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支付“新勢力”來襲,你準備好了嗎?

6月8日,央行公佈了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資料顯示,第一季度全國共辦理移動支付業務93.04億筆,金額60.6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5.71%和16.35%。從2016年全年資料來看,我國移動支付業務筆數首次超越互聯網支付是個里程碑式的事件——隨著移動支付的全速發展,中國已經一隻腳踏上“無現金社會”的門檻……

“您好,

我忘了帶現金,請問咱們超市可以用手機支付嗎?”

“可以,您掃一下這個二維碼手機支付一下就行。”

在省城解放路一家小超市,周女士在超市收銀員的指示幫助下,用手機支付輕鬆完成了結帳。超市老闆告訴記者,在他們店裡,有很多顧客尤其是中青年人都選擇用“手機”來替代現金付帳。

前些年,不帶現金、錢包上街購物也許還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而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上支付的不斷完善,

正變革著社會消費模式,銀聯雲閃付、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蘋果支付……層出不窮的支付手段讓上街不帶現金、錢包逐漸成為現實,也漸漸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習慣,成為消費市場乃至我國經濟的一道風景線。

便捷:

只帶手機出門也能很“淡定”

“現在買水果蔬菜什麼的不需要再找零錢,手裡不用再拿那麼多零錢。”

“我去商場買衣服都用的手機支付。”

“現在出門基本不帶現金了,

身邊的人也都不會帶很多現金出門了……”

不僅是消費者感覺移動支付更便捷,店家也感受到了移動支付的便利。一家連鎖超市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超市購物用手機支付的人還挺多的,對於消費者而言肯定是手機支付更方便,再加上銀聯和各銀行不時還有活動優惠。”

“在我們店消費的用現金支付與用手機支付的人差不多,從方便來說肯定是手機支付更方便,

手機一揮就到賬了。”一家餐廳的收銀員說。

近幾年來,作為消費者的支付新寵,銀聯雲閃付家族產品陸續上線,銀聯推出的“雲閃付”,支付時無須手機聯網,也不必打開手機銀行APP,只要點亮螢幕靠近POS機即可完成支付。

據中國銀聯青海分公司相關人員介紹,“銀聯雲閃付”作為以非接觸支付技術為核心的銀聯移動支付新標誌,包括各大銀行手機銀行APP以及蘋果支付、三星支付、華為支付等多種手機支付方式,實現了移動支付安全性與便利性的結合。使用者使用HCE產品時,只需一部具備NFC功能的手機,可直接在手機銀行APP中生成一張銀聯卡的“替身卡”,即雲閃付卡。此時手機就相當於一張虛擬銀行卡,可線上下具有銀聯“閃付”標識的連線POS機支付,支付過程不需要使用網路,也不必打開APP。

記者體驗發現,“銀聯雲閃付”不需要“解鎖、亮螢幕、打開APP”等步驟,直接亮屏即可“刷手機”支付;而掃碼支付則需要打開微信和支付寶的APP,啟用攝像頭和對應的掃碼功能,聯網確認後完成交易。

據介紹,銀聯雲閃付旗下的產品既能在有“銀聯雲閃付”標識的銷售終端一揮即付,也能支援移動互聯網支付。銀聯“雲閃付”憑藉創新技術帶來動態金鑰、雲端驗證等多重安全保障,支付時不顯示真實卡號,有效保護持卡人隱私及支付敏感資訊,支付體驗也更便捷。

購物達人馬小姐告訴記者,使用移動支付,不僅便捷,還不時有優惠。“如今購物付款時,自己都會多問一句,用什麼支付方式有優惠。”馬小姐表示,選擇哪一種支付方式,首先看優惠,如果同等優惠下,才考慮便捷性、安全性。

多元:

協力廠商角逐支付平臺

上班族王豔玲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手機達人”,“早上出門我用滴滴打車,中午可以在‘美團’訂份午餐,週末去看場電影、上街購物,都可以通過微信、支付寶、銀聯雲閃付就能在手機上完成支付,簡單又快捷。” 王豔玲跟記者分享著自己的全支付體驗,一天的吃喝玩樂,動動大拇指就搞定了。“現在,新的APP真是層出不窮,這不,我最近剛下載了一款髮型設計的APP,只要你在手機上安裝這款APP,再拍張自己的正面照根據操作提示,就能看到自己適不適合留這款髮型”。豔玲一邊比畫著一邊介紹到。

