導之一:小村“鏈”上大上海

開欄的話:

這是一次戰略機遇。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把“支持嘉興打造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寫入報告。

嘉興與上海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特別是平湖、嘉善兩地與上海有長達100多公里長的邊界線。

界有線,邊無限。行走在邊界線上,我們記錄一個個別樣的群體,傾聽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觸摸一陣陣鏗鏘的脈動……

今天起,浙江新聞嘉興頻道開出欄目《邊界有線 故事無限——來自浙滬邊界行的報導》,敬請垂注。

有些印記,是時間抹不去的。

對穗輪村人來說,最深的印記就是上海兩字。

穗輪村曾經很不起眼。全村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585戶人家,遠離平湖市區,在當地人眼裡是“深鄉下”。

然而,野百合也有春天。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毗鄰上海金山區的穗輪村主動出擊,從村辦企業與上海國營鉸鏈廠聯營開始,借船出海。

海闊憑魚躍。穗輪村從一個純農業村一躍成為嘉興首個“億元村”,全村鉸鏈產量占國際市場三分之一,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鉸鏈生產基地。

接軌上海,曾是穗輪村人主動求變的自發行動。如今,接軌上海已然成為全嘉興謀求發展的一把“金鑰匙”。

夏日,我們再訪穗輪村,且看小村如何“鏈”上大上海。

傍船出海

小鉸鏈連接大世界

行走村中,機器軋鋼的“吱喳”聲不時傳來。寬闊的穗中路兩側,鉸鏈廠一家挨著一家。

我們叩門而入。在平湖鉸鏈公司車間內,但見一對對鉸鏈從流水線上源源不斷生產出來,

有的薄如蟬翼,有的厚重結實。這個廠每年生產上千個品種的鉸鏈,總計7億多對鉸鏈,銷往40多個國家。

“哪裡有門,哪裡就有鉸鏈。”公司董事長柳文祥底氣十足。他自豪地說,當你在國外度假,推開五星級酒店房門時,你會想到穗輪村嗎?當你晨起化妝時,會將眼前精緻的名牌化妝盒與穗輪村掛起鉤來嗎?

眼下,穗輪村打響了屬於自己的三角牌、獅球牌等鉸鏈品牌,

產品全部出口,銷往美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和澳大利亞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何獨獨穗輪村闖出了大名堂?在柳文祥看來,這不僅因為穗輪人血液裡有“走別人不敢走的路,承擔別人不敢承擔的責任”拼搏因數,更重要的是很早就“攬上”了上海這艘“大船”。

與上海一河之隔,穗輪人近水樓臺。1978年,穗輪村開始為上海鉸鏈一廠加工包裝鉸鏈,邁出接軌上海第一步。“當時只有水路想通,

我們搖著船運送產品。” 柳文祥說,當時沒意識到這就是接軌上海。

1981年,穗輪村成立第一家鉸鏈廠,由加工轉為產銷。為“借腦生財”,村裡聘請上海鉸鏈廠的工程師做技術顧問。“當時,我們星期五晚上用船或拖拉機從上海金山等地將師傅接來村裡,教我們畫圖紙、做模具,幫經營。”柳文祥回憶創業時的一幕幕,依然清晰。

到了2000年,穗輪村最大的鉸鏈廠改制,也激發了村民的創業活力。廠裡的技術骨幹或行銷人才紛紛自立門戶辦企業,短短幾年冒出了近百家企業。

這些企業托起了一個產業基地。穗輪村可以生產3000多種規格的鉸鏈,在全國絕無僅有。“在這裡,可以採購到各種產品。”一位廣東客商告訴我們,他每月都來定點採購。

“我們現在要保住鉸鏈行業世界頂尖的地位。” 雖然小日子好過,可柳文祥帶領的研發隊伍卻未停下前進的腳步。發明專利2個、實用發明專利12個,新一輪“機器換人”包裝設備9月將正式啟用……

朝至暮歸

小村子引來創業客

聽到“塑膠廠”三個字,你很可能將它與黑乎乎、散發著臭氣的輪胎聯繫在一起,可穗輪村村口的這家浩鑫塑膠公司生產的產品卻讓人驚豔。

走進浩鑫塑膠廠老闆盧義平的辦公室,一進門就被他辦公桌上數百個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瓶瓶罐罐給驚呆了。

