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效法高鐵技術引進再創新模式解決缺芯之痛,能成功麼?

近年來,中國每年進口的晶片的資金均超過2000億美元,已經超過進口石油的消耗。正是因此,國家出臺各種政策大力發展積體電路產業,還成立了積體電路大基金進行產業扶持。

在發展過程中,不少公司選擇了走技術引進的道路,上海兆芯也通過獲取VIA的技術,發展兆芯的X86 CPU,通過和境外IC設計公司合資的方式,引進境外技術,並力爭複製高鐵、C919大飛機、遼寧號航母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成功先例,爭取解決中國CPU大量依然進口的困局。

為何走技術引進道路

在“十五”期間,國家對一些單位走自主創新之路予以扶持,但由於軟體生態和硬體性能的原因,當時試點工程的回饋比較一般。這其中原因就在於無論在硬體上還是在軟體上,國外公司擁有著異常豐厚的技術積累,自主CPU想要做到X86、ARM今天的地位其難度之大近乎登天。

誠然,從情感上我們都希望國內單位原始創新的CPU公司能夠擊敗X86、ARM。不過,業內有不少專家卻認為:從現實角度看,由於軟體生態的原因,國內單位原始創新的CPU更多只能在特定行業和國防軍工等領域佔據一席之地,在純商業市場挑戰X86、ARM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純商業市場你不去佔領,外資就會去佔領,比如像老百姓日常使用的PC和手機,現在已經被Wintel和AA體系壟斷,由於軟體生態的原因,原始創新的國產CPU由於軟體生態的原因,是無法直接替換掉Intel、AMD、ARM的CPU的。這樣一來,與其讓外資佔領,還不如通過技術引進,使國內企業能在商業市場中有所斬獲。

在這種大背景下,有的單位選擇了ARM陣營,比如華為、展訊、華芯通。有的單位選擇了Power陣營,比如宏芯。還有的單位選擇了X86陣營,比如兆芯、瀾起和海光。

通過技術引進,可以使中國大陸的工程師接觸到IBM、AMD、ARM、高通、VIA的CPU原始程式碼,直接觸碰到境外的先進技術,至於這幾條路哪條路能走通,在沒有經過實踐之前沒人能夠蓋棺定論。

想必正是因此,高層選擇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把每條路線都嘗試一下,交給時間去檢驗。

辨證地看待技術引進

有觀點認為引進技術是正確的,因為引進技術,就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發展自己的技術。但也有觀點認為必須另起爐灶,徹底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靠自主創新謀發展。

針對這兩種觀點,《在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絕對了一些,沒有辯證看待問題。一方面,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要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有錢也買不來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研發、自己發展。另一方面,我們強調自主創新,不是關起門來搞研發,一定要堅持開放創新,只有跟高手過招才知道差距,不能夜郎自大。

我們不拒絕任何新技術,新技術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只要有利於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水準、有利於改善人民生活,我們都不拒絕。問題是要搞清楚哪些是可以引進但必須安全可控的,哪些是可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哪些是可以同別人合作開發的,哪些是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的根源問題是基礎研究問題,基礎研究搞不好,應用技術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就一些領域而言,技術引進也有“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成功先例:

比如從川崎重工、阿爾斯通、西門子、龐巴迪引進高鐵技術後實現消化吸收再創新開發出曙光號等一系列自主技術。

又如C919採用了主製造商——供應商模式,在航電系統、飛控系統、動力系統上採用國外供應商的產品。從蘇聯引進米格21戰機研製出一系列J7戰機,以及通過吃透從蘇聯引進的技術發展出來的J8系列戰機、山鷹教練機、飛豹戰機、梟龍戰機。

而從俄羅斯/烏克蘭引進蘇27系列戰機,更是發展出J11系列、J15、J16等新銳戰機,成為如今中國空軍的脊樑。

通過合資引進技術提升本土水準

兆芯是怎麼來的?

