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怪病皆因於痰——這些怪證,你不一定見過

中醫人都知道一句話:“怪病皆因於痰”。痰本生於脾胃,然而卻不囿於中土,可上漬心肺,下溜肝腎,阻氣血,害八方,可以說是有害得很。我們常見的症狀,如大便不爽、口黏等,均可由痰引起。

除了這些之外,痰還能引發的怪證有哪些呢?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張德英老師怪證治驗三則,其從痰辨治,每獲效驗。希望能對同行們的臨床有所幫助。

痰在於中,怪證甚多,故有“怪病責痰”之說。茲錄部分臨床曾見者於下:

1、口甘

痰為土實。土味本甘也。其甚者,雖喝水亦覺甜甚。對此證候,《素問·奇病論》有一段精闢論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

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此所謂“五氣”者,土氣也,土之數五。溢者,滿所致也,滿盛乃土家之實也。土實則壅,故導致“中滿”;土壅則氣機阻滯而蘊熱,故導致“脾癉”。其病因為膏粱厚味。“數食甘美而多肥”。其治療,取蘭。蘭者,
青也。草以蘭名,木勝可知。土家既實,制以木藥,此取蘭草之義也。聯繫張仲景治黃疸之茵陳蒿湯,其理一也。然治療土實當其中滿之時,則又當降濁化痰。惟其中阻不著之時乃可以茵陳蒿、佩蘭之屬治之。又,凡治此證後,症狀甘變為辛,則為順,近愈。

余曾治療一患者,

王某,女,34歲。初診時間:2004年5月15日。患者主因口中甜膩來診,所食皆甜甚,雖喝水亦覺甜。兼見脘腹脹痛,兩下肢酸,心悸,氣短,脈滑數、稍洪、尺弱。此為痰濁阻於中焦,兼有腎虛。

處方:黃芩8g,瓜萎15g,清半夏10g,桔梗12g,蘇子10g,石菖蒲10g,茯苓12g,竹茹13g,焦神曲10g,懷山藥12g等。

服藥1周後,口中之甘變辛,諸症皆減。據證略作加減,繼服2周痊癒。蓋此甘變辛者,土變金也,土生金則土之實得以消,是為順證。餘於是知痰證可用生金消土之法治之。

2、手觸涼則如廁

痰在中焦,脾胃所主,脾合四肢。手觸涼而傳於脾胃,脾胃中之痰因涼而下,遂發洩瀉矣。

3、身體某一處如物壓,或身體某一處不適

此類病證論者多以為瘀血。此雖有理,尚非完善。蓋瘀血何以成?以痰在於經,隨處阻滯所致也。此因痰入經絡,隨氣血運行,所到之處氣血為之壅遏,是可謂瘀血。瘀血既成,故有此感。餘治此證,恒以化痰為主,兼以活血化瘀。茲舉一例。

劉某,女,43歲。初診時間: 2004年3月20日。患者覺身上某一塊如物壓,遊走而不定,兼見下肢不適,白帶時多,脈滑急而尺弱。

處方:清半夏10g、桔梗10g、竹茹13g、蘇子10g、黃芩8g以化痰;廣藿香8g、石菖蒲10g以化濁;麥芽10g、焦神曲10g以調中;土鼈蟲5g、雞血藤30g以活血化瘀;地龍3g以通經。

服藥1周,肩壓減,右髖覺壓。服藥2周後壓已不明顯,下肢仍覺不適,繼而月經來潮,經血色黑帶塊,淋漓至7天,經後病癒。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痰證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張德英編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

處方:清半夏10g、桔梗10g、竹茹13g、蘇子10g、黃芩8g以化痰;廣藿香8g、石菖蒲10g以化濁;麥芽10g、焦神曲10g以調中;土鼈蟲5g、雞血藤30g以活血化瘀;地龍3g以通經。

服藥1周,肩壓減,右髖覺壓。服藥2周後壓已不明顯,下肢仍覺不適,繼而月經來潮,經血色黑帶塊,淋漓至7天,經後病癒。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痰證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張德英編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