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山西千年古村落“死而復生”折射“中國式”旅遊扶貧思路

在山西臨汾雲丘山,當地民眾舉行“古裝春耕儀式”。

李新鎖 攝

中新網臨汾3月12日電 (記者 李新鎖)在山西臨汾雲丘山裡,以唐代古村落“塔爾坡”為代表的一批千年古村落重現生機。借助“中國式”旅遊扶貧思路,古村落“死而復生”,貧困村民得以擺脫貧困狀態。

12日,在臨汾市鄉寧縣雲丘山裡,細雨濛濛中,數萬人從四面八方聚攏而來,體驗失傳已久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和節”。在這場旅遊盛宴中,塔爾坡、康家坪、後莊、下川、安汾等大批古村落從落寞走向熱鬧。

借助鄉村旅遊,唐代古村落煥發生機。 李新鎖 攝

在唐代古村落塔爾坡,綿延千年的窯洞、古建築得到適當的修繕保護。依託山勢自然鋪開的民居內,從居民變成景區工作人員的村民坐在窯洞、小院裡,向外來遊客製作花饃、豆腐、油糕等地方小吃。

戲臺、場院裡,從村民口中飄出的山歌小調、地方小戲吸引著外地遊客駐足。借助鄉村旅遊,日漸凋零、人煙稀少的古村落得以重生。

以往,地處雲丘山腹地的塔爾坡交通閉塞、民生艱難。年過六旬的村民陳懷生說,在雲丘山開發之前,村民出山只能走山間河道。每到雨季,山洪下瀉,塔爾坡就成了與世隔絕的地方。靠著山坡上的幾畝薄田、村民只能果腹,

娶妻生子成為一種奢望。

當地民俗文化學者閆玉甯介紹,

如今,陳懷生和其他村民一起整村搬遷至山下的移民新村。青磚灰瓦、獨立門院的二層小樓,景區免費集中供熱。對於這樣的生活,陳懷生感到滿意。

3月12日,在塔爾坡古村,陳懷生牽著一頭溫順的毛驢,微笑著面對遊客。偶爾,有遊客帶著孩子騎毛驢在窯洞前合影。從“在土裡刨食”的鄉間野老到按時上班的景區員工,從破敗不堪的民居到“展示地方風俗文化的平臺”,

陳懷生真切感受著古村落從資源變成資產的利好。

借助鄉村旅遊,唐代古村落煥發生機。 李新鎖 攝

實際上,在中國到2020年全面脫貧的背景下,依託鄉間豐富的生態、文物旅遊資源,説明貧困地區民眾脫貧致富已成一項國策。

山西,這個以地上文物數量佔據中國第一位置的省份,同時還有一個中國扶貧開發重點省的身份。在“中國式”旅遊扶貧政策的推動下,數量眾多的貧困民眾借助鄉村旅遊改變生活。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山西共有791個村落被列入中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

對此,山西財經大學旅遊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海鴻表示,山西獨特的自然條件與閉塞的交通環境使得大批風光優美的自然村落得以保存。此外,山西貧困縣與旅遊資源富集區高度契合,上述條件為鄉村旅遊扶貧奠定堅實基礎。

劉海鴻說,旅遊扶貧要把握好開發與扶貧二者之間的平衡。既不能過度開發鄉村旅遊資源,又應強調“以人為本”,通過對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讓貧困民眾享受旅遊扶貧成果。

對此,雲丘山景區負責人張恒山表示,借助鄉村旅遊,當地村民不僅擺脫了物質上的匱乏,還更新了思維觀念,周邊村落出現人口回流現象。在後續的開發中,雲丘山周邊十多個古村落將受益于此,重新煥發生機。(完)

此外,山西貧困縣與旅遊資源富集區高度契合,上述條件為鄉村旅遊扶貧奠定堅實基礎。

劉海鴻說,旅遊扶貧要把握好開發與扶貧二者之間的平衡。既不能過度開發鄉村旅遊資源,又應強調“以人為本”,通過對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讓貧困民眾享受旅遊扶貧成果。

對此,雲丘山景區負責人張恒山表示,借助鄉村旅遊,當地村民不僅擺脫了物質上的匱乏,還更新了思維觀念,周邊村落出現人口回流現象。在後續的開發中,雲丘山周邊十多個古村落將受益于此,重新煥發生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