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給寶寶喂藥的十個常犯錯誤,總有一個你犯過~

孩子病了需要吃藥時家長們最頭疼了,因為很多孩子非常拒絕吃藥,還經常弄得大哭大鬧,家長們束手無策,其實給孩子喂藥也是很有技巧的,家長們若是總是踩到誤區怎麼能順利喂藥呢,

到底怎麼給孩子喂藥呢,十大誤區家長一定要避開?

1

捏鼻子喂藥

捏鼻子喂,孩子就只能通過口腔呼吸,很容易引起嗆咳,嚴重的會出現肺部感染,甚至導致窒息死亡。

除此以外,脆弱的鼻黏膜和血管還有可能被粗暴的家長捏到破損,

在捏鼻過程中,鼻腔分泌物也可能通過耳咽管進入中耳,引發中耳炎。

這種粗暴的手法,還會讓孩子越來越討厭吃藥,百害而無一利。

2

各種飲料來“送藥”

有的家長不想用捏鼻子這種粗暴的方式,就想到一個溫柔的方法,把藥丸子壓碎放進寶寶們平常喜愛的牛奶,果汁或者母乳當眾,一喝就把藥吃了。

這種方法看似美好,其實也不太明智。

果汁:尤其是鮮榨的那些,含有的元素比較豐富,

可能會對藥物產生一定的作用。比如含維生素C的果汁有還原性,含鈣、鐵的果蔬汁可能與藥物成分結合生成另一種物質,甚至有些藥物本身在液體中就不穩定,混著果汁吃可能會影響藥效。

牛奶:對部分抗生素、止瀉藥和鐵劑等藥物也不太友善。比如牛奶會降低某些抗生素活性,影響止瀉藥的藥效,使鐵沉澱。

母乳:可能與藥物結合形成另一種物質,影響藥效。更得不償失的是,

孩子本來對母乳充滿好感,一旦你將藥物混入母乳後,一些味覺較為敏感的孩子會發現母乳中有異味,直接吐出來不說,還可能因此抗拒母乳。

3

包在食物裡一起吃下去

有的家長發明出食物包裹法,把片劑研碎、膠囊掰開,灑進食物裡哄孩子吃,

其實隱患挺多,因為食物中可能有某種成分會與藥物互相作用,或者影響藥物代謝,尤其有三類藥物不能這麼做:

一種是強調不能掰開的緩釋製劑,主要是一些緩控釋片、腸溶膠囊、腸溶片,一旦掰開磨碎會使藥物在短時間內大量釋放,增加藥物的毒性反應,不僅會影響藥效,甚至會有危險;

另一種是強調空腹服用的藥,尤其是消化系統藥物,比如驅蟲藥、止瀉藥等,

拌著食物吃也會影響藥效;

有些膠囊殼是為了掩蓋藥物的刺激性或難聞氣味,一般也不宜掰開。

4

喂藥時欺騙寶寶說味道像糖果一樣

這種做法很容易讓寶寶誤以為藥和糖是一個概念,誤以為藥是糖而亂吃。

爸爸媽媽們應該教育寶寶要遵守服藥的規定,就像教育寶寶不得玩火一樣。讓寶寶記住“只有在父母的許可的情況下才能吃藥。”

如果對寶寶說一種藥的口味“不錯”並非不可,但是要提醒寶寶只能服用大人給他的藥品,同時將所有的藥品放在孩子無法拿到的地方。

5

給寶寶幹吞藥片

一般吃藥都是喝水服用,但一些媽媽眼見寶寶水喝下去了,但藥片還在嘴裡,於是就要寶寶幹吞藥片。

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因為幹吞的藥片雖然不在嘴巴裡面了,但藥片很容易停留在消化道而損害消化道黏膜。所以還是喝水用藥比較好,如果寶寶學不會連著水吞咽藥片,就需要媽媽多花心思教導。確實困難,也可以把藥片碾碎小片,有助寶寶吞咽。

6

任意加大或減少藥量

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小藥箱,很多時候都是家長自己充當“醫生”來給寶寶配藥。但有些家長求愈心切,認為加大用藥劑量能使病症早日獲愈,便盲目給寶寶加大服藥劑量。

用藥劑量大,其毒副作用也越大,嚴重的會導致急性或蓄積性藥物中毒;而有些家長見幾天用藥沒療效,於是頻繁更換其他藥物,這樣的做法不僅難以獲得應有的效果,而且還會使機體產生耐藥性和不良反應,使治療更趨複雜化。

還有些家長給寶寶服藥隨意性大,想起就喂,忘了也無所謂,結果不但治病效果欠佳,而且還容易引起細菌產生耐藥性和抗藥性。

7

沒有按照指示喂藥

一些糖漿類的藥物是把各種成分混合在一起,放一段時間藥物會沉澱,不搖均會導致藥水的上2/3濃度低,而下1/3濃度高,服藥達不到有效作用。這一點對於混懸液製劑(如嗎叮林混懸液)尤為重要。

8

擅自使用處方藥

有些家長認為寶寶上個月用剩了一些眼藥水,現在鄰家的小弟弟也得了同樣的眼病,為什麼不可以用那瓶剩下的眼藥水呢?

