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們是如何毀掉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的?

1

有一種父母幼時讓孩子時時都在自己的監管之下,長大之後又希望孩子獨立自主。

曾經有著這樣的一個笑話,在一所國際學校裡,老師給各國學生出了一道題:“有誰思考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糧食緊缺的問題?”學生們都說“不知道”。

非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糧食”,歐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緊缺”,美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其它國家”,中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思考”。

獨立思考的能力人人都有,而且和智力的關係不大,但是在孩子長大之後越來越多人喪失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

2

談獨立思考之前,我們得先談談獨立。

公司組織在外聚餐吃飯,大家都玩的很開心,期間有一位同事,一個晚上出去了七八次,我們嘲道:“女朋友催你呢?”。

同事撓了撓頭發不好意思的說道:“哎,我媽打電話催我早點回去呢,怕太晚回去危險”,我們看看手錶也才晚上9點鐘不到,我們都開同事玩笑,說他都多大的人了,還有門禁。經理過來問我們在笑什麼,

經理道“那要不方便,就先回家吧,看你這樣玩得也不盡興,一直關心著手機”,同事向大家表示了一下歉意,早早的離場了。

他有時候會對父母的控制,表示不滿,時常找我們幾個哥們談心,但是他依然大多數的決定照著父母的安排去做,

有時候公司臨時開會,會晚點回家,他家裡的奪命連環call就來了,他說:“哎,我爸媽讓我換個工作,怕我身體承受不了,我該怎麼辦呢?”

這種把爸媽時刻掛在嘴邊的“孩子”,到了成家立業,也依然是個沒有斷奶的人,獨立尚且都談不上,自我未來的思考更不要多說了,父母辛辛苦苦養了二十幾年,成功的換來了一個什麼都聽自己的孩子,不知道等父母年邁之後,是喜還是憂?

獨立的喪失無非是由於父母的事事包辦操控孩子的一切,把孩子幻想成什麼都不會、什麼都幹不了的人,幫著孩子掃清所有的困難和障礙,給孩子創造一個無菌無害的環境,換來了一個連自己人生都無法掌握的巨嬰。

對孩子獨立能力的剝奪是使得孩子失去思考能力最致命的原因。

3

一個孩子用小鏟子把沙子往漏斗裡裝,漏斗會漏,沙子總也裝不滿,他就用指頭堵住漏口,等沙子裝滿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邊,再放開手,讓沙子流進瓶子。

由於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從孩子拿開手指到漏斗對準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這孩子絲毫不洩氣,仍一點一點兒地裝著。終於,他在一次次的反復中“開竅”了———他等到漏斗口對準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裝滿了。孩子笑了,高興地看著身後的媽媽。而他的媽媽正鼓掌為他慶賀。

另一位孩子的媽媽卻是另一種做法———當孩子拿起漏斗,沙子從底部漏掉時,媽媽立刻蹲下來說:“來,媽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口,再把沙子從這裡灌下去。”

孩子面臨同樣的問題,一個媽媽選擇從旁鼓勵讓孩子自己積極地探索,另一個媽媽不等孩子思索的時間,就急於告知孩子方式方法。

在後者的媽媽看來,他的孩子不具備任何的理解和思考的能力,一切獲取知識或者生活的能力,完全來源於比孩子有能力的自己;

而對於前者的媽媽而言,他相信孩子有能力去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問題,並能運用自己的智慧,思考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個孩子會越來越注重思考和探索,內在驅動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另一個孩子他想要去思考的探尋的時候,總有一個有本事的媽媽能幫助他解決他遇到的困難,於是漸漸的思想上會產生依賴的惰性。

變得越來越不愛思考,明明有人可以幫我做,我為什麼還要費力再去尋找答案呢?