隨手拿起桌上的小瓶,盧義平便收不住口。他說,國內排得上號的護膚洗滌品牌的包裝,這裡基本都能找到,百雀羚、佰草集、歐詩漫……盧義平一口氣報出數十個品種,有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也有90後愛的網紅款。

不是坐下來細聊,記者很難想像萌妹子用的化妝品、護膚、洗滌小瓶子,很多與眼前這位皮膚黝黑、體格壯碩的男子有直接關係。

走進盧義平的生產車間,一群身著白色制服、頭戴防護帽的年輕人正安靜而熟練地幹著活。但見各色拇指粗細的小瓶經過全自動機器的加熱,吹注,噴塗,再經過人工的仔細瑕疵甄別,被整齊得排列打包。

“別小看這些小瓶子,就在剛剛我才談妥了一筆一年600萬的大單。”盧義平說,日子再苦,女人也愛扮美自己,化妝品包裝一定是一個照樣產業。

此話不假。浩鑫公司去年產值達5500萬元,今年預計將達8000萬。最近,盧義平又新租賃了新廠房,打算準備再擴大生產規模。

事實上,在來到穗輪村辦工廠前,盧義平已在上海打拼了16年,家也安在了上海。

2011年,看中穗輪村毗鄰上海這個有利的地域優勢,盧義平將心定在了穗輪村。“客戶群都集中在上海周邊地區,配套供應商就在金山石化,連專業的包裝調色師傅也都聚集在上海。”

晃眼間,已是第七個年頭。如今,每天沐著晨光來到穗輪村上班,伴著晚霞回到上海家中,已經成了盧義平的日常。

浙滬互通

齒輪麥穗組合更和諧

齒輪與麥穗,竟能組合得這麼和諧。

沿著寬闊的水泥路,自西往東漫步穗輪村中,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覺。

入村街道兩側,鱗次櫛比的五金生產車間,不時有大卡車滿載鉸鏈緩緩開出。再往東行,裝修考究的小洋房格外顯眼,仿若跌進了一個綠樹蔥蔥的花園中。穿過穗輪村村部大樓,須臾間便置身綠意濃濃的農田間。此時,只需跨過這條界河,便是上海地界。

“西面是錢倉,東面是糧倉,中間是天堂。”80後村黨委書記俞鋒已是穗輪村的第六代“當家人”,可對於穗輪村的發展規劃理念卻與前輩們一脈相承。俞鋒說,兩支麥穗、一個齒輪,是一代代穗輪人對“工農聯盟” “興工強農”的期盼與定位。

如今,穗輪村依然以年工農業總產值12億元,創造著屬於他們的幸福生活。但怎樣才能真正讓“麥穗”在全面接軌上海的浪潮中“活”起來,俞鋒和穗輪村的村民們也在思考。

近年來,穗輪村大力推動土地流轉,2009年率先在平湖實現整村流轉,約1500多畝的土地被流轉成片,流轉率達90%。與此同時,農房的集聚率也超60%。

“村強了,民富了,就該想想怎樣才能讓老百姓過得更適意了。”俞鋒說,除了“飛地”抱團建廠房壯大集體經濟外,村裡還將努力加入上海“菜籃子”工程,盯著上海人的餐桌調整種養結構。

對於老百姓來說,接軌上海的獲得感更多在柴米油鹽中。村民張利傑的母親幾年前查出腫瘤,如今定期要去上海復旦大學腫瘤醫院複查。“聽說今後直接可以在上海醫院刷醫保卡,更方便了。”張利傑說,他花十多分鐘開車到上海金山衛鎮的地鐵站,再搭乘地鐵去醫院,跟去一趟嘉興城裡一樣方便。

廠裡的技術骨幹或行銷人才紛紛自立門戶辦企業,短短幾年冒出了近百家企業。

這些企業托起了一個產業基地。穗輪村可以生產3000多種規格的鉸鏈,在全國絕無僅有。“在這裡,可以採購到各種產品。”一位廣東客商告訴我們,他每月都來定點採購。

“我們現在要保住鉸鏈行業世界頂尖的地位。” 雖然小日子好過,可柳文祥帶領的研發隊伍卻未停下前進的腳步。發明專利2個、實用發明專利12個,新一輪“機器換人”包裝設備9月將正式啟用……

