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終究遠行,怎可卻步?”——長沙班主任寫給“舒適區”學生的一封信

本網訊 (記者 譚理)“張老師,孩子這個暑假光顧著玩了,

沒多少心思在學習上,作為家長我們該怎麼辦?”“老師,假期裡我也想好好看幾本書,做一點習題,但就是感覺靜不下心。”過去的兩個月,長沙市雅禮實驗中學初二年級1604班班主任張爽時常在與學生、家長的交流中,聽到類似的表述。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放暑假了,沒有了老師的當面督促,沒有了同學的相互影響,從而放鬆了對自我的要求,這其實是一種正常現象。”比起家中的長輩,

張爽更能理解自己的學生。出生于1991年的張爽剛好比學生大上一輪,相近的年紀,開朗的性格,讓她在與學生的日常相處中既是一位嚴師,也是一位知心大姐姐,私下裡學生們親切的稱她為“爽姐”。根據學生家長表述的內容,張爽判斷,班上的部分學生此刻正處於“心理舒適區”。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心理舒適區’,這是一種讓人習以為常的心理模式,身處其中時會感覺很放鬆,

但隨之而來的還有懶惰、鬆懈等負面情緒。”基於這一判斷,張爽決定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喚醒”自己的學生——寫一封溫暖的書信。

這已經不是張爽第一次用書信的方式與學生、家長交流,從教以來的每個學期伊始,她都會用心醞釀,凝聚情感,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盼,以文字的形式傳遞給對方。

在這封書信中,張爽回憶了自己的求學經歷——一個出生在洞庭湖畔的農村女孩拒絕“舒適”、不斷“奔跑”,

從而改變命運的真實故事;描繪了新學期即將到來的改變——“馬上進入初二了,你們比以前多了一門物理課,也將在生地會考備考中角逐奔跑,學習任務是不會輕鬆了”;同時,也提出了每個學生都應思考的問題——“我想你們終究是想要遠行的。遠行的人,怎可喪失前行的力氣?”

見信如唔,從中我們能看到一位班主任對於學生的教誨、鼓勵與幫助,更能感受到一位師者對於學生的大愛。

親愛的孩子們:

現在是2017年8月27日晚上十點半,再過幾天我們就相見了。按理,我應當按下心頭的思念,且讓你們再瘋玩幾天,可不知為何,我還是拿起了筆,寫下了這一刻的感受。在時光之前,且先讓我們在文字裡相遇吧。

這些天,我的腦海裡經常出現一個相同的畫面:一個單薄的女孩兒背著鼓囊囊的書包,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在鄉間的馬路上緩行,

自行車的後座上放的是這周寄宿要用的衣物,車前籃子裡架的是飯盒,裡面裝的是改善伙食的豇豆與臘肉。每個周日的下午自行車就會出現在那條大路上,不論驕陽似火,還是陰雨霏霏。山路崎嶇,騎到學校要將近一個小時。到了學校後她得趕緊洗把臉去上晚自習,有時候她擔心奶奶一個人在家太孤獨,就會在上完一天的課後騎單車回家。回到家,必定是天黑之後,出門又得在天亮之前,這樣的三年就是她的初中。那時的小鎮上已有桌球網吧卡拉ok,還有各式小吃,她的很多同學無數個黃昏及週末就是在小鎮的集市上晃蕩過去的,而她回憶起初中生活就是:單車、奶奶以及做不完的試卷。多年之後我還常在夢裡遇到這個女孩兒,看到她如你們這般稚嫩的臉,看到額頭上豆大的汗珠,看到她眼睛裡的堅毅。我時常想假如當時她沒有頂著烈日出門,假如她不願帶著月光回家,假如她並沒有選擇在小路上用力地蹬著自行車,那今天的她又會是在哪裡呢?是不是和她的兒時夥伴一樣,早早開始了結婚生子帶娃的農婦生涯?如果當時的她有一絲猶豫,有一絲放棄,是不是意味著她永遠也走不出那條山路?每想到這裡我既有一絲後怕也有一絲慶倖,因為那個她,就是年少時的我。我很感激她,感謝她沒有選擇暫時的舒適安逸,沒有停下奔跑的腳步,而是勇敢地將自己趕出舒適區,努力將自己托舉得高一點點。試想如果沒有她從前的夏陽冬雪,怎有我今天的春花秋月?

