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代縣麻片:飲食文化的典藏

麻片是過去代州的特產,被視為美味佳餚,深受當地人喜愛。基於特定的自然條件與傳統農業的多樣性,麻片製作幾乎成為家家戶戶會做的一種地域代表性食品。說到它的獨特風味和加工方法,

當地還流傳著一段在清朝有著顯赫地位的馮芝的相關故事。

據代州嘉慶年間史料載,馮芝曾主持江蘇一帶鄉試和全國的會試。馮芝在江蘇期間,因見南方士子人才輩出,大有壓倒北方士子的勢頭,心裡覺得不是滋味。一天,馮芝坐轎上署衙辦公,途經南京學台衙門。也許是轎夫不小心,導致轎頂被一根樹枝掛了一下。馮芝不悅,下令駐轎。只見門前一株大柳樹,

長得粗壯挺拔、枝葉繁茂、綠蔭如蓋,十分有氣勢。於是馮芝就藉口柳樹枝葉使其所乘大轎起降不便,影響百姓車馬通行,當即下令將大樹砍掉。蹊蹺的是樹身當場血流不止,圍觀者無不暗暗驚訝。馮芝見狀得意地捏須而去。是年,江蘇士子考試成績直線下降。得知馮芝伐樹的原因後,江蘇人十分痛恨,伺機準備報復。但礙于馮芝位高權重,當下不敢以身試法。於是有風水先生出主意,
待其死後,再徐徐圖之。恰巧馮芝獨愛吃江蘇當地甜點麻片,隔三差五總派人去置辦。地方風水先生一直暗暗觀察馮芝的志趣愛好。等馮芝任期屆滿告老還鄉回代州頤養天年時,風水先生覺得機會來了。當時,馮芝一時興起,想將江蘇精糧細做的麻片製作手藝帶回代州,造福鄉梓,豐富當地飲食文化。不料為此埋下了後患。在當地人推薦下,馮芝帶著江蘇麵點匠人回到代州。
江蘇匠人一時找不到下手機會,決定就以開辦點心店為由,長期居住在代州,等馮芝去世後伺機掘開其墳墓,盜走其首級,好續南方風水。很快,在代縣西大街路南一個正宗的江蘇字型大小掛牌成立,這就是史稱壟斷代州制作坊糕點麵食行業的“江蘇齋”。晚清州人紛紛拜師學藝,先後效法開了幾家頗有規模的麻片店。千防萬防家賊難防,百密總有一疏。
一年清明節,馮芝家人見馮芝首級被盜,遍尋不見線索,無奈只好做了一個等身銀頭代替首級,重新將馮芝安葬。江蘇匠人連夜帶著馮芝首級直奔南方而去,從此沒了音訊。據老人們說馮芝首級葬在江蘇伐斷大樹的根底,一直有人看護。至此,麻片的製作工藝在代州流傳下來,遠近聞名。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西逃路過代縣麻片店時,還嘖嘖稱讚代縣麻片口味獨特。

江蘇齋,因其品種較多,製作精細,質優價廉,成為芝麻行的魁首。芝麻行即代州糕點業的時稱,屬於副食品行業。此後,代州糕點業紛紛打起“江蘇齋”招牌。據記載,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的日軍侵佔縣城,縣城“芝麻行”鋪面由12家縮減為8家,聶營、陽明堡有5家。其中以縣城西大街“聚星瑞”最大,有店員約20人,其餘店鋪店員在10至15人。所營各類糕點有綠豆糕、草子糕、月餅、麻片、蜜麻葉和各色點心等10餘個品種。其中,代州麻片為省內外名產,曆以片薄、質脆、香甜可口而著稱。本省各地雖有製作,實難與代州麻片媲美。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代縣解放後,芝麻行店鋪僅剩5家。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全部停業。後為填補食品加工空缺,1953年縣供銷社成立合作食堂糕點作坊,專營糕點生產。麻片生產數量開始減少。1955年在糕點作坊基礎上,創辦了縣副食品加工廠,原“芝麻行”人員大都被吸納入廠。自此,代縣麻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80年代後期,代縣糖廠增設麻片車間,聘請民間老藝人主持生產,同時還在配料、製作、包裝上作了一系列新的改進,使這一地方傳統名吃更具特色。可惜近年,由於管理體制落後、經濟下滑等多方面因素致糖廠倒閉。據電機廠退休職工老趙回憶,代縣麻片,色味俱佳,清脆爽口。

