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還記得小時候做飯的灶頭嗎?那些給灶頭畫畫的老人還在嗎!

民以食為天,食以“灶”為先,出生於農村的人們對於土灶頭一定不會陌生,家家戶戶,一口實打實的火灶,是廚房間裡的重頭戲,它擔負著一家人的三餐重任,煮米飯、炒菜、熬湯都少不了一副灶頭。

而今天的主角就是與灶頭密不可分的“灶畫”-擁有上千年歷史如今卻瀕臨失傳的江南民間藝術。

有跡可循的灶畫源頭位於浙江省嘉興市,散落在各大鄉鎮,傳承人屈指可數,且多為年過半百的老人。農村向城市遷移,原有的村落也面臨著新農村改革,越來越多的住戶不再需要灶頭,當然灶畫隨之被遺棄,沒有需求就沒有傳承,僅剩的灶畫藝人年事頗高,

手藝卻後繼無人。

“灶畫”是始于漢朝時期的江南民間藝術,顧名思義就是在灶上作畫,由於老灶難求,在對於灶畫資料的搜集和採訪上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這次非常幸運能夠看到來自嘉興市海鹽縣的灶畫傳承人趙祥松現場繪製“灶畫”,並且記錄了創作過程,

感受來自民間生活浸染的藝術精粹。

來到嘉興市海鹽縣通元鎮,趙祥松老師正在繪製一面土灶頭,這是為了弘揚民間藝術,傳承非遺特意打造還原的老灶,以磚為基,石灰水泥為砌,一副黯然的灶頭就等著灶畫使其煥發出多彩的生活氣息。

灶畫的分區佈局

灶畫分為三部分,上部的灶頂,中部的灶身和下部的灶肚。上部以煙囪和天花板為主,煙囪一般以花邊,簡短花枝等,以飾點綴,上部基本留白;中部是門面,正直莊重,以神話或歷史人物為主,多副畫組合而成,以花邊作為區隔,畫上福字,

中間更有龍宮,也是鯉魚躍龍門的吉祥之意。灶肚是最吸引眼球的位置,畫師會根據每個灶的具體情況分區作畫,一般分5、6個畫作。

灶畫的題材種類

民間藝術的韻味往往是來自生活氣息,熱鬧、喜慶、吉祥祝福都是灶畫的本質寓意。它們往往色彩鮮豔,畫風簡約而樸實。老百姓們毫不掩飾的將美好的期盼寄予在灶畫之中,對於滿足家人飲食需求的灶頭,在美觀上也不可遜色。八仙過海、岳飛精忠報國、富麗牡丹、步步高升、龍鳳呈祥、松鶴延年這些美好的祝願都是灶畫的主要素材。

灶畫工具

我們看到趙祥松老師,打開簡單的繪畫工具,幾支豪度各異的毛筆,一盒丙烯顏料,一把水準尺。何謂下筆如有神,在趙老師這裡一切都是信手拈來,無須打草稿,一面牆體被合理佈局,輕輕兩筆勾勒出主體,短短20分鐘一副小灶畫已基本成型。

灶畫傳承人-趙祥松

趙老師年事已高聽力受到限制,為了方便與我們溝通還特意帶上助聽器,熱情的講解著他的畫作,灶牆中部最主要的畫作就是陸文龍歸宋,趙老還認真的講起了故事的典故,對於歷史認知的淺薄讓我在當下深感羞愧。

趙祥松老師已是年逾古稀,繪製灶畫對於他來說已然十分吃力,如今也少有出山,作為灶畫傳承人,趙老堅持了40餘年,一個手藝人從年少執筆一直畫到了古稀之年。在場的老少觀眾無不投去敬佩之意。

灶畫魅力

民間藝術靈感源自生活,簡約而樸實的畫作透露著濃濃的煙火氣息,畫作素材多是老百姓敬仰的神話故事、傳說,歷史英雄或是花鳥魚竹。粉飾灶頭一是出於對灶神的敬畏,二是對於飲食的重視和對生活的美好期盼。

灶畫具有濃烈的民間藝術特色,色彩鮮豔, 多以黑色作為線框,紅、黃、綠、藍為主要色調,配色有粉、青等。除了具有觀賞價值,灶畫對於老百姓而言,簡單地來說就是圖個喜慶。

在廚房忙碌的人得有個好心情,心情好了做出的食物才能給一家子帶來健康和幸福。

灶畫藝人更是在這方面下足了功夫,他們會隨性發揮,也會根據灶戶的要求作畫,我們看到這一次趙祥松老師的臨場作畫,沒有參照,一切畫作都已經儲存於他的大腦,40餘年的豐富創作經驗,鯉魚躍龍門、金雞獨立、雅竹淡菊和紅梅五幅畫作在短短3小時內完工。

我會疑問灶畫的魅力究竟是什麼?在那些戰亂紛飛、食不果腹的年代,農村的人們對於打一副灶還有如此講究。但其實答案早已了然於心,這就是一種對於生活的儀式感,在辛苦勞累了一天、一年的工作之後,回到家,一家人圍坐一桌其樂融融,憧憬著對於明日生活的美好期盼。簡單樸實卻也幸福的熠熠生輝,灶畫就是江南農村人們生活的寫照,藝術源於生活,也為生活帶來慰藉,寄予精神的支撐。