在上世紀90年代末,臺灣VIA先後收了美國Cyrix、IDT等公司,進而開始設計自己X86晶片設計之旅。先後設計了Joshua、Samuel、Ezra、Nehemiah、Esther、Isaiah等產品,不過這些產品的性能相對於Intel和AMD的CPU有一定差距,只有一些上網本曾經使用過,PC和伺服器市場基本被Intel和AMD壟斷。

2003年4月,Intel與VIA就專利侵權案件達成協議,Intel授權VIA使用其FSB技術。到2006年3月31日,這一協議就將到期,而Intel已經決定不再與VIA續約,原因是VIA拒絕停產一些與Intel處理器針腳或匯流排相容的處理器產品。在2013年,上海國資委下屬的上海聯投與VIA合資成立了兆芯,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占股約 80%,威盛集團占比約20%,旨在通過引進VIA的技術,輔助以中國大陸豐富的人力資源、資金和廣闊的市場,實現X86 CPU的國產化替代。

就技術而言,決策者恐怕希望通過合資的方式,使兆芯獲得了VIA的技術和半人馬半導體設計的版圖和全套代碼,以及全部的設計研發團隊,並以此為基礎開發自己的CPU。自兆芯于2013年成立以來先後開發了ZXA、ZXB、ZXC、ZXD等CPU,根據兆芯高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ZXA是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而ZXC、ZXD則是技術消化吸收之後的再創新,就裸CPU性能而言ZXC、ZXD相對於ZXA有較大的提升。

不過,在性能提升中,採用更好的製造工藝提升主頻占了較大成分,並沒有實現CPU內核上的脫胎換骨——比如在相同製造工藝和相同主頻下性能提升30%以上。畢竟國內在技術積累和資金上與Intel和AMD差距非常大,某種角度來說也不宜過度苛責。

培養人才力爭實現人才本土化

目前,支持和境外IC設計公司合資的一派,認為這種模式可以為本土培養人才。

有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就向筆者表示:就人才來說,通過合資,兆芯獲得了一批VIA的技術人才。

他指出,要實現技術本土化,僅僅依靠VIA轉入人才是不夠的,還必須培養本土人才,自兆芯成立以來,每年都通過校招等途徑招募應屆畢業生,雖然工作幾年後有有不少人才流失,但依舊有很多畢業生留下來了,這有助於兆芯實現技術人才的本土化。

這位專家還披露,兆芯研發團隊中 VIA 轉入人員比例約60%,並且90%以上是具備碩士及博士學歷的技術人才。就目前來說,兆芯在人力資源上可以劃分為美國團隊、中國臺灣團隊和中國大陸團隊。美國團隊也就是美國半人馬公司——兆芯成立之後,便全資收購了美國半人馬公司,美國團隊受兆芯委託從事前沿技術探索研究,不直接參與國產 x86 CPU 專案。中國臺灣團隊是兆芯與台積電和晶片封測廠商聯繫的紐帶,負責在CPU的流片和封裝測試中與台積電、日月光等晶圓代工大廠和封測大廠之間的聯繫。中國大陸團隊全面負責晶片設計研發的完整環節。

因此他認為,隨著時間的沉澱,兆芯慢慢通過技術引進吃透VIA的技術,形成本土化的研發團隊和自己的設計能力,加上中國政府的扶持和中國市場的廣闊潛力,那麼就有望複製高鐵的成功歷程。特別是在黨政市場——由於黨政辦公PC所常用的應用:OA、WPS、辦公助手、流覽器等對CPU的性能要求不高,就目前ZXD的性能而言已經能夠滿足黨政辦公市場的需求。如果將來兆芯能開發出足以和Intel、AMD相抗衡的CPU,在商業市場上分一杯羹,那對國家而言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不過,由於兆芯在CPU架構相對於Intel、AMD的性能有一定差距,加上國內製造工藝和Intel的差距,要在商業市場與Intel競爭,兆芯依舊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絕對了一些,沒有辯證看待問題。一方面,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要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有錢也買不來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研發、自己發展。另一方面,我們強調自主創新,不是關起門來搞研發,一定要堅持開放創新,只有跟高手過招才知道差距,不能夜郎自大。

我們不拒絕任何新技術,新技術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只要有利於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水準、有利於改善人民生活,我們都不拒絕。問題是要搞清楚哪些是可以引進但必須安全可控的,哪些是可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哪些是可以同別人合作開發的,哪些是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的根源問題是基礎研究問題,基礎研究搞不好,應用技術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就一些領域而言,技術引進也有“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成功先例:

比如從川崎重工、阿爾斯通、西門子、龐巴迪引進高鐵技術後實現消化吸收再創新開發出曙光號等一系列自主技術。

又如C919採用了主製造商——供應商模式,在航電系統、飛控系統、動力系統上採用國外供應商的產品。從蘇聯引進米格21戰機研製出一系列J7戰機,以及通過吃透從蘇聯引進的技術發展出來的J8系列戰機、山鷹教練機、飛豹戰機、梟龍戰機。

而從俄羅斯/烏克蘭引進蘇27系列戰機,更是發展出J11系列、J15、J16等新銳戰機,成為如今中國空軍的脊樑。

通過合資引進技術提升本土水準

兆芯是怎麼來的?

