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設計思考:設計師如何提高產品思維?

如何提高產品思維呢?文章認為產品思維有5個維度:以使用者為中心,邏輯思維,資料思維,市場行銷思維,項目思維,可以嘗試從這5個維度來提升自己的產品思維。

作為一個互聯網公司的設計師,經常會被產品或者資深設計師說:“你們怎麼沒有產品思維!”那麼一些設計師本人也發現,工作了幾年後,自己的作用很有限,設計能力也遇到了瓶頸,很難再提升。那麼帶來的比較直接的結果就是:晉升慢,提薪少,話語權少,越來越被忽視。

這些設計師自己也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產品思維,可是要怎樣做呢?

設計師如何提高產品思維

我本人從事的是交互設計師崗位,但在不同的項目時期也曾經擔任過一段時間的產品經理,目前在專案組也算是帶“產品”性質的設計師。在我看來產品思維至少需要具有5個維度:以使用者為中心,邏輯思維,資料思維,市場行銷思維,專案思維。下麵來一一分解這5個維度

1. 以用戶為中心

第一點對於設計師很好理解,這也是我們經常強調設計師在做產品設計師的核心宗旨是提高用戶體驗。大部分設計師都經過專業的藝術學習,有一定的藝術功底,自然在設計中要追求藝術美。但設計是一種功利性的行為,有服務的物件,藝術性是用來提高感官體驗,只是作為用戶體驗的一個因素。著名設計師菲力浦·史塔克說過“我們是設計師,不是藝術家”。

好的用戶體驗包含很多方面,相關的研究學者也做過很多模型,比如說Whitney Quesenbery提出的5E原則,包含了有用性(Effective)、效率性(Efficient)、易學性(Easy to learn)、容錯性(Error Tolerant)、吸引力(Engaging)。簡單的解釋下就是,我們設計的產品要對使用者有用,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生產生活的效率;容易理解並快速的知道如何操作;在用戶進行失誤操作後,能夠有挽回措施或者不會造成較大的損失;對用戶是有吸引力的,無論從功能還是造型上(這點才是需要藝術設計能力的)。

舉個產品的例子,iPhone推出的時候,將電話、高速網路設備、音樂播放機合為一體,滿足了有用性和效率,你無須同時背著電話、電腦和MP3播放機三樣設備了。在易學性上iPhone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移動設備(不僅僅是手機,甚至超過PSP或任何世面在售的PDA)。

先按home鍵再滑動解鎖,避免了iPhone在口袋或背包中擠壓啟動畫面造成錯誤操作,闡釋了容錯性。吸引力方面則無需再解釋了。

Jesse James Garrett的5層使用者體驗模型也非常有名,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用戶體驗要素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這本書。那麼對於用戶為中心,很多設計師都是比較理解的,所以這裡不多說了。最重要的是拋開藝術家那部分的“傲嬌”,去研究用戶的行為,圍繞用戶去做設計。

2. 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更多來說是一種能力,我個人對邏輯思維的最直接理解就是因果關係的分析能力,根據觀察和結果,發掘原因,抽象出每個因素,根本目的提高推導結果的能力。在產品設計中,我們在著手開發前需要將預想的方案,結合各種因素,一步一步去分析可能產生的結果,去選擇最優路徑。

提升邏輯思維的書籍著作也很多,同時我也建議大家去看些哲學著作,也能提升抽象思維能力。

3. 資料思維

從這裡開始就是需要在實際工作中才能體會的了。對於設計師來說,雖然可以在學校學習研究方法,但是資料這一塊,僅僅是作為論文的一小部分,即便是學校的老師,教學中心也是放在設計創造力本身上,不會太強調資料的分析能力。

從時間角度,資料分析可分為:

前期調研資料中期測試後期結果資料

通常,我們在做一個專案、產品或功能之前,要對其適用的環境、人群、時機、市場競品做提前分析,來決定戰略和戰術。在大企業中這部分工作通常由市場用研部門來完成,但也有公司的產品組中的產品經理獨立去完成的情況。對於設計師來說,去協助產品做前期的調研也是很必要的,越早的瞭解項目的背景,就越能有的放矢地給出設計方案。

