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史上的今天,中日第四次戰爭,由日本天皇宣佈結束

中日之間,自唐朝起,除了宋朝,每朝都和日本有戰爭。

1: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是663年8月進行的白江口之戰。當時是唐朝,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求援,唐高宗派軍13萬征百濟,國王義慈被俘,

義慈王次子福信向日本求助,日本派軍于大唐軍于白江口大戰,以日軍大敗告終。

2:三次中(元)日戰爭。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企圖使日本臣服於蒙古人,日本人不答應,忽必烈派軍三次進攻日本,前兩次因為風暴原因以及不熟悉海戰和登陸作戰而失敗,

第三次是因為國內經濟因素放棄了。

3:明朝兩次對日戰爭。西元1592年、1597年,明萬曆十九年,萬曆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祿元年,慶長三年,日本方面稱為“慶長·文祿之役”,朝鮮稱“壬辰衛國戰爭”,明朝出兵援助朝鮮對豐臣秀吉之戰,豐臣秀吉企圖先攻擊中國,再吞併印度,於是發動了借道朝鮮的戰爭,明朝派兵援助,經過兩次艱苦的戰爭,終於使日本人認識到自己還不足以於中國抗衡。

4:中日甲午戰爭,當時是清朝,也是由日軍侵略朝鮮開始的,最終的結果是《馬關條約》的簽訂,日本一躍成為軍事強國,中國成為任人魚肉的弱國。

5: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的抗日戰爭

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以清朝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了清朝的戰敗,

而日本並沒有停下了侵略的步伐,而後從花園口登陸,侵入遼東,將戰火燒向清朝的龍興之地,而後日本指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三月赴日和談,當時北洋水師雖全軍覆滅,但是遼東戰場爭戰方酣。李鴻章要求議和之前先行停戰,日方提出包括佔領天津等地在內的四項苛刻條件,迫使李鴻章撤回了停戰要求。

3月24日下午4時,中日第三次談判結束後,滿懷心事的李鴻章步出春帆樓,乘轎返回驛館。誰知,就在李鴻章的轎子快到達驛館時,人群中突然躥出一名日本男子,在左右未及反應之時,照定李鴻章就是一槍。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當場昏厥過去。一時間,現場大亂,行人四處逃竄,行刺者趁亂躲入人群溜之大吉,

躲入路旁的一個店鋪裡。

28日,當伊藤博文再次來到李鴻章的驛所,告之日本天皇已下令停戰時,李鴻章不禁喜出望外,他沒有想到,幾天來在談判桌上口乾舌燥沒能取得的戰果,竟然會因為自己的遇刺而峰迴路轉。30日,中日停戰條約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