之所以想起這件往事,是因為這個暑假我聽到了太多同學的抱怨:抱怨最熱的時候需要去培訓機構上課,抱怨還沒玩夠又要開學見到張大大,抱怨作業太多遊戲的時間不夠……年紀輕輕,是什麼讓你們變成了怨夫怨婦?誠然,長沙這種連非洲人都留不住的天氣,誰不想呆在家?“每餐有魚有蝦,空調WIFI西瓜,葛優同款沙發”,舒服是舒服,可不覺得缺了點啥嗎?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舒適區”,是指讓一個人身心都享受放鬆的地方,在這個地方你盡可以做你想做的,不做你不想做的,但常呆在這個地方的人,也會丟棄上進心,喪失遠行的能力。

我想你們終究是想要遠行的。遠行的人,怎可喪失前行的力氣?

力氣從哪裡來?從你努力掙開舒適區那一刻開始;從你和自己的缺點死磕開始;從你最傻氣的堅持開始。

我們知道,遠行的路並不都是大道通途,有時候也會有泥濘小路,也並不都是暖陽微風,還常常伴有疾風驟雨,但是否因為條件不那麼如意我們就不走了呢?是否因為我們要付出更多,不能過得那麼舒服就停止了呢?寫到這兒我想告訴你們一個關於世界的秘密:強大的人,他們在生活中往往有很強的不適感,而弱小的人,往往有很強的舒適感。親愛的孩子們,你們現在這個年紀有不適感是對的,因為你們正在變強,你們在走上坡路啊。

馬上進入初二了,你們比以前多了一門物理課,也將在生地會考備考中角逐奔跑,學習任務是不會輕鬆了。記得以前曾在課堂上用魯迅先生的作品來調侃初中三年:人在初一你可以《朝花夕拾》,到了初二你就要《呐喊》,不然你初三肯定《彷徨》,再不然就直接進《墳》了。我想很多孩子在初一就開始呐喊了,也有很多孩子從初一開始就彷徨了,真正到了初二呢?你是迎難而上,迎接挑戰,還是永遠守著你的眼花繚亂的網路世界,安逸於那玩不完的王者榮耀?我想你是時候想想這個問題了,要知道當你注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注視著你。

孩子,你一定很奇怪,為什麼這封信比往常的信要看起來沉重些,老師不再只是教你如何選擇一本書,不再多說怎樣跟父母交流感情,我想聰明的你,那些是早已學會了的。現在你要學會的是,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不要在最應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也不要在最適合接受挑戰的階段選擇逃避,汗水比淚水更有價值,站著比坐著更加有力。時間比眼睛看得更遠,做好每個時候該做的事情,希望你每個階段都是這個年紀該有的樣子。

寫完這封信時,窗外的星子如眸,蟲鳴如沸,夏夜如此盛大,正適合盛放我的想念。文字的最後,借用王蒙的詩表達老師的期許:讓我永遠想念你們,招呼你們,並且懷著驕傲,注視著你們。

