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為什麼三國令人如此神往

西元184年一群頭戴黃巾的普通民眾,喊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敲響了大漢王朝的喪鐘。這個曾經發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時代強音的歷史巨人,再也無力支撐自己龐大的身軀了。

黎民百姓們在顛沛流離中,逐漸了彎下了昂揚的頭顱。經過長期的混戰,逐漸形成了魏蜀吳三大勢力,他們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了均勢,中國在秦漢大一統之後又一次出現了分裂。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分裂時期,三國不是第一次,

也不是最後一次。可是三國受人們關注的程度卻遠勝於其他。有人把這歸結於《三國演義》的深入人心,這樣說沒有錯,不過卻不是主因,《隋唐演義》、《封神演義》寫的同樣出彩。

從民族上說,三國歷史時期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它會備受關注。

三國的是漢晉相互更替的時期,向前兩百年,漢人氣吞萬里如虎,深入漠北、金戈鐵馬;向後兩百年,漢人卻淪落到任人宰割險些亡國滅種的境地,

反差之大,讓人唏噓。羊後玉體橫陳夜,正是胡兵入城時。西元311年,名為後漢的匈奴鐵騎攻破了洛陽,把劉禪當作自己先帝的劉聰,得意地問晉懷帝司馬熾“你們漢人親為骨肉何故要自相殘殺呢?”司馬熾覥顏答道:“此殆非人事,皇天之意也。大漢將應天受曆,故為陛下自相驅除,且臣若能奉武皇之業,九族敦睦,陛下何由得之?”嗚呼!就在三百多年前,西元36年,陳湯矯詔征討郅支單于大勝後,
將單于的首級和一封壯烈千古的奏摺一同呈給了漢武帝,奏摺全文如下:“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的豪言壯語,在五胡亂華的那些個黑暗的日子裡,不知道是否有人能夠讀到?而讀到這些豪言壯語後,那些人心中會做如何感想?只有在三國的硝煙中,
依稀還能尋找到大漢王朝的背影。三國的戰爭是發生在漢文明內部也可以說是漢民族內部的戰爭。各個事件中各類人等都是以漢民族為主,從文化的傳承性和向心性來說,三國有天然的親和力,自然而然會受到大家的關注。

從大義上說,三國期間的戰爭是追求國家統一的戰爭。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版圖上也曾經發生過慘烈的戰鬥,但那時所有的戰爭都是以搶人奪地為目的,是一種爭霸戰爭,沒有上升到民族統一戰爭的高度。正如孟子所說:春秋無義戰。在諸侯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缺乏道義的支撐,中國人凡事講究名分,沒有道德這件合法外衣的戰爭行為,很難得到人們的青睞和欣賞。而在三國時期,大一統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交戰的三方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魏蜀吳的將士們進行的都是正義的戰爭,所以才會出現三個國家都擁有一大批粉絲,在三國裡要單純的用黑白是非來分辨,確實很難。而此後的南北朝五胡亂華、五代十國、宋金西蒙古夏等戰爭中就很難出現這種對交戰各方都各有認可的現象,大家的愛恨喜惡一般都是涇渭分明,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

從精神上說,三國時期的所散發出的奮鬥精神,永遠鼓舞人心。

在群雄割據的三國時代,紛紛亂世,竊國者王侯,小人未必得誅,君子未必善終。真正能不向命運低頭,傲然於亂世,死節于威武,又能有幾個呢?在戰場上狡猾者得志,英勇者死去的事時有發生。但真正可歌可泣的,依舊是那些面臨自己不公正的命運仍勇往直前的英雄,正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寧可命運負我,不可我負命運的豪情,才是亂世最偉大之美。

大一統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交戰的三方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魏蜀吳的將士們進行的都是正義的戰爭,所以才會出現三個國家都擁有一大批粉絲,在三國裡要單純的用黑白是非來分辨,確實很難。而此後的南北朝五胡亂華、五代十國、宋金西蒙古夏等戰爭中就很難出現這種對交戰各方都各有認可的現象,大家的愛恨喜惡一般都是涇渭分明,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

從精神上說,三國時期的所散發出的奮鬥精神,永遠鼓舞人心。

在群雄割據的三國時代,紛紛亂世,竊國者王侯,小人未必得誅,君子未必善終。真正能不向命運低頭,傲然於亂世,死節于威武,又能有幾個呢?在戰場上狡猾者得志,英勇者死去的事時有發生。但真正可歌可泣的,依舊是那些面臨自己不公正的命運仍勇往直前的英雄,正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寧可命運負我,不可我負命運的豪情,才是亂世最偉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