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成都高新東區“無汙水處理站”歷史年內終結

今年4月1日起,丹景鄉、蘆葭鎮等原本簡陽市下轄的12個鄉(鎮)委託成都高新區管理,統稱為“成都天府空港新城”或“高新東區”。當時,這12個鄉(鎮)都沒有汙水處理站,生產、生活污水未經處置直接排入河道。昨日,成都晚報記者從高新區獲悉,高新東區鄉鎮居民汙水處理提升改造工程已於日前啟動,將新建19個汙水處理站,

其中17個一體化汙水處理站將於今年內率先建成投用,高新東區“無汙水處理廠”的歷史也將隨之終結。

17個一體化汙水處理站

年內率先投用

隨著成都天府國際空港新城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片區污水管道及汙水處理設施提升改造步伐加快。高新東區鄉鎮居民汙水處理提升改造工程是高新區“三治一增”重要工程之一。記者從成都高新區城環局瞭解到,

高新東區鄉鎮居民汙水處理提升改造工程,將在各個場鎮以及安置點等居民聚集區新建19個汙水處理站,同時鋪設總長度約22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網,服務總人口約10萬人,預計總投資為2.8億元。

“我們在前期汙水處理需求調研的基礎上,考慮了一定的預留處理能力,最終確定了兩種網站類型。”成都高新區城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其中兩個是處理規模為4000-5000噸/天的汙水處理站,

設置在三岔鎮和石板凳鎮這兩個人口較多的鄉鎮;另外17個是處理規模為200-1000噸/天的一體化汙水處理站。根據工程實施方案,17個一體化汙水處理站將於今年年底建成投用,兩個汙水處理站將于明年6月建成投用。

據介紹,目前,高新東區12個鄉(鎮)的垃圾清理、直排口截汙等工作已經率先啟動。為保證汙水處理的長期效果,該區域部分河道的清汙清淤、治理積水點等工作也將展開,

全部工程預計在今年年底完成。

一體化汙水處理站

建設快並可重複利用

與每天幾萬噸甚至幾十萬噸處理能力的普通汙水處理廠相比,每天200-1000噸處理能力的一體化汙水處理站可謂“迷你”。成都高新區城環局水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高新東區人居分散且丘陵地形多,如果僅新建傳統的規模較大的汙水處理廠集中收集處理污水,建設難度大、成本高、工期長,無法在較短時間內改變當地污水直排的現狀。

而一體化汙水處理站所用設備具有規模小、可移動的特點,只需簡單的土建場地即可安放。“隨著高新東區的建設發展,未來將適時在各片區規劃建設新的再生水廠,並逐步取締一部分過渡性汙水處理網站,一體化汙水處理站設備則可搬到其他有需要的地方重複利用。”

一體化汙水處理站到底啥模樣?如何確保汙水處理達標?由於相關招投標工作尚未結束,最終設計方案還沒出爐。不過,在高新南區大源街道臨江村已經建成投用了一個同類的一體化汙水處理站,記者昨日進行了探訪。這個一體化汙水處理站占地僅數十平方米,汙水處理規模為50噸/天,主要由一個約60立方米的地埋式調節池、一個約15立方米的沉澱池以及一個集裝箱大小的設備間組成。

臨江村生活、生產產生的污水,經截汙管道收集後,首先自流進入調節池進行水量控制和水質均勻,並經歷一次厭氧發酵,以提高可生化性;然後由提升泵抽入設備間當中的生物接觸氧化池,在多種好氧微生物、厭氧微生物作用下,其中的有機污染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氮氣、水、無機物;隨後自流進入沉澱池。基於重力沉降原理,懸浮在水中的脫落的生物膜和部分有機、無機小顆粒沉澱下來;最後經過濾、消毒,出水就清澈透明了,水質達到《城鎮汙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排放標準。成都晚報記者 薛歡 攝影報導

最終設計方案還沒出爐。不過,在高新南區大源街道臨江村已經建成投用了一個同類的一體化汙水處理站,記者昨日進行了探訪。這個一體化汙水處理站占地僅數十平方米,汙水處理規模為50噸/天,主要由一個約60立方米的地埋式調節池、一個約15立方米的沉澱池以及一個集裝箱大小的設備間組成。

臨江村生活、生產產生的污水,經截汙管道收集後,首先自流進入調節池進行水量控制和水質均勻,並經歷一次厭氧發酵,以提高可生化性;然後由提升泵抽入設備間當中的生物接觸氧化池,在多種好氧微生物、厭氧微生物作用下,其中的有機污染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氮氣、水、無機物;隨後自流進入沉澱池。基於重力沉降原理,懸浮在水中的脫落的生物膜和部分有機、無機小顆粒沉澱下來;最後經過濾、消毒,出水就清澈透明了,水質達到《城鎮汙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排放標準。成都晚報記者 薛歡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