據清·光緒版《代州志》載,清末麻片店鋪除江蘇齋外,還有聚星瑞、興盛齋、富成齋、天興昌、福盛魁、同興隆、廣興德等十餘家芝麻行主營生產“代州麻片”。據老人們描述,當時代州稱“十裡香,麻片一條街”,足見其生產規模之大。

麻片的配料為上等白麵1斤、白糖半斤、芝麻仁4兩、蜂蜜或糖湯4兩、麻油或胡油3兩,其製作方法:將白糖研磨過籮摻入上等麵粉拌勻,再加油拌面,後將蜜水與面揉勻,然後擀成比紙略厚的皮,塗以糊狀蜂蜜汁、撒上芝麻仁,再用擀杖擀(或用走捶扡)一兩次,使芝麻與蜜粘合,用刀裁成長2寸,寬半寸的小片,鏟起放在鏊鍋上烘烙即成。成品色微黃,酥脆香甜,吃來滿口餘香。儲存時,先在容器底鋪草紙數層,紙上放麻片五、六層,其餘照此鋪放,以防潮保脆。

日前,筆者在代縣段先生古董店還見到了能證明當時“江蘇齋”存在的唯一招牌。牌子長約4.1米,寬約0.3米,厚達5公分。據業內人士稱,這塊牌子已有250年以上歷史,原先是一家經營煙茶紙張乾菜海味酒類的鋪子。後由江蘇籍年輕人即馮芝帶回代州的匠人盤下重新開張。分別鐫書“置各省煙茶紙張乾菜,海味南酒顏料一應”、“江蘇齋精製滿漢餑餑提醬月餅各樣爐食果品俱全”字樣。當初江蘇齋鋪子正是位於現在代縣西大街土產公司大致位置上。原雪瑞

有店員約20人,其餘店鋪店員在10至15人。所營各類糕點有綠豆糕、草子糕、月餅、麻片、蜜麻葉和各色點心等10餘個品種。其中,代州麻片為省內外名產,曆以片薄、質脆、香甜可口而著稱。本省各地雖有製作,實難與代州麻片媲美。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代縣解放後,芝麻行店鋪僅剩5家。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全部停業。後為填補食品加工空缺,1953年縣供銷社成立合作食堂糕點作坊,專營糕點生產。麻片生產數量開始減少。1955年在糕點作坊基礎上,創辦了縣副食品加工廠,原“芝麻行”人員大都被吸納入廠。自此,代縣麻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80年代後期,代縣糖廠增設麻片車間,聘請民間老藝人主持生產,同時還在配料、製作、包裝上作了一系列新的改進,使這一地方傳統名吃更具特色。可惜近年,由於管理體制落後、經濟下滑等多方面因素致糖廠倒閉。據電機廠退休職工老趙回憶,代縣麻片,色味俱佳,清脆爽口。

據清·光緒版《代州志》載,清末麻片店鋪除江蘇齋外,還有聚星瑞、興盛齋、富成齋、天興昌、福盛魁、同興隆、廣興德等十餘家芝麻行主營生產“代州麻片”。據老人們描述,當時代州稱“十裡香,麻片一條街”,足見其生產規模之大。

麻片的配料為上等白麵1斤、白糖半斤、芝麻仁4兩、蜂蜜或糖湯4兩、麻油或胡油3兩,其製作方法:將白糖研磨過籮摻入上等麵粉拌勻,再加油拌面,後將蜜水與面揉勻,然後擀成比紙略厚的皮,塗以糊狀蜂蜜汁、撒上芝麻仁,再用擀杖擀(或用走捶扡)一兩次,使芝麻與蜜粘合,用刀裁成長2寸,寬半寸的小片,鏟起放在鏊鍋上烘烙即成。成品色微黃,酥脆香甜,吃來滿口餘香。儲存時,先在容器底鋪草紙數層,紙上放麻片五、六層,其餘照此鋪放,以防潮保脆。

日前,筆者在代縣段先生古董店還見到了能證明當時“江蘇齋”存在的唯一招牌。牌子長約4.1米,寬約0.3米,厚達5公分。據業內人士稱,這塊牌子已有250年以上歷史,原先是一家經營煙茶紙張乾菜海味酒類的鋪子。後由江蘇籍年輕人即馮芝帶回代州的匠人盤下重新開張。分別鐫書“置各省煙茶紙張乾菜,海味南酒顏料一應”、“江蘇齋精製滿漢餑餑提醬月餅各樣爐食果品俱全”字樣。當初江蘇齋鋪子正是位於現在代縣西大街土產公司大致位置上。原雪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