朝至暮歸

小村子引來創業客

聽到“塑膠廠”三個字,你很可能將它與黑乎乎、散發著臭氣的輪胎聯繫在一起,可穗輪村村口的這家浩鑫塑膠公司生產的產品卻讓人驚豔。

走進浩鑫塑膠廠老闆盧義平的辦公室,一進門就被他辦公桌上數百個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瓶瓶罐罐給驚呆了。

隨手拿起桌上的小瓶,盧義平便收不住口。他說,國內排得上號的護膚洗滌品牌的包裝,這裡基本都能找到,百雀羚、佰草集、歐詩漫……盧義平一口氣報出數十個品種,有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也有90後愛的網紅款。

不是坐下來細聊,記者很難想像萌妹子用的化妝品、護膚、洗滌小瓶子,很多與眼前這位皮膚黝黑、體格壯碩的男子有直接關係。

走進盧義平的生產車間,一群身著白色制服、頭戴防護帽的年輕人正安靜而熟練地幹著活。但見各色拇指粗細的小瓶經過全自動機器的加熱,吹注,噴塗,再經過人工的仔細瑕疵甄別,被整齊得排列打包。

“別小看這些小瓶子,就在剛剛我才談妥了一筆一年600萬的大單。”盧義平說,日子再苦,女人也愛扮美自己,化妝品包裝一定是一個照樣產業。

此話不假。浩鑫公司去年產值達5500萬元,今年預計將達8000萬。最近,盧義平又新租賃了新廠房,打算準備再擴大生產規模。

事實上,在來到穗輪村辦工廠前,盧義平已在上海打拼了16年,家也安在了上海。

2011年,看中穗輪村毗鄰上海這個有利的地域優勢,盧義平將心定在了穗輪村。“客戶群都集中在上海周邊地區,配套供應商就在金山石化,連專業的包裝調色師傅也都聚集在上海。”

晃眼間,已是第七個年頭。如今,每天沐著晨光來到穗輪村上班,伴著晚霞回到上海家中,已經成了盧義平的日常。

浙滬互通

齒輪麥穗組合更和諧

齒輪與麥穗,竟能組合得這麼和諧。

沿著寬闊的水泥路,自西往東漫步穗輪村中,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覺。

入村街道兩側,鱗次櫛比的五金生產車間,不時有大卡車滿載鉸鏈緩緩開出。再往東行,裝修考究的小洋房格外顯眼,仿若跌進了一個綠樹蔥蔥的花園中。穿過穗輪村村部大樓,須臾間便置身綠意濃濃的農田間。此時,只需跨過這條界河,便是上海地界。

“西面是錢倉,東面是糧倉,中間是天堂。”80後村黨委書記俞鋒已是穗輪村的第六代“當家人”,可對於穗輪村的發展規劃理念卻與前輩們一脈相承。俞鋒說,兩支麥穗、一個齒輪,是一代代穗輪人對“工農聯盟” “興工強農”的期盼與定位。

如今,穗輪村依然以年工農業總產值12億元,創造著屬於他們的幸福生活。但怎樣才能真正讓“麥穗”在全面接軌上海的浪潮中“活”起來,俞鋒和穗輪村的村民們也在思考。

近年來,穗輪村大力推動土地流轉,2009年率先在平湖實現整村流轉,約1500多畝的土地被流轉成片,流轉率達90%。與此同時,農房的集聚率也超60%。

“村強了,民富了,就該想想怎樣才能讓老百姓過得更適意了。”俞鋒說,除了“飛地”抱團建廠房壯大集體經濟外,村裡還將努力加入上海“菜籃子”工程,盯著上海人的餐桌調整種養結構。

對於老百姓來說,接軌上海的獲得感更多在柴米油鹽中。村民張利傑的母親幾年前查出腫瘤,如今定期要去上海復旦大學腫瘤醫院複查。“聽說今後直接可以在上海醫院刷醫保卡,更方便了。”張利傑說,他花十多分鐘開車到上海金山衛鎮的地鐵站,再搭乘地鐵去醫院,跟去一趟嘉興城裡一樣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