某些情況下,我們在對產品功能和設計方案沒底時,需要做一些高保真的Demo投放給一部分目標使用者,來收集回饋,從而調整或驗證方案,決定最終的產品功能。設計小組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多的是高保真模型測試使用者體驗,問卷調研使用者對視覺方案的選擇,AB方案投放測試等,這些都對產品方案的完善起到很大作用。

後期結果資料則是產品真正上線後,通過預先埋入的統計點,通過資料結果是否符合預期,資料曲線的變化,來分析產品存在哪些問題,問題出現的節點,進而思考解決方案。

從分析物件來講,資料思維可分為:

用戶行為市場運營技術性能

用戶行為對於設計師來說最重要,我們通過使用者對每個頁面、模組的訪問率、停留時間等資料,來瞭解使用者更喜歡或習慣做什麼,有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目的。有時候使用者資料會回饋出和我們的預想截然相反的結果,比如說現在很多電商都喜歡用產品橫向排布,支援手勢向後橫劃查看更多的設計,這樣可以在入口處展現更多的商品,但實際的資料回饋確實,更多的商品展現的總訪問率,並不比固定的2、3個商品的總訪問率好多少,由此可以看出展現更多商品並不一定能帶來更多的訪問。

市場運營的資料是諸如銷量、銷售額、轉化率、客單價等。這一類資料通常不是對所有人員開放的,那麼設計師盡可能去瞭解一些大概資料,一對自己所做的項目的表現能有一定的瞭解,二是可以思考運營資料好與差的原因,有助產品功能和設計方面的改進。

技術性能資料,這類資料對開發人員更重要,設計師要瞭解的是產品的性能對使用者體驗的影響。比如一個頁面的載入時間如果過長,對用戶來說很可能是認為產品出了問題,放棄在頁面的等待,設計師就要和技術人員一起查找是技術原因還是交互行為造成的,如何去優化。

設計師要有關注和主動提出資料埋點的意識。因為做網路或移動設備的資料統計,是需要提前埋入統計點的,如果設計師覺得某些功能或設計需要關注使用者的行為,那麼要在產品上線前找相關的資料人員去埋點,並且後期去拉出資料,做分析結果。

但是要記住的是,資料再重要,也只是協助工具,不要被資料牽著鼻子走,用資料的高與低來判斷功能的重要性是很膚淺的,重要的是去分析資料產生的本質。

4. 市場行銷思維

上面在講資料思維時,提到了設計師也要關注行銷資料,也屬於市場行銷思維。企業的根本目的是要把產品賣出去,所以產品設計方案能夠吸引目標使用者群才是最重要的,這裡要特別強調下“目標使用者”,每個產品都有對應的群體,想要設計面向全民各階層的產品,是不可能的。設計師應該去研究瞭解目標使用者,針對他們的特點去做設計,才能保證設計思路清晰,效果明顯。

從美學角度說,設計師不應將自己的審美強加給使用者,要去分析目標群體,設計出符合他們審美的產品,這也是行銷思維。但是在某些層面,設計師又有責任去引導用戶的審美,至於做到何種程度才是最佳的引導方式,不同的人群的接受度和忍耐性有不同,這就需要不斷的測試和資料分析才能確定。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在接到運營的需求文檔後,發現運營同學特別喜歡“多”資訊,把所有相關的點都集中展示出來,從運營自己的角度,多展示產品特點,能夠吸引使用者;但是從資訊設計的層面,用戶在一個時間點能接受的資訊是有限的,並且人有資訊過濾的本能。所以我們在和運營溝通時,一個是從專業角度要講人接受資訊的能力有限,另一點要去分析目標人群最關注的是哪種資訊。

5. 項目思維

最後說項目思維,原因有二:第一是前面講的4種思維都和項目思維有交集;其次,有一定的項目經驗才能去談項目思維,因為這個是學校課本類絕對教不到的。

項目思維可以細分為以下幾點:

