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有小人書陪伴的童年時光,真好!

從鄉街到村上,六裡路,他蹦蹦跳跳著走了一路。“阿發,

今天行街撿到錢了?這麼高興?”路上碰到的大人看到他興高采烈的樣子,都和他開著玩笑。“就不告訴你!”小小少年驕傲的揚起臉回答。他不時把手伸進衣服內口袋,摩挲一下口袋裡的袖珍本小人書,冬日的陽光灑在身上,他覺得暖洋洋的。

那是一九八四年冬天,

讀小學二年級的我,花五分錢買到了第一本真正屬於自己的小人書——《天鵝媽媽》。現在回想起來,在那吃飯都饑一餐飽一餐的年代,辛辛苦苦的攢了很長時間的錢,一本心儀已久的小人書到手,那份幸福和滿足應該不啻于現在的年青人入手一台最時髦的新潮手機吧!

之前跟著母親到鄉街上合作社商店買東西,看到幾節櫃檯裡擺放的花花綠綠的小人書,我的小魂就象被鉤掉了一樣,眼光一刻也不能須臾離開它們了。那一天,每當有人要售貨員拿過櫃檯裡的小人書翻看一下,我都趕緊湊近過去也瞄上幾眼。那種心情,應該和小揚科想摸摸管家掛在牆上小提琴的心情差不多。雖然母親從我眼巴巴的神情裡立刻明白了我的小心思,

但其時她不可能有多餘的錢滿足我的願望,催我多次見我挪不動腳,只好默默的坐到了一旁,讓我在櫃檯前多看一會。

我的父母親文化水準都不高,父親小學文化,母親是個完完全全的文盲,但他們都很寶惜書籍。記得父親不知道從哪裡得到的一本醫學科普書和一本算命書,他都是一直很珍惜的珍藏在家裡最好的衣櫃裡面的。我們每學期念完不用的課本,

母親也會整整齊齊的幫我們疊放好。我們那民間有說法,說是小孩燒帶字的紙長大後會目不識丁,因此母親每看到我們燒紙,都會大驚失色趕來厲聲制止。

那時,村裡家有藏書的有小學何老師和鄰居鄒叔一家,說有書也僅是很少的幾本古典名著和武俠小說,

一是他們自然也是寶惜他們的藏書,二是願意借出也是互相可以交換那種。我的哥哥厚著臉皮借了幾回被婉拒以後,他就發誓讓我們家也變成他理想中的“書香門第”,而他的“宏偉計畫”就是從當時容易買到的小人書開始。

幸虧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推進,農村能變現點小錢的管道和方法也逐漸變多起來。象長頭髮、牙膏皮、雞肫幹、廢銅鐵、幹海馬、珍珠等,都有貨郎慢慢的進村吆喝收購了,後來,村裡還有個體老闆專門收購起了對蝦、螃蟹、文蛤、水母等海產,這也大大方便了我們賺點小錢買小人書。

於是,家裡外能換錢的東西便受到我們的格外“照顧”,一有發現都搶著收集起來。象那海邊廢船上的鐵釘,才八分錢一斤,也被我們整天“叮噹叮噹”撬得樂此不疲。適合趕海的日子,我們都泡在海裡,以抓到那能換錢的海產。在當時巴掌長的一枚大對蝦,可換5毛錢,熬半夜時間捉圍網能捉到一兩枚,我們都像中了大獎一樣高興,因為五毛錢就可以買到三到四本小人書了。

三年級以後,每年的六一兒童節,我們周邊鄉村小學的小學生都會集中到鄉中心小學進行集體活動,那也是我們一年中最盼望的一天。除了可以新置或換上一套全新或乾淨的白襯衣藍褲子,白色運動鞋,一般因為中午一餐要在鄉上解決,父母親還會給上一兩毛錢讓買根冰棒和兩個雞蛋或一個麵包吃,而這筆錢,常常被我們節約下來,買上一本喜歡的小人書。

三年級那年的“六•一”,母親給了我一毛五分錢過節。中午休息,抵不住同學們都買了一根冰涼涼甜滋滋冰棒消暑解渴的誘惑,我也花五分錢買了一根。下午集體活動完畢解散以後,讀五年級的哥哥帶著我們村裡幾位小學生飛奔到合作社圖書櫃檯挑選小人書去。我看中了一本《小兵張嘎》,卻被一毛五分錢的標價難住了,差五分錢啊!我多希望哥哥挑選完他心儀的小人書後有個五分錢的剩餘借給我啊!可哥哥卻盡了他全部的錢買了他心儀的小人書!最後其他人都各自買了一到兩本喜歡的小人書,只有我一個人空手而歸。