4

現在很多父母,習慣于給孩子指路,事事替孩子包辦,孩子學習上有什麼問題,就直接告訴孩子答案。

大人的好心辦了壞事,以為讓年幼的孩子少走彎路,其實是在生活的細節之中剝奪了孩子思考的權利。

等到孩子開始入學,這些父母為孩子的學習操心操力,給孩子講功課的時候,總是在滔滔不絕的給孩子灌輸知識,孩子手撐這頭,目光渙散的盯著課本,當父母問:“這題知道怎麼做了嗎?懂沒懂?!”,孩子慌張的答道:“懂......懂了”。

等再讓孩子做一邊的時候,孩子還是做不出來,這是少不了父母的一頓謾駡:“你怎麼這麼笨啊?剛剛給你講的都不懂?!你自己不會動動腦子嗎?!”又開始一場學習的拉鋸戰。一個怪罪孩子怎麼自己不主動思考,一個一直期待著父母給出正確答案。

剝奪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再剝奪孩子思考的權利。從行為和思維上束縛了孩子的全面發展,孩子到了敏感期,開始變得有主見,有想法。父母卻認為孩子是在和他們唱反調,父母的權威不容冒犯,父母口中的對,孩子必需不打折扣的執行,父母口中的錯,孩子堅決不能再犯。

甚至不允許孩子問原由講道理,孩子所說的道理,在父母的耳中就是胡說八道。

父母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服從,這樣他們教起來就輕鬆得多。原來毀掉一個有思想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就是這麼簡單。

沙子剩不了多少。可這孩子絲毫不洩氣,仍一點一點兒地裝著。終於,他在一次次的反復中“開竅”了———他等到漏斗口對準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裝滿了。孩子笑了,高興地看著身後的媽媽。而他的媽媽正鼓掌為他慶賀。

另一位孩子的媽媽卻是另一種做法———當孩子拿起漏斗,沙子從底部漏掉時,媽媽立刻蹲下來說:“來,媽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口,再把沙子從這裡灌下去。”

孩子面臨同樣的問題,一個媽媽選擇從旁鼓勵讓孩子自己積極地探索,另一個媽媽不等孩子思索的時間,就急於告知孩子方式方法。

在後者的媽媽看來,他的孩子不具備任何的理解和思考的能力,一切獲取知識或者生活的能力,完全來源於比孩子有能力的自己;

而對於前者的媽媽而言,他相信孩子有能力去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問題,並能運用自己的智慧,思考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個孩子會越來越注重思考和探索,內在驅動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另一個孩子他想要去思考的探尋的時候,總有一個有本事的媽媽能幫助他解決他遇到的困難,於是漸漸的思想上會產生依賴的惰性。

變得越來越不愛思考,明明有人可以幫我做,我為什麼還要費力再去尋找答案呢?

4

現在很多父母,習慣于給孩子指路,事事替孩子包辦,孩子學習上有什麼問題,就直接告訴孩子答案。

大人的好心辦了壞事,以為讓年幼的孩子少走彎路,其實是在生活的細節之中剝奪了孩子思考的權利。

等到孩子開始入學,這些父母為孩子的學習操心操力,給孩子講功課的時候,總是在滔滔不絕的給孩子灌輸知識,孩子手撐這頭,目光渙散的盯著課本,當父母問:“這題知道怎麼做了嗎?懂沒懂?!”,孩子慌張的答道:“懂......懂了”。

等再讓孩子做一邊的時候,孩子還是做不出來,這是少不了父母的一頓謾駡:“你怎麼這麼笨啊?剛剛給你講的都不懂?!你自己不會動動腦子嗎?!”又開始一場學習的拉鋸戰。一個怪罪孩子怎麼自己不主動思考,一個一直期待著父母給出正確答案。

剝奪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再剝奪孩子思考的權利。從行為和思維上束縛了孩子的全面發展,孩子到了敏感期,開始變得有主見,有想法。父母卻認為孩子是在和他們唱反調,父母的權威不容冒犯,父母口中的對,孩子必需不打折扣的執行,父母口中的錯,孩子堅決不能再犯。

甚至不允許孩子問原由講道理,孩子所說的道理,在父母的耳中就是胡說八道。

父母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服從,這樣他們教起來就輕鬆得多。原來毀掉一個有思想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