瞭解項目組成和自己所處的位置關注項目進展和自己的推動能力協調項目其他成員達到最佳效率

1 )瞭解項目組成和自己所處位置

一個完整的專案組,是由多個部門組成的,在我經歷的項目中,電商項目是最複雜的,因為電商本身的服務環節就非常龐大。瞭解每個環節、每個部門的職責,可以知道整個專案的運作模式、每個人對專案起到的作用。專案組中的每個成員都會有直接間接的工作聯繫,設計師要知道自己的直接需求方和最終的需求方來自哪裡,自己的設計對接下游有哪些,最終方案在哪裡落地。一些與設計師沒有直接交集的環節,如果出現問題時,設計師也要去思考是否可以從設計角度去解決問題。

2) 關注項目進展和自己的推動力

某些設計師覺得,接到需求,確定需求和交付時間,按時交付就可以了。對於功能何時上線,產品何時發版,專案今年的計畫目標並不關注。那麼帶來的結果就是,這個設計師在項目中的作用就僅僅局限於自己的設計產出。

要提高自己在專案中的重要性甚至話語權,就要積極推動專案,某些時候,好的設計方案或方法可以提高設計效率,加速方案產出,從而加專案進展,比如使用可以小組協作的設計工具。

推動專案,就要儘量保證專案的產品版本發佈安計畫的日期上線,比如:一些設計方案的實現比較複雜,開發人員評估或在實際編寫時發現工期會延長,影響版本發佈,有些設計師會比較固執的讓開發人員在當期版本按原定的設計方案執行,最終造成版本delay,這就是缺乏項目思維的表現。正確的做法是快速給出可以替代的設計方案,如果這個功能不是本版本的必要功能,就放到下一個版本,第一原則是不可以讓上線延遲。因為延期上線會形成習慣,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最後造成全年的專案計畫延期。

更進階的推動項目,設計師要主動去思考產品功能去提高體驗,增加留存率、轉化率。不要做一個僅僅是接需求和給方案的角色。

3 ) 協調專案成員達到最佳效率

小組成員相互知曉每個人在負責的業務和進度,能夠做到成員特殊情況不能到崗時,有替補人員,不會影響專案進展。這個責任更多在小組leader的身上,定期的周會,通報工作進度和結果,都有利於小組的能力和效率提升,從而促進整個項目發展。

不同小組之間,比如從產品到設計再到開發測試,需要有比較嚴格規範的提需求、設計方案、開發執行的制度和時間制定,小組之間可以定期碰面討論,發現當前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而隨著專案不斷的發展變化,原有的方法可能會變的不適用,所以定期的調整策略,也是非常必要的。

最後總結一下,用戶中心思維和邏輯思維是基礎能力,在任何階段都要不斷去提升,資料和運營思維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去學習,專案思維的完善需要不斷增加的工作經驗。

很多設計師具有了其中一個或多個,並且也在不斷的提升其他方面能力。我們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產品思維的提升,強化設計師在企業或專案中的重要性,促進項目和企業的進步與發展,從而獲得更多的成就感。用比較俗的話來說就是“走上人生巔峰,贏取白富美(嫁給高帥富)!”

作者:葛銳,網易嚴選交互設計師,曾經做過電商、資料分析的產品,努力實現產品經理、交互設計師、視覺設計師三位元為一體。

本文來源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網易UEDC,作者@葛銳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

2. 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更多來說是一種能力,我個人對邏輯思維的最直接理解就是因果關係的分析能力,根據觀察和結果,發掘原因,抽象出每個因素,根本目的提高推導結果的能力。在產品設計中,我們在著手開發前需要將預想的方案,結合各種因素,一步一步去分析可能產生的結果,去選擇最優路徑。