走在回村的路上,大家都各自翻看著自己的小人書熱鬧得象一群小麻雀吱吱喳喳,只有我一個人落在後面滿肚子委屈的低著頭踢著小石子走路。路過一小土坡,碰上堂姐夫騎著自行車正下坡而行,聽到打鈴聲,其他小夥伴都閃開了,而我因滿肚的委屈正想著心思,反應遲緩一些,堂姐夫較快的下坡車速把我帶倒了。這下,我正好找到了情感渲泄的出口,躺在地上哇哇大哭出來。堂姐夫怕是把我傷到了,趕快停好車過來查看。我哭的更傷心了,多希望他會掏出一毛兩毛錢安慰我的委屈。可他看著我沒事,說了幾句安慰話後又騎車離開了。哥哥他們知道我的小心思,互相擠弄了幾下眼神又沒事似的上路了。我只有一路傷心的嚎哭到家,留下了童年最傷心的一次記憶……

除了“六•一”,平常週六、周日,手頭上有錢了,小夥伴們就會互相吆喝起來到鄉街上買小人書。這樣一本兩本的攢著,過了兩三年後,哥哥和我兩個人的小人書竟然也攢了有一兩百本。滿滿一大紙箱裝著,每天拿進取出的檢數,竟也有了地主土豪每天點數一箱箱金銀財寶的感覺呢!每天晚上,被父母親強迫關燈睡覺了,躲在被窩裡偷偷用手電筒看完一本情節扣人心弦的小人書是我們最開心的事情。

更讓人得意的是,買到新小人書,周圍鄰居的小夥伴都要圍過來觀看,自願拿上好吃、好玩的過來交換。因為博覽群書,知古曉今,故事多,足智多謀,哥哥自然就成了我們村裡的“孩子王”。村裡的小孩、大人為了借看一本喜歡的小人書,都得對我們表示尊敬或客客氣氣的,讓哥哥體會到了心中所嚮往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書香門第”的尊嚴和自豪,這也讓他對小人書更加的癡迷。

第二年,我們那塊海域的青蟹訊情很好,售價也不錯。聽說來錢容易,哥哥便纏著比他稍大一些,已出海捕魚為生的夥伴老迂要一起出海。其時,哥哥瘦如茅杆的身軀是不堪風浪的,但為了多掙到一些買小人書的錢,他也是豁了出去。偷偷的隨行出海幾次後,哥哥是應該賺到百八十塊錢的。他和老迂兩人年前竟搭車去了七八十公里外的湛江市區新華書店選購圖書,回家托了沉沉一紙箱小人書,象英雄凱旋般受到了我們的熱烈歡迎和無限羡慕。

“近水樓臺先得月”,哥哥買回的小人書他第一個閱讀過後,我都可以慢慢的閱讀欣賞。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為了讀懂故事,我自覺認識了很多生字、生詞和成語;為了看過後,能向更小的小夥伴們講解,不知不覺間也鍛煉了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記得讀三年級開始寫第一篇作文,作文題目叫《白頭翁的故事》,作文批改後,教語文的何老師竟然在村裡逢人就誇我作文寫得好,三年級學生的作文水準不比五年級的學生差。得此誇獎,我從此竟喜歡上了寫作文,語文成績從小學起就一直在年級名列前茅。這說起來,還是得感激從小小人書對我文化素養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滋養。

過年的時候,我和哥哥會挑選一部分小人書到村裡人群聚集的地方擺書攤,交一毛錢押金兩分錢可借閱一本小人書。那時,人們可以選擇的文化活動很少,小人書很受大人小孩的喜歡,常常是一擺出來就被搶光了。這會讓我和哥哥又喜又愁,喜的是過一個年下來,租小人書的收入都可收上十塊八塊錢;愁的是,租出去的小人書經手較多,書頁、封面損壞較快,每次都要心痛很久。