首先在上次使用時,藥水的滴管可能已受到了污染;其次藥物有可能過期了。另外,看上去症狀相同的病情卻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既使同一個寶寶得了和先前完全相同的病,在給寶寶使用相同的處方藥之前,也要請醫生檢查,告訴醫生你手頭現有的藥品,讓他來作判斷。

9

過長時間喂藥

寶寶感冒,媽媽認為是小事,便自己找藥給寶寶吃,一連吃了好幾天,病情好像都沒有好轉。像這種情況,吃某些藥已兩三天還未見好轉,便應該不要再吃了。

因為很可能寶寶的病症非表面看來那麼簡單,必須儘快帶他去看醫生。不然有可能延誤有效的治療期或者使疾病惡化媽媽都不知道呢。

10

盲目使用退燒藥

嬰幼兒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發熱,所以退熱藥的應用時機是很重要的。嬰兒退熱藥中的有效藥物濃度比孩童配方來得高,有些藥物嬰兒服用的量超過孩童配方的3倍之多。這樣做的原因是嬰兒對藥物的吸收力相對較小,並且更容易將藥吐出來。

仔細閱讀藥瓶、藥盒上所有的標貼指示,特別注意是“嬰兒配方”還是“兒童配方”。

讓寶寶乖乖吃藥,試試這四招

1. 選好劑型多省事

1)首選果味劑型藥品

家長們在選用劑型時,應優先選擇適宜小寶寶服用的果味劑型藥品。

例如果味泡騰劑,因為泡騰片放入水中後產生大量氣泡(二氧化碳),對孩子來說很有趣,心理上不會很抗拒,口感又好,跟氣泡水差不多。

但一定要注意正確用法,泡騰片絕對不能直接吞服。

2)儘量不選膠囊

膠囊則是最不受歡迎的劑型,因為它特別容易粘在口腔裡或者食管上,很不舒服。所以,給孩子吃藥,能不選膠囊就別選膠囊。

實在沒得選的話,可以先讓孩子喝一些水保持口腔濕潤,再將膠囊放入口中,大口喝水將它吞下去。

2. 看劑型調整喂藥策略

如果藥物是片劑,並且溶解于水後服用不影響藥效也不增加毒性,可先將藥片碾成粉末,用溫開水溶化後,自製成「液體劑」。

液體劑的喂法就比較簡單了,可以先把孩子的頭抬高,讓臉側偏,然後用勺伸進去到舌根處,輕輕壓住舌根促使孩子產生吞咽動作,聽到咕咚一聲,確認孩子把藥吞下後再把勺子拿出來。

3.武力喂藥也要技巧

如果孩子特別抗拒張嘴,可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孩子兩頰上頜關節處,使上下頜分開。

如果吃藥後孩子立刻嘔吐,可以適當補回相應的量。但如果吃藥後半個小時才嘔吐,就不用補量了。

4. 平時心理鋪墊很重要

為了不讓孩子對苦味那麼抗拒,在孩子長到 6 個月開始添加輔食時,就可以適當給他們喝一些帶有苦味的果汁和湯水,比如苦瓜汁、芥菜湯等,那麼孩子就不會那麼怕苦。

當孩子到了能自己用勺吃飯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採用心理戰術,不要把吃藥當成嚇孩子的懲罰手段,而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吃藥是很勇敢的事。

還有個巧妙的方法,就是準備一個孩子喜歡的卡通形象盒子,把需要吃的藥事先放進去,吃藥時從卡通盒子裡取出來,這樣也能提高孩子對藥物的友善度。

總之,任何事情都一樣,找對方法其實也沒那麼難吧,對吧~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路,經東東媽整理發佈,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微信關注親親寶貝網(qbaobei2013)

一起為了孩子~

戳這里加東東媽微信哦!!!

但是要提醒寶寶只能服用大人給他的藥品,同時將所有的藥品放在孩子無法拿到的地方。

5

給寶寶幹吞藥片

一般吃藥都是喝水服用,但一些媽媽眼見寶寶水喝下去了,但藥片還在嘴裡,於是就要寶寶幹吞藥片。

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因為幹吞的藥片雖然不在嘴巴裡面了,但藥片很容易停留在消化道而損害消化道黏膜。所以還是喝水用藥比較好,如果寶寶學不會連著水吞咽藥片,就需要媽媽多花心思教導。確實困難,也可以把藥片碾碎小片,有助寶寶吞咽。

6

任意加大或減少藥量

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小藥箱,很多時候都是家長自己充當“醫生”來給寶寶配藥。但有些家長求愈心切,認為加大用藥劑量能使病症早日獲愈,便盲目給寶寶加大服藥劑量。