長沙雅禮實驗中學C1604班:張爽老師

2017年8月27日

這樣的三年就是她的初中。那時的小鎮上已有桌球網吧卡拉ok,還有各式小吃,她的很多同學無數個黃昏及週末就是在小鎮的集市上晃蕩過去的,而她回憶起初中生活就是:單車、奶奶以及做不完的試卷。多年之後我還常在夢裡遇到這個女孩兒,看到她如你們這般稚嫩的臉,看到額頭上豆大的汗珠,看到她眼睛裡的堅毅。我時常想假如當時她沒有頂著烈日出門,假如她不願帶著月光回家,假如她並沒有選擇在小路上用力地蹬著自行車,那今天的她又會是在哪裡呢?是不是和她的兒時夥伴一樣,早早開始了結婚生子帶娃的農婦生涯?如果當時的她有一絲猶豫,有一絲放棄,是不是意味著她永遠也走不出那條山路?每想到這裡我既有一絲後怕也有一絲慶倖,因為那個她,就是年少時的我。我很感激她,感謝她沒有選擇暫時的舒適安逸,沒有停下奔跑的腳步,而是勇敢地將自己趕出舒適區,努力將自己托舉得高一點點。試想如果沒有她從前的夏陽冬雪,怎有我今天的春花秋月?

之所以想起這件往事,是因為這個暑假我聽到了太多同學的抱怨:抱怨最熱的時候需要去培訓機構上課,抱怨還沒玩夠又要開學見到張大大,抱怨作業太多遊戲的時間不夠……年紀輕輕,是什麼讓你們變成了怨夫怨婦?誠然,長沙這種連非洲人都留不住的天氣,誰不想呆在家?“每餐有魚有蝦,空調WIFI西瓜,葛優同款沙發”,舒服是舒服,可不覺得缺了點啥嗎?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舒適區”,是指讓一個人身心都享受放鬆的地方,在這個地方你盡可以做你想做的,不做你不想做的,但常呆在這個地方的人,也會丟棄上進心,喪失遠行的能力。

我想你們終究是想要遠行的。遠行的人,怎可喪失前行的力氣?

力氣從哪裡來?從你努力掙開舒適區那一刻開始;從你和自己的缺點死磕開始;從你最傻氣的堅持開始。

我們知道,遠行的路並不都是大道通途,有時候也會有泥濘小路,也並不都是暖陽微風,還常常伴有疾風驟雨,但是否因為條件不那麼如意我們就不走了呢?是否因為我們要付出更多,不能過得那麼舒服就停止了呢?寫到這兒我想告訴你們一個關於世界的秘密:強大的人,他們在生活中往往有很強的不適感,而弱小的人,往往有很強的舒適感。親愛的孩子們,你們現在這個年紀有不適感是對的,因為你們正在變強,你們在走上坡路啊。

馬上進入初二了,你們比以前多了一門物理課,也將在生地會考備考中角逐奔跑,學習任務是不會輕鬆了。記得以前曾在課堂上用魯迅先生的作品來調侃初中三年:人在初一你可以《朝花夕拾》,到了初二你就要《呐喊》,不然你初三肯定《彷徨》,再不然就直接進《墳》了。我想很多孩子在初一就開始呐喊了,也有很多孩子從初一開始就彷徨了,真正到了初二呢?你是迎難而上,迎接挑戰,還是永遠守著你的眼花繚亂的網路世界,安逸於那玩不完的王者榮耀?我想你是時候想想這個問題了,要知道當你注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注視著你。

孩子,你一定很奇怪,為什麼這封信比往常的信要看起來沉重些,老師不再只是教你如何選擇一本書,不再多說怎樣跟父母交流感情,我想聰明的你,那些是早已學會了的。現在你要學會的是,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不要在最應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也不要在最適合接受挑戰的階段選擇逃避,汗水比淚水更有價值,站著比坐著更加有力。時間比眼睛看得更遠,做好每個時候該做的事情,希望你每個階段都是這個年紀該有的樣子。

寫完這封信時,窗外的星子如眸,蟲鳴如沸,夏夜如此盛大,正適合盛放我的想念。文字的最後,借用王蒙的詩表達老師的期許:讓我永遠想念你們,招呼你們,並且懷著驕傲,注視著你們。

長沙雅禮實驗中學C1604班:張爽老師

2017年8月27日