有一回村裡一個刺頭後生租了兩套小人書回家看,因一邊還要忙著賭錢,便把要及時還書的概念放一邊去了。我和哥哥又氣又怕,怕他耍賴不還,一有時間就到他家裡或他賭錢的地方,不厭其煩的一催二催再催,耐心等他看完一本收回一本,最後搞得他不耐煩了,讓倒賠他一些錢把書還給了我們。等到全部小人書收回,我和哥哥都如釋重負般的大大舒了一口氣。

進入九十年代以後,等到村裡也有了黑白電視、彩電,鄉街上出現了錄影廳、遊戲廳、檯球室等新式文體娛樂項目,人們對小人書的興趣也減弱了。哥哥初中畢業後開始到社會上謀生,生活壓力巨大,而我繼續念高中,學業繁重,哥倆漸漸的也沒關心小人書了。原來攢存的一兩百本小人書,在弟弟和更小一代的侄子、外甥長大以後,隨看隨借出隨讓人拿走,最後竟然也散失殆盡了。

如今,經常看到七八十年代出版的小人書被人數十、數百甚至數千、數萬的求購,收藏,我和哥哥每當聊起,都要唏噓感慨一番的:不為升值多少,只是想那些珍藏了我們無數美好回憶的小人書要能保存下來多好!但想起我們家也曾“書香門第”的時光,雖有巨大的遺憾,我們也感到了一份溫暖的滿足。

幸虧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推進,農村能變現點小錢的管道和方法也逐漸變多起來。象長頭髮、牙膏皮、雞肫幹、廢銅鐵、幹海馬、珍珠等,都有貨郎慢慢的進村吆喝收購了,後來,村裡還有個體老闆專門收購起了對蝦、螃蟹、文蛤、水母等海產,這也大大方便了我們賺點小錢買小人書。

於是,家裡外能換錢的東西便受到我們的格外“照顧”,一有發現都搶著收集起來。象那海邊廢船上的鐵釘,才八分錢一斤,也被我們整天“叮噹叮噹”撬得樂此不疲。適合趕海的日子,我們都泡在海裡,以抓到那能換錢的海產。在當時巴掌長的一枚大對蝦,可換5毛錢,熬半夜時間捉圍網能捉到一兩枚,我們都像中了大獎一樣高興,因為五毛錢就可以買到三到四本小人書了。

三年級以後,每年的六一兒童節,我們周邊鄉村小學的小學生都會集中到鄉中心小學進行集體活動,那也是我們一年中最盼望的一天。除了可以新置或換上一套全新或乾淨的白襯衣藍褲子,白色運動鞋,一般因為中午一餐要在鄉上解決,父母親還會給上一兩毛錢讓買根冰棒和兩個雞蛋或一個麵包吃,而這筆錢,常常被我們節約下來,買上一本喜歡的小人書。

三年級那年的“六•一”,母親給了我一毛五分錢過節。中午休息,抵不住同學們都買了一根冰涼涼甜滋滋冰棒消暑解渴的誘惑,我也花五分錢買了一根。下午集體活動完畢解散以後,讀五年級的哥哥帶著我們村裡幾位小學生飛奔到合作社圖書櫃檯挑選小人書去。我看中了一本《小兵張嘎》,卻被一毛五分錢的標價難住了,差五分錢啊!我多希望哥哥挑選完他心儀的小人書後有個五分錢的剩餘借給我啊!可哥哥卻盡了他全部的錢買了他心儀的小人書!最後其他人都各自買了一到兩本喜歡的小人書,只有我一個人空手而歸。

走在回村的路上,大家都各自翻看著自己的小人書熱鬧得象一群小麻雀吱吱喳喳,只有我一個人落在後面滿肚子委屈的低著頭踢著小石子走路。路過一小土坡,碰上堂姐夫騎著自行車正下坡而行,聽到打鈴聲,其他小夥伴都閃開了,而我因滿肚的委屈正想著心思,反應遲緩一些,堂姐夫較快的下坡車速把我帶倒了。這下,我正好找到了情感渲泄的出口,躺在地上哇哇大哭出來。堂姐夫怕是把我傷到了,趕快停好車過來查看。我哭的更傷心了,多希望他會掏出一毛兩毛錢安慰我的委屈。可他看著我沒事,說了幾句安慰話後又騎車離開了。哥哥他們知道我的小心思,互相擠弄了幾下眼神又沒事似的上路了。我只有一路傷心的嚎哭到家,留下了童年最傷心的一次記憶……