在上世紀90年代末,臺灣VIA先後收了美國Cyrix、IDT等公司,進而開始設計自己X86晶片設計之旅。先後設計了Joshua、Samuel、Ezra、Nehemiah、Esther、Isaiah等產品,不過這些產品的性能相對於Intel和AMD的CPU有一定差距,只有一些上網本曾經使用過,PC和伺服器市場基本被Intel和AMD壟斷。

2003年4月,Intel與VIA就專利侵權案件達成協議,Intel授權VIA使用其FSB技術。到2006年3月31日,這一協議就將到期,而Intel已經決定不再與VIA續約,原因是VIA拒絕停產一些與Intel處理器針腳或匯流排相容的處理器產品。在2013年,上海國資委下屬的上海聯投與VIA合資成立了兆芯,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占股約 80%,威盛集團占比約20%,旨在通過引進VIA的技術,輔助以中國大陸豐富的人力資源、資金和廣闊的市場,實現X86 CPU的國產化替代。

就技術而言,決策者恐怕希望通過合資的方式,使兆芯獲得了VIA的技術和半人馬半導體設計的版圖和全套代碼,以及全部的設計研發團隊,並以此為基礎開發自己的CPU。自兆芯于2013年成立以來先後開發了ZXA、ZXB、ZXC、ZXD等CPU,根據兆芯高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ZXA是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而ZXC、ZXD則是技術消化吸收之後的再創新,就裸CPU性能而言ZXC、ZXD相對於ZXA有較大的提升。

不過,在性能提升中,採用更好的製造工藝提升主頻占了較大成分,並沒有實現CPU內核上的脫胎換骨——比如在相同製造工藝和相同主頻下性能提升30%以上。畢竟國內在技術積累和資金上與Intel和AMD差距非常大,某種角度來說也不宜過度苛責。

培養人才力爭實現人才本土化

目前,支持和境外IC設計公司合資的一派,認為這種模式可以為本土培養人才。

有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就向筆者表示:就人才來說,通過合資,兆芯獲得了一批VIA的技術人才。

他指出,要實現技術本土化,僅僅依靠VIA轉入人才是不夠的,還必須培養本土人才,自兆芯成立以來,每年都通過校招等途徑招募應屆畢業生,雖然工作幾年後有有不少人才流失,但依舊有很多畢業生留下來了,這有助於兆芯實現技術人才的本土化。

這位專家還披露,兆芯研發團隊中 VIA 轉入人員比例約60%,並且90%以上是具備碩士及博士學歷的技術人才。就目前來說,兆芯在人力資源上可以劃分為美國團隊、中國臺灣團隊和中國大陸團隊。美國團隊也就是美國半人馬公司——兆芯成立之後,便全資收購了美國半人馬公司,美國團隊受兆芯委託從事前沿技術探索研究,不直接參與國產 x86 CPU 專案。中國臺灣團隊是兆芯與台積電和晶片封測廠商聯繫的紐帶,負責在CPU的流片和封裝測試中與台積電、日月光等晶圓代工大廠和封測大廠之間的聯繫。中國大陸團隊全面負責晶片設計研發的完整環節。

因此他認為,隨著時間的沉澱,兆芯慢慢通過技術引進吃透VIA的技術,形成本土化的研發團隊和自己的設計能力,加上中國政府的扶持和中國市場的廣闊潛力,那麼就有望複製高鐵的成功歷程。特別是在黨政市場——由於黨政辦公PC所常用的應用:OA、WPS、辦公助手、流覽器等對CPU的性能要求不高,就目前ZXD的性能而言已經能夠滿足黨政辦公市場的需求。如果將來兆芯能開發出足以和Intel、AMD相抗衡的CPU,在商業市場上分一杯羹,那對國家而言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不過,由於兆芯在CPU架構相對於Intel、AMD的性能有一定差距,加上國內製造工藝和Intel的差距,要在商業市場與Intel競爭,兆芯依舊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