提升邏輯思維的書籍著作也很多,同時我也建議大家去看些哲學著作,也能提升抽象思維能力。

3. 資料思維

從這裡開始就是需要在實際工作中才能體會的了。對於設計師來說,雖然可以在學校學習研究方法,但是資料這一塊,僅僅是作為論文的一小部分,即便是學校的老師,教學中心也是放在設計創造力本身上,不會太強調資料的分析能力。

從時間角度,資料分析可分為:

前期調研資料中期測試後期結果資料

通常,我們在做一個專案、產品或功能之前,要對其適用的環境、人群、時機、市場競品做提前分析,來決定戰略和戰術。在大企業中這部分工作通常由市場用研部門來完成,但也有公司的產品組中的產品經理獨立去完成的情況。對於設計師來說,去協助產品做前期的調研也是很必要的,越早的瞭解項目的背景,就越能有的放矢地給出設計方案。

某些情況下,我們在對產品功能和設計方案沒底時,需要做一些高保真的Demo投放給一部分目標使用者,來收集回饋,從而調整或驗證方案,決定最終的產品功能。設計小組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多的是高保真模型測試使用者體驗,問卷調研使用者對視覺方案的選擇,AB方案投放測試等,這些都對產品方案的完善起到很大作用。

後期結果資料則是產品真正上線後,通過預先埋入的統計點,通過資料結果是否符合預期,資料曲線的變化,來分析產品存在哪些問題,問題出現的節點,進而思考解決方案。

從分析物件來講,資料思維可分為:

用戶行為市場運營技術性能

用戶行為對於設計師來說最重要,我們通過使用者對每個頁面、模組的訪問率、停留時間等資料,來瞭解使用者更喜歡或習慣做什麼,有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目的。有時候使用者資料會回饋出和我們的預想截然相反的結果,比如說現在很多電商都喜歡用產品橫向排布,支援手勢向後橫劃查看更多的設計,這樣可以在入口處展現更多的商品,但實際的資料回饋確實,更多的商品展現的總訪問率,並不比固定的2、3個商品的總訪問率好多少,由此可以看出展現更多商品並不一定能帶來更多的訪問。

市場運營的資料是諸如銷量、銷售額、轉化率、客單價等。這一類資料通常不是對所有人員開放的,那麼設計師盡可能去瞭解一些大概資料,一對自己所做的項目的表現能有一定的瞭解,二是可以思考運營資料好與差的原因,有助產品功能和設計方面的改進。

技術性能資料,這類資料對開發人員更重要,設計師要瞭解的是產品的性能對使用者體驗的影響。比如一個頁面的載入時間如果過長,對用戶來說很可能是認為產品出了問題,放棄在頁面的等待,設計師就要和技術人員一起查找是技術原因還是交互行為造成的,如何去優化。

設計師要有關注和主動提出資料埋點的意識。因為做網路或移動設備的資料統計,是需要提前埋入統計點的,如果設計師覺得某些功能或設計需要關注使用者的行為,那麼要在產品上線前找相關的資料人員去埋點,並且後期去拉出資料,做分析結果。

但是要記住的是,資料再重要,也只是協助工具,不要被資料牽著鼻子走,用資料的高與低來判斷功能的重要性是很膚淺的,重要的是去分析資料產生的本質。

4. 市場行銷思維

上面在講資料思維時,提到了設計師也要關注行銷資料,也屬於市場行銷思維。企業的根本目的是要把產品賣出去,所以產品設計方案能夠吸引目標使用者群才是最重要的,這裡要特別強調下“目標使用者”,每個產品都有對應的群體,想要設計面向全民各階層的產品,是不可能的。設計師應該去研究瞭解目標使用者,針對他們的特點去做設計,才能保證設計思路清晰,效果明顯。

從美學角度說,設計師不應將自己的審美強加給使用者,要去分析目標群體,設計出符合他們審美的產品,這也是行銷思維。但是在某些層面,設計師又有責任去引導用戶的審美,至於做到何種程度才是最佳的引導方式,不同的人群的接受度和忍耐性有不同,這就需要不斷的測試和資料分析才能確定。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在接到運營的需求文檔後,發現運營同學特別喜歡“多”資訊,把所有相關的點都集中展示出來,從運營自己的角度,多展示產品特點,能夠吸引使用者;但是從資訊設計的層面,用戶在一個時間點能接受的資訊是有限的,並且人有資訊過濾的本能。所以我們在和運營溝通時,一個是從專業角度要講人接受資訊的能力有限,另一點要去分析目標人群最關注的是哪種資訊。