除了“六•一”,平常週六、周日,手頭上有錢了,小夥伴們就會互相吆喝起來到鄉街上買小人書。這樣一本兩本的攢著,過了兩三年後,哥哥和我兩個人的小人書竟然也攢了有一兩百本。滿滿一大紙箱裝著,每天拿進取出的檢數,竟也有了地主土豪每天點數一箱箱金銀財寶的感覺呢!每天晚上,被父母親強迫關燈睡覺了,躲在被窩裡偷偷用手電筒看完一本情節扣人心弦的小人書是我們最開心的事情。

更讓人得意的是,買到新小人書,周圍鄰居的小夥伴都要圍過來觀看,自願拿上好吃、好玩的過來交換。因為博覽群書,知古曉今,故事多,足智多謀,哥哥自然就成了我們村裡的“孩子王”。村裡的小孩、大人為了借看一本喜歡的小人書,都得對我們表示尊敬或客客氣氣的,讓哥哥體會到了心中所嚮往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書香門第”的尊嚴和自豪,這也讓他對小人書更加的癡迷。

第二年,我們那塊海域的青蟹訊情很好,售價也不錯。聽說來錢容易,哥哥便纏著比他稍大一些,已出海捕魚為生的夥伴老迂要一起出海。其時,哥哥瘦如茅杆的身軀是不堪風浪的,但為了多掙到一些買小人書的錢,他也是豁了出去。偷偷的隨行出海幾次後,哥哥是應該賺到百八十塊錢的。他和老迂兩人年前竟搭車去了七八十公里外的湛江市區新華書店選購圖書,回家托了沉沉一紙箱小人書,象英雄凱旋般受到了我們的熱烈歡迎和無限羡慕。

“近水樓臺先得月”,哥哥買回的小人書他第一個閱讀過後,我都可以慢慢的閱讀欣賞。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為了讀懂故事,我自覺認識了很多生字、生詞和成語;為了看過後,能向更小的小夥伴們講解,不知不覺間也鍛煉了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記得讀三年級開始寫第一篇作文,作文題目叫《白頭翁的故事》,作文批改後,教語文的何老師竟然在村裡逢人就誇我作文寫得好,三年級學生的作文水準不比五年級的學生差。得此誇獎,我從此竟喜歡上了寫作文,語文成績從小學起就一直在年級名列前茅。這說起來,還是得感激從小小人書對我文化素養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滋養。

過年的時候,我和哥哥會挑選一部分小人書到村裡人群聚集的地方擺書攤,交一毛錢押金兩分錢可借閱一本小人書。那時,人們可以選擇的文化活動很少,小人書很受大人小孩的喜歡,常常是一擺出來就被搶光了。這會讓我和哥哥又喜又愁,喜的是過一個年下來,租小人書的收入都可收上十塊八塊錢;愁的是,租出去的小人書經手較多,書頁、封面損壞較快,每次都要心痛很久。

有一回村裡一個刺頭後生租了兩套小人書回家看,因一邊還要忙著賭錢,便把要及時還書的概念放一邊去了。我和哥哥又氣又怕,怕他耍賴不還,一有時間就到他家裡或他賭錢的地方,不厭其煩的一催二催再催,耐心等他看完一本收回一本,最後搞得他不耐煩了,讓倒賠他一些錢把書還給了我們。等到全部小人書收回,我和哥哥都如釋重負般的大大舒了一口氣。

進入九十年代以後,等到村裡也有了黑白電視、彩電,鄉街上出現了錄影廳、遊戲廳、檯球室等新式文體娛樂項目,人們對小人書的興趣也減弱了。哥哥初中畢業後開始到社會上謀生,生活壓力巨大,而我繼續念高中,學業繁重,哥倆漸漸的也沒關心小人書了。原來攢存的一兩百本小人書,在弟弟和更小一代的侄子、外甥長大以後,隨看隨借出隨讓人拿走,最後竟然也散失殆盡了。

如今,經常看到七八十年代出版的小人書被人數十、數百甚至數千、數萬的求購,收藏,我和哥哥每當聊起,都要唏噓感慨一番的:不為升值多少,只是想那些珍藏了我們無數美好回憶的小人書要能保存下來多好!但想起我們家也曾“書香門第”的時光,雖有巨大的遺憾,我們也感到了一份溫暖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