有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協力廠商支付總交易額為57.9萬億元人民幣,相比2015年增長率為85.6%。其中,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為38.6萬億元,約為美國的50倍。

在“京東商城”買下相中的物品,微信支付即刻完成;在“淘寶商城”拿下自己中意的商品,使用支付寶就能輕鬆完成支付;“滴滴打車”偶爾贈送幾張優惠券,下次支付時就能立即使用……

因此,對於傳統商業來說,由移動支付延伸出的資料增值服務,已然成為除了是便捷的支付方式之外更是蘊藏著商機。今年4月,口碑發佈“碼戰略”,對二維碼進行升級,為商家提供從“二維碼-店鋪-支付”的新通路。據瞭解,商家只需一鍵申請啟動就可擁有自己的口碑碼並貼在門店中。顧客到店掃描口碑碼後,將直接進入商家的口碑虛擬店鋪。在店鋪裡,顧客可以點餐、領取優惠等等。

類似的,微信也上線了餐飲行業首家“小程式”點餐微信支付旗艦店,該合作同樣是將微信支付、卡券、本地朋友圈廣告與小程式能力整合的一次嘗試,微信團隊希望新能力的輸出能為消費者提供更為輕便、快捷的智慧就餐體驗。

由此看來,人們的消費行為正在向手機轉移,未來線下消費的行為也會越來越多地在手機上通過掃碼完成。顯而易見的是通過二維碼與線下實體店相結合,一“碼”承載商家資訊、權益、服務等所有核心內容,更能迎合消費者未來的消費習慣。

熱點:

支付場景越來越廣

張春蘭的水果店裡掛著兩個二維碼,一個是微信支付,一個是銀聯二維碼。這位在省城景嶽公寓附近賣水果近3年的四川“辣妹子”告訴記者:“現在很多顧客都喜歡用手機支付。以前有時候還要發愁換零錢,怕找不開,現在就不用了,沒帶現金或者沒有零錢,手機就能付帳了,很方便啊。”

當下,便捷的移動支付正在漸漸改變人們的生活,無數在以前看來不可思議的支付場景正在變為現實。從手機短信支付、晶片卡“閃付”,到而今的手機用戶端支付等,在享受移動支付的快捷、便利與收費優惠等多種“福利”的同時,移動支付也改變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消費習慣,強有力地衝擊著傳統的支付方式。一些接受新事物比較快的年輕人已經提前進入“無錢包”時代。

目前,移動支付的使用範圍已經遠遠超出了網路購物的範圍。金融理財、繳納水電費、借款還款、吃飯AA買單等功能,正在不斷被開發推廣。相關資料顯示,轉帳、還款等個人應用已經成為主要的移動支付業務來源,而移動網購不再是主力。

移動支付的普及,不僅意味著不帶現金的便利。在資訊高速化的背景下,移動互聯時代的競爭越演越烈。隨著業務電子化水準的提高和用戶多以智慧手機為核心的使用習慣的改變,作為金融服務的主要提供者,銀行業必然需要在管道和電子服務上進行變革。

與此同時,隨著金融創新應用成果不斷湧現,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也降低了服務成本,提升了風險識別與安全管控能力,為社會經濟與民生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與產品基礎。

實現了移動支付安全性與便利性的結合。使用者使用HCE產品時,只需一部具備NFC功能的手機,可直接在手機銀行APP中生成一張銀聯卡的“替身卡”,即雲閃付卡。此時手機就相當於一張虛擬銀行卡,可線上下具有銀聯“閃付”標識的連線POS機支付,支付過程不需要使用網路,也不必打開APP。

記者體驗發現,“銀聯雲閃付”不需要“解鎖、亮螢幕、打開APP”等步驟,直接亮屏即可“刷手機”支付;而掃碼支付則需要打開微信和支付寶的APP,啟用攝像頭和對應的掃碼功能,聯網確認後完成交易。

據介紹,銀聯雲閃付旗下的產品既能在有“銀聯雲閃付”標識的銷售終端一揮即付,也能支援移動互聯網支付。銀聯“雲閃付”憑藉創新技術帶來動態金鑰、雲端驗證等多重安全保障,支付時不顯示真實卡號,有效保護持卡人隱私及支付敏感資訊,支付體驗也更便捷。