用藥劑量大,其毒副作用也越大,嚴重的會導致急性或蓄積性藥物中毒;而有些家長見幾天用藥沒療效,於是頻繁更換其他藥物,這樣的做法不僅難以獲得應有的效果,而且還會使機體產生耐藥性和不良反應,使治療更趨複雜化。

還有些家長給寶寶服藥隨意性大,想起就喂,忘了也無所謂,結果不但治病效果欠佳,而且還容易引起細菌產生耐藥性和抗藥性。

7

沒有按照指示喂藥

一些糖漿類的藥物是把各種成分混合在一起,放一段時間藥物會沉澱,不搖均會導致藥水的上2/3濃度低,而下1/3濃度高,服藥達不到有效作用。這一點對於混懸液製劑(如嗎叮林混懸液)尤為重要。

8

擅自使用處方藥

有些家長認為寶寶上個月用剩了一些眼藥水,現在鄰家的小弟弟也得了同樣的眼病,為什麼不可以用那瓶剩下的眼藥水呢?

首先在上次使用時,藥水的滴管可能已受到了污染;其次藥物有可能過期了。另外,看上去症狀相同的病情卻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既使同一個寶寶得了和先前完全相同的病,在給寶寶使用相同的處方藥之前,也要請醫生檢查,告訴醫生你手頭現有的藥品,讓他來作判斷。

9

過長時間喂藥

寶寶感冒,媽媽認為是小事,便自己找藥給寶寶吃,一連吃了好幾天,病情好像都沒有好轉。像這種情況,吃某些藥已兩三天還未見好轉,便應該不要再吃了。

因為很可能寶寶的病症非表面看來那麼簡單,必須儘快帶他去看醫生。不然有可能延誤有效的治療期或者使疾病惡化媽媽都不知道呢。

10

盲目使用退燒藥

嬰幼兒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發熱,所以退熱藥的應用時機是很重要的。嬰兒退熱藥中的有效藥物濃度比孩童配方來得高,有些藥物嬰兒服用的量超過孩童配方的3倍之多。這樣做的原因是嬰兒對藥物的吸收力相對較小,並且更容易將藥吐出來。

仔細閱讀藥瓶、藥盒上所有的標貼指示,特別注意是“嬰兒配方”還是“兒童配方”。

讓寶寶乖乖吃藥,試試這四招

1. 選好劑型多省事

1)首選果味劑型藥品

家長們在選用劑型時,應優先選擇適宜小寶寶服用的果味劑型藥品。

例如果味泡騰劑,因為泡騰片放入水中後產生大量氣泡(二氧化碳),對孩子來說很有趣,心理上不會很抗拒,口感又好,跟氣泡水差不多。

但一定要注意正確用法,泡騰片絕對不能直接吞服。

2)儘量不選膠囊

膠囊則是最不受歡迎的劑型,因為它特別容易粘在口腔裡或者食管上,很不舒服。所以,給孩子吃藥,能不選膠囊就別選膠囊。

實在沒得選的話,可以先讓孩子喝一些水保持口腔濕潤,再將膠囊放入口中,大口喝水將它吞下去。

2. 看劑型調整喂藥策略

如果藥物是片劑,並且溶解于水後服用不影響藥效也不增加毒性,可先將藥片碾成粉末,用溫開水溶化後,自製成「液體劑」。

液體劑的喂法就比較簡單了,可以先把孩子的頭抬高,讓臉側偏,然後用勺伸進去到舌根處,輕輕壓住舌根促使孩子產生吞咽動作,聽到咕咚一聲,確認孩子把藥吞下後再把勺子拿出來。

3.武力喂藥也要技巧

如果孩子特別抗拒張嘴,可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孩子兩頰上頜關節處,使上下頜分開。

如果吃藥後孩子立刻嘔吐,可以適當補回相應的量。但如果吃藥後半個小時才嘔吐,就不用補量了。

4. 平時心理鋪墊很重要

為了不讓孩子對苦味那麼抗拒,在孩子長到 6 個月開始添加輔食時,就可以適當給他們喝一些帶有苦味的果汁和湯水,比如苦瓜汁、芥菜湯等,那麼孩子就不會那麼怕苦。

當孩子到了能自己用勺吃飯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採用心理戰術,不要把吃藥當成嚇孩子的懲罰手段,而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吃藥是很勇敢的事。

還有個巧妙的方法,就是準備一個孩子喜歡的卡通形象盒子,把需要吃的藥事先放進去,吃藥時從卡通盒子裡取出來,這樣也能提高孩子對藥物的友善度。

總之,任何事情都一樣,找對方法其實也沒那麼難吧,對吧~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路,經東東媽整理發佈,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微信關注親親寶貝網(qbaobei2013)

一起為了孩子~

戳這里加東東媽微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