5. 項目思維

最後說項目思維,原因有二:第一是前面講的4種思維都和項目思維有交集;其次,有一定的項目經驗才能去談項目思維,因為這個是學校課本類絕對教不到的。

項目思維可以細分為以下幾點:

瞭解項目組成和自己所處的位置關注項目進展和自己的推動能力協調項目其他成員達到最佳效率

1 )瞭解項目組成和自己所處位置

一個完整的專案組,是由多個部門組成的,在我經歷的項目中,電商項目是最複雜的,因為電商本身的服務環節就非常龐大。瞭解每個環節、每個部門的職責,可以知道整個專案的運作模式、每個人對專案起到的作用。專案組中的每個成員都會有直接間接的工作聯繫,設計師要知道自己的直接需求方和最終的需求方來自哪裡,自己的設計對接下游有哪些,最終方案在哪裡落地。一些與設計師沒有直接交集的環節,如果出現問題時,設計師也要去思考是否可以從設計角度去解決問題。

2) 關注項目進展和自己的推動力

某些設計師覺得,接到需求,確定需求和交付時間,按時交付就可以了。對於功能何時上線,產品何時發版,專案今年的計畫目標並不關注。那麼帶來的結果就是,這個設計師在項目中的作用就僅僅局限於自己的設計產出。

要提高自己在專案中的重要性甚至話語權,就要積極推動專案,某些時候,好的設計方案或方法可以提高設計效率,加速方案產出,從而加專案進展,比如使用可以小組協作的設計工具。

推動專案,就要儘量保證專案的產品版本發佈安計畫的日期上線,比如:一些設計方案的實現比較複雜,開發人員評估或在實際編寫時發現工期會延長,影響版本發佈,有些設計師會比較固執的讓開發人員在當期版本按原定的設計方案執行,最終造成版本delay,這就是缺乏項目思維的表現。正確的做法是快速給出可以替代的設計方案,如果這個功能不是本版本的必要功能,就放到下一個版本,第一原則是不可以讓上線延遲。因為延期上線會形成習慣,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最後造成全年的專案計畫延期。

更進階的推動項目,設計師要主動去思考產品功能去提高體驗,增加留存率、轉化率。不要做一個僅僅是接需求和給方案的角色。

3 ) 協調專案成員達到最佳效率

小組成員相互知曉每個人在負責的業務和進度,能夠做到成員特殊情況不能到崗時,有替補人員,不會影響專案進展。這個責任更多在小組leader的身上,定期的周會,通報工作進度和結果,都有利於小組的能力和效率提升,從而促進整個項目發展。

不同小組之間,比如從產品到設計再到開發測試,需要有比較嚴格規範的提需求、設計方案、開發執行的制度和時間制定,小組之間可以定期碰面討論,發現當前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而隨著專案不斷的發展變化,原有的方法可能會變的不適用,所以定期的調整策略,也是非常必要的。

最後總結一下,用戶中心思維和邏輯思維是基礎能力,在任何階段都要不斷去提升,資料和運營思維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去學習,專案思維的完善需要不斷增加的工作經驗。

很多設計師具有了其中一個或多個,並且也在不斷的提升其他方面能力。我們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產品思維的提升,強化設計師在企業或專案中的重要性,促進項目和企業的進步與發展,從而獲得更多的成就感。用比較俗的話來說就是“走上人生巔峰,贏取白富美(嫁給高帥富)!”

作者:葛銳,網易嚴選交互設計師,曾經做過電商、資料分析的產品,努力實現產品經理、交互設計師、視覺設計師三位元為一體。

本文來源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網易UEDC,作者@葛銳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