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民俗|大江東巧手匠自製大紅花轎,最濃郁的中國味!這些七夕民俗你知道多少?

花轎,也叫喜轎。

是傳統中式婚禮上使用的特殊轎子。一般裝飾華麗,以紅色來顯示喜慶吉利,因此俗稱大紅花轎。

2000年,家住義蓬街道蜜蜂村的蔡張順做了人生中最後一頂花轎。

十七年的歲月過去,老蔡老了,但這頂當年的花轎卻依舊展現得精神洋溢,嶄新如初。

老蔡仔細地拆著花轎上的擋塵布,轎子開始慢慢地展露出它精緻的模樣,轎身上還有著手工雕刻的花和植物。

而花轎門簾前的好幾串大繡球卻讓老蔡眼裡更加發亮了起來,

當年為了做這幾個球,可是花費不少的功夫。

老蔡撫摸著拿在手上的繡球,感慨著對於一個不怎麼會做手工做縫製的大男人做繡球真是一件辛苦事。

接著,老蔡又講述了當年他做這頂轎子時的每一個步驟和零件的製作,“這個是用鐵片做的模具···這個當時是一點一點自己打圖樣做的···這邊轎子位子一定要做寬敞一些···”老蔡講起來,神色飛揚。

“這是我這輩子以來一直都堅持著的人生愛好,從小到大,我都很喜歡花轎。”老蔡說。

而對於為什麼會萌發自己去大費周章地做轎子的想法,

老蔡說他的想法很單純,只是因為有次在路上看到一頂太婆轎,總覺得外觀上過於醜陋,回去之後便想著還是自己親自來做一頂好看的轎子。

這簡單的想法,卻讓老蔡與轎子從此結下了更為深厚的緣分。後來從老蔡那瞭解到,到現在為止,他做的轎子已經送400多位姑娘出嫁了。

沙地人的七夕民俗

拓展閱讀

坐看牛郎織女星

七夕最著名的便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了。吃好晚飯,小孩子早早地沖完涼,在大樹下擺好竹塌,坐成一排,仰著頭找尋牛郎織女星。在淒美愛情故事的渲染下,待嫁的姑娘偷偷向牛郎織女星許願,

願他們在團圓的同時也能保佑自己早日找到意中人。

木槿葉洗頭

在七月七,沙地婦女還有用木槿葉洗頭的傳統。這一天,女孩子通常在清晨就起來,四處去採摘木槿葉,回家後將葉子搗爛,摻在水中,用這汁水澆洗頭髮。據說用木槿汁水洗過的頭髮,不僅能烏黑亮麗,保持常年潔淨,更能使乞巧靈驗。

丟巧針

丟巧針,是沙地最流行的乞巧方式。這天,少女們將天落水、河水各舀一半,合盛在一隻碗中,稱為“鴛鴦水”。之後,將“鴛鴦水”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待水面結一層膜後,輕輕地將繡花針丟在水面上,使之浮起來,大家利用水面出現的針影來判斷上天對其女工是否肯定。若針影呈現剪刀、雲朵、鳥獸等形狀,說明這位姑娘的手巧;若針影粗如棒杵,或彎彎曲曲不成形狀,即說明這位姑娘的女工不夠好,需要加以改進。

看巧雲

相信很多老底子的沙地人,都有看巧雲的習慣。夏天天氣多變,夏天的雲彩也變幻出多種多樣的形狀,有的宛如仙台樓閣,有的像仙女浣紗,有的好似老虎猛獸……女孩子們常常圍坐在一起,觀賞巧雲,加以想像,以自己能看到的巧雲的形狀來預測凶吉。

做巧果 祭巧乞

七月七,幾乎家家戶戶的沙地人都要做“巧果”。這巧果,是將麵粉揉團,加入白糖,捏成各種吉祥物的樣子,再放入油鍋內炸得酥脆,冷卻後即可食用的消閒零食。到了晚上,日落星沉,有女兒的人家將桌子搬出來放到稻草地上,擺上巧果和時令瓜果等,焚香點燭,祭拜天地和雙星。祭拜結束後,小孩子圍著桌子吃巧果,聽著大人們點星說故事。

這些民俗你都知道嗎?

來說說這個七夕節都怎麼過的吧!

見習記者:許莉莎、應海天 通訊員:沈志芳

大江東發佈 出品

大江東發佈

一個 你需要

關注的微信號

長按關注

不僅能烏黑亮麗,保持常年潔淨,更能使乞巧靈驗。

丟巧針

丟巧針,是沙地最流行的乞巧方式。這天,少女們將天落水、河水各舀一半,合盛在一隻碗中,稱為“鴛鴦水”。之後,將“鴛鴦水”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待水面結一層膜後,輕輕地將繡花針丟在水面上,使之浮起來,大家利用水面出現的針影來判斷上天對其女工是否肯定。若針影呈現剪刀、雲朵、鳥獸等形狀,說明這位姑娘的手巧;若針影粗如棒杵,或彎彎曲曲不成形狀,即說明這位姑娘的女工不夠好,需要加以改進。

看巧雲

相信很多老底子的沙地人,都有看巧雲的習慣。夏天天氣多變,夏天的雲彩也變幻出多種多樣的形狀,有的宛如仙台樓閣,有的像仙女浣紗,有的好似老虎猛獸……女孩子們常常圍坐在一起,觀賞巧雲,加以想像,以自己能看到的巧雲的形狀來預測凶吉。

做巧果 祭巧乞

七月七,幾乎家家戶戶的沙地人都要做“巧果”。這巧果,是將麵粉揉團,加入白糖,捏成各種吉祥物的樣子,再放入油鍋內炸得酥脆,冷卻後即可食用的消閒零食。到了晚上,日落星沉,有女兒的人家將桌子搬出來放到稻草地上,擺上巧果和時令瓜果等,焚香點燭,祭拜天地和雙星。祭拜結束後,小孩子圍著桌子吃巧果,聽著大人們點星說故事。

這些民俗你都知道嗎?

來說說這個七夕節都怎麼過的吧!

見習記者:許莉莎、應海天 通訊員:沈志芳

大江東發佈 出品

大江東發佈

一個 你需要

關注的微信號

長按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