購物達人馬小姐告訴記者,使用移動支付,不僅便捷,還不時有優惠。“如今購物付款時,自己都會多問一句,用什麼支付方式有優惠。”馬小姐表示,選擇哪一種支付方式,首先看優惠,如果同等優惠下,才考慮便捷性、安全性。

多元:

協力廠商角逐支付平臺

上班族王豔玲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手機達人”,“早上出門我用滴滴打車,中午可以在‘美團’訂份午餐,週末去看場電影、上街購物,都可以通過微信、支付寶、銀聯雲閃付就能在手機上完成支付,簡單又快捷。” 王豔玲跟記者分享著自己的全支付體驗,一天的吃喝玩樂,動動大拇指就搞定了。“現在,新的APP真是層出不窮,這不,我最近剛下載了一款髮型設計的APP,只要你在手機上安裝這款APP,再拍張自己的正面照根據操作提示,就能看到自己適不適合留這款髮型”。豔玲一邊比畫著一邊介紹到。

有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協力廠商支付總交易額為57.9萬億元人民幣,相比2015年增長率為85.6%。其中,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為38.6萬億元,約為美國的50倍。

在“京東商城”買下相中的物品,微信支付即刻完成;在“淘寶商城”拿下自己中意的商品,使用支付寶就能輕鬆完成支付;“滴滴打車”偶爾贈送幾張優惠券,下次支付時就能立即使用……

因此,對於傳統商業來說,由移動支付延伸出的資料增值服務,已然成為除了是便捷的支付方式之外更是蘊藏著商機。今年4月,口碑發佈“碼戰略”,對二維碼進行升級,為商家提供從“二維碼-店鋪-支付”的新通路。據瞭解,商家只需一鍵申請啟動就可擁有自己的口碑碼並貼在門店中。顧客到店掃描口碑碼後,將直接進入商家的口碑虛擬店鋪。在店鋪裡,顧客可以點餐、領取優惠等等。

類似的,微信也上線了餐飲行業首家“小程式”點餐微信支付旗艦店,該合作同樣是將微信支付、卡券、本地朋友圈廣告與小程式能力整合的一次嘗試,微信團隊希望新能力的輸出能為消費者提供更為輕便、快捷的智慧就餐體驗。

由此看來,人們的消費行為正在向手機轉移,未來線下消費的行為也會越來越多地在手機上通過掃碼完成。顯而易見的是通過二維碼與線下實體店相結合,一“碼”承載商家資訊、權益、服務等所有核心內容,更能迎合消費者未來的消費習慣。

熱點:

支付場景越來越廣

張春蘭的水果店裡掛著兩個二維碼,一個是微信支付,一個是銀聯二維碼。這位在省城景嶽公寓附近賣水果近3年的四川“辣妹子”告訴記者:“現在很多顧客都喜歡用手機支付。以前有時候還要發愁換零錢,怕找不開,現在就不用了,沒帶現金或者沒有零錢,手機就能付帳了,很方便啊。”

當下,便捷的移動支付正在漸漸改變人們的生活,無數在以前看來不可思議的支付場景正在變為現實。從手機短信支付、晶片卡“閃付”,到而今的手機用戶端支付等,在享受移動支付的快捷、便利與收費優惠等多種“福利”的同時,移動支付也改變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消費習慣,強有力地衝擊著傳統的支付方式。一些接受新事物比較快的年輕人已經提前進入“無錢包”時代。

目前,移動支付的使用範圍已經遠遠超出了網路購物的範圍。金融理財、繳納水電費、借款還款、吃飯AA買單等功能,正在不斷被開發推廣。相關資料顯示,轉帳、還款等個人應用已經成為主要的移動支付業務來源,而移動網購不再是主力。

移動支付的普及,不僅意味著不帶現金的便利。在資訊高速化的背景下,移動互聯時代的競爭越演越烈。隨著業務電子化水準的提高和用戶多以智慧手機為核心的使用習慣的改變,作為金融服務的主要提供者,銀行業必然需要在管道和電子服務上進行變革。

與此同時,隨著金融創新應用成果不斷湧現,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也降低了服務成本,提升了風險識別與安全管控能力,為社會經濟與民生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與產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