非遺傳承

2011年6月嘉興地區灶畫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僅剩不多的民間灶畫藝人也隨之受到關注。但歷史總在被現代化取代,灶畫藝術也瀕臨失傳。灶畫的主體正在逐漸消失,越來越多的農村老灶被拆除,即使有新砌的灶頭,都是採用瓷磚鑲貼,灶畫自然也被瓷磚畫取代。

沒有作畫主體,即使留下的畫作也不能再被稱為灶畫,沒有了需求自然也就沒有年輕人願意學習和傳承,此次砌灶的師傅坦言沒有辦法作出趙老師水準的灶畫,只能畫些簡單的,也並沒有年輕人再願意接這手藝,歷史沉澱下的藝術精華卻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它本該具有的價值。千年的灶畫歷史警醒著我們,藝術的價值往往就是人類生活的價值,人類對於民間藝術的拋棄也是對於人類生活痕跡的磨滅。

生活不息,藝術傳承不息。灶畫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人類飲食藝術值得被傳承和發揚,沒有了灶文化的日子總是少了那麼一點生活氣息。

灶畫工具

我們看到趙祥松老師,打開簡單的繪畫工具,幾支豪度各異的毛筆,一盒丙烯顏料,一把水準尺。何謂下筆如有神,在趙老師這裡一切都是信手拈來,無須打草稿,一面牆體被合理佈局,輕輕兩筆勾勒出主體,短短20分鐘一副小灶畫已基本成型。

灶畫傳承人-趙祥松

趙老師年事已高聽力受到限制,為了方便與我們溝通還特意帶上助聽器,熱情的講解著他的畫作,灶牆中部最主要的畫作就是陸文龍歸宋,趙老還認真的講起了故事的典故,對於歷史認知的淺薄讓我在當下深感羞愧。

趙祥松老師已是年逾古稀,繪製灶畫對於他來說已然十分吃力,如今也少有出山,作為灶畫傳承人,趙老堅持了40餘年,一個手藝人從年少執筆一直畫到了古稀之年。在場的老少觀眾無不投去敬佩之意。

灶畫魅力

民間藝術靈感源自生活,簡約而樸實的畫作透露著濃濃的煙火氣息,畫作素材多是老百姓敬仰的神話故事、傳說,歷史英雄或是花鳥魚竹。粉飾灶頭一是出於對灶神的敬畏,二是對於飲食的重視和對生活的美好期盼。

灶畫具有濃烈的民間藝術特色,色彩鮮豔, 多以黑色作為線框,紅、黃、綠、藍為主要色調,配色有粉、青等。除了具有觀賞價值,灶畫對於老百姓而言,簡單地來說就是圖個喜慶。

在廚房忙碌的人得有個好心情,心情好了做出的食物才能給一家子帶來健康和幸福。

灶畫藝人更是在這方面下足了功夫,他們會隨性發揮,也會根據灶戶的要求作畫,我們看到這一次趙祥松老師的臨場作畫,沒有參照,一切畫作都已經儲存於他的大腦,40餘年的豐富創作經驗,鯉魚躍龍門、金雞獨立、雅竹淡菊和紅梅五幅畫作在短短3小時內完工。

我會疑問灶畫的魅力究竟是什麼?在那些戰亂紛飛、食不果腹的年代,農村的人們對於打一副灶還有如此講究。但其實答案早已了然於心,這就是一種對於生活的儀式感,在辛苦勞累了一天、一年的工作之後,回到家,一家人圍坐一桌其樂融融,憧憬著對於明日生活的美好期盼。簡單樸實卻也幸福的熠熠生輝,灶畫就是江南農村人們生活的寫照,藝術源於生活,也為生活帶來慰藉,寄予精神的支撐。

非遺傳承

2011年6月嘉興地區灶畫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僅剩不多的民間灶畫藝人也隨之受到關注。但歷史總在被現代化取代,灶畫藝術也瀕臨失傳。灶畫的主體正在逐漸消失,越來越多的農村老灶被拆除,即使有新砌的灶頭,都是採用瓷磚鑲貼,灶畫自然也被瓷磚畫取代。

沒有作畫主體,即使留下的畫作也不能再被稱為灶畫,沒有了需求自然也就沒有年輕人願意學習和傳承,此次砌灶的師傅坦言沒有辦法作出趙老師水準的灶畫,只能畫些簡單的,也並沒有年輕人再願意接這手藝,歷史沉澱下的藝術精華卻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它本該具有的價值。千年的灶畫歷史警醒著我們,藝術的價值往往就是人類生活的價值,人類對於民間藝術的拋棄也是對於人類生活痕跡的磨滅。

生活不息,藝術傳承不息。灶畫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人類飲食藝術值得被傳承和發揚,沒有了灶文化的日